驳“实话实说”:
对于“投资学校要用1亿多人民币”的问题。新建一所学校,的确需要投资1亿多人民币,但从一座国家示范性学校(《2008—2015年台山市教育发展规划》中说到要将侨中办成国家示范性学校)长远发展来看,政府现在拿出这么多钱来,实际是节省了开支。因为一旦搬迁到大江工业区,侨中将来将被大量的工厂包围,台山人民愿意将自己3000多子弟交到工业区去上学呢?以现在大江的工业基础,台山要办成全国的能源基地的计划,大江一定是朝全国著名的工业区方向发展的。到时,侨中是否要再次搬迁呢?这样,是否要重复投资呢?用的钱是否更多?从长远规划来看,台山已经吃过为了追求政绩,规划失误的大亏了。如广海码头,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投资了近一个亿的资金,现在怎样呢?已是荒草一片了。请不要将人民纳税的钱乱投了,台山现在也不是很富裕。
关于“重新建设一所新校征地工作比较复杂,建设时间较长”的问题。其实政府是有大量的土地储备的。如在沙岗湖左侧的土地,政府是早已征调的。以一政府重新去征地,其实也不难,关键是作不作为的问题。实质上新建一所学校所用的时间和搬迁一所学校所用的时间相差不多。如现在搬迁的计划要用2年,新建的话,如果采用全国性投标建设的方式,2到3年也是可行的。其实,如果政府没有资金,那么,可以换成其他的方式筹集,如和碧桂圆合办(碧桂圆本身也有办学的计划),学校自己筹集款项,老师集资,校友捐赠等。
关于“大江中学占地面积180亩,发展空间较大,教学设备齐全”的问题。办学校,空间、设备是基础,但最关键的是人,是老师,是生源,大江工业区现有的自然资源是不适合办大型学校的。在那样的环境是留不住教学能力强、教师职称高的骨干老师的。或者有人说斗门一中不是搬迁了吗,现在不是成为了一所全国的示范性学校了吗?不错,斗门一中是成功的。但你知道她的具体情况吗?首先她是一中,且她只距离市区3公里,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周围2公里范围都没有污染源,政府征地360亩,出资5个亿,现在还要征地300亩扩建。一所学校的成功是需要政府的真心投入和政策上的支持的。
关于“把台山侨中搬到大江中学去是要冒很大风险”的问题。既然要冒风险,那么为什么不把风险降到最低,从科学的角度来论证,从合理使用财政资源的角度来衡量规划呢?如此的“冒风险”看来是领导没有“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了。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的报告中不是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了吗?一个如此“冒风险”的领导怎能对得起台山人民,怎样让台山人民相信呢?
关于“名校”的问题。如果好的老师都走了,学生走了,学校又如何成为“名校”呢?
关于“教育部门将从政策上给予扶持,从而保证台山侨中能够招到优秀的学生”的问题。如果有政策,应及早公布,如果不公布,到时模棱两可,又如何保证呢?
关于“修建的三台大道将一直修到大江”及“购买校巴”的问题。首先“修建的三台大道将一直修到大江”也还是有十几公里的。其次,3000多师生,要购买多少校巴呢?需要多少司机?需要多少后期的投入呢?
关于“全封闭的管理模式,规范学校管理”的问题。实质上搬不搬都可以实行的,这是管理的问题,不是硬件的问题。难道现在不搬校就不能“全国招聘教学骨干人才,优化教师素质,大兴教研之风,提高教学质量”,偏要搬到大江中学才“全国招聘教学骨干人才,优化教师素质,大兴教研之风,提高教学质量”?
至于最后一个“如果这次搬迁成功”的问题。“如果这次搬迁成功”,侨中将成为以前的三中,现在的文海中学了。想当年,三中在台城的时候和一中、二中是多么的辉煌啊。
搬校搬到距离台城21公里的工业区,既不符合规划,也不合情理。让搬下去的老师老小不能兼顾,妻女不能相看,于家于小无望,奈何哉?如果是一个理智的领导,让教师队伍如此寒心,如何再谈安心教学?侨中可以这样对待,其他学校又如何想象呢?如果是为侨中着想,实际上给侨中2000万,侨中就可以办成办学规模3000人的全封闭式的学校了,何苦如此折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