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1952年- 1997年4月11日),北京人,作家。年輕時在雲南農場作過知青,插過隊,作過工人、老師。1978年至198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1984年赴美。1988年獲匹茲堡大學碩士學位。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1992年後開始成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因心臟病突發逝世於北京。
王小波生平
1952年5月13日 出生於北京。
1968~1970年 雲南農場知青。這段經歷成為他最著名的作品《黃金時代》的背景。
1971~1972年 山東牟平插隊;後作民辦教師。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學儀器廠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區半導體廠工人。工人生活是他《革命時期的愛情》等小說的寫作背景。
1977年 與當時在《光明日報》做編輯的李銀河(著名社會學家)相識相戀,後結合。
1978~1982年 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學生。就讀於貿易經濟商品學專業。
1982~1984年 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教師。開始寫作《黃金時代》。
1984~1988年 美國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研究生,獲碩士學位。開始寫作以唐傳奇為藍本的小說,其間得到許倬雲先生的指點。
1988~1991年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1991~1992年 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講師。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 逝世於北京(遺體解剖後證實死因是心臟病突發)。其後,他的作品盛行於世,他的文體成為無數青年仿效的目標,而他的思維方式亦影響了不少人。
作品風格
王小波在白話文敘述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寫作小說的同時他也創作過一些雜文與隨筆文章。並且很多人都是由於精彩而睿智的雜文作品接觸和認識到王小波。王小波的東西方生活與求學經歷,使他成為一個富有自由人文精神和獨立知識分子品格的寫作者。
在他的作品中,貫穿著其特有的黑色幽默,這些也表明了王小波對於生命和生活的態度。王小波的一系列小說都以自己所經歷過的生活作為藍本,如下放到雲南的知識青年,在某個醫院或高等專科學校從事技術工種的工程師等等,作品的年代背景也與王小波的生活與成長時期相重疊,在這些作品中,他刻畫了這樣一種現實:「我看到一個無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個無性的世界,但是性愛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個無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
從雜文作品中看,哲學家羅素對他思想影響很深,他推崇和提倡科學與理性,並且認為人的生活應該追求未知,他反對進行思想禁錮,主張人們思維應該保持多樣化,使生活變得有意思有趣,去熱愛智慧。 他的作品在他身後盛行於世,影響了眾多青年,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大學生,他們至今還會常常引用王小波作品中的文字,來表明自己的激昂和犀利。其曾編寫過電影劇本《東宮西宮》,並由此獲得了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