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621阅读
  • 2回复

台山人物传略(11)--余程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残阳
 

发帖
2994
金钱
41691
经验值
45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9-27

余程万(1902~1955,广东台山人,第57师师长)

余程万将军

广东台山市三八镇涨村宁兴里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及中山大学政治系,1931年就任南京警卫军少将教官,次年转入陆军大学研究院深造,学历之高,在国民党军队将领中少见。1926年11月任海军局少将政治部主任,1940年任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师长,1944年任七十四军副军长,1948年任二十六军军长,1949年12月任云南绥靖公署主任。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师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

    背景:1943年常德会战最惨烈的时候,常德城区已成一片焦土,日机不分日夜狂投烧夷弹,城内大火蔽天,余程万师长仍率残部死据城西南一角,拉锯搏斗。余师长此时已知援军不可能如期抵达,决意全师战死常德。这是他给司令长官孙连仲的电文,孙当即泪如雨下。
      余程万于1902年5月24日,出生在广东台山县 。这个地方,青山为屏,绿竹生烟,庙宇巍峨,恬静绮丽,住着百十余户人家,是个美丽的小村庄。
 一、“虎贲”主将,黄埔一期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有五大王牌师,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十四军(整编后为七十四师,即孟良崮战役中之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英勇善战被称为 “抗日铁军”,而 “抗日铁军”中最著名的师就是“虎贲”师(五十七师)。 “虎贲”这一称号是他们在上高战役上用浴血奋战换来的。“虎贲”一词来源于《书经》中的《牧誓上》篇的记载:“武王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以后,“虎贲”称号成为历代英勇无敌的军队的最高荣誉。
“虎贲”师师长余程万,广东人,黄埔一期学生,军事天才一类人物,二十五岁就挂少将衔,还毕业于中山大学政治系,后又进入陆军大学研究系深造,文武全才。在七十四军,他的资历比两任军长俞济时,王耀武都要老,虽然他们是上下级关系,但私下都将余称做老学长。 
 二、常德会战的是非功过
一九四三年,日本为策应太平洋战场,牵制中国军队转移到滇缅,制定了新的作战大纲,要求第十一军在鄂西会战之后发动常德会战。
常德地处湘西北,历来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可北扼长江,进逼宜昌,东指粤汉铁路,西协黔川,战略地位重要。所以,鄂西会战之时,“虎贲”师就到此布防,抓紧修筑工事,积极备战。余程万向全军官兵动员,发出了“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作战号令。各路“虎贲”勇士同仇敌忾,誓与常德共存亡,余程万有序的部署守城,分作三个阶段御敌:城郊防御时期,城墙防御时期和城市街道防御阶段。
战争从十一月十八日开始,日军先头部队在飞机的掩护下进攻。接着日军六十八师团主力十余万人全线进攻常德。而常德的守城军队只有八千多人的五十七师,力量对比悬殊。战争打到十二月三日凌晨,第五十七军参战的八千三百一十五名官兵,仅剩三百余名。战斗之激烈可见。当时,在开罗会议上的罗斯福通过国际舆论听说了这一战场的惨烈状况,特意向蒋介石询问了守城部队番号和主将姓名,并将余程万的名字记在备忘手册上。常德失陷,战斗为全局争取了时间,实现援军合围,将日寇赶到长江北岸。这次常德会战,全师八千多子弟人仅有八十三人生还。
当日凌晨,师长余程万于留百余人守城,而率领两百余人渡江突围,向德山方向移动,以图与增援友军会合。此一事令开罗归来的蒋介石大为光火,扬言要将余程万枪决,后因众将劝阻和战事的发展得免。此事引发了长久的争议。道德论者以为余程万弃城潜逃,纯以天子门生获释,也有人认为蒋介石行事苛刻,常德一战,余程万已尽最大努力,如此重惩,有失厚道。也有人干脆视而不见,不提起它。黄仁宇分析了这个困境:
“没有人在处理余程万的程序中能替蒋介石开脱。历史家只能指出余程万给蒋介石极大困难。事实上他已将全师官兵牺牲于常德城内,在作战效率上讲,除了他自身一死之外,已替统帅尽了最大职责,常德能及时收复,主要由于第57师的强韧抵抗,要是蒋介石再惩罚余,以后谁肯替他认真作战?然则余程万到底也是放弃守土。一个部队长有伦理与道义上的威权赋与部下以必死的任务,端在情况变更在更大的范围内,部队长本人也应能作必死的表现。余程万身为师长即未履行这契约,在另外三个师长殉职的情形下,最高统又不能置之不问…… ”。
三、《虎贲万岁》,扬名中华
为了纪念这次战斗,余程万觉得作为是后死者,有责任把那些壮烈的事迹记录下来,就派人找到了著名作家张恨水,希望他能够写下“虎贲”军的感人故事。爱国将士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使张恨水很激动,但是他当时还没想到以此来写一部军事抗战小说。张恨水爱惜羽毛,以不懂得军事,没上过战场婉谢了,但是拗不过抗日英雄的热切,他答应从长计议,将来再说。抗日英雄在离张恨水处不远的地方住下了,此后便常常到来和张恨水聊天,久而久之就成了朋友。事隔数月,他又旧话重提,这样,张恨水于公于私都不好再说拒绝的话,只好应以先看材料,等有工夫再写。
到了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张恨水已辞职乡居,便抽暇看了一部分材料。于一九四五年春正式动笔写《虎贲万岁》,他在自序中隐隐得讲出了他拒绝的真实原因和他被感动的经历:
我写小说,向来暴露多于颂扬,这部书却有个例外,暴露之处很少。常德之战,守军不能说毫无弱点,但我们知道,这八千人实在已尽了他们可能的力量。一师人守城,战死得只剩下八十三人,这是中日战争史上难找的一件事,我愿意这书借着五十七师烈士的英灵,流传下去,不再让下一代及后代人稍有不良的印象,所以改变了我的作风。
小说完稿后,余程万非常高兴,特地派人送来一笔相当丰厚的谢金,但是张恨水没有收,抗战胜利后,余程万正驻守南京,要请张恨水吃饭,也被谢绝了,但是却接受了他一件礼物:一把从日俘手中缴获的战刀。
关于《虎贲万岁》还有一件小小的趣闻,书出版后,使五十七师扬名中国,也大大的提高了余程万的知名度,一位很漂亮的苏州小姐看了书,心仪余程万,托人做媒。事有奇巧,正值余太太去世不久,苏州小姐竟然做了新任余太太。
四、定居香港,身死暴徒
一九四九年底,云南卢汉宣布起义,时任国民党第二十六军军长余程万曾遭卢汉扣押,被卢汉释放后,因不满蒋介石的偏隘性格,转道海南,后以“带罪之身”在香港寓居。他很早就把他的家安置在香港。他在香港做起了米店和杂货店生意,在郊区办了农场种菜养鸡。还同人合伙开设了一个当铺。
余程万夫妇是准备在香港隐居安度晚年的,但是一九五五年的八月二十七日晚上,余程万年青美貌的妻子被香港黑社会绑架,将军刚从外面赶回家,单枪营救,他的家人悄悄的从后门跑到二里外的警署报警,警察到来后与劫匪发生了枪战,余程万被劫匪在黑暗中被当作盾牌被打死。事后,警方公布说,余程万是被盗匪打死的。究竟被盗匪打死还是被警察打死,无人敢去追究。但是,当时在香港由于余程万在与黄埔老友闲聊论及老蒋时常多有怨气,所以,也有人认为他是被台湾特工所害。
历史在一天天的往前,有些故事也许再也没有****大白之时。然而如果遗忘余程万将军在抗日战争中为我们的民族所做的贡献,无疑,是极不可思议的事。

[此帖子已被 残阳. 在 2008-9-27 13:01:20 编辑过]

分享到
离线林月

发帖
1135
金钱
2843
经验值
119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09-28

 

   台山是文化之乡,但近代也出了余程万,林伟俦等将军,飞虎队也有不少台山人.

离线林月

发帖
1135
金钱
2843
经验值
119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8-09-28

 

 

黄埔四期林伟俦传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林鸿暖 撰稿
<div class=duanluo2 align=justify>    林伟俦是黄埔军校出身的著名将领之一、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20世纪初,正当他年青时期,深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投笔从戎。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后不久即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肃清陈炯明叛军后,返回军校学习至毕业。长期投身于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事业。曾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转战大江南北,从事军旅生涯数十年。历任排长、连长、营长、飞行员、团长、旅长、师长和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警备司令、第十七兵团副司令兼天津防守副司令等职。抗日胜利后,曾率六十二军一五一师前往越南河内、台湾接受日军投降,是台湾重归祖国版图的见证人;也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林伟俦在
1949年1月14日,天津解放时被俘。后被安排至广东省政协工作。1980年冬移民加拿大,与家人团聚,并在海外积极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奔劳。
                                                一、青少年时代
    林伟俦(1905-1998),又名济泉,清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十五日生于广东台山县水步镇大岭乡兴隆村。父亲德慎,母亲黄顺。他原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妹妹,他排行第五,大哥、二哥先后因病夭折。父亲德慎因农村经济崩溃,生计困难,从小便离乡别井,远涉重洋,到美国旧金山当厨工,寻求生路,直到年长,积蓄了一些血汗钱,才回乡结婚。婚后几十年,才先后回过几次家,年中有时靠些积蓄汇回家作家用,如因失业或生病,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侨汇中断,全年连一文线也没有汇回;家中生计,全靠母亲维持。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她每日刻苦耐劳,夜以继日在家撕麻织布及养些鸡鸭出售维持生活。伟俦童年随母亲、姐妹耕田,很小就学会各种农活,深得母亲爱戴。
    1913年伟俦八岁开始在本村私塾读书,读的是四书、五经,塾师只识照本宣科,不加解释,学生也只靠背诵课文,不识其义。伟俦在村私塾混了几年。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海外侨汇通了,父亲有了些钱汇回来,家庭生活才稍为安定。此后他转到了邻村北闸成荫祖祠镜溪老师开设的私塾继续就读。不久,大岭乡统一各村教育,改行新学制,成立大岭广育学校,由林慕骞任校长,屏弃禁锢思想的旧课文,改学白话文。伟俦受新思潮、新文化的影响,思想开朗,学习进步很快,每学期考试必列列茅,获得不少奖品,校长也称赞他,希望他继续勤奋学习,将来造就成为国家栋梁。
    1919年在校长的鼓励下,伟俦与同乡几个同学考入台山县立师范学校,立志做个教师,将来为国家培养人材,振兴中华。在校期间,五四运动的怒涛,正吹遍到中国每个角落。伟俦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和同学一起参加游行及讲演团,到台城及附近各乡村宣传活动,揭露北洋政府出卖山东权益的罪行,唤醒民众团结御示侮。1922年伟俦在台山县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受聘到本县五十区培元小学任教师。这样,由学校到社会,一颗童心以为学以致用,从此为教育救国尽绵薄。然而,风云变幻,人所难料。他在培元小学任教不久,他的父亲在美国旧金山不幸病故,赖堂兄举叶帮忙,将灵枢运回故乡安葬,耗资不少,事后仅将微薄积存汇回办丧事及家用,从此家计中落。
                                                二、投笔从戎
    当时国事纷纭,外受列强入侵,国内军阀割踞,互争地盘,战乱频盈,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帝国主义又压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亡国条约,激起全国人民义愤,各地掀起外御示强寇,内惩国贼的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伟俦在学校教书时参加了各种集会,眼见群情激愤,深受教育。不少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奋起革命。孙中山先生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力主办军校,兴中华,深得人心。
    伟俦在新时代、新潮流感召下,滋长了学古人投笔从戎之念,但恐母亲有顾虑,不便向她讲实,佯称赴广州谋生,只在培元小学教了半年书,便跑出了广州,开始投考了广东武备学校,读了一年便在该校毕业。
    1、考入黄埔军校
    1925年7月,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在广州文明路广东大学招生,伟俦前往报考,幸获录取。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学员有2600多人。入校时伟俦被编入入伍生第二团一营四连三排七班。入校编队后每人发给军装、用具及书藉。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伟俦入校后,经一星期徒手训练,一星期持枪训练,再经实弹射击三颗子弹后,即编入黄埔军校队伍,每人领到写有陆军军官学校字样竹编笠帽一顶,出发参加第二次东征[1]。先由军校乘船到猎德登陆,然后向石龙方向推进,陈炯明部闻讯逃窜,入伍生二团继续向博罗前进,包围了陈炯明部于博罗城下,缴获敌人300余枪,再向惠州府城进发,配合友军经过激烈战斗,攻克陈炯明盘踞的惠州城。黄埔军校入伍生第二团一营进驻城内督办署,负责东征军总指挥部警卫工作,有时轮值守卫城门,每日到城外飞机场操练。
    东征胜利后,军校学生班师回校。经测验考试,伟俦合格,升入军官学生,编入军官第二团二营五连。
    军校分步兵科、政治科、炮科、工兵科、经理科等,学员每天三操两讲训练,军事学科有战术学、军制学、兵器学、筑城学、交通学、地形学、经理学、马学、卫生学等。政治学有《社会主义概论》、《三民主义》、《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史》等。恽代英为主任教官,其他政治教官有萧楚女等,聂荣臻为政治部秘书。军校还经常邀请著名人士、社会名流到校讲演,计有何香凝、陈树人、毛泽东、刘少奇、邓中夏、罗绮园、彭湃以及苏联顾问鲍罗迁等,他们分别讲述《各国革命史略》、《各国政党史略》、《工人运动史略》、《农民运动概况》等,[2]学生都很爱听,从而认识时代形势,了解中国国民革命性质、任务,认识自己的责任。
军校每逢五一、五四、五卅、六二三、元旦等节日都举行活动,每次连长都邀集伟俦等几个同学,拿着黄埔军校宣传队旗帜到广州市做宣传工作。先由军校政治部发给他们宣传提纲及画刊,每人领到毫洋四角做茶饭费,他们多以茶楼为阵地,先取得座位,等茶客众多时,起来分发宣传画刊,再而站在凳上高声讲演,往往听众越来越多,不肯离去,效果很好。
    军校经常举办讨论会,有时讨论当前形势,有时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如“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之区别”等,由连指导员主持,讨论题目预先分发,让各人做好充分准备。讨论时除勤务外全连120多人均参加。大家发言均不隐瞒观点,各抒己见。连内学员有的参加青年军人联合会,有的参加孙文主义学会,他们对问题常常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会场气氛激烈。伟俦持中立态度,不顾参加辩论,自认理论上自己认识肤浅,普通话说得不够流利,往往少发言,多静听。
    伟俦在黄埔军校校本部训练一个时期后,随队又到广州市北较场驻营,进行野营演习,还到附近黄花岗进行实弹射击。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各军在东较场举行北伐誓师暨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举行毕业典礼。是日,大家精神抖擞,一早列队到达东较场会场。行礼开始后,每个学员手捧誓词,庄严宣誓;随后校长蒋介石训话。行礼完毕后,又参加阅兵仪式。
    毕业典礼过后,伟俦领到了“本校第四期学生林伟俦按照本校规定步兵科教育修学期满,考试及格,特给证书”的毕业证,心情异常兴奋。后在校等待分配,从此踏上革命军人的戎马生涯。
    2、踏上北伐征途
    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2600多人,毕业后均分配到国民革命军八个军内担任连长、连党代表、排长、班长、或战斗骨干等基层领导职务,参加北伐,亦有分配到其他机关或群众团体。伟俦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辖第十师、十一师、十二师、十三师。当时陈可钰副军长正率第十师、十二师出发北伐,需要干部紧迫,伟俦被派到十二师(师长张发奎)三十四团一营一连任见习排长,但当时三十四团仍留守琼州,稍后才出发。伟俦乃随师部先行,经乐昌、九峰、湖南郴县到达攸县。十二师在当地工农群众支持下,攻占了醴陵、株州,毙敌数百,俘敌官兵500余人,缴获枪枝弹药一批,旗开得胜。伟俦初上战场,不怕牺牲,英勇杀敌,改任少尉排长。
    第十二师与友军配合,所向无敌,势如破竹,攻占了平江、汀泗桥、贺胜桥、武胜关、直逼军阀吴佩孚老巢-武汉。至10月10日终于攻克了武汉三镇,把军阀吴佩孚打得落花流水,残部退往河南。抵武汉后,1927年夏伟俦升任十二师三十四团一营四连上尉连长。
    盘踞江西的军阀孙传芳,为了声援军阀吴佩孚的失败,派了号称十万工农部队倾巢进犯湘、鄂。北伐军总司令部为了迎击来犯之敌,乃于武昌攻下后,急调第四军入赣作战,伟俦随第四军十二师入赣,于江西德安马回岭之役,挫败孙传芳军阀部队,国民革命军锐不可当,革命洪流,迅速发展到长江流域。
    江西战局平定后,1927年初伟俦随第十二师返回武汉,驻防武昌整训。武汉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北伐后。第四军即在武昌南湖誓师出发。部队直指河南,在上蔡、洪桥、逍遥镇、宋庄、临颖诸战役,击溃奉军,进占郑州、开封,战事非常激烈,双方伤亡惨重,和伟俦一同分配在同一个团的五位黄埔军校四期校友,先后牺牲了四人。[3]奉军退回华北。第四军在郑州与冯玉祥的西北军会师,准备渡黄河进军华北。后第四军奉命回师武汉。时伟俦晋升为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少校团附[4]。
    3、南下广东
    1927年七一五大革命失败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加紧与南京的蒋介石勾结,反对共产党,借口以“东征讨蒋”为幌子,向江西南浔一带集结部队,并任命张发奎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7月下旬率第四军、十一军、二十军、开赴九江、南昌一带。
    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叶挺率领的十一军,贺龙率领的二十军以及驻南浔路马回岭、黄老门的四军二十五师一部分参加了起义。伟俦所在的第四军十二师驻在九江,南昌起义后随张发奎进驻南昌。
    随后,张发奎获得盘踞广东的李济深同意,由第四军军长黄琪翔率领该军残部(内有不少共产党员),于8月中旬从南昌经吉安、赣州、南雄、韶关、新街到达广州。十二师三十四团进驻陈家祠,进行整编,时伟俦以少校团附代理作战教育工作。
    张发奎到广州后,主持广州军政工作。汪精卫、陈公博也相继来粤。张发奎、黄琪翔在汪精卫的指使下,于11月17日发动政变,以“护党”为名,将李济深、黄绍竑在广州的留守部队缴械;又集结兵力于东江、西江、南路,企图将李济深在广东的部队赶回广西。
    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广州起义。张发奎急令已开赴东、西江及南路的第四军一部分回师广州镇压。当时李济深的桂系以及国民党反汪派趁机反攻汪、张,南京国民政府又下令讨伐张、黄,李济深则派军队从东、西、北三面包围广州。张发奎指挥的第四军被迫撤出广州,开赴惠州驻守,防备驻东江一带的李济深部队回师广州。当时留守西江对广西方面警戒的第四军十二师也由西江都城乘船直航惠州,与第四军军部会合。
    1928年1月,第四军挺进到五华县,在双头、岐岭一带击溃了陈铭枢指挥的李济深东路军四个师,十二师乘胜追至连平。但第四军余部在五华潭下圩一带迎击黄绍竑指挥的李济深西路军四个师时,伤亡惨重,二十六师师长许志锐率队攻击潭下风门坳马鞍山之桂军时遭桂军击毙。当时第四军已弹尽粮绝,被迫退出广东,转赴江西安远、会昌地区集结,投靠了蒋介石,后被调到徐州集训。时伟俦被任命为第十二师三十四团三营少校营长。
                                                  三、寻求航空救国
    伟俦投身北伐战争数年,感受良多。其中触及最深的为济南战役。1928年5月,第四军沿津浦路北上,讨伐孙传芳残部张宗昌部,部队攻下了山东济南、德州,进驻沧州,部队所向无敌,进展得很顺利。却遭到当时盘踞济南的日军横行阻截,借口保护侨民,屠杀我国同胞,并截击第四军前进,派飞机对第四军阵地大肆轰炸,扫射。为避免无谓牺牲,第四军只好日间埋伏,夜间行动。伟俦深刻体会到现代战争中,只有强大的陆军还是不够,一定还要有强大的海空军及装甲部队。从而想起孙中山先生倡议“航空救国”的真缔,非实现“航空救国”不可。他根据自己的条件,向上级提出出国留学学航空技术的要求,几经转折,终获批准。
    1、到法国学习航空飞行
    1929年底,伟俦和几位同事先到香港学了短期法文。1930年1月,他们几人联袂从香港乘法国邮船启程,抵达法国,考入了法尔曼航空学校学习飞行技术。开始由教官带同两人飞行,后又进行单独飞行,经半年学习,1931年6月伟俦经单独飞行考试及格,由法国航空部发给毕业证书。后伟俦想到中国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江河湖海面积宽广,大有发展水机的条件,决心再学水机技术,于是由原航校保送入赫水机航校,继续学习水机飞行技术,到1932年6月,经考试及格,再获法国航空部发给的毕业证书。至此,伟俦已经能驾驶陆机和水机的飞行技术。当时,他本想继续深造,学习航空修理技术,但九一八事件后,眼见中华大地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身为炎黄子孙,国难当头,岂能无动于中,1932年9月他决定回国效力。
    2、投身广东空军
    1933年春,伟俦到达香港后,被昔日上司张发奎推荐到广东空军工作。他到广州大沙头空军司令部报到,空军司令张惠长接见了他,向他介绍了广东空军情况,经测验飞行技术后,被分配到广东空军第一队任飞行员。当时广东空军有4个队,每队有飞机9架,每队飞行员却有20多人,飞机均从美国购回,机少人多,又无水机。伟俦在广东空军任职一年,天天驾机进行训练。
    1934年夏,缪培南任陈济棠第一集团总司令的参谋长,组建了第一教导师。他见林伟俦在北伐时随他任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营长,邀他重返陆军,参加教导师工作。伟俦见广东空军机少人多,每天除练习飞行外,别无任务,于是乃提出辞职,脱下空军服,重着陆军装,到第一教导师二团二营任中校营长。“航空救国”伟愿未遂。
                                                  四、转战抗日前线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日益猖狂,步步紧逼,接连制造了上海一二八事变、冀东事变,彻底暴露了其亡我中华的野心。大片国土沦亡,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中华儿女热血沸腾,抗日情绪空前高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与共产党联手抗日。
   1934年3月伟俦到第一教导师工作后,先负责巩卫广州,后到广东南路做些绥靖工作。1935年伟俦升任第一教导师四团上校团长,驻防广东西江肇庆等地,负责维持当地治安。1936年陈济棠下野,余汉谋任第四路军总司令,接管广东。部队改为以师为单位,每师辖3个旅。伟俦任一五九师四七五旅少将副旅长兼九五团团长,驻防粤南北海、合浦一带。
    1937年6月,全面抗战前夕,伟俦奉召参加庐山军官训练团第四期受训。是为准备全面抗日而训练全国部队团级以上干部的,每期约1000人,蒋介石亲任团长,他和陈诚,汪精卫等先后讲话,军事家蒋百里、杨杰主讲战术战略课程。这期受训,原定一个月,但未到结束,即因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提前结束。
    1、参加八一三上海保卫战
    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七七事变,疯狂进犯我国领土,叫嚣“三个月亡华”,妄图速战速决,吞并全中国。8月13日竞然派兵侵犯上海,全国人民义愤填膺,掀起了全国军民浴血抗日浪潮。
    上海保卫战打响后,广东奉命组织一个军前往参战,该军由六十六军组成,下辖一六师和一五九师。伟俦奉命率一五九师四七五旅为先遣部队,日夜兼程开往上海。连夜进入上海大场和刘家行接替友军阵地,并于越日拂晓进攻对面的龙王庙及大小金家湾之敌,激战一小时,首战告捷,收复了被敌占据的失地,歼敌数十人,敌人狼狈向宝山县城溃退;伟俦旋派炮兵支援大场友军,敌人反复冲锋,均被炮火打退。后敌人派重兵又向友军阵地进攻,情况异常危急,友军要求迅速派兵支援,伟俦亲率一个营上前增援,战斗十分激烈,伟俦左腿中弹受伤,血流满裤,为壮军威,他不下火线,自己解下腿带把伤口紧扎,坐在阵前,右手携军用地图,左手执哨子,坚持继续指挥战斗,激战从晨至午,终于把敌击退,固守阵地,转危为安。师的领导知道情况后他即回后方医治,他见前线吃紧,离开后恐碍士气,请求坚守,不肯下火线。随后军部决定以另一支友军接替该阵地。并提升伟俦为一五九师四七五旅少将旅长兼九五0团团长。
    上海保卫战日军调动全国海空军三分之二及陆军6个师团和4个旅团部队进攻,始终未能得逞。当时蒋介石幻想“国际联盟”会出面调停,未积极对抗,11月12日上海终于沦陷。上海保卫战,坚持三个月,击毙日军9000多人,伤敌3万多人,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写下了壮丽的历史诗篇。
    2、率队南京突围
    淞沪战场撤退后,伟俦率领该部撤退到无锡附近,部队还末及集中整理,即奉命防守无锡至江阴第二道国防线,他率一五九师四七五旅星夜赶到防地,沟筑工事。日军占领上海后,派战舰溯长江突进,又向长江两岸派兵登陆,占领江阴炮台,并以飞机侦察、轰炸、扫射,夜间又投照明弹,国军伤亡惨重,纷纷后退。伟俦负责防守阵地,还未站稳脚跟,受到严重威胁。后奉命撤退至南京外围汤水镇至龙潭第三道国防线,为避日机扫射,部队夜行昼伏,几天才到达汤水镇。部队还未沟筑好工事,大批日军纷纷沿沪宁公路向南京扑来,原来一五九师左右两翼有友军布防守备,但他们都未有到防,日军乃乘虚来犯,伟俦指挥的四七五旅防线,受到敌人两翼包围,情况危急,入夜,伟俦奉命带领该部进入南京城集中候命。师的领导召集团级以上干部会议,宣布该师在上海战场作战至今,部队已伤亡过半,又未补给。决定将全师部队整编为一个旅,任命伟俦为整编后六十六军四七五旅少将旅长,配合友军守备南京。接防雨花门、水西门、中华门一带城防线。
    敌人蜂涌而来,加紧攻城,攻占了南京郊外第一制高点紫金山,雨花台等重要据点亦一一失守,南京成了一座孤城。敌人又在长江上游当涂渡江,攻占了浦口,断绝了国军的补给线,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以战局无法挽回,下令各部队12月12日退出南京,并宣布各部队突围路线,命令原一五九师由太平门出城,经句容,漂水,郎溪到达皖南非敌占区宁国集中。
    伟俦当即召开团级以上干部会议,研究贯彻突围计划。决定以九五七团为突击队,九四九团为预备队,随旅部前行,并立即烧毁各种文件及电报密码本,每个官兵要自行佩带炒熟大米乾粮5天。深夜,部队在国府路集合,伟俦对全体官兵讲话,说明部队突围路线,在突围中要前进,不能后退,后退是绝路的。会后伟俦果断地带领部队冲出太平门,正与由紫金山窜来敌军发生遭遇战,部队猛冲猛打,冲破敌军截击,继续前进。行了十多里,至麒麟门附近,又遭遇了强大敌军重重包围截击,伟俦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血战,前仆后继冲杀。战斗异常激烈,原一五九师副师长以下官兵相继阵亡;伟俦的右大腿亦中弹受伤,流血很多,他自己急用随身携带的云南白药敷住伤口,尚能忍痛坚持行动。他指挥部队连续冲击,才打退了敌军的截击,敌人遗尸遍野。后部队进入了山区,沿深林小路继续前进,日夜兼程不休息,食用自带炒米乾粮充饥,不久到达了九华山。部队在此停驻了十天,收容了从南京退出的各部队官兵达数千人。伟俦将部队重新编为九个营,除原来的四七五旅六个营外,还增编了三个营,并委任了各级干部职务。当时部队的伙食尚能供应,同时师部的军旗及印信随行,因而号称一师部队,远近传闻。后附近各地各部队由南京逃出来的官兵,纷纷拥向该部,队伍更加壮大。伟俦恐停留太久,会遭敌人围攻,即命令将受伤官兵送到附近煤矿医院医治,全体官兵由当地农民引路,继续前进,部队夜行昼伏,避过敌人飞机的侦察,经过十余天艰苦的行程,终于抵达非敌占区宁国,完成了突围任务。后和军部取得了联络,又向广东最高当局汇报了突围情况。旋奉命到湖南茶陵整训,增补了各级官兵棉衣及军需品。伟俦由于右腿受伤未愈,他将部队交由副旅长带领,自己转到武汉医治。
    当时全国各部队参谋长正在汉口开大会,特嘱咐伟俦把该旅从南京突围经过用书面写出来向大会宣读,并约伟俦到大会介绍见面,瀛得了大会全场热烈掌声,伟俦即以鞠躬礼答谢。会后伟俦见到不少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学和旧同事,互相握手道别。随后,伟俦得到国民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和证书。
    南京失陷后。日军在南京进行了大屠杀,不分昼夜,不分男女老少,杀害了中国人民30多万人,他们还进行杀人竞赛,全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3、参加武汉会战的庐山和万家岭战斗
    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了全国军事政治中心。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加紧对中国腹地的侵略,派了重兵准备对长江两岸侵犯。
1938年6月,敌军以海陆空协同,首先向长江南岸进犯,马当、湖口要塞先后失守,敌人继续侵犯九江。伟俦率一五九师四七五旅配合友军奋起抵抗,揭开了武汉会战的序幕。
    不久,敌人以两个师团兵力沿南浔铁路向南昌南犯。六十六军配合友军迎头痛击,激战甚烈。伟俦率部坚守沙河和马回岭一带高地,与敌激战十余天,歼敌甚众,粉碎了敌军沿南浔铁路进犯南昌的企图。后敌人又由湖口、星子、鄱阳湖边登陆,企图从右侧迂迥包围马回岭国军主力部队。当时第六十六军固守庐山牯岭天然据点,敌人虽日夜向庐山仰攻,并连续派空军助战,先后均遭击退,六十六军始终坚守庐山阵地,敌军伤亡惨重,狼狈溃退,其阴谋又未能得逞。
    10月间,敌人又企图从左翼迂回修河北岸包围德安、马回岭和庐山六十六军阵地,形势甚为危急。一五九师奉命侧击敌人,伟俦率四七五旅为前卫,师部和四七七旅跟进,由庐山星夜西进,急行军40多里,到达李家庄附近地区,发现了大批敌军从九江南下,占领了李家庄,敌我相距很近。伟俦当即指挥部队迅速占领李家庄附近高地,准备与敌人进行肉博战。敌人发现了附近高地有国军,连续四次派兵向国军阵地冲击,均遭歼灭,战况异常激烈。国军士气高昂,伟俦当即指挥部队冲锋,一鼓杀进万家岭村庄,敌人只顾逃命,弃尸遍野,缴获甚丰。伟俦及时将占领万家岭详请向上级汇报,后接师部电话,说及修河北岸友军怀疑一五九师行动如此迅速,上级吩咐他在10月11日晚在万家岭村庄烧起烟火观察,伟俦命令部下烧起了三大草堆,烟火冲天,友军观察证实,称赞一五九师行动迅速,战果真实。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不死,他们以重兵沿长江南北两岸西犯,10月25日武汉沦陷。
    4、回师保粤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为加速灭亡中国,在海空军掩护下,开始南侵。在广东大亚湾登陆,与当地国民党守军激战数日,侵占了惠州、博罗、增城、广州,后又分兵侵占佛山、三水、花县、从化等地。当时在外地作战的广东子弟兵,深恐全省沦陷,纷纷联电上级要求回粤保卫广东,卒获批准。
    1938年12月1日第六十六军开赴吉安集中整补,后经赣州回到广东。返抵广东后,伟俦任第十二集团军一五一师中将师长,驻新丰梅坑整训,紧及三个月,便奉命开赴增城东洞、灵山、派潭一带前线。6月,伟俦指挥该部,配合当地人民武装出击朱村敌军据点,激战至午,缴获战利品一批。7月,驻增城敌军数千人,沿广增公路分两进犯派潭。伟俦立即指挥该师四五三旅占领派潭一带高山阵地,从朝至暮,打退敌人反复进攻;入夜,敌人群聚于附近各村庄,伟俦决定对敌人夜袭,在村民的引路下,派出主力一个团,从小路猛攻该村庄,敌人乱作一团,到处放枪互相射击;至拂晓,夜袭部队胜利归来。次日,又乘敌军一夜混乱未睡之机,伟俦又指挥该部发起猛攻猛打,经过一个上午战斗,敌人遗尸遍野,狼狈向增城溃退。午后,从化太平场、神冈之敌千余人,由温泉附近向东洞开来企图反扑,伟俦接到信息后,立即指挥该部进入附近高山阵地,阻击敌人,因为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敌军发现不了国军阵地,只盲目炮轰,至黄昏,敌军向一五一师进攻多次,皆无功而回。入夜,纷纷向增城县城方向溃退。当时伟俦趁黑夜,派出主力部队尾追,斩获甚多。是役击毙日军桥本太郎联队长以下官兵300余人,缴获战利品一大批,迫使日军不敢再犯,固守孤立据点。从此增城局势渐趋稳定,社会安宁[5]。“抗战形势如此好转,是同林伟俦第一五一师部队的坚强杀敌,挫败敌锋分不开的。”[6]
    1939年冬,侵占广州敌军六七万人,于12月17日分三路向粤北进犯,当时一五一师驻守从化吕田,敌人从牛背脊,小杉进犯时,伟俦率部迎击,并以炮火连续炮击,打得敌人不敢前进。但左路敌人乘一五一师移师良口、牛背脊追击敌军时,又向英德侵犯。右路敌军也陷新丰梅坑,迫近青圹,企图两翼包围一五一师,情况危急,伟俦立即命令部队停止追击,并与附近友军联系。后桂南战事吃紧,日军主力需西调增援,侵犯翁源、英德之敌后退。伟俦指挥一五一师与友军乘机全线反攻,歼敌2000余人,取得粤北会战第一次胜利。
    1940年5月,日军又以兵力4万多人向粤北发动第二次进攻,当敌军窜至英德青圹及翁源三华后,遭到一五一师等部迎头痛击,就不敢前进,敌军骡马及部队纷纷南退。一五一师趁机攻击南退之敌,夺回吕田、丹竹坑、龙头、地派等地,牛背脊、良口之敌,亦纷纷退回广州。历时一个多月的第二次粤北会战结束。
    5、率队入湘解衡阳之围
    第二次粤北会战结束后,第十二集团军一五一师拔归六十二军建制,驻在粤北翁源、英德青圹一带整训待命。1943年9月,国民党中央军委要求第七战区以一个军准备接受美械装备。余汉谋即以集结整训的第六十二军接受这一任务,并派该军的师长及副师长赴即度兰姆迦美军训练处受训,学习使用美国武器的教育方法和各兵种联合作战的指挥法。
    1944年7月中旬,攻占长沙之敌,大举南侵,扑向衡阳,先后占领了衡阳郊外白鹤市、雨帽山、潭子山、东阳铺以及衡阳东西站等据点,衡阳告急,蒋介石电余汉谋急调六十二军迅速开赴衡阳三圹附近集结待命。军长率一五一师和一五七师共6个团,于1944年6月20日由广东英德青圹出发入湘负责衡阳外围作战。六十二军即以一五一师四五一团守备洪桥,其余部队开到祁阳集结。7月3日,敌兵千余人向洪桥侵犯,随后又有敌后续部队沿湘桂铁路增援。伟俦率兵两团,并配军部炮兵一连,向洪桥增援,与敌激战一整夜,攻占了敌军红山头阵地,第二日敌人增援反扑,全线向一五一师阵地进犯,伟俦指挥部队占领高山,敌人仰攻,并几次施放烟幕掩护仰攻至山腰时,都被一五一师集中火力和大量手榴弹所打退,敌人遗尸用绳子绑住脚跟拖下山脚,但未能来得及清运的尸体到处皆是。
    7月24日,六十二军接到国民党中央军委电令:“衡阳危急,着第六十二军迅速推进衡阳解围。”林伟俦素有组织性强,用兵奇快,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不怕牺牲,雄才大略,足智多谋,有“智多星将军”之称。六十二军奉命后,即派林伟俦率一五一师完成这解围任务。伟俦首先召集团级以上干部共同磋商,认为从正面前进,前面有强大敌人,必然发生恶战,牺牲也大,前往时间会拖长,难以完成解围任务。大家认为任务重大,贵在神速。决定采取迂回战术,避开正面敌人,从洪桥绕小路前进,在白鹤市遇到强敌阻击,难以通过,后改变计划,从侧翼迂回前进,迅速抵达潭子山,又遭到敌人截击,伟俦恐耽误挺进时间,星夜指挥部队急行军,绕过潭子山敌军阵地,避开敌人截击,占领了雨帽山,东阳铺、古山寺、头圹等据点,打退尾追之敌,向衡阳西站攻击前进,先后三次遇敌军密集部队反击,皆被一五一师打退,毙敌联队长以下官兵数百人,抵达衡阳城外,迅速派人与衡阳守军联络,但衡阳城墙高耸,喊话听不到,还遭守军开枪射击,后又集合号兵吹奏号音联络,守军也毫无反应。7月30晚军部将情况报告国民党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对一五一师行动如此迅速,也觉惊奇。乃命一五一师于八月一日上午在衡阳西站附近的部队,摆出陆空联络布板符号,待飞机侦察证实。伟俦命该部当日照样铺出单日陆空联络符号规定字布板,上午三架飞机飞经上空,盘旋了三个圈,并到衡阳城上空侦察了一个圈。当晚便接中央军委来电:“六十二军迅速挺进衡阳近郊西站,占领敌阵,着传令嘉奖;一五一师行动最快,师长林伟俦记大功一次。”[7]
    全军为之振奋。
    不久,衡阳近郊敌人又结集重兵七个师团,再向衡阳进攻,衡阳陷落。六十二军遭敌包围,情况危急,迫得向湘西武冈转移。后与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取得联系,着六十二军迅速开赴广西柳州待命。
    6、参加桂柳会战
    1944年间,日本本土与南洋群岛日本侵略军的海上联络,已被盟国海空军所切断。日本急于打通湘桂铁路通往越南、新加坡的大陆交通线。6月间,日军兵分三路,一路从湘桂铁路向广西进犯;侵占广州之敌,亦派兵沿西江向桂省进犯;占领广东雷州半岛之敌,同时向桂省进犯,企图围攻第四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柳州。
    11月,敌军迫近红水河及柳江,六十二军奉命出击,阻止敌军渡河,伟俦指挥该部占领红水河北岸的石龙、双松、正隆、大湾一线阵地,发现敌军在正隆附近企图以汽艇强渡红水河,便开炮将其击沉,迫得敌人不敢强渡;在大湾南岸之敌,也企图夜间偷渡,均被击退。
    由湘入侵之敌,陷全州、桂林后,柳州受到两面夹击之势,四战区司令部由柳州转移到贵州金城江地区。六十二军奉命守忻城、嘉仁一线。后敌人西进,攻陷了金城江,四战区司令部再迁广西百色,六十二军又奉命从忻城转到都安,在平治、田阳地区待命。后敌企图经果德侵犯百色,六十二军奉命阻击。伟俦在当地农民引路下,派出得力部队,轻装从左翼爬上石山小径,迂回果德县城之背,包围侧击该敌,打得敌人狼狈逃回武鸣。
    7、赴河内、台湾受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告无条件投降。第二天,六十二军接到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张发奎转达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命令,略谓:现日本宣布投降,按照中、英、美、苏同盟军最高统帅规定,越南北纬16度以南归英国受降地区,16度以北归中国受降地区。上述我国受降地区,经过军事委员会指定第一方面军卢汉为受降主官,第六十二军即拨归第一方面军指挥,克日就地进入越南,解除日军武装,并协助越南各党派迅速组成临时政府,使越南独立。
    六十二军接到命令后,即以一五一师为前卫部队先行。8月20日,伟俦率领该部从广西靖西出发,跨过中越边境进入越南茶岭、重庆府,当时尚有小股敌人仍在顽抗,随即遭到一五一师迎头痛击,大部日军纷纷向谅山逃窜,伟俦果断指挥该部跟纵追击,进抵谅山、北宁、河内、海防、康海等地区,着令日军徒手集中河内、海防郊区,解除武装,把武器就地入库封存,派人看守,听候遣送。9月28日,中国受降官卢汉飞抵河内,受降随即结束。接受日军39000多人投降。
    越南受降结束后,六十二军奉令继续赴台湾受降。11月17日一五一师被指定为第一梯队在越南康海港登舰开赴台湾为先遣部队,归台湾地区受降主官陈仪指挥。伟俦率一五一师在台湾高雄外港登陆,随即抢占高雄山及市区各据点。传闻有部分日军旅团长等少壮派军官想拒绝天皇投降命令,企图固守台湾负隅顽抗。为此伟俦命令全师官兵高度警惕,作好战斗准备,后台湾日军最高当局主张服从天皇命令接受投降。随后一五一师继续向凤山、屏东、左营挺进。该军其他部队也陆续进抵台南、嘉义、彰化及花莲。至此,六十二军已全面完成了台中、台南、台东地区的占领任务。11月25日上午受降仪式开始,伟俦指挥一五一师负责会场戒备。在日方代表安藤吉利呈递投降书后,中方代表陈仪即席发表广播演说,宣布从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一切土地、人民、政事均置于中国主权之下。[8]
    台湾地区的军事接收工作,在国军未到前日军已基本按照命令,自行收缴武器装备,分别在驻地分类入仓,日军16万人则按指定地点集中,听候遣返。整个接收工作至1946年3月全部完成。
    五、投入反共怀抱
    台湾受降结束后,1946年夏六十二军调至河北唐山整编。1947后春伟俦升任六十二军中将军长、天津警备司令、津浦铁路北段护路司令兼津沧绥靖区指挥官,下辖一五一师、一五七师及七十六师,归华北“剿总”傅作义指挥。
    1、参加东北援锦战役
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集中主力发动的辽沈战役后,当时蒋介石对孤悬关外的50多万国民党军队是守还是撤,一时还举棋不定,如果让这部分军队撤向关内,与华北的傅作义指挥的集团军队结合起来,对解放战争日后进展会带来不少困难。因此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亟力主张各个击破,就地全歼东北蒋军,对沈阳、长春之蒋军,围而不攻,集中主力控制北宁线,攻克锦州,关死东北大门。9月,东北野战军揭开攻打锦州战役。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以及山东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锦州。解放军在锦州外围塔山、黑山等地筑起了坚强堡垒,对蒋军进行了英勇阻击。当时国民党部队普遍认为东北蒋军只固守几个大城市,铁路线已断,就是倾华北蒋军也难救东北的败局,因此他们都不顾去东北,总是制造各种借口不肯去或拖着不去。伟俦也借口东北已冷,全军棉衣未发,要求不去葫芦岛,但未获批准。
    不久,伟俦率六十二军从秦皇岛开往葫芦岛。10月6日蒋介石也乘“重庆”号兵舰到此,召开了当地各军营长以上军官讲话打气,当晚还在兵舰上请各军高级长官吃饭和拍照。当他见到伟俦时跟他谈话,蒋说:“此次敌人攻打锦州,最多有七个纵队,等于七个师兵力,我们沈阳出四个军,华北出两个军,烟台来一个军,原驻葫芦岛有一个军,共有八个军兵力,足够援锦之用,如若不够,还可抽兵来……”[9]
    锦州战斗打响后,东北野战军扫荡了塔山村和高桥圩一线之蒋军,进至锦州西南的大台山和塔山,阻击葫芦岛蒋军援锦企图。蒋军拼命反抗,皆无进展;伟俦亲自指挥该部企图以夜袭手段,夺取大台山山麓高地,也受到东北野战军炮火打击,伤亡惨重,纷纷后撤,只因伟俦亲自在山顶督战,才没有再退下来。但他还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仍不放弃援锦的企图,蒋军各军炮兵集中火力向塔山东北野战军阵地猛力炮击;海上兵舰也同时轰击,还企图利用空军配合作战,伟俦指挥该部缩在阵地前准备攻击位置,等待飞机到来,就开始行动。不久,两架战机隆隆飞来,匆匆向塔山投下了两枚重型炸弹,一枚落在塔山村后高地斜坡,另一枚落在塔山河滩西岸蒋军阵地,伤亡蒋军连长以下数十人,蒋军官兵大骂空军盲目助战,炸到自己头上。拂晓,伟俦继续指挥地面部队向塔山左翼阵地发起进攻,遭到东北野战军顽强抵抗,不敢前进。蒋军先后四换指挥官,又派了铁甲车部队前来助战,蒋介石还亲自到葫芦岛督战,企图挽回败局,但亦无济于事。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了总攻,经过激烈战斗,攻入锦卅城,全歼守敌,生俘蒋军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援锦蒋军全部撤回葫芦岛。后前线总指挥杜聿明急忙到北平请示蒋介石,决定派船到葫芦岛接运各军撤退。伟俦率六十二军残部撤回秦皇岛。
    2、天津被俘
    在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正在胜利发展的时刻,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联合发动了平津战役。当时盘踞华北的国民党傅作义集团加上部分蒋军有50多万人,位于山海关至张家口狭长地带。但受东北野战军在东北胜利的影响,已成“惊弓之鸟”,随时有从海上南逃,或西窜西北的打算,这对今后解放军作战大为不利。为此,中央军委决定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对北平,天津之敌采取“隔而不围”、“围而不打”,迅速攻克张家口和圹沽,切断国民党军队西窜或南逃的通道,确保实现就地歼敌的策略。
    伟俦率领赴东北援锦失败撤回的六十二军,初驻唐山附近的芦台、汉沽,1948年11月张家口、新保安战事告急之际,奉调至平绥线。1948年底当解放军迫近天津时,又奉命率六十二军由平绥线调到天津,并提升为十七兵团副司令、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1949年1月11日,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亲笔给蒋军天津防守司令陈长捷、副司令林伟俦、刘云瀚三人写信,大意是:“辽沈战役取得胜利后,百万大军已进关,劝告你们放下武器,不得破坏工商企业,……”中共权威人士也同时宣布陈长捷、林伟俦等人如不及时放下武器,就成为人民的战犯。但陈长捷、林伟俦等执迷不悟,还认为天津防守工事巩固,有护城河,物质丰富;同时还在等待华北“剿总”傅作义对整个华北问题的和平解决办法,认为天津首先放下武器,是否会影响傅作义对整个华北问题的处理;并想到长江以南仍属蒋介石天下,未知将来时局如何演变。因此,他们几人都抱着幻想,不愿投降,放下武器。只由陈长捷口述,给解放军写了一复信,大意是:武器是军人第二生命,放下武器是军人耻辱。如果共谋和平,请派代表进城商谈。[10]伟俦也同意签了名。
    当时,蒋介石也急忙亲笔写信给傅作义和天津防守司令陈长捷打气。但傅作义与蒋介石矛盾重重,当时平津交通已被切断,傅作义处于进退维谷,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孤立无援的境地;又处在全国人民渴望平津能和平解放的压力下,正在派代表与解放军谈判中。他命令天津最高当局“如解放军不攻千万不能出击;如果攻击就坚决抵抗。”并含糊其词指示:“坚定守住就有办法”。
    解放军认为天津和平解放已无希望,1949年1月14日10时,决定以强大兵力发起对天津的总攻。
    当时蒋军在天津有三个军,加上其他部队有13万多人。把全市分为三个防守区,伟俦率六十二军(原有3个师,一个师尚滞留北平未到,一个师是以新编的华北各团队凑成,战斗力薄弱,只有一五一师尚有战斗力)防守西北区。天津战役打响后,伟俦即召集该军连长以上军官讲话,说:“我们防守地区如果被突破,我们负不起这个责任。谁的防守阵地没有命令不准随便向前冲锋,也不准向后撤退,我们只要守稳阵地,与阵地共存亡。”[11]他一面督促部下修筑工事,吹嘘“我们只要拼命做工事,等于拼命打仗一样去干,才能完成任务”。[12]一面又大肆征用民工,日夜拆毁民房,避免解放军接近。他还制定了“阵地战时军律”,实行“连坐法”,临阵退缩者杀,藉以威吓部下为其卖命。又认为天津近郊宜兴埠据点过于突出,易受解放军摧毁,下令部队后撤,破坏工事,引起当地大火,给居民造成极大的灾难。
    在解放军强大攻势下。天津防守工事迅速山崩瓦解,守军虽作垂死争扎,仍抵卸不住解放军冲入市区。与此同时,圹沽也迅速被解放军攻陷。在此生死存亡的时刻,14日下午陈长捷接到傅作义来电,说已派代表与中共签订接受八项和平条件及十四项和平协议,天津守军可立即全面停止抵抗。陈长捷当即召集林伟俦、刘云瀚以及天津市长杜建时开紧急会议,传达傅作义关于天津问题的指示。大家表示遵守命令,停止抵抗,放下武器。并决定由市长杜建时及知名民主人士李烛尘和参议会会长杨亦周为代表,明早出城与解放军洽淡;恐时间不及,先由杜建时在广播电台连续广播,天津守军接到命令后,亦纷纷停止抵抗,只有郊外独立据点小部队未接到命令,继续抵抗,直至15日下午全部放下武器。顿时,全市一片沉静。[13]解放军进城后,陈长捷、林伟俦、刘云瀚等纷纷成了战俘,天津解放。
    六、走向新生
    天津解放后,伟俦被送往秦城接受学习改造,追求真理。1961年冬蒙中央人民政府第三批特赦释放,给予公民权。
    伟俦获释后,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诉,认为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发起总攻天津后,是日下午当天津守城司令陈长捷接到华北“剿总”傅作义的指示,命令天津守军立即停止抵抗后,自己即遵命转达全城守军立即停止抵抗,放下武器,所以自己不应以战犯对待。有关部门把他的申诉意见转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审核、查处。1986年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以(86)刑再字第72号令,宣布对林伟俦不以战犯对待,并撤销本院1961年度赦字第六号对其以战犯特赦的通知书。
    1962年春,伟俦获释回到广东,中央统战部安排他在广东省政协任文史专员。1976年春,他受广东省政协邀请,任第三届特邀委员,1978年春至1980年春,任广东省政协第四、五届常委,积极参政议政。1980年冬,蒙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到加拿大定居,与家人团聚。
    伟俦到加拿大后,1982年春仍任广东省政协第六届常委。他身在异邦,心怀祖国,定时回来参加政协工作。他到加拿大后,任当地侨社联合总会顾问、台山同乡会理事等职,经常向当地华侨宣传祖国建设、台山乡情,赢得广大侨胞的爱戴。1984年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北京成立,他应邀回来参加,并被选为同学会理事,积极为祖国和平统一宣传,疾呼“黄埔建校建军的目的,是孙中山先生谋求中国统一的宏愿,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尚未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尚未团聚。但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我们早一天完成这一使命,共同创造祖国统一的辉煌历史。”“台湾和大陆关系,团结则安,分裂则危,中共早已提出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统一祖国的真诚倡议,希望台湾当局和军校同学,继承孙中山先生谋求统一的遗志,发扬黄埔精神,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积极的贡献。”[14]晚年,他心力衰竭,但还以坚毅的精神,撰写了《铁马金戈忆当年》回忆录,并在当地报纸杂志发表了不少回忆当年在黄埔军校学习和生活的文章。1998年春,伟俦在加拿大多伦多逝世,享年93岁。
    
    [1] 林伟俦:《黄埔军校的回忆》《黄埔杂志》创刊号,1988年6月。
    [2] 林伟俦:《发扬黄埔精神之意见》1991年6月于加拿大多伦多。
    [3] 林伟俦:《黄埔军校成立六十五周年校庆感言》1989年3月21日于加拿大多伦多。
    [4] 林伟俦:《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加北伐在河南各战场的回忆》《广东文史资料》第31辑。
    [5] 增城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抗日战争五十周年纪念选辑》1987年。
    [6] 同上。
    [7] 林伟俦:《铁马金戈忆当年》,陈湘记图书有限公司,加拿大多伦多,1994年。
    [8]林伟俦:《铁马金戈忆当年》,陈湘记图书有限公司,加拿大多伦多,1994年。
    [9] 林伟俦:《铁马金戈忆当年》,陈湘记图书有限公司,加拿大多伦多,1994年。
    [10]林伟俦:《铁马金戈忆当年》。
    [11]林伟俦:《铁马金戈忆当年》。
    [12] 同上。
    [13]林伟俦:《天津战役纪实》、《天津战役亲历记》,中国文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1月。
    [14]林伟俦:《发扬黄埔精神之我见》1991年6月于加拿大多伦多。
</div>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