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757阅读
  • 14回复

清明上河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GUANYU
 

发帖
6353
金钱
700203
经验值
587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此帖子已被 GUANYU 在 2008-10-29 14:55:52 编辑过]

分享到
离线飘逸君子

发帖
1919
金钱
54192
经验值
9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10-29
终于可以一睹庐山真面目.多谢Guanyu.
离线于广中

发帖
18211
金钱
23402
经验值
879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8-10-29
GUANYU为古画改名了.谢谢分享
离线GUANYU

发帖
6353
金钱
700203
经验值
587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8-10-29
谢谢于大哥更正
离线GUANYU

发帖
6353
金钱
700203
经验值
5879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10-29
谢谢飘逸君子欣赏
离线liang-

发帖
3116
金钱
52120
经验值
2175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10-29
“人间美景,另人向往”。非常漂亮音画,如画面大些就更壮观了.....谢GUANYU兄
离线jan

发帖
78964
金钱
1422
经验值
19488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10-30

 

 

[此帖子已被 jan 在 2008-10-31 5:09:38 编辑过]

离线tinyapple

发帖
11589
金钱
228467
经验值
8028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10-30

好漂亮的清明上河图,历十年时间画成,真令人叹为观止!

听说这还是乾隆的最爱,佩服那画家的耐力与智慧!

谢Guanyu!

离线nyw

发帖
671
金钱
48908
经验值
577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10-30
欣賞了*清明上河圖* 謝谢

[此帖子已被 nyw 在 2008-10-30 17:26:00 编辑过]

离线shaowen

发帖
1583
金钱
47515
经验值
993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10-31
(轉載)【清明上河圖】兩個版本,原作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网站(文章作者楊新)
《清明上河圖》畫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東南一角。汴京即今天的開封市,在河南省會鄭州以東隴海鐵路線上。早在戰國時代,魏國就把都城遷到這里,當時叫大梁。以后五代時期的梁、晉、漢、周都在這里建都。北宋承襲后周政權仍都在此。從梁建國開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經營,其繁華景象可想而知。后來金朝也在這里建都,元滅金后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戰亂頻仍,黃河缺口,汴河失修,整個都城被漫漫的黃沙湮沒,我們從何處去找尋昔日繁華呢,就讓我們展開《清明上河圖》,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罷。

    畫面是從右至左而展開的。最先映入我們眼帘的,是汴京城外東南遠郊農村。廣漠的田野,河渠縱橫。岸邊老樹杈枒,新芽未吐。薄霧輕籠,略顯寒意,正是早春天气。有一隊馱著木炭的小毛驢,沿著河渠迎面而來,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將毛驢向小橋方向驅赶,使我們仿佛听到踢踏的蹄聲和赶驢的吆喝聲,清脆而響亮,沖破寂靜,頓時使整個原野活躍了起來。“淡薄春風卻似秋”,“綠紋溪水趁橋彎”,這些宋人的詩句,多么像畫中的景物!
    行過小橋,是一個路邊歇腳店,門前搭著涼棚,擺放著椅凳,它是專為那些遠道而來的商販和苦力開設的。看來時候尚早,客人還沒有到來,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著。店后一帶短篱,連接著几家茅舍。茅檐低小,大門朝向谷場,大石碾滾閑置在那里,空寂無人。也許是農忙尚未到來。屋后老樹成林,樹梢上還有鳥窩,也不見鳥飛。可能是到遠處覓食去了罷?總之畫家不想要他們在這里吵鬧屋子里人們的清夢。像這樣的茅屋和景色,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江淮一帶還能見到。
    畫家用這么多的筆墨來描寫農村景色,詩情畫意,除了先讓我們輕松愉悅之外,更主要的是以前面的宁靜,來襯托后面的喧鬧,用強烈對比給人以深刻印象。此外也是寫實,中國一向以農為本,城市要靠廣大農村來給養,送炭的毛驢隊伍,是畫家著意安排的,就是為了說明這一問題。卷后李東陽的題跋中曾說到這幅作品“高不滿尺,長二丈有奇。”今實測結果是“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据此可知《清明上河圖》損毀約70厘米左右。跋中又說:“山則巍然而高,隤然而卑,窪然而空”。可見畫中原來畫有山,這山也只能是畫在前面,与田野村庄相連接。有人說汴京附近可沒有山啊!這話不假。但是要知道這是一件藝術品,畫家雖然用的是寫實手法,這也不妨礙他采用夸張的手法。杜甫《古柏行》中說:“蒼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世界上哪有這么高的樹呢?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同樣需要用夸張手法。畫家由鄉畫到城,要表現城鄉之間的關系,何況所畫的是一國之都呢?把和它連接的鄉村畫得更遼闊、更遙遠些,不是給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間嗎?北宋人柳永在他的《雨霖鈴》詞中說:“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摧發……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都門”在哪里?可以肯定是在汴京通往南方的汴河邊的碼頭附近。詞人可以從都門想象到遙遠的南方,那么畫家也可以用寓意象徵的手法來這樣描繪。
    接下來是一片柳林。柳樹的主干滿身樹癭,有的還空了心,古老而蒼勁,主干上發出的新枝,細長而茂密,連城一片蔥綠。古人詠柳的詩多矣,大都是表現傷怀离別,唯獨陸泳不同,他說:“春來無處不春風,偏在湖橋柳色中。看得淺黃成嫩綠,始知造物有全功。”這首詩頗与畫中之意相同。畫家畫這片柳林,毫無傷感情緒,他主要是要表現一個季節的到來,万物生發,欣欣向榮。
    柳樹林邊,有兩三家瓦舍居于分叉路口,一帶土牆和編篱將其圍繞。循牆有一小隊伍從城里出來,有兩位騎驢的人,衣著打扮像是富家翁或者是客商,仆人或肩或挑著行旅,似乎路途不近。瓦舍的另一面也有一支隊伍,最先的三個人,前呼后喊,正在追赶著一匹奔馬。其后有一乘轎子,轎上扦滿枝條。再后有男士騎著馬并仆人挑著擔子跟隨。瓦舍的對角有一家茅屋,柳蔭下黃牛或臥或立,卸了架的石滾放在屋檐下。透過柳枝可以看到農田,從它所分割成的小塊,知是菜地。有人正在從井里打水澆地,有人則挑著擔子似是往地里送糞。這是一個典型的城鄉交界處,居民們以農為主,也兼作一點小生意。凡是熟悉中國城鎮的人來說,看到這樣景色感到是最自然最平凡不過了,然而就在這里,畫家告訴了我們很多很多。首先是柳樹,表明了季節;其次兩支隊伍,來來往往,通往四面八方,說明快要靠近城市了;再次是奔馬,加點音響,有聲有色;而更主要的,是那乘扦滿枝條的轎子,說明這是個特殊的日子。据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清明節……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童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各攜棗餬、炊餅、黃胖(土偶)、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戲具、鴨卵、雞雛,謂之門外土儀。轎子即以楊柳雜花裝簇頂上,四垂遮映。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原來這是一支掃墓兼帶春游回城的隊伍。這是作者的畫龍點睛之筆,不用多費筆墨,只這一頂有著特殊裝飾的轎子,就把題目點醒了。對于當時人來說,是一看就明白的事,多虧孟元老將這一風俗記錄了下來,使我少了許多猜疑。
    以上是描繪汴京市郊的畫段。由遠郊到近郊,由略帶寒意的早春到春意盎然的清明,由靜到動,由序幕到點題,使我們經歷了許多,步步引人入胜,使我們不得不再往下看了。往后主要是畫汴河。在我們進入汴河之前,先讓我們了解一下汴河是怎樣一條河。
    汴河是一條人工河流,按《宋史‧河渠志》載:“汴河自隋大業(605─618年)初疏通濟渠,引黃河通淮,至唐改名廣濟。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陰縣南為汴首,受黃河之口屬于淮泗,每歲自春至冬,常于河口均調水勢,止深六尺以通重載為准,歲漕江淮湖浙米數百万,及東南之產,百物眾寶,不可胜計。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輸京師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內外仰給焉。故于諸水,莫此為重。”汴河從汴京外城西水門入城,再入內城水門,橫穿宮城前州橋、相國寺橋,出內城水門,然后向東南而出外城東水門。淳化二年(990年)六月,汴河在近城浚儀縣的一段河堤缺了口,宋太宗趙光義親自去視察,步輦行走在泥淖中,宰相、樞密院使等大臣連忙勸阻回駕,宋太宗說:“東京養甲兵數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轉漕仰給,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顧?”于是下令調步卒數千來堵塞,直至看到缺口被塞住,水勢穩定后,他才回宮。由此可見,汴河不但是當時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而且還是國家安全的系帶,可以說是趙家王朝的生命線。
    進入汴河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兩艘重載的大船已經靠岸,正在往碼頭上卸貨。從船身還吃水很深來看,被卸下的貨物只是很小一部分。貨物是用麻袋裝的,老板正坐在麻袋上指揮工人們碼放。扛袋的工人很吃勁,需要兩個人幫他卸下,看來裝的是糧食。北宋時代,屬于國家的糧食儲備倉庫,大都集中在東南城沿汴河一帶。《東京夢華錄》“外諸司”記載:“諸米麥等,自州東虹橋元丰倉、順城倉,東水門里廣濟、里河折中、外河折中、富國、廣盈、万盈、永丰、濟遠等倉。”這些倉庫的糧食,都是通過汴河從“江淮湖浙”運來的。糧食是一個物質需要,汴河又擔負著運輸糧食的重要任務,在圖中我們第一眼就看到運糧船,這是毫不奇怪的。也可能是畫家特意的安排,因為別的船只都遮蓋著,只有在卸貨過程中看它的包裝形式才能了解是什么貨物。
    這個船碼頭正對著一條街道口。這是入城的第一條街,是沿著河岸走向的,可以叫“沿河街”或“沿河大道”,主要店鋪是餐館,以小吃為多。這很符合邏輯,因為它靠近碼頭,主要服務對象是剛入城的客人和一些苦力。如對街有一家小店,門前籠屜里擺著饅頭,店主手持一個正在向挑夫兜攬生意。与之右鄰的是一家小酒店。再過去的一家,鋪面比較寬廣,店前當路堆著紙盒類貨物,路口豎著一塊招牌,上書“王家紙馬”。這是家專營紙人、紙馬、紙扎樓閣和冥錢的鋪子。按《東京夢華錄》的記載:“清明節……諸門紙馬鋪,皆于當街用紙袞成樓閣之狀。”畫家在這個出城的路口畫上紙馬鋪,除了与前面掃墓的隊伍遙相呼應之外,同時又再一次點醒題目是“清明節”。
    接下是一個大碼頭,街道寬闊平整,兩邊店鋪也較為講究,經營的主要是餐飲業,店鋪里已經坐了不少客人。碼頭邊一連停靠了五艘大航船。有一艘還在卸貨,從伙計們爬在船篷上聊天來看,貨物已卸得差不多了。有的船主卸完貨以后,則邀客人到沿河酒店去喝上二兩。沿河酒店的雅座,都向著河面敞開窗戶,客人一邊喝酒,一邊可欣賞風景。在這一組航船中有一艘裝潢特別華麗,清一色的花格窗子,前后有兩個門樓,船舷也比較寬。透過窗子,可以看到艙內有餐桌之類的傢具,知道這是一艘大客船,不但有舒适的客艙,而且還可以在船上用餐。船主可能上岸去了,留下四個伙計在忙活著收拾,等待著客人們到來。
    在這一組船只外面,是一艘正在行進的大船。有五個人在岸上拉纖,船上可以看到有十一個人物。這是一艘客貨混裝的大船,因為它的船窗板中間与兩頭是不同的。前后艙的窗門是向里支開的,中間艙則向外支開。看來其貨物除了裝在底艙之外,中間的上層艙也堆放貨物,所以這艘船載重量也很大。正由于貨多船重,又行進在船舶密集的河道上,所以船主和船工們都很緊張。右舷上的三個船工,正輪流用篙將船往外推移,以免与停泊的船只碰撞,站在左舷和船頭上的兩個船工,手中緊握篙杆,准備隨時使用,而船老大則在船頭指揮,似在大聲叫喊,提醒前面船上人注意。另外有三個是搭船的客人,第一個站在蓬頂的前部,在身后有一張小桌,放著杯盤之屬,可能是他正喝著酒,看到前面有些緊張,便站起身來幫著叫喊;第二個在船尾敞棚里,背著雙手,踱著方步,心情像是很急迫,也許他還嫌船走得慢哩;第三個在尾艙內露出大半個身子,快要到岸了,他是想出來看看。在船的前艙內,一個婦女帶著小孩趴在窗口往外看,應當是船主的家眷,全船最沒事的就是他們倆了。十一個人,各不重复,松緊張馳,各盡其態。畫家對生活的熟悉和觀察入微,我們不能不佩服。
    這條船是在逆水而上,使我們知道是在汴河的西南岸。近岸邊有一只小艇,船夫正在往外掏水。一艘大船剛從它身邊駛過,大櫓撥動的漩渦,一個一個向它襲來,使小艇的船身仿佛在晃動。大船是一艘有著雙櫓的載重船,船尾八個船工在使勁地搖著大櫓。船頭也有八個船工,只是被一棵大柳樹把他們和船身遮擋住了,別以為畫家在這里偷懶,省去畫船上的各种細節的工夫,他是要讓我們的眼睛稍事休息一下,因為后面還有更熱鬧的場面等著呢!
    虹橋,這是全畫的中心,也是全畫中人物畫得最密集、最熱烈也是最精彩的一段。別急著看人,還是先讓我們把這座橋和周圍的環境了解一下,再慢慢欣賞人物的活動吧。
    這是一座木結构的橋梁,橋面寬敞,橋身弧形,直接連接兩岸,中間沒有橋墩、橋柱。橋髹以紅漆,遠遠望去,宛如彩虹。橋面設有護欄,以保護行人安全,兩端立四根風信竿,為航行者指示風向。橋下兩岸用石砌成,巨石之間連以鐵細腰(俗稱銀錠),并設有人行道和上下台階及護欄,這是專為纖夫而設計的。橋的架設,雖然用了鐵碼,但沒有榫鉚。這樣一座橋梁,無論從力學結构,還是外觀和使用,都十分完美,即使置之于今天眾多的現代化橋梁之中,也毫無遜色,可是人們想不到的是,其設計者,竟是一個不知名姓的“牢城廢卒”!据宋人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記載:“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貫洋水,限為二城。先時,跨水植柱為橋,每至六、七月間,山水暴漲,水与柱斗,率常坏橋,州以為患。明道中,夏英公守青,思有以捍之,會得牢城廢卒,有智思,累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數十相貫,架為飛橋,無柱,至今五十年,橋不复坏。慶歷中,陳希亮守宿,以汴橋累坏,率常損官舟,害人命,乃命法青州作飛舟,至今沿汴皆飛橋,為往來之利,俗名虹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則記載:汴京“自東水門外七里至西水門外,河上有橋十三。從東水門外七里曰虹橋,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雘,宛如飛虹,其上、下土橋亦如之。”可見這种“飛橋”在汴京和汴河上,具有典型代表性,在《清明上河圖》里作為重點來描寫,正是抓住了這一有特色的景觀。
    飛橋沒有橋柱,不直接受激流沖擊,所以堅固耐用,五十年都不坏。但是由于是木質材料,卻經不住水浸虫蝕,如果不經常保養維修,是不能保存永遠的。自北宋滅亡后,連年戰爭,南北交通斷絕,汴河缺乏疏浚,逐漸為黃沙所填塞,橋梁也因廢棄而倒塌,飛橋的建造也因此失傳了。明、清時代有不少《清明上河圖》的仿本,但仿作者沒有一人是見過真本的,憑藉他們的社會生活知識和眼見的風物來描繪,因不知道汴河上有飛橋,故這座有特色的木結构飛橋,都畫成常見的石拱橋。僅從這一點我們就可判斷誰真誰偽。“飛橋”的建造和构想,應當說是我國橋梁建筑史上的重要創造和發明,因實物久已不存,如果不是《清明上河圖》如錄像般的記載,這項成果也就會被時間所淹沒,那是很遺憾的。
    虹橋橫跨汴河的南北兩岸,兩頭都連接著街道,尤其是南岸,房屋店鋪比較稠密。下橋以后向西沿河岸走,很快就可見到一座高大的城門。從這個角度考慮,我們可以大致估計出這座橋在汴京的地理位置。据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對汴京、汴水橋梁的分佈与形制特徵的記載,它的正名應當叫“上土橋”,是接近內城最近的一座飛橋,所以這里的店鋪才這么稠密;又因為是水陸交通的交匯點,才會出現這么熱鬧的場面。
    我們先看水路,前面已經交待過,許多載重貨船一艘緊接一艘沿汴河溯流而上,其中一艘正待穿過橋洞。由于這里河面較狹窄,水流湍急,橋梁又低,給行船安全帶來很大的威脅,因此船工們都一齊忙碌緊張起來。有的在放倒桅杆,有的在用力撐篙,有的則用篙頂住橋梁,有的在呼喊前面的行船注意,有的在橋頂上往下拋著繩索,船篷上則有人接應,就連在船艙里的婦女也趴住窗往外看。船工們的緊張呼喊,引來了周圍許多看熱鬧的人群,跟著叫喊者有之,指手划腳出主意者有之,急得伸手而幫不上忙者有之,總之所有圍觀的人們都在關心著這艘航船的安全,橋上橋下,人聲水聲,連成一片,使我們觀畫者也心情緊張起來。
    這艘船是否能安全通過橋洞呢,畫家已預示著我們:是不成問題的。因為在它前面的一艘大船也同樣地經過了這樣的險境,立在船頭的六位船夫,除兩人在撥動著櫓外,其余的人都顯得很輕松,有的在与橋上的人搭話,有的則還在關心著后面的船。畫家的這一安排,即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同時又別具匠心,毫不露斧鑿痕。在這一逸一勞的兩艘船中,我們既看到了勞動者在与困難作斗爭中,那种通力合作、眾志成城的奮斗精神,同時又看到了他們在戰胜艱險后的輕松和愉悅。能把一种勞動描繪得這樣有聲有色,体察入微,在古今畫家中,的确是少見的。此外,這兩艘船,一待入,一已過,使畫面不因為橋而有所割斷,就像中國寫意畫中“筆斷意不斷”那樣,造成一种川流不息的動感,使觀者毫無察覺地就進入到了畫中,而离開畫面時,卻忘怀不了那惊心動魄的場面。這也許就是《清明上河圖》之所以引人入胜、百看不厭的奧秘所在。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橋面。從畫面上清晰可數地看到,這座橋的橫斷面差不多是由二十根巨木緊密排列而架設起來的,如果我們以每根巨木40厘米直徑計算,這座橋面至少也有8米寬。即使置之于現代,也是一座不小的橋。因此不少的小“個体戶”商販便在橋的兩側搭起了竹棚,支起了遮陽傘,擺上了地攤。賣小吃的、賣刀剪工具的、賣日用雜貨的,有的在談生意,還有的在爭搶客人。橋面再寬,一經被商販們占用,也會變得狹窄起來。橋的兩側護欄邊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群,只有中心地帶才是過往行人的通道,有騎馬乘轎的,有推車赶驢的,有肩挑背負的,南來北往,絡繹不絕。在人聲嘈雜、擁擠不堪中,有一乘轎子正往北行要通過橋頂,迎面卻來了一個騎馬的客人,眼看就要碰撞上了,各自仆夫為保護其主,都在以手示意對方靠邊行走,兩旁的行人見勢也都在讓道。又恰好這時一個持竹杖的盲人似欲橫過橋面,一頭被轟赶的毛驢正朝他沖來,急得那個赶驢的小伙攤開雙手、大聲吆喝。就在一小塊地方,畫家畫了大約有百余人物,乍一看,熙熙攘攘,只見人頭攢動;但一定神,卻是疏密有致,井然有序;仔細一尋,更是各不相同。各种矛盾細節,似乎有說不盡的小故事、令人每見一次,都有所新發現,即所謂“常見常新”。非大手筆,何能如此?!
    從橋上下來是一條大街。兩邊把口的是一家腳店。在酒樓中,腳店次于正店。但這一家腳店占的地理位置好,因此生意不錯,故气象也非凡。其大門口用栩木杆扎起了一個高大的樓閣式的架子,這叫“綵樓歡門”,是酒樓的特有標誌。歡門的中部還用紅、藍兩色布圍了起來,有的木杆還用紅漆油飾,上面高懸著一面酒旗,上書“新酒”二字。檐下兩側則挂著“天之”、“美祿”兩塊牌子。按《漢書‧食貨志》上說:“酒者,天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故此店老板將此摘錄下來作為幌子,以招徠顧客。歡門下部有圍欄。柵欄內似乎放著一個落地燈,白地上寫著“十千”、“腳店”,表示本店的酒特別好。腳店大門的門楣上寫著“□□雅酒”。進門以后是大堂,之后有一棟雙層的樓房。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客人們正在飲酒,還可以看樓梯口,伙計們正在上菜。腳店門前十分熱鬧。柵欄外栓著一匹馬,不知是樓上哪位客人的,馬夫則在柵欄內坐在地上休息。此外還停放著一輛串車。串車是一种獨輪車,与現代的雞公車不同的是,它的前后都有駕車的把手,一人在前拉,一人在后推,另外還有毛驢幫套。剛下橋正在街心行走的一輛串車,可以看到其操作動態。在這輛停靠的串車旁有三個人,兩人正從店內往車上裝載貨物,另一人則在點數。從所畫貨物的形狀看,似是一串串銅錢。一串是一千個,稱為一貫,圖中是五貫一扎。從運錢這一細節來看,這一家腳店的生意還不錯,而且還是一個太平盛世,只是不知道是往哪里送。
    腳店的對角也是一座兩層樓的店鋪,雖然看不到牌子,但透過二樓的窗戶看到擺有桌椅,可能是一家旅店。大門口支有遮陽傘,上面懸著書有“飲子”的幌子。“飲子”是涼茶一類飲料,是用中草藥煎熬出來的,專供過往行人消暑解渴的。路邊有兩個苦力正在購買,可見這种飲料是很平常的。
    過了這家腳店,汴河在這里拐了一個急彎,這既符合汴水在汴京的流經方向,但拐彎不會這么急,這是畫家有意這么安排的,好使我們觀賞者盡快地到城里去看看。把汴河作一個交待,是從腳店樓上看到的汴河遠景。在寬闊河面的轉彎處,停靠著多艘船只,有客船,也有貨船,有人通過跳板正在上船,從船身吃水很深來看,似是已裝滿了貨物要啟航開往南方去了。這不禁使我們聯想起北宋人柳永的詞句:“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你看在腳店樓上,有几個人憑欄飲酒,也許是朋友們相聚話別哩!但可以肯定的是,柳永的詞意一定是這一帶地方的風景,只有汴河才能与“楚天”相聯系。在河心中還有兩艘正在行進的載重船只,一艘前后各有六個船夫齊心協力地搖著櫓,另一艘則由纖夫在岸上牽拉,兩船一前一后緩緩向前行進,把我們的視線引向遠方。
    离開汴河我們來到一個十字路口,由于這里靠近碼頭,店鋪仍然以飯館為主,從敞開的店門,可以看到已有不少客人入座。在眾多餐館中,畫家特別突出描繪了一家大車修理店,門口堆積了許多木料,一個工人雙手持著榔頭,正在修整車輪。是啊,街道行走著這么多的不同車輛,沒有這一項服務性行業怎么行呀!就在這個十字路口,一停一走兩輛大棕蓋車就十分搶眼。這种車有如今天的平板車,只是在平板上加了欄杆支架,并用棕櫚毛做上頂蓋,車尾有門及帘,据《東京夢華錄》上說,這是專供“宅眷坐車子”。從圖中看,那輛走在大街中的棕蓋,車后門內一個婦女低著頭撩起門帘正往外看哩。車前一牛駕轅,一牛拉套,兩個車夫在照顧。車后有三個人跟隨,兩個是仆從,一個頭頂托盤,另一個肩挑盒子,大概是食品,這樣的挑擔形狀,我們在前面看到的一支回城隊伍中也有。第三個人戴著帽子,騎著駿馬,那一定是車中婦女的丈夫。這一組人物也許是從郊外回城吧,看那拉套的黃牛和車夫,頭都轉向左邊呢。
    在對角一家餐館前有一乘轎子,一個婦女站在轎邊,也許是在和轎內人隔帘說話,也可能是正待上轎。轎的前面有一馬一驢,一人正在上驢,一人在旁十分關心地看著,另有兩個仆夫在幫助遞東西。看樣子他們是要出城遠行。在城市中人來人往是常見之景,前面已有數處都在描繪這樣的情節。但是有如張擇端這樣,不但安排得有條不紊,而且描繪得如此体察入微,變化無窮,好像生活本應當如此,意匠深藏,不露斧鑿痕跡,在古今畫史中,難有人可与之相匹。
    繼續往前走,在一株老柳樹的遮掩下,有一個用竹席搭起來的小棚子,在一條繩子上挂著三塊布條,上面寫著“神課”、“看命”、“決疑”。看相算命是一個古老的行業,直至今日都還存在,据稱北宋時代的汴京城,相館命攤有上万家。在這一家小攤前面,已有顧客上門,攤主正在為他“侃山”呢!相攤之后有一個大院落,大紅門上有乳釘,張貼著布告,土圍牆上扦著竹 ,看來像是一個衙署。大門口外或坐或臥有一群人,他們的槍矛、旗幟、傘等物都倚靠在圍牆上,看來像是士兵,但一個個都顯得十分疲乏,仿佛經過長途跋涉之后才來到這里,在等待著發落。再往后有一所寺廟,山門緊閉,而哼、哈二將卻看得十分清楚,另外還有一個僧人正從旁門走入寺內。北宋是所謂儒、佛、道三教合流的時代,當時的汴京寺院所在不少,著名的有大相國寺、開寶寺、太平興國寺等。
    從“虹橋”到城門這一段是交通要道,兩邊的店鋪主要是餐飲業和相關的服務行業,畫家所畫的主体是往來不絕的人群及其交通工具。但是偌大的一個城市,特別又是首善之都的汴京,它的生活層面是丰富多樣的,畫家順手畫出寺院、卦攤和与士兵有關的衙署,使觀賞者在有意和無意中,触摸到這一方面的人們生活,可以說是忙中偷閑、神來之筆,顯得非常自然。
    畫中的城門樓非常高大而有气勢,為單檐廡殿頂,檐下三層斗拱。所有的木結构部分,都被油漆成紅色,顯得華麗而气派。城樓有斜坡馬道,可以騎馬而上。城樓室內陳設著一面大鼓,內側有人憑欄俯視街景。城樓有豎匾,露出一個“門”字。畫家真會賣關子,要是把城門的全名都寫出來,就省后人許多事了,通過城門名我們就可知道所畫的是汴京城的什么地方了,可是他偏偏不告訴我們,這里就不能不來一番小小的考証了。
    連接城門樓兩側的城牆是土筑的,城牆上長滿了老樹,從其老態龍鐘的形態來看,非一年兩年所能長成。城牆是戰爭的防守軍事建筑,作為國都帝居之所的汴京城牆哪能讓其如此荒廢呢?熟知汴京的人都知道,當時汴京有內外兩層城牆。汴京作為都城自五代以來人口漸漸增多,后來擴展才有了外城的建筑。据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東都(汴京)外城,方圓四十余里。城濠曰護龍河,闊十余丈,濠之內外,皆植楊柳,粉牆朱戶,禁人往來。城門皆瓮城三層,屈曲開門。……新城(外城)每百步設馬面、戰棚,密置女頭,旦暮修整,望之聳然。”根据這一描寫与圖中的城樓与城牆比較,顯然畫的不是外城而應該是內城。內城因有外城,在軍事防守上已作用不大了,所以便失去修理整治,才會任其低矮和雜木叢生。再根据畫的城門与汴河及虹橋的關系來考慮。在內城東城牆汴河南岸,只有一座城門叫“東角子門”。离此最近的一座汴河大橋叫“上土橋”、再往下叫“下土橋”。這兩座橋的形制与圖中所畫的“虹橋”一樣,被當時人簡稱為“上橋”、“下橋”。在《清明上河圖》卷后有“亡金諸遺老”之一的王 題詩說:“兩橋無日絕江舡”,并自注“東門二橋,俗謂之上橋、下橋。”他所說的“東門”即“東角子門”。可見《清明上河圖》畫的就是這里。但是“東角子門”這個名稱听起來只是表明它的位置在東南城牆拐角處,就像北京東便門、西便門一樣,只是為交通方便,不會有那么豪華的气派。不過內城東牆的曹門、宋門也是因交通之故而取的門名,曹門通曹州(今山東曹縣),宋門則是通宋州(今河南商丘),然而這兩座城門樓可是豪華壯麗。所以,我們一方面要考慮,不能因名稱的原因,就說它不是畫的東角子門,因為這座城門是從水路進內城的唯一城門,据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進這座城門之后,“沿城皆客店,南方官員、商賈、兵級皆于此安泊。”前面我們看到的那些十分疲乏的像士兵模樣的人,也可能是從南方來這里報到,也可能是《東京夢華錄》中所說的“防城庫”。按其“東都外城”條說: “(外)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陰,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庫,貯守禦之器。有廣固兵士二十指揮,每日修造泥飾,專有京城所提總其事。”
    內城牆雖失修理而變矮小,但是護城河濠仍然完整保留,兩岸的楊柳在春日陽光下欣欣向榮,因而是城內難得的一處休閑之所。那時城內的園林不是皇室的,就是達官貴人的,一般居民是享受不到的,這就難怪在這座城樓外的平橋兩側,擠滿了看風景的人們。
    城門口是一個很關鍵的地方,人來人往十分密集,就在這密集的人群中,我們的畫家把他的目光,特別關注到百万之眾中的弱勢群体之上,那就是殘疾人和乞丐。在城門口的當路中間,有一個老人匍匐在地,他正在向過往行人乞討。而過往行人呢,都在躲著他走,沒有一個人肯掏出錢來施舍。畫家還特別描繪了一個騎馬的官人,他已走過了行乞者,只是回過頭來看了看,而毫無停下來給點小錢的意思。另外在平橋的欄杆邊,有兩個乞儿正伸著手向看風景的人乞討。其中兩個人任憑小乞儿怎么哀求,只裝沒听見。另外兩個也許怕乞儿破坏他們看風景的雅興,似伸出手給一個較大的乞儿一文錢,打發他快走。作者通過這几個乞丐表現出人生百態,人物雖然很小,但通過形態語言,把人的內心世界描繪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在整個《清明上河圖》中,城門樓是一座最大的建筑物。它与虹橋不同,橋連接兩岸交通,人物在橋面上活動,在視覺上它不會把畫割裂;城樓則是龐然大物,其本身的目的是分割出城里与城外,這樣很容易把人物活動分裂開來。畫家早就料到了這一點,于是在构思上進行了巧妙的設計。他除了把城樓刻划地很精細,將樹木向兩邊擴展,為了使觀賞者的眼睛不游离出畫面外,還特別安排了一支駱駝隊伍正在走出城門,其首駝已探出了多半個身子快要出城,而尾駝仍留在城內。這种手法就像寫意畫一樣,“意到筆不到”,“筆斷意不斷”。畫家實際上只畫了兩匹半駱駝,而在觀賞者腦海里,卻是一支很壯大的駱駝隊伍,并不因為城樓的遮掩而產生割斷,而是人涌如潮,川流不息。
    但是,入城以后又确實給人气象非凡的另一种感受。緊挨著的店鋪,高大而裝飾豪華,人物与貨物的密集与堆積,与城外的疏朗、閑适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在街北緊貼城牆的第一家,面闊三間。中間有一人坐在案前,旁邊一人站立在向他說些什么。而門前堆積著一包又一包的貨物,一人手持一板狀物,另兩人似是貨主或運輸者,對面者手護貨物,背面者手點貨物,都在和持板者說話。他們是在干什么呢,在作交易買賣嗎?但是這家門面并不大,并沒有柜台等設置,因此有的研究者認為這是稅物所。這种猜測有一定道理,也与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一定關系。第二家內有三個人,手持弓箭,有的還在把弓拉開,但這似乎不是賣弓箭的鋪子,因為在他們前面擺著一個個打著几道箍的大木桶,這里裝的是什么東西?其挨著酒樓,可能是酒桶罷。
    和虹橋南岸的一家腳店酒樓相比,顯然這家叫“孫羊店”的“正店”要气派得多。一是門面裝飾華麗,綵樓歡門不但大,而且綴滿了繡球、花枝,還有像是鵝類家禽飾物的圖像。底下有柵欄,三個地燈上寫著“香醪”、“正店”,另一個因被柱子和人擋著,可視部分是一個“孫”字。歡門上斜挑的酒旗上寫著“孫羊店”,大概是孫姓人家開的店;二是顧客盈門,透過窗戶可以看到里面坐滿了客人,桌上菜肴丰富。大門口還有新來的客人正往里走,可見生意火爆;三是店后空地上碼放著五層覆扣的大瓦缸,可見這家酒店是允許自釀酒的,大瓦缸應為儲酒器或釀酒工具,由此可想見店后是個釀酒作坊。《東京夢華錄》載:“在京正店七十二戶”,“其余皆謂之腳店”。其中最有名的叫“白礬樓”,后改為“丰樂樓”,宣和間更三層相高,五樓相向,各用飛橋欄檻,明暗相通,珠帘繡額,燈燭晃耀。張擇端畫的這一家“孫羊店”,應是七十二家之一吧。這些京中酒樓除了商賈和中下層官吏之外,也同時接待宮中的達官貴人。宋人劉子 曾有詩曰:“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礬樓。”張擇端將孫羊店不但描繪得精細,而且擺在突出的位置,可以說是抓住東京當日繁華奢麗的閃亮點,是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
    在孫羊店的門前,有輛驢車在裝卸貨物,有肩挑的小販在兜攬生意,有賣點心食品的攤販在接待顧客……煞是熱鬧。這一條街的南面店鋪因背對觀者,使我們看不到其門市的狀況。但是畫家把南街店鋪壓得稍低一些,是為了突出街上行人和一些平常不被注意的生意。如一進城的城牆根,有一個十分簡陋的支架,一位理髮師在那里設攤,正給一個顧客修面,十分生動傳神。在他們的對面,有一個人正在向攤主購買什么,另一個頭頂砧板,手提支架,在尋找地點准備設攤。從砧板上食物的形狀和白布蓋看,可能是切糕或其它糕點之屬。這些生活場景,直到現在我們還能見到,看起來有一种親切之感。
    沿著孫羊店往西是一個十字路口,這里的熱鬧程度与城外的十字路口大不一樣,一是四角店鋪所經營的貨物要高等些,另是從街上的行人衣著打扮來看也要高一層次。
    東北拐角處,緊靠著孫羊店的是一家肉鋪,檐下挂一條幌子,上書“……斤六十口”。店內有一人在操刀,大概是伙計,另一人則坐在門首板凳上,身体肥胖,應是老板。這個人的樣子使我們想起《水滸傳》里的“鎮南關鄭屠夫”。在這家門口圍著一大堆人,在听一個大胡子在講說什么,可能是在說書。北宋以來,娛樂業非常興盛。有雜劇、唱曲、雜耍、傀儡(木偶)、舞蹈、講史、小說等等,而且有許多名角,相當于今天的“明星”。宋代傳奇白話小說的流行,完全在這里感受得到。從這家肉鋪轉過去,是一家醫院,招牌上寫著“楊大夫□□□”,“楊家應症□□”,說明是一楊姓醫生開的店。門口有人牽著小孩來看病。再遠處是一家綢緞鋪,橫招牌寫“王家羅明匹帛鋪”,豎牌上書“□□羅錦匹帛鋪”。街的對角是家香鋪,招牌上寫著“劉家上色沉檀棟香”。在它的南面拐角處,是一個大攤點,貨柜上堆滿了一盒一盒的東西,圍滿了選購者。究竟是什么貨?從貨柜上打開的小漆盒來看,似乎是糕點之屬,就像今天兜售的中秋月餅一樣。
    十字街東南角的店鋪,可以看到兩塊招牌。其一為“李家輸賣上……”,可惜下半部被遮擋住了,不知其經營什么。有一個有“上”字,那一定是“上色”或“上等”,表示他的貨物是最好的。另一塊寫著“久住王員外家”,是一家旅店。“久住”,含有“老店”、“老字號”之義,是宣傳“誠信”、“可靠”以招攬顧客。這家旅店也不小,有著兩層樓,透過窗戶可看見里面已住了人,他獨占一間房,牆上還挂著書法藝術品,是不是進京赶考的士人呢?旅店門口兼買“香飲子”,而一輛雙驢拉套的平板大車正從門口經過,大車上裝著兩只大木桶,它的行進方向好像是朝著孫羊店去的。孫羊店一側也有同樣的大木桶,后院又有釀酒的大瓦缸,那么這輛車就是去運酒的,而那三個玩弓的大漢,就是專門的搬運工人。那么大的一桶酒,至少也有百八十斤。
    十字街的西南角,面西的一家門口挑出一個“解”字招牌,專家們研究是一家當鋪。它的北面有一個竹棚,有許多人圍坐著在听一個老人說書,好像在与對角孫羊店的說書唱對台戲。不過當時說書的內容很多,有講史的,有說佛經的,有講公案的,還有講志怪的,各有專長。
    十字街頭的行人,除了小販、挑夫、推車赶驢的之外,還有一些身著長袍、頭戴 頭的士大夫階層人物。有的騎著馬護送家眷,轎中的婦女也忍不住掀開轎帘看看街市的熱鬧。而最引人注目的有一個僧人和兩個士子模樣的人走在十字路口的最中心,身后還跟著書童。當時三教合流,高僧与士大夫們有很好的關系,和尚們也作詩,用詩來闡發佛義;士子們則愛談禪,成為一种時尚。有名的僧人佛印与蘇軾、蘇轍兄弟經常在一起頌詩談禪為樂,成為文壇佳話,傳頌四方。這里畫的也是一個和尚和兩個士人,使觀者很自然地聯想起蘇氏兄弟和佛印來。在他們身后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行腳僧人,他身上背著一個竹簍,內裝經書和手杖。竹簍的手把向后彎曲,扣著一頂竹笠,背上后可以遮陽避雨。這一身裝扮,很像是按照敦煌壁畫里那個到西天取經的唐僧玄奘。張擇端不可能看到敦煌壁畫,那只能說明從唐代到北宋,行腳僧的裝束沒有多大改變。從這個和尚的裝束 ,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他來自一個遙遠的地方,從一個窗口打開了一個廣闊的境界。說明當時的汴京,不只是四方商賈、士人云集的地方,也是四方高僧的集中地。北宋時代,汴京的寺院也很有名气,往往由皇帝直接下詔將地方上的高僧請來當住持。所畫的和尚雖然只有三名,但卻是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事實。
    從十字街口往西去的街道,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眼水井。有三個挑夫在那里取水,一個左手提繩,右手正把吊桶往井中扣,另一個則在擺動繩索 水。他們兩人都把扁擔挂在柳樹枝杈上,第三個則剛到,正在放下水桶。三個人三個不同的姿勢和動作,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气息。是啊!這么大的一個京城,有上百万的人口,飲水和用水不是一個大問題嗎?當時的水井所取的都是地表層滲透水,從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水井用短牆圍了起來,井台用磚砌,沒有安裝轆轤,說明不太深。汴京靠近黃河,淺層土壤含沙量大,地下滲透水是丰富的,但是一遇干旱年,黃河缺水,水井也容易枯竭。所以宋代為了保障宮廷和官府的用水,對水井的開鑿是控制的,因而近在天子腳下,遇到旱災卻有渴死人的現象。后來才允許再多挖一些民用水井。所以水井是一种民用公共設施,一眼井要管一片地方。張擇端忙里偷閑,在這個地方畫上一眼水井,使我們更加全面地看到當時城市人的生活。
    緊靠水井是又一家醫院,門面上招牌寫著“趙太丞家”。這一家醫院与“楊家應症”不同,一是它可能帶有專科,因為在室內前來看病的是兩位婦女并抱著嬰儿,可能專門是看婦科和儿科的病院;另外是看病与賣藥兼營,不但賣按配方的抓藥,而且還賣成藥。我們從畫面上可以看到,門面里有柜台。柜台上放著一張紙,上面寫了字,可能就是藥單罷。另外有一長方形物,看起來很像是一個珠算盤,可惜畫得太小,不能明确它就是,否則我們可把珠算的發明与應用推早到北宋時代。還有門外豎著的几塊大廣告牌,可以看得清全文的只有一塊,上面寫著“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這就是成藥。前面我們看那么豪華的“正店”和“腳店”顧客盈門,可見當時喝酒的風气,受酒傷的人也一定不少。這牌子豎在路口,固然為了做生意,但在畫中,則是要我們回顧一下所走過的路。
    趙太丞家的隔壁是一所深宅大院。前廳竹帘高高卷起,可以看到室內高大的屏風,屏前正中放一把大圍椅,這气勢就不是普通百姓住的。大門也不一般,檐下有斗拱。門柜門板都用紅漆油飾,門板上有輔首。門檻很高,可以拆卸,打開時可以將門檻卸下,關著時則可以安上,從石質門墩上所刻出的凹槽,就可以看出它的結构。門的一側有圍牆,用石灰粉刷。牆外有護欄,可知圍牆下有溝渠。有人正在走入大門,但是在向右拐,因為在這有一堵磚砌的牆屏,也是白灰粉刷,牆屏前有石案。這一設置是為了使過路行人不能直接看到院內。門口外有三名門衛看守。在這所院子里雖然沒有看到人物,但可以想象不是普通百姓居住的,應該是某個京官的府第。在京城,除了皇室宮殿居室之外,宰相及其它文武百官都有府第,都散居于城內各條街巷。這一點張擇端一定是注意到了。畫一所官僚府第只是點綴風景。但是從這所宅院一側緊鄰著商店,又是在偏城東南一隅的街道,當然不太會是有權勢的大官僚,但也非下層府吏,應當屬中、上層官員。
    在這所宅院的門口,張擇端安排了一小細節,看似平常卻大有用意,令人深思,即一個人在問路。這個人右手提著食盒,肩上背著一個大包袱,一看他的這身打扮,就知道是個外地人,或者是鄉下人,或許他是到汴京來投親訪友的。在這繁華熱鬧、縱橫交錯的街市中迷失了方向。看到這家門衛比較悠閑,肯定是當地人,就上前去打听。門衛們倒是很熱心,一邊告訴他,一邊用手指著方向。問路人便扭轉頭看著他要去尋找的地方。可是當我們也順著他轉頭的方向望去時,只見兩側街樹相合,朦朧一片,畫卷卻在這里突然而止。
    我想這個細節安排是張擇端弄的狡獪。因為一路來我們游覽東京,都看得很過癮,正想繼續往下看時,卻嘎然而止了。從問路人那里,我們可以想象,前面的街市還要繁華熱鬧,路線也還要复雜,究竟是個什么樣,只有觀賞者自己去想象了。事情往往是這樣,越是想看的東西,越不讓你看,就越叫你放不下,越是去想它。所以《清明上河圖》叫你過目難忘,留下一點遺憾和不滿足,才具有更大的魅力。
    有許多人怀疑《清明上河圖》不完整,是被人從中割去了很長一段。于是從明、清時代起,就有許多仿本接著往下畫,一直畫到出西城,畫到西城外的金明池,完整則是完整了,可是什么都看完了,還有什么想頭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原本全图



[此帖子已被 shaowen 在 2008-11-1 8:51:42 编辑过]

离线shaowen

发帖
1583
金钱
47515
经验值
993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10-31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由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清明时节作为引子,展开对汴京的精描细绘,是写实风俗画的杰作,受到历代画家的喜爱因而有许多仿本出现。其中“明四家”之一-仇英仿作的《清明上河图》最有影响,苏州一带仿间大都以“仇本”为底本。明朝后期,大量苏州仿制的《清明上河图》散落民间,后来纷纷进入清内府,一时间鱼龙莫辩。清宫不得不组织画工,另起炉灶,又画了一张《清明上河图》,今人称为清院本。此本最为富丽,幅度也较“仇本”及“张本”长。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陳牧、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协作画成,是参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代的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娱乐活动,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等,因而画中人物增加到超过4000人,尺寸更大幅扩大到1152.8厘米长及35.6厘米宽。同时,由于受到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行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答圆熟细致,所画之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的精品之作。


【清明上河图】仿本

[此帖子已被 shaowen 在 2008-11-1 9:02:36 编辑过]

离线GUANYU

发帖
6353
金钱
700203
经验值
5879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11-01
四九阿良:
“人间美景,另人向往”。非常漂亮音画,如画面大些就更壮观了.....谢GUANYU兄

谢良弟!画面大失真会大.
离线GUANYU

发帖
6353
金钱
700203
经验值
5879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8-11-01
谢Jan 姐!
离线GUANYU

发帖
6353
金钱
700203
经验值
5879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8-11-01
tiny.apple:

好漂亮的清明上河图,历十年时间画成,真令人叹为观止!

听说这还是乾隆的最爱,佩服那画家的耐力与智慧!

谢Guanyu!


谢AJJ!您对此图知道最清楚了.
离线GUANYU

发帖
6353
金钱
700203
经验值
5879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8-11-01
谢谢大少上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