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人熟悉的艺术,过去科举取仕和处理文案或写作的需要,学书者不计其数。可由于书法过于玄奥,真正踏入书法大门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过去学书法的人虽比学绘画的不知多了多少倍,但名留史册的书家却不及画家多。
过去人们对书法的评价往往是先人品后作品,这是重人品的体现,而今天人品与作品分家,这导致在作品赏评方面面临一个新的挑战——纯粹从作品本身来评价作品水平的高低。
要客观评价一幅书作品水平的高低,意味要抛却作者的名气、所处的时代等因素,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解决类似以下的一个问题:
假若书法史上没有颜真卿这个人,而你是一书法展览的评委。在评选作品时,你发现一作者送了一幅名叫《祭侄稿》的横幅参赛,你该怎样评价这作品呢?或许简单一句:当你面对一陌生作品时,如何从作品中看出情感、修养等艺术因素来呢?
2009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