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541阅读
  • 27回复

岭南名家陈白沙的书法(转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9-12-15

陈白沙诗论探索三题   文/彭建康

陈献章 ( 公元 1428 一一 1500 年 ) ,字公甫,号石斋,出生于广东新会都会村,童年移,居今属江门白沙村,世人以其居地尊称 白沙 先生。白沙于明英宗 - 正统十二年 (1447 年 ) 考取举人,次年入京参加礼部会试,中副榜进士,其后赴京会试不第。成化十九年 (1483 年 ) ,以荐举授翰林检讨,旋即乞奉母终养告归,于乡居碧玉楼讲学,终生不仕。万历十三年 (1585 年 ) 诏命从祀孔庙,有“岭南一人”之誉。《明史 } 卷二百八十三页《儒林》二有传。 白 沙 先生为明代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他的学说称“白沙学说”,又称‘江门学派'。在宋明理学中,白沙学说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和作用。平生所作诗文被后人汇辑为《白沙子全集》,其中诗作近二千首。《明诗别裁》入选一首,《广东诗粹》入选三十一首。

白沙 先生不仅诗作颇具特色,在明诗中自成一家,他的诗论也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在较有影响的诗话和文学批评史述著中,对白沙诗论的研究至今几乎还是一个空白,本文从哲学、美学角度探讨白沙的诗论主旨和审美观,并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文学发展史实,揭示白沙“诗之工,诗之衰”说的依据和它的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是白沙诗论主旨与“江门自然之学”

陈白沙 先生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的理学家兼诗人,其诗论渗透着他的理学思想。或者说先生自觉地把诗论纳入到他的自然之学的宇宙观之中,从而形成了他的诗论主旨。

白沙 先生在《与湛民泽·第九则》中申明了他的学说宗旨,“此学以自然为宗者也”,“自然之乐,乃真乐也。宇宙间复有何事?故曰,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在 白沙 先生的宇宙观中,“自然”是一个哲学的核心命题,“自然”便是“道”,“道”便是“自然”。“道”不离形器,又不滞于形器,所以白沙,说:“道超形气元无一,人与乾坤本是三” ( 《次韵张东海》 ) 又说:“道眼大小同,乾坤一螺寄”。 ( 《浮螺得月》 ) 。天、地、人都为自然之道所贯通,万事万物都遵循着自然之道而生生化化,人们通过“作圣之功”,又可以得道,达到“道我合一”的境界。、因此先生的高足弟子湛民泽解释“自然”时,赋予'自然”以人伦道德的属性.他说:“夫忠信仁义淳和之心,是谓自然也。夫自然者,天之理也。理出于天然,故曰自然也:。” ( 《重刻 白沙 先生全集;序 }) 又说:“盖其自然之文言生于自然之心胸,自然之心胸生于自然之学术,自然之学术在勿忘勿助之:间。如日月之照,如云之行,如水之流,如天葩之发红者自红,白者自白,形者自形,色者白色,孰安排是,孰作为是,是谓自然,” ( 引文同上 ) 抿此可知昕谓自然即出于天然之理,一种天生的自然本性。“忠信仁义淳和之心”即是自然本性所体现的善心。 白沙 先生认为这种善心,通过致虚养静的修养功夫可以求得,亦须摒除一切俗习之气方能保持。先生《示李孔修近诗》云:“习气移性情,正坐闻道晚”,这是说,性情为习气所移,就会成为闻道的障碍。所以,欲得自然之道,须·勿忘勿助”,弃绝一切人为的安排。随事顺应,不滞于物。这些思想反映到诗文创作中便是:“自然之文言生于自然之心胸,自然之心胸生于自然之学术。”

学术的“自然”与文章的“自然”本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属哲学层次,后者同文学层次。在 白沙 先生那里,这两个层次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这一联系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夕惕斋诗集后序》中。在这篇序文里, 白沙 先生说:“受朴于天,弗凿以人:禀和于生。,弗淫以习。故七情之发,发而为诗,虽匹夫匹妇,胸中自有全经。此《风》、《雅》之渊源,也。”先生论诗远溯风雅,认为即使是一个极普通的人,本‘受朴于天”,只要排除一切人为的安排与习气。其性其情发而为诗,自可得风雅之旨。在这篇序文里,先生又说:“天道不言,四时行,百物生,焉往而非诗之妙用 9 会而通之,一真自如。故能枢机造化,开阔万象,不离乎人伦日用而见鸢飞鱼跃之机。”“天道不言,四时行,百物生”,语出《论语·阳货》。术熹《四书集注》释曰:“四时行,百物生,莫非天理发见流行之实,亦天而已,岂待言而显哉 ! ;”白沙引此盖在说明宇宙万事万物无不体现自然天理,故诗之作无论小至鸟兽、雪月风花之品题,大至皇王帝霸之褒贬,无不涵盖在这个天理之内。他的《观物》诗写道:“一痕春水一痕烟,生生化化各自然。”在 白沙 先生的心目中,天道、人道、诗道本是自然相通的,因此,他说:“会而通之,一真自如。”“一真自如”,佛家语,有真实如常不变之义。先生借用这个佛语,喻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永恒的自然之道。白沙认为,把天道、人道、诗道会合贯通,依自然之道观照宁宙社会,即能把握万事万'物的开阅变化:而寻常的人伦日用之事,也无非体现了自然天理生生化化之妙,依自然之道,把它们表现到诗歌里,自能显出“鸢飞鱼跃”的天机理趣。 白沙 先生已经把创作主体的人及其创作活动纳入到“自然”之中了。据此,我们也就不难明白, 白沙 先生的诗论何以一再强调“率吾情盎然出之,无适不可” ( 《认真子诗集序》 ) 的原因,其中的真谛正是契合自然,抒写“受朴于天”的真性情。先生的学术以自然为宗,先生的诗论也是以自然为宗的。

儒学发展到宋明理学阶段,儒、释、道就趋向合流。白沙的思想以儒为主,又受释、道的影响,尤其在涵养论上,他主张静坐,更近似禅学。因此白沙的诗论主旨和他的自然之学一样,带有较浓厚的道佛色彩。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二里有一段话,对于我们理 解白沙 先生的诗论主旨很有帮助,兹录如次:

道之生生化化,其妙皆在于物。物外无道。学者 能于 先生诗深心玩味,即见闻所及者。可以知见闻之所不及者,物无爱于道。先生无爱于言。……然江门诗景,春来便多,除却东风花柳之句,则于洪均若无可答者,何耶?盖涵之天衷,触之天和,鸣之天簌,油油然与天地皆春,非有所作而不容己者矣。

白沙先牛指出,诗“不必作,不必不作,道固尔也;” ( 《与张廷实主事》第三十一 ) ,就是说,作诗不能无病呻吟,应出于自然,有感而发,率情而作,这是从创作实践方面发挥他的诗论主旨。先生本人的、诗作就是他的诗论的最好注脚,无论是论道诗、田园诗、闲适诗、悯民诗,怀古请或是其他篇什,均从“自然之心胸”自在流出,不见安排之迹,不为诗法所拘,超妙自然,颇具性情风韵,“专功而入神品,有古人所不到者” ( 张诩《 白沙 先生行状》 ) 。且看先生《社西村》之二:

君家里社西,我家里社东。平分社公雨,

不隔马牛风。瓜地妻能种,衣巾俗与同。

去边采芝径,高尽五台峰。

这首诗写“人伦日用”之事,颇具田园生活气息,古朴冲淡似陶,不见安排之迹。最后两句表现了飘逸高放、超然自得的风致。

又如《崖山大忠祠竖柱,阻风,七日后发舟,用旧韵》:

青青奇石草,上有牛羊躅。汹汹崖门水,远带汤瓶绿。

浮云散孤屿。初日明村曲。言归辄风涛,无乃疑张陆。迟迟重迟迟,畏此波心木。

( 注:汤瓶,山名,与崖山隔水对峙。张,陆指南宋末死于国难的张世杰,陆秀夫。 ) 此诗写崖门奇观,气势壮阔,赋兴并用,景与心融,浑然一体,表现了爱国忠魂与天地长存、感召后人的力量。写得极,有声韵。

再如《赠李克常》

桃花被东岸,江水日深深.赠君岂无言,亦有花水吟,,你看,桃花盛放,披满东岸,江水深情长流,多么司人心意 ! “天道不言,四时行,百物生”,“油油然与天地皆春”的诗情哲理,于此可得。《艺苑危自》卷六指出,公甫之诗“出之去无意”,“微近自然”王世贞已大致领略到白沙诗作的主要特色。

二、理融情中,天人合一的诗学审美观

如上所述,白沙诗论主旨和他的宇宙观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带有唯心主义成分,但它的美学意义却十分值得我们重视。

陈白沙是宋明理学由朱熹重“理”到王阳明重'心'的过渡人物,他的学说比程朱更倾向于“心”,因而,在审美的主、客体关系上,更重视主体的审美意识,强调审美中的感性体悟。他的诗论讲求理,融情中,以情显理,在《次王半山韵诗跋》中,先生指出,作诗'须将道理就自己性情上发出,不可作议论说去。离了诗之本体,便是宋头巾也。”对于诗歌'别是一体'的抒情艺术特征白沙体会甚深,他。的诗都是率情写怀之作,其情其性发而为诗‘或疾或徐,或洪或微,或为云飞,或为川驰,声之不一,情之变也” ( 《认真子诗集序》 ) 。在理学家的诗中,白沙诗绝少空洞说教,无“语录讲义押韵者”,更具抒情艺术的美学特征。白沙既重诗教,又重率情,两者的结合,形成了这位教育家所喜好、擅长的以诗为教的审美教育方式。白沙同族后学陈炎宗说:“族祖白, 沙 先生,以道鸣天下,不著书,独好为诗。诗即先生之心法也,即先生之所以为教也。” ( 《重刻诗教解序》 ) ,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点, 白沙 先生确实写了不少寓物说理的论道诗,但绝非篇篇官性说理。明'杨慎《升庵诗话 } 指出,对白沙诗“缪解者,篇篇皆附于心学理性,则是痴人说梦。” 罗邦柱 先生在《空灵俊逸、平实渊深》一文中 ( 见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 88 年第三期 ) ,以充分的诗例证明, 白沙 先生从仁道出发,并没有忘情世事,他的不少诗作,字里行间凝聚着深沉的臣子之爱。如果忽略了这个方面,仅仅看到论道诗,就无法更全面地体会白沙诗作的抒情美学特点。

和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一样, 白沙 先生的宇宙观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息息相通。白沙本人明言:“天人一理通,感应良可畏” ( 《天人之际》, ) 。中国美学史表明,我们民族美学观念意识的孕育和发展,始终贯串着“一天人”这根主线。这根主线反映到理学家兼诗人 白沙 先生的诗论和诗作里是十分有趣的。他的抒写性情,契合自然的主张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在 白沙 先生的眼里,“天命流行,真机活泼,水到渠成,鸢飞鱼跃,” ( 《示湛雨》 ) ,“江山都太极,花草亦平生” ( 《病中咏梅、》之四 ) 万事万物都充满蓬勃生机,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先生的《对竹》诗云:“窗外竹青青,窗间人独坐。究竟竹与人,原采无两个。”你看,人与物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物我交感谐和,既是自然之道的体现,也是美的体现在这里用得着歌德评论中国诗人的一句话:“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在中国古典诗中,天道、人道、诗道的会合贯通常常通过比兴的手段,所体现。的正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框架里,在人与自然的契合中,自然影响人,并渗透到人性人情之中,人性人情又渗透到自然之中;天道与人道合二而一了。“忠信仁义纯和之心”本属社会道德伦理的范畴但同时又是“自然”,是“天理”。 白沙 先生诗云:“蚁峰自识君臣义,豺虎犹闻父子亲” ( 《答陈秉常询儒佛异同》 ) 。这就是说,人和自然之物都能体现忠君、亲亲仁爱的自然天理.这天理是善的,因而也是美的。白沙强调:“诗之发,率情为之,亦是不可苟也已,不可伪也已” ( 《淡斋先生挽诗序》 ) 又说:“大抵论诗当论性情,论性情先论风韵,无风韵则无诗矣……—情性好,风韵自好;性情不真,亦难强说” ( 《与汪提举》 ) ,他把性情的善和真与诗歌美学范畴的“风韵”联系起来了,这就是白沙的以自然为宗的真善美统一的审美观.对于写“真”,白沙在主张出于自然的同时,又强调写出“精神”,认为写诗“非但直说出本意而已” ( 《与张廷实主事》第九 ) ,“若论道理,随人深浅,但须笔下发得精神,可一唱三叹,闻者便自鼓舞,方是到也” ( 《次王半山韵诗跋》 ) 。白沙《寄林虚窗》诗云:辋川树石愁摩诘,与可精神动老坡”,这个“与可精神”正是苏东坡“胸有成竹”的‘传神论”。白沙所讲的“笔下发得精神,可一唱三叹”与苏轼的“传神论”是一脉相通的。凡优秀的诗作,必具含一种兴发感动的审美特质。这是中国诗学传统的一个共识。 白沙 先生‘笔下发得精神”的提法,即是对这个共识的明确的体认。

总的来说, 白沙 先生诗论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是伦理上天道与人道的统一,艺术上理与情的统一。这是江门自然之学与诗学审美观结合的必然产物,也是白沙诗论最具本质的特点。白沙虽推崇自然的诗歌艺术风格,有个人的欣赏嗜好,却无固必之言,先生尊唐而不抑宋,极力推崇杜甫,邵雍又追慕陶渊明与韦应物,对黄庭坚、陈师道亦多所肯定。在门户之见甚深的明代涛坛中,这种不事标榜的审美态度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三、“诗之工,许之衰”说的依据及其理论意义

在《认真予诗集序》里, 白沙 先生提出了一个相当大胆而鲜明的诗论见解:“诗之工,诗之衰也。”王运熙,顾易生同志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认为,白沙这个说法“把诗歌与其艺术性对立起来”了 ( 见该书中册 288 页, 85 年版 ) 。这个批评,殊乖 白沙 先生之本意。研究白沙诗论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 白沙 先生没有诗话专著,他的诗论具有即兴性,针对性的特点,散见于序、跋书、笺和诗歌里,不成系统。我们必须在全面占有原著有关诗论材料的基础上,作一番综合分析演绎的工夫,庶几可把握白沙诗论的全貌;第二,应抓住 白沙 先生抒写性情,契合自然这一诗学审美观的核心;第三,应联系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看“诗之工,诗之衰”的现象。

如前所述,抒写性情,契合自然是 白沙 先生的论诗主旨,先生正是以此作为审美的艺术标准去评价古今一切诗作的。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在以盛唐为宗,以拟古主义为基调的明代诗坛中,白沙不以时俗为转移,尊唐而不抑宋,对“非唐非宋,名曰‘俗作'”的观点也提出了批评 ( 见《跋沈氏新藏考亭真迹卷后》 ) .

诗歌自然风格之美,是一种更具深层意蕴的艺术美,为我国历代许多著名诗人和诗论家所推崇和追求。从艺永表现形式看,这种自然美不事雕琢,少有人工痕迹。 白沙 先生说:“古文字好者,都不见安排之迹,一似信门说出,自然妙也” ( 《与张廷实主事》第九 ) 。在《与客淡诗》中,他又写道:“《风》、《雅》余三百,唐音仅几家。梦犹将影说,痒莫隔靴爬。岂是安排得,胡为盂浪夸 ? 超然不到处,应是用心差。”白沙所以极力推崇风雅与盛唐之音 ( 对晚唐诗白沙持有保留态度,可参考《读韦苏州诗》 ) ,就是因为它们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特色。出于对诗歌自然艺术风格的推崇,白沙十分赞赏严羽的诗论主张,在《跋沈氏新藏考亭真迹卷后》,他引述《沧浪诗话·诗辨》说:“昔之论诗者曰: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又曰:‘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夫诗必如是,然后可以言妙。”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诗歌意境即是——种自然蕴藉,意在言外的艺术意境。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卜乘的涛作,都是,意境融浑不隔,自然传神,无矫揉雕琢痕迹的。 白沙 先生昕看重的诗歌艺术性正.是这个 !

虽然 白沙 先生说过,写诗“一似信口说出,自然妙也”,但这决非否定诗人作任伺艺术锤炼的努力。

“信口说出”之前有一个“似”字,无非用来说明不落言筌的自然之妙。事实上, 白沙 先生是相当重视诗歌的艺术锤炼的。在《批答张廷实诗笺》里, 白沙 先生说:“概观所论,多只从意上求,语句声调、体格尚欠工夫在。若论诗家,一齐要到”。在《与张廷实主事。第二十四》里,先生又指出,“若恣意妄为,词气间便一切飞沙走石,无老成典雅,规矩荡然,识者笑之。”

白沙 先生所有这些论述都充分说明,他并不忽视诗歌的艺术性,不忽略形式美的锤炼。要言之,先生是在主张契合自然的前提下求得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白沙本人的创作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论诗主法,度声调著称的李东阳亦充分肯定:“白沙诗极有声韵。” ( 《麓堂诗话》 ) 。

那么,对白沙‘诗之工,诗之衰”说又应如何理解呢?从《认真子诗集序》、《夕惕斋诗集后序》《与张廷实主事第九则》、,《与李孔修四则之二》等篇的论述莱看,导致“诗之衰”的“工”,实指“拘声律、工对偶”,“用心过苦”,伤于安排,因而显出人工斧斫痕迹,失去自然之美的“工”.所以 白沙 先生说,诗文之'体制非一,然本牛自然者便好,如,柳子厚比韩退之不及,只为太安排也。” ( 《与张廷实主事第九》 )

要充分认识 白沙 先生“诗之工,诗之衰”说的深刻意义,还须联系他所处时代的文学创作背景,作进一步的具体分析。明初、中叶之交,台闹体诗文尸 l 靡一时,占居文坛统治地位。这类诗文讲究词气安闲。雍容典雅,其内容或应制颂圣,或逢迎唱酬,多为粉饰升平,媚人耳目的贫乏平庸之作。从永乐至成化间,台阁体诗风延续近百年之久,陈陈相因,愈积愈弊。有识之土对此感到忧虑实为必然。继之而起的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倡言以盛唐为宗,力主学杜,但也是从声调法度着眼,实际上,仅仅是从形式上学杜,未能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风雅传统。更有意思的是,李东阳引白沙为同凋,他在《麓堂诗话》里说:“陈公父论诗专取声,深得要领。”这与白沙诗论的主旨相去太远了。 白沙 先生在《认真子诗集序》里发出了“诗之工,诗之衰”的慨叹,实在是先生深感诗道衰落的痛心之语。正是在这篇诗序里,先生批评说;”有意乎人之赞毁,则《子虚》、《长杨》饰巧夸富,媚人耳目,若俳优然,非诗之教也。”.在《夕惕斋诗集后序》里,先生又指出:“诗家者流,矜奇眩能,迷失本真;乃至旬锻月炼,以求知于世,'“晋魏以降,古诗变为近体,作者莫盛于唐。然已恨其拘声律,工对偶,穷年卒岁,为江山草木,云烟鱼鸟粉饰文貌,盖亦无补于世焉。”在这里, 白沙 先生重申了诗文创作须有补于世,反对徒饰的儒家诗教主张,不能不说具有充分的历史根据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自近体诗产生以来,诗歌创作自觉讲求声律对偶,本来是一种进步。但也确实出现了“拘声律,工对偶,”·使诗歌失去自然“真美”的形式主义的流弊。永明体对诗歌声律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贡献。而其形式主义的倾向亦无庸讳言,尔后,唐初宫廷应制诗、北宗的西昆体、江西诗派以及明初、中叶之交的台阁体等等,都存在着 白沙 先生所指陈的形式主义诗风。故而先生的批评并非泛泛之论。,

文学样式的嬗变兴衰现象是十分值得我们深思的。王国维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戏曲发展史的研究,认识到一定的文学形式都有它发生、发展、成熟、衰亡的历史。他在《人间词话》里指出:“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中其自出新意,故循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不如前,余未敢是信。但就一体而论,则此说固无易也。 鲁迅 先生在《致姚克》中也谈到:“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民间物,文人取为已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他们就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的绞死它。譬如。《楚辞》罢,《离骚》虽有方言,倒不难懂,到了扬雄.就特地‘古奥'.令人莫名其妙,这就离断气不远矣。词,曲之始,也都文从字顺,并不艰难,到后来,可就实在难读了。'从文学发展史上看, 白沙 先生的'诗之工,诗之衰'说,堪称古典诗论中的真知灼见,实质上他是用了极其精粹的语言道出了中国文学发展中一条相当重要的内部规律:一种文学样式发展到了顶峰以后就要走下坡路,其显著的特点是在形式上下功夫,企图以此求知于世。这种创作态度实在是“可怜无补费精神”的。 白沙 先生在其诗论中多次疾呼,写诗应不以人之赞毁为意;“率情为之”诚意所发,辞不虚假 ( 《杂诗序》 ) 。并以自写真性情的。清新诗章与“粉饰文貌”,“媚人耳目”的瓷风相抗衡,实有矫偏救弊之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 白沙 先生的诗论是建立在他所创立的江门自然之学的坚实基础之上的;诗论以抒写性情,契合自然为主旨,对诗歌创作的具体规律、艺术的锤炼等等亦相当重视:追溯中国美学思想的渊源,白沙的诗学审美观,又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白沙的“诗之工,诗之衰”说,是以他的诗论主旨为审美评价标准,以文学史实为依据的,这一见解对于揭示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作为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江门学派的创立者, 白沙 先生的诗论和他的抒写性情、契合自然的清新诗章,对形式主义诗风给予了有力的针砭,给明代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健康的空气,实为度人的金针。

注,本文曾经江门市陈白沙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五邑大学中 文系副 教授 罗邦柱 先生过目,并提出修改意见,谨此表示谢忱。

主要参考资料

( 1) 孙通海点校《陈献章集》

(2)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

(3) 蔡镇楚《中国诗话史》

(4)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 四卷本 )

(5) 近人丁福保 { 历代诗话续编》 ( 中,下册

(6) 赵则诚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

(7) 八九年《江门研究》增刊 ( 白沙研讨会论文专辑 )

(8) 清沈德潜、周准《明诗别裁 }

(9) 袁行云高尚贤选注《明诗选》

(10)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11) 游国恩等人主编《中国文学史》

(12) 郑钦镛、李翔德《中国美学史话 }

(13) 殷杰《中国古代学审美理论鉴识》

(14) 陈望衡《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

( 《见中国社会科学》 89 · 5)

(15) 叶嘉莹《中国词学的现代观》,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9-12-15

小议白沙思想里反传统文化愚民思想倾向

冯万光

陈白沙 (1428 — 1500) 是中国明朝中叶的一位著名教育家、哲学家,诗人及书法家.他出生于广东新会县城北圭峰山下都会村一个普通农产家庭,少年随祖父迁居新会白沙乡 ( 今属江门市 ) 小庐山下,故称“ 白沙 先生”.当时的新会江门,文化经济不甚发达,故周围的人是不可能予他更大的帮助与教育的,“子少无师友,学不得其方”。他接受与被灌输的自然是当时朝廷钦定的《四书》,《五经》。他本来梦想走一条当时一般读书人所走的道路:从小到老,背诵《四书》、《五经》.习作八股文,考取了秀才、举人,就可以免除赋税,收容荫户;考取事进士,就有机会作官,一作了官,就可以发财,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可是,当他十九岁那年应乡试考取第九号举人后,又踌躇满志地上京参加会试时,竟两次落第,从而打碎了他的升宫梦。从此他绝意仕宦,转而师事当时著各的程朱学者吴与弼,可见,从少年到师事吴与弼, 白沙 先生所受的教育,是正宗的儒学,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正如他的弟子湛甘泉没有师承于他的心学法门一样,他也背叛了程朱理学。他:“受业归,讲学之暇,时与门徒于旷野习射礼。最后,才筑春阳台,静坐其中” ( 张诩《行状》 ) ,又认为,“土从事手学,功;深力到,华落实存,乃浩然自得,则不知天地之为。大,生死之为变,而况于富贵贫贱,”功利得丧、诎信予夺之间哉 ( 《白沙集·李文溪文集序》 ) 。开始了他由儒向释的过渡。正如《明史·儒林传》所说:“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这一个始,说明了白沙思想对儒学的背离,对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故白沙在这里所起的作用不能不说是大的.陈白沙“静坐中养出端倪”及“以自然为宗”的修养方式,充满了禅学及泛神论的色彩,他企图从自然和社会的束缚中超脱出来,似“自然”的神代替人格的神,这与儒家所主张的积极入世及对偶象的崇拜是不符的,故他的同窗胡居仁及后学夏尚朴批评道,“白沙之学近禅”。就连他的学生湛若水也对他的“静坐中养出端倪”颇有微词。湛若水说:“古之论学,未有以静坐为言者……以静为言者皆禅也。” ( 《甘泉文集》卷七《答余督学》 ) 。

白沙 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程朱理学横行的年代,封建统治者己把儒学变成了一种宗教一儒教。它宣扬禁欲主义、蒙味主义,歌颂愚昧。他们所说衡量事物的是非是什么呢 ? 。就是圣人的话,看看《四书》、《五经》上有没有,只要有,这就能办,只要没有就不能办;面对儒教这强大的势力, 白沙 先生不敢公然向其挑战,而是巧妙地打着他的旗号,塞进自己的思想将儒与释混同起来,从而达到以释代儒的目的。故说:“太虚师直无累于外物,无累于形骸矣。儒与释不同,其先累同也。” ( 《白沙集·与太虚书》 ) 。为达此目的,他就公然劝人学佛,如他“为贺克恭黄门许多年不悟;因书劝之读佛”, ( 《甘泉文集·天关道语言》 ) 白沙 先生为什么要以释反儒呢?是因为儒与释许多观念是水火不容的.禅学是通过强调“自觉“个性”,否认人类有通过逻辑思维,否认客观真理的可能,要从人生种种矛盾障碍的观念中,借助于悟性,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把人类“孰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易传》 ) 的心意活动,引向丰富生动错综复杂的现象世界中来,使能消受一种解放了的圆满轻快的生活。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为那些陷入种种烦恼和苦闷中不能自拔的人们,开辟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其次,由于禅学耶种如丹霞“烂木佛”,云门“一棒打死给狗吃”和“者里有祖师么唤来与我洗脚”等呵佛骂祖、打破偶象的革命精神和泛神沦的论调,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偶象崇拜的愚民思想无疑是当头一棒。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传统中,无沦是儒家,道家或法家,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于是都不约而同地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献上愚民这一良方妙策.老了说:“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 ( 《老子》第五十六章 ) 。法家的愚民政策更为露骨.如商鞅燔诗书而愚黔首。而儒家则采取“教之”的愚民政策,由于它带有更大的欺骗性,因而被统治者接受丁。孔于说:“小人学道则易使” ( 《论语·阳货》 ) ,这样犯上作乱的事情就不会发生,统治秩序就得到了维护。可见,儒家的“教之”是要使民之头脑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头脑,把民知民欲纳入统治阶级所需要的轨道.至于程朱理学提出所谓“存天理,去人欲”,更是愚民思想的露骨表现。统治者最大的利益不是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而是碗保其统治者的统治不受威胁,于是就引诱凑书人钻入故纸堆里讨生活.唐太宗李世民看见士子走入考场时就曾得意地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一一天下英雄都落到我手里来了。不干别的,就读那么几句书,然后来考官。至于陈白沙所处的年代更加不得了,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连孟夫子都容不得.为什么 ? 因为孟夫子讲过“民贵君轻”,又有泛神论倾向。朱元璋还命刘基拟定八股程式,试八股开科取士。读书人只许读朱注《四书》和宋元人注的《五经》,考试也以此为据,不能有别的解释,念书的人一生精力都倾注在这里面了。搞得发呆、发傻,《濡林外史》这部小说所描写的一群儒生,就是当时社会的写照。中国是小生产者为主的社会。列宁曾说过,小生产者一天没有皇帝也惶惶然不可终日。是故中国的农民起义,推翻一个皇帝,又出现一个皇帝,而且还有人送女儿去给他当妃于。我们看到好多书都描写反抗,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是反抗,而是如鲁迅听讲“求做奴隶而不可得。”可见通过长期的愚民思想的教育、宣传,中华民族已经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接受了这股传统。可是,人们的思想毕竟是禁锢不起来的,陈白沙由于经常与“浮屠羽士,商农仆贱来谒者” ( 张诩《 白沙 先生行状》 ) 接触,加上当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使他具有了启蒙思想,追求个性解放。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他唯一能拿起的与儒教相抗衡的武器就是禅学了。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拿起了这个武器。他首先提出一切当求诸心来否定儒教的以圣人之书为根据。他说:“为学当求:诸心,心得所谓虚明静—者为之主……此心学法门也。” ( 《书自题大唐书屋诗后》 ) 主张不要为书本所束缚,要对圣人之书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不要人云亦云:“往古来今几圣贤,都从心上契心传,孟子聪明还孟子,如今日莫信人言” ( 《白沙全集》 ) 。他还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不为章句缚,千卷万卷皆糟粕。”这是何等大胆的反传统言论。至此,白沙那以禅抗儒,反偶象崇拜,反对拘泥于圣人之书的鲜明态度就表露无遗了。这不是与劝人钻进“故纸堆”“惟书本”的儒教唱对台戏吗?提倡这样的主张,实在是对传统侵民思想的有力批判。陈白沙不但在言论上与儒教的愚民论唱对台戏,在行动上亦是如此.儒家鄙视劳动,而他却实践着‘半为农者半为儒”的生活 ( 见《白沙全集·咏江门墟》 ) ,儒家宣扬积极入世,读书做宫的思想,而他却多次借故拒绝朝廷给他的封官,说:“今考绩赴天官,我只弄我江门钓” ( 《赠左明府考绩上市》 ) 。好一个“我只弄我江门钓”,这其实是对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当然,由 于白沙 先生当时所处的时代,教他又不能与封建统治者公然对抗,心中始终有一个名路,“近苦忧病相持,无以自遣,寻思只有虚寂一使,又恐名教由我坏,佛老安能为我谋哉” ( 《与容一之·其二》 ) 。这充分体现了 白沙 先生思想的矛盾,最后还是向儒教妥协投降了。

然而, 白沙 先生的反传统文化里的思想倾向,不因为白沙的妥协而夭折,而是愈演愈烈。白沙稍后的王阳明就大胆地提出圣人圣经不足以为根据,满街满巷都是圣人的泛神论言论。这与传统文化鼓吹偶象崇拜的愚民思想实在是开了一个不敢的玩笑.到了李贽,这股泛神论的反愚民思想更是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李贽接受了掸学的泛神沦的启迪,以蔑视权威、反抗正统的无畏气慨,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他说:“童心者,真心也。”这种“童心”,是一种如孩童般天真纯朴,不受腐儒垢说污蔽的精神状态,“人人皆具生知”,“人人各具大圆镜智”。圣人与凡夫俗子并无任何差异,人人皆可以成为圣贤。从童心说出发,李贽还提出了“是非无定论,是非无定质”的真理规.指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些反传统、反愚民的言论,在当时是何等的具有真知灼见呵:由 白沙 先生滥觞的反传统、反愚民的泛神论思想,应是我们要继承与发扬的优秀文化遗产.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9-12-15

白沙先生书法略论

钟建仁

陈白沙 先生讳献章,字公甫,号石斋、石翁、碧玉老人等.明宣德三年生于广东新会县都会乡.后迁居江门之白沙乡,世人尊称为 白沙 先生.卒于明弘治十三年,年七十三岁.

白沙 先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其学说自成一家,称为“江门心学”,先生治学,以静坐为途,以自然为宗,以自得为妙,至晚年,超悟极于高远,人不能测其渊深。正因其道德涵养之深,发而为文,诗、书也极高妙.但也因其道德之彪炳,书法成就反为所掩.且先生不慕功名,僻居岭南,其书法未受到当代与后世的应有重视。

学术至明,已呈衰微之势,作为学术之表的书法,也现倒退之象.先生深痛之!学术上主张宗法自然,贵在自得,反对形式主义.其论学曰:“夫学贵自得也,自得之,然后博之以典籍,则典籍之言,我之言也。否则典籍自典籍,而我自我也.” ( 引自张诩《 白沙 先生行状》 ) 其诗曰:“道德乃膏腴,文章固批糠”。 ( 《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 ) 、“读书不为章句缚,千卷万卷皆糟粕。” ( 《题 梁 先生芸园》 ) 。先生论理,往往直入根本,平实而宏远,其言曰,“夫道以天为至,言诣乎天曰至言,人诣乎天曰至人。必有至人,能立至言。” ( 《认真于诗集序》 ) ,又曰:“文章、事业,气节,果皆从涵养中来.三者皆实学也,惟大本不立,徒以三者自命,所成者小,所失者大,虽有闻于世,亦其才之过人耳,志不足称也.学者能审乎此,使心常在内,到见理明后,自然成就得大。” ( 《书漫笔后》 ) ,又日,“心地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能是四者,可以言学矣。” ( 《与贺黄门》 ) ,这话虽不专为学书而发,也可看作是先生论书之言.

明朝书坛,崇尚帖学,书风靡弱,学书者泥古不化,馆阁气,刻帖味极重,或如辕下驹,或成野狐禅,先生有见于此,感叹说:“如今到处张东海,除是谭生解识真.” ( 《得萧文明寄自作草书至》 ) ,张东海即张弼,是帖学代表,书如春蚓秋蛇,柔媚软弱.书近张弼的还有陈璧、徐有贞等,在当时都以擅书名重当时。时学帖而有成就者尤数宋克与祝允明,然而仲温伤于拘,枝山又流于野.为矫时弊,先生主张学书首重涵养,要在明心见性,理明而后成就得大,理明然后可出之自然,无匠凿气.书法虽小技,也要合于大道,所以先生论艺,讲究天真自然,“受朴于天,弗凿以人。” ( 《夕惕斋诗集后序》 ) ,“天命流行,真机活泼;水到渠成,鸢飞鱼跃.” ( 《示湛雨》 ) ,这些话,不专为书而发,也是先生的书法见解.先生之学苏东坡,或许是性之相近,绝不是没有原因的.先生论诗曰,“诗之工,诗之衰也.” ( 《认真于诗集序》 ) ,其论书,也不以工为贵,其言曰:“笔下横斜醉始多,茅龙飞出右军窝,” ( 《答蒋方伯》 ) ,又云,“神往气自随,氤氲觉初沭” ( 《规自作茅笔书》 ) ,要在—点一画之间体现“天理”,得“醉点风花”之妙,金浑沦虚无之象。

其自沦书云:“予书每于动上术静,放而不放,留而不留,予之所以妙乎动也;得志弗惊,厄而不忧,予之所以保乎静也;法而不囿,肆而不流,拙而愈巧,刚而能柔;形立而势奔焉,意足而奇逸焉.以正吾心,以陶吾情,以调吾性,此予所以游于艺也.” ( 《书法》 ) 。正因为先生在正心、陶情,调性上作力功夫,所以先生书法纯出自然,至巧而至拙,绝无之感,在动静.留放,刚柔的处理上,能允执厥中,无过无不及,从有法入,从无法出,雄奇放逸而不流荡疏野。依先生之见,写字一技,讲到底全在涵养,厚积薄发,才能天真自然,否则便如杯水之负大舟,论书者云:“明人尚态。”言明人无自己性情也,唯此语不合先生。统观有明一代书家,能写出真性情者绝少,大多是从写字到写字,或笔下拘挛,小心翼翼,唯恐不合古法;或呈才斗智,煞费安排。这些缺点。虽大家如文征明,祝允明等亦不能免。能得鸢飞鱼跃之妙者,先生之外,只董其昌近之.然而董氏得一“淡”字,说到妙得天然,犹有未尽,然则称先生为明代书法第一人可乎?曰:“亦可亦不可。说到理得心诚,妙契天然,先生为第一;然而气势不及枝山,精致不如文董,则说先生为明代第一又有不可。

先生在书法上的贡献,正如其在思想上的贡献一样,主张隶本求真,具有挽世风于既颓的意义。麦 华三 先生论白沙书法云:“白沙以茅龙之笔.写苍劲之字,以生涩医甜熟,以枯峭医软弱,世人耳目为之—新,岭表书风为之复振。”在帖风盛行的明代,先生苍横的茅龙书,确实是一个最强音,足以使人振聋发聩。在当时,先生书法即为世所重,“天下人得其片纸只字,藏以为家宝。” ( 《 白沙 先生行状》 ) ,甚至有很多人学他的茅笔字。然而时风所尚,众趋学帖.先生曲高和寡,徒呼“如今到处张东海。”

然而先生书法之生涩,一半得之于茅龙笔,还是较表面的东西,先生书法之本质,更在其妙契天然,纵横任真,正如先生自己说的:“笔下横斜醉始多.”这是明代其他书家所缺少的。

先生的书学观点,主张写字先作人,学诗学书,首在涵养,先生说:“日用问随处体识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 ( 《与湛民泽》 ) ,作书极易,作书也极难,“虽匹夫匹妇,胸中有全经”,唯在—心之体悟。这对只识得从字中学字的,实在是一种深刻的警戒,于今还有其深刻意义。

白沙 先生书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以六十岁为界,六十岁以前为前期,六十岁以后为后期.当然这只是很粗略的划分,要准确地给先生的书法划一条线恐怕是很难的.

前期书法,先生以学古为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渐现自己面目,先生论诗曰:“初须仿古,久而后成家.” ( 《批答张廷实诗后》 ) ,其前期书法的发展亦如是.据其门生张诩称,先生“能作古人数家字”,其门生湛若 水则说 先生初年墨迹已得晋人笔意.今观其书迹,五十岁以前,楷书主要学欧阳询,而兼有颜真卿《多宝塔》笔法,所以于乎和之中透出峭险;行草则书法二王,亦染有明初书坛的帖味.五十岁以后,渐渐转向苏东坡,这也许是性情的相近.先生治学与作书,都讲究天真自然,贵在自得,这与东坡的主张是颇一致的,东坡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而先生说:“笔下横斜醉始多”,二贤之论,颇相近似。先生书法之得意处,直不是我写字,而是字写我,也只有坡翁足以方之,简有明一代,再没有第二人。不过,先生之转入苏东坡,也可能是书法血缘交合的必然结果。苏字的特点和来历,是化欢书的峭险为顽中 - ,化颜体的厚重为稚拙,再加上二王的俊爽,这三家的字,先生早年都曾习之,其书法之转入东坡,也就不奇怪了。到六十岁时,先生书法己颇得坡翁三昧。运而化之,形成自己的体段。

这一时期的书迹有:

《诔潘季亨诗序》:石刻。书于成化六年, 时 先生四十三岁。字为中楷书,欧书体段,而兼有颜真卿《多宝塔》笔法,不如欧之峭险,更中正些.已有报扎实的唐楷功底.

《书马氏均田文后》:石刻。书于成化十五始秋, 时 先生五十二岁.字为行书,二王笔法体势,前半部分温润处近虞世南,后半部分筋节近杜牧,可以看出,先生行书虽宗二王,也受唐人影响.此刻用笔还未能沉雄老到,帖气也较重。

《敢勇祠记》:石刻。书于成化十五年冬, 时 先生五十二岁.宇为行书,苏书笔法,而结体较中和。似乎是颜真卿和虞世南的影响,间中还有欧书的险意。此刻略有散漫之感,

《敬义》二字碑:刻石。书于成化十七年, 时 先生五十四岁.大字行楷书,稚拙似坡翁.

《处士 容 君墓志铭》:石刻。书于成化十八年, 时 先生五十五岁。行书,苏体笔法结体,兼有晋唐人笔意,中正乎和,书写精细。在先生之书法发展中,此时已趋成熟,似鸟之羽毛渐丰,欲绝尘而起,隐然有脱胎换骨之兆。

《大头虾说》:墨迹。书于成化二十三年, 时 先生六十岁。字为行草书,节奏强烈,倚左侧右,以斜为正,穿插巧妙,气势连贯,而用笔爽朗,潇洒俊逸.此书意气风发,直入 东坡 先生之堂奥,可以视为先生的《兰亭序》。

后期书法,以行草书为多,除了前期所学欧苏之外,又学怀素与张旭,得风雷激荡之奇,有老笔纷披之妙.观其自书诗卷,王颜欧苏旭素,齐出腕下,真可谓众妙攸归。而先生尤独到者,则是其茅龙书法据其弟子张诩称,先生“山居笔或不给,至束茅代之,晚年专用,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好事者踵为之.”先生束茅为笔,前所未有,于此也可看出先生为人之灵变不拘束。对自己的茅笔书法,先生是颇自赏的,其诗云,“ 茅 君颇用事,入手称神工”,“茅龙飞出右军窝”,“束茅十丈扫罗浮”.

先生的茅笔书法,和其毛笔书法又有不同,这是先生善依笔性之故。盖毛笔柔韧,使转灵活,而茅笔硬倔,着纸生涩。先生中年学苏东坡,晚年学怀素,张,都使用毛笔,使转纵横,雄奇跌宕.至晚年用茅龙笔,则回复到欧书的风格,盖因欧书结体峭险,骨气嶙峋,用笔挺拔劲健,最宜于茅龙书写.

先生后期书法,由熟而生,结字奇崛,用笔生辣,尤其在七十岁后,更进入一种妙契天然,触目苍茫,玄妙难言的境界。有明一代,无人可与比肩,难怪先生有无人“识真”的感喟.

这一时期的主要书迹有:

《论书》条幅:石刻。弘治四年书, 时 先生六十四岁.茅笔行书,字形虽趋于瘦硬,但苏体意趣尚较浓.

《书漫笔后》:石刻。弘治六年书,先生六十六岁.茅笔行书。此刻起笔处方严楞崛,更显茅笔书的生味.

《肇庆城隍庙碑记》:石刻。明弘治七年书, 时 先生六十七岁.茅笔行书,畋底面目,用笔劲挺瘦硬.

《忍字赞》:石刻。弘治十年书, 时 先生七十岁。此刻茅笔草书,章法笔法皆极尽天然之趣,可谓超圣入神,使人观之有“熙熙穆穆果何人”的叹赏.非欢也非苏, 全是 先生的真情流露。先生书法之入于神品,殆自七十岁后。

《慈元庙碑》:石刻。弘治十二年,先生病中书,时年七十二岁。此刻茅笔行草书,与《忍字赞 } 神气相类,而行笔结字更显苍横错落,书法天真自然,妙入神晶, 东坡 先生的草书《醉翁亭记》,未必及之。

另外,先生尚有些书卷墨迹留传,其草法或近怀素,或近张旭,当亦在六十以后所书。上海博物馆藏有先生的书卷手迹,曾发表在该馆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明清法书》中,字为茅笔行草书,用笔生辣,节奏分明,斜中取正,顾盼育情,如满天星斗,当在七十岁前的几年中所书。

先生的书法,经历了一个从仿古到最后成家的完整过程。其书法的成就,主要得自其高深的涵养,先生说,“必有至人,能立至言”,把这话套过来,可以说,必有至人,能写至书,有不可测之入,才有不可测之书。先生之一生,以体道传道为己任,书法不过其余事而已,也可以说是其体道悟道的一种途径。然而书理不过是‘天理'的运用,因先生见理之明,所以有其书之妙。又因其见理之明,所以敢于创造性地制制造和使用茅龙笔,并得到世人的认可和宝爱。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些启示:书法应从性灵中出,从涵养中出:创新,应是对书理通透领会之后的发现,而不是往自己脸上浆泥巴式的涂抹。

先生一生悟道,不慕浮名实禄,小子哓哓之言,何足以给先生增光?不过伤真理之沉埋,恐鱼目而混珠,欲借先生之灵,给书坛注一些生气耳。得诗四句,敬颂先生书法:

苏映欧瘦意趣多,

茅书也堪换笼鹅:

巧到拙时益见巧,

歌至无声始是歌。

注:除行文中已说明者外,本文书迹资料皆从江门白沙祠与白沙钓台获得;诗文摘自《陈献章集》。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9-12-15

陈白沙哲学思想一无是处吗 ?

——《理学的演变》第五章《陈献章》读后感

陈占标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 年出版蒙培元著《理学的演变一一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一书,是一部有三十六七万字的哲学类书巨著,书中详细介绍宋明理学的 ( 主要由朱熹始 ) 发展、演变和终结的过程,分时期以人系事全面综述各家学派的哲学观点、对理学的贡献和本体沦、方法沦、认识论等等的异同,以及他们的思想方法、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反映、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批判,发表了详尽的周密的、其中不少精辟、独到的见解,使读者能够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宋明理学的知识,了解古代理学家们的思想和活动,是一部有益的著述,这是应当肯定的.至于全书对宋明理学家的评述,是否称得上成功之作;对此由于水平关系,也未及深究,难抒管见,有望于史学家专家评说。但是,读过书中第五章“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转变”“陈献章”这一部份,则有不少疑团,颇难开解,故草此文,以求作者和读者见教.

第一、白沙之学何所宗

蒙培元著的《理学的演变》中“陈献章” ( 以下简称“蒙文” ) 的万余言篇幅中,提剖白沙之学皆宗于朱熹,对这点笔者实有疑问。蒙文对此写了很多笔墨,不妨略引一些带有典型的说法,

“陈献章提出的心学思想,达到了同陆九渊完全相同的结论。但他的思想是从朱熹哲学发展而来,具‘何理学特点,决不是简单地继承陆九渊思想.他在当时被弥为“陈道学,说明他只是为了救朱熹哲学之弊,才发展朱熹哲学的.由于他继承了朱熹以来心学思潮的传统,才能有新的突破。” ( 见《理学的演变》 270 页 )

陈白沙之心学是仅仅源于朱熹、陆九渊吗 ? 他是“继承”和“抢救”朱熹的哲学吗 9 陈献章是朱熹那样的“道学”先生吗?

诚然,陈献章自己曾说过,“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阳”。初期他的学问是宗法子朱熹的.后来从吴与弼游,便受到影响,改变丁学正统的官学,而受业“伊洛之学”。之后回里,博览群籍,师法各家,追溯白沙心学之原,先有周敦颐、后有陆九渊,故向有“白沙学出筛溪说”.此外,邵康节的“心即太极”、张横渠的“自然天遭”, 明道 先生的以心识理,以心存理的心学精神,等等,对白沙心学思想都有很大影响.因而不应说成陈白沙“继承了朱熹以来心学思潮的传统”.

至于所谓陈白沙“救朱熹的哲学和发展朱熹的哲学”,蒙文中举出不少白沙之学源于朱子.如“他 ( 指白沙 ) 所,用力,之学,主要也是朱熹哲学”.白沙的“人与天地同体”的观点,“这是从朱熹的万亩皆吾一体的思想发展而来的”。陈献章的“天地我立,万化我出”的说法,“又是从朱熹的心事体沦发展来的,如此等等”当然,朱子集百家学说形成理学大成,有些思想观念是和白抄相吻合的。但是,应当指出,白沙哲学思想有很多要点是和朱熹存在着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例如,朱子以濂溪之无极太极说解释“理”,主张“理在先、气在后”理是本体的论点,与白沙的“以自然为宗”,“心为本体”是大不相同的;朱子学说主体是“性即理”.又讲“气”,是“理”和“气”的二元论;白沙主张“心”即是“理”,不言“性”,不言“气”,其“心”或“理”则发自自然主义,属于一元论。特别是心学观念上,朱子主张“以此理收拾此心”,而白沙则主张“以此心收拾此理”,恰好是相反。如他认识沦、涵养方法、治学方法等等,白沙与朱子均有差异.如果不明确这“大异小同”,像蒙文所说的“大同小异”,这就反映不出白沙之学对正统的朱子宫学来一个冲击、来一番改造;也看不见白沙这个岭南学派创始人在理学的演变中的历史地位了。

还有一点,蒙文称白沙为“陈道学”,与朱熹这假圣人相并称,也是不甚妥当的。

第二、白沙哲学思想足彻头彻尾的唯心论吗 ?

蒙文在阐述陈献章的哲学思想时,几乎 白沙 先生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与乎诗文的一字一句,都是主观唯心主义 ! 如白沙的“心与道一”“万物在我”是“主观唯心论的结沦”,一也;白沙的“理具于心”“心理不分”的“天人合一”,“这是以我为中心的唯心沦思想”,二也;白沙的“万理都归感应中”,虽然白沙看到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性,但是却无限夸大了主观精;冲的作用,从而抹杀了客观世界的存在,这就陷入了主观唯心论,三也;白沙所谓“中庸”之学,就是心学,是讲“诚”的;他的“不诚无物”是用“天人一理”的内外合一之学,把客观事物消解于主观精神之中。反映了他的心学主观唯心论的特点,四也;白沙的“心与理合一”是“心”与天地万物合一,这就是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把天人物我、上下内外都‘滚作'一,寸,不作分别,,无所谓物我,无所附内外,但是却以我为主宰,这是唯我论的唯心主义,五也:白沙提出心“觉”问题,说:人争一个‘觉',才觉匣我大而物小,物尽而我无尽.强调心体无限量而事物有限,“使他的主观唯心论表现得更加露骨,六也;白沙的认识方法是“反求诸心”、“存心养性”、彻底否定了朱熹的“即物穷理”的方法,“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开卷尽得之矣”。他反对泥古,墨守成说,打破了当时学术界的沉闷空气,确有一定积极工作。但他反对向客观事物求知,主张“反求于心”,以为心中一切皆备,则是更彻底的先验主义认识论,—也;白沙对心性养主张“去蔽”,即去欲念的心体“至无”,把耳目和心对立起来,把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对立起来。片面地看问题,这样的认识只能是无源之水,这样的人性只能是先验道德沦,八也;白沙讲“实学”,以“心学”的“立功”、“立言”“立德”为大本,方法是“主静”,“静中养出端倪”,以明心见性,虽然他对学佛的静坐有所分析,但他所谓静坐、无欲、调息、定力等方法。和禅学很难有什么本质区别,即是说白沙的主静是禅坐,九也;还有白沙的“万化自然”思想,在观察自然的变化,是有辩证唯物因素的,在认识自然,“形交乎物,动乎中,喜怒生焉”等具有朴素唯物的观点,也给蒙文全部否定了。他认为白沙在《云谭记》所写的“天地间一气而已,屈伸相感,其变无穷。人自少而壮,自壮而老……孰能久而不变哉 ! 来之未形也,以为不变:既形也,而谓之变,非知变者也。……其必有将然而未形者乎 ? ”白沙这段是论述大自然规律的,蒙文竞指“这个将然而未形者,就是吾心之无极太极,也就是心本体”。“如果不从他 ( 指白沙 ) 的‘心与理一'的思想进行分析,就会认为这是,唯物主义”。 ( 见该书 276 页 ) 这就是说,白沙这些论述也是属,于唯心的。十也。够了,在蒙培元看来,白沙哲学思想根本就没有半点唯物的成份,完完全全,彻彻底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了。

对于陈献章的哲学思想的唯心与唯物问题,过去有分歧,现在的认识,也不统一。这是不奇怪的。这是关系到人们对白沙思想如何理解,如何分析;对他的诗文如何阐解,如何探讨得到他老人家所表达的原意。比如,怎样看待白沙思想中的“道”,有人认为它是精神属性,有人则认为它是物质属性。像古代老子论“道”,他老先生认为“道”是宇宙本原,天地万物由“道”而生。但后人有说它是客观唯心主义,又有人说它是唯物主义。所以,各有各的认识,并不奇怪。然而,像 蒙 先生笔下的陈献章哲学思想,不折不扣的地地道道的主观唯心主义。我看,是不是绝对化了 ? 白沙的以“自然为宗”,体察自然,直叩自然,体认自然,这些观念有没有唯物因素?他认识自然变化规律,认识事物变化规律,有没有辩证唯物因素 ?

第三、白沙的学派地位要不要肯定 ?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白沙学案案语》中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紧工夫,全在涵养,喜怒未发而非空,万感交集而不动。至阳明而后大”。 ( 见《陈献章集》 867 页。中华书局 1937 年 7 月版 ) 这对陈白沙的评价是很高的,同时也点出王阳明继承了白沙的学说,完成了“心学”的创造。清乾隆年间广东布政使欧阳永椅说:“ ( 白沙 ) 先生僻处岭海之间,倡明正学,身体力行,有明一代,大儒林立,而能直揭本体,不为功夫节目所拘,则自先生始”。白沙在创造岭南学派,创造心学,影响当时的的学风,是应当肯定的.而表现在其哲学学术思想上,则是上承周陆程朱理真谛,下开明阳心学先河 1 诚如此,一部反映理学演变的哲学专著,就应当充分反映出理学演变为心学的过程;作为历史人物陈献章,他的心学形成、对学术界影响和历史地位,书中应有充分的论证.特别是他的“心学”的“上承”和“下开”,更应当有所交代。然而,很遗憾,在书中没有看见上述各方面的详细交代,只是有一些简短的。概念化的、或是抽象的句子来代替具体的说明,这是使人很不满足的.不仅在“陈献章”的传记中看不到有关“上承”“下开”的论述,甚至在第六章“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转变的完成一一王守仁”的描述中,也没有看见王守仁上承陈献章心学的记载,而是述说阳明之学源自朱晦庵。如:

“朱熹哲学经过长期演变,到王守仁终于完成心学体系,从朱学中独立出来,自成一派”。 ( 《理学的演变》 301 页 )

“王守仁的哲学思想,经过三次转变而后形成.其转变的情形,大体上同陈献章一致,主要是同朱熹思想的关系问题”。 ( 同上书 302 页 )

其实,王阳明早年 ( 十八岁时 ) 即接触朱熹哲学,……他开始是尊信朱熹哲学的,而且遍读丁朱熹著作。后来发现朱熹哲学的矛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在事事物物上穷理,如何能明吾心之明德” ?( 同上注 ) ……。

到这里,蒙培元才写到一句:“可见,王守仁心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直接受到湛若水、陈献章等人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 ( 同上书 304 页 ) 但以后,又回复写朱熹的影响了:

“关于王守仁同朱熹,陆九渊的关系,一般认为,他的心学思想来自陆九渊,故合称陆王学派.这是对的,因为他们都属于主观唯心沦。但从它的思想内容和哲学演变的角度来看,它同朱熹哲学有直接关系。他继承和发展了朱熹的心学思想,克服了朱学本身的矛盾,从而完成了心学体系”。……“他继承了朱学的思辩性,又解决了朱学的矛盾,他的心学比朱熹彻底得多。……他的心学:精一之处,正是得自朱熹”。 ( 同上书 308 页 )

“如果从王守仁哲学的思想渊源讲,除了朱熹和陆九渊,还有佛教掸宗思想”。 ( 同上书 310 页 ) 可就是没有提到陈献章。

不知是 蒙培元 先生出于误笔抑或对陈献章的论述存有偏颇 ?

以上的粗浅看法,是一家之言,有望于作者和读者指正。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9-12-15

略论陈白沙的教育思想

李开泰

陈献章 (1428 — 1500) 是明朝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城北圭峰山下都会村.少年时随祖父迁居新会县白沙乡小声山下 ( 今属江门市白沙乡 ) ,故后人称他为“ 白沙 先生”.

陈白沙“自幼警悟绝人.读书一览辄记,” ( 《陈献章集》 865 页,中华书局 1987 年出版,以下引自该书只标页数,不列书名 ) 由于他能激励奋发,天资聪颖,博闻强记,二十岁 (1447 年 ) 就“中乡试第九”,即考取第九名举人。次年入京赶春闱.“中副榜进士,告入国子监读书”( 805 页)二十四岁时“会试下第” (805 页 ) .由于他“两赴礼闱,俱下第”,二十七岁时往江西临川发奋“ 从吴聘 君学,其于古圣贤垂训之书无不讲” (806 页 ) .次年,陈白沙自临川归,筑书房春阳台,闭门读书,刻苦钻研,“益穷古今典籍” (807 页 ) ,并开始从事教书工作。后来,明朝成化十八年 (1482) 九月,由于广东左布政彭韶和巡抚右都御史朱英上疏极力交荐,陈白沙本“以母老并久病辞” (871 页 ) ,鉴于催促紧迫,始于成化十九年 (1483 年 ) 三日三十八日入京参加吏部考试。陈献章无意于科举和仕遗,“称疾不试,乞归奉母” (832 页 ) 。明宪宗授予“翰林院检讨”。次年六月,南归新会县白沙乡“碧玉搂”,从此终生潜心做学问和从事教学工作。

陈白沙 先生绝大部分潜心学问和从事教育工作,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在教育实践中提出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符合某些教育规律的教育见解,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来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由于他的教育思想只散见于他的诗文、书信等著作中,没有专门的论著.故有计划地整理和研究其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还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陈白沙之分肯定教育在“育人”中的决定作用,反对天赋决定论,

关于人是聪明还是愚蠢,才智是高还是低,是由先天遗传 ( 天赋 ) 决定的.还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 ? 这个问题无论在中国或是在外国,历史上就有过许多争论.在外国,英国人类学家 F .高尔顿在 1869 年发表了《遗传的天才》一书,认为:遗传素质是人的聪明才智和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 485 页 ) 本世纪初期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E . L . Thorndike) 说:“人的智慧 80% 决定于基因, 17% 决定于训练, 3% 决定于偶然因素.”霍尔 (G . S . HaLL) 也说什么“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 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第 2O 页 ) 他们都强调人的遗传规律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J . B . watsonl878--1958) 认为.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着决定的作用.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 林传鼎等主编《心理学词典》第 241 页 ) 为此,他们曾在近代心理学界多次展开激烈的争论.

在中国.春秋时代的孔子最早探讨人性的问题,他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论语·阳货篇》 ) 这就是说,人的天赋素质 ( “性” ) 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环境、教育的习染不同、便产生个性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主张“有教无类” ( 《论语·卫灵公》 ) ,重视“学而知之”。

这就是说,人的聪明才智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论语·李氏篇》 ) 这就是说.人的聪明或愚蠢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后天不可改变的。孔子的天赋决定论的教育思想一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鼓吹,并利用为其统治服务.西汉的董仲舒为维护汉王朝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实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人性是由“天”决定的,提出“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而孔子的环境教育决定论的教育思想则被历代进步教育家所继承和发展。汉朝的王充吸收了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思想和自然科学的成就.极力否认“生而知之”的天赋决定论的唯心主义观点.强调人必须通过学习来求得知识。他说:“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学不识。”“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可思而 ( 知 ) 。” ( 《论衡·实知篇》 ) 王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而否认了孔子“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教育观点.陈白沙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后天决定论的教育思想.他在教育实践中强调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在认识上的作田,提倡“有教无类”.反对遗传决定论或天赋决定论。他在《贺克恭黄门》的信中明确指出:“人要学圣贤,毕竟要去学他.若道只是个希慕之心,却恐末稍易辏泊,卒至废驰.若道不希慕圣贤.我还肯如此学否 ? 思量到此,见得个不容己处.虽使古无圣贤为之归依.我亦住不得,如此方是自得之学.” ( 第 133 页 ) 陈白沙在这段话中向学生指出,人们应该树立“学圣贤”的目标,而只有“希慕圣贤”的良好动机和愿望.还是会“卒至废驰”的,必须有“不容己”和“住不得”的学习意志和毅力.方是“自得之学。”有了这样的涵养,也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的.为什么呢?因为圣人也一样是人,而不是神,所以人人皆可为圣人.他在《程乡县博学记 ) 中说:“夫子一太极,而人有不具太极而生者乎 ? ” ( 第 29 页 ) 又在《赠世卿 ( 五 )) 中说:“可以参两间,可以垂万世.圣人与人同,圣人与人异.” ( 第 3OO 页 ) 这就是说.“天子”、“圣人”与众人一样都是太极所生. ( 注:古代的人认为,太极生万物.也是人类产生的本源. ) 他们与众人一样都是人;所不同的是:圣人掌握之“道”.“可以参天地垂地万世,以其与物同体,所以异于众人也.” ( 湛若水:《白沙古诗教解卷之下》,《陈献章集》,第 769 页 )

众人“学圣人”,就要掌握“道”,其方法在于“修”。他在《重修梧州学记 ) 中指出:“夫人之去圣人也,远矣。其可望以至圣人者,亦在修之而已.苟能修之,无远不至.修之云者,治而去之谓也.去其不如圣人者,求其如圣人者.今日修之,明日修之;修之于身,修之于家国,修之于天下,不可一日而不修焉者也.” ( 第 32 页 ) 这段话的童思是说,“修”首先就是要以“圣人”为榜样,向他学习;其次就是要自觉学习,“治而去之”,学“圣人”之长,补自己之不足;再次是要持之以恒,有益于身,有益于家国和天下,人们能做到这样,就是作圣之功,人人可当“圣人”. ( 引目辛沛:《白沙哲学思耙研究 )( 第 130 页 )

陈白沙认为,人们通过教育和学习,人人可当“圣人”,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对四方来求学的人,均悉心指导,悔人不倦.“四方学者日益众.往来东西两藩部使以及藩王岛夷宣慰,无不致礼 于 先生之庐.……自朝至夕,与门人宾友讲学论天下古今事,或至漏下门门不少厌倦,翌日精神如故,虽少壮者自以为英及也.” ( 第 87O 页 ) ,“至于浮屠羽士、商农仆贱来谒者,先生悉倾心接之,有叩无不告,故天下被化者甚众。” ( 第 381 页 ) 陈白沙对来求学者无论地位高低,富贵贫贱,都倾心接之。

“讲学论天下古今事”。正因为他认识到,教育能使人掌握知识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发展人的聪明才智,对人的成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陈白沙提出“圣人与人同”和人人可以当“圣人”的观点,强调“学而知之”,否定“生而知之”,充分肯定后天环境和教育在培育人才中所起的决定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遗传素质 ( 天赋 ) 提供了心理发展的物质条件,而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社会环境和教育.高尔基说过:“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 转引自《教海采珠》第 121 页 ) 陈白沙从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教育在启迪智慧,培养人才中的巨大作用,不仅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借鉴作用。

二、学习要联系实际,专心思索,重在正确理解.

陈白沙精心刻苦钻研学问,并从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出如何进行学习的具体方法.他在《送罗养明还江右序》中说:“君子之所以学者,独诗云乎 ? 一语默,一起居,大剂人伦,小则日用,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此之谓知.其始在于立诚,其功在于明善,至虚以求静之一,致实以防动之流,此学之指南也.” ( 第 25 页 ) 他在这里说明“学之指南”,即学习的具体方法:一是学习要联系实际.学习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 ( “独诗云乎” ) 而且要联系实际 ( “人伦”、“日用” ) 。“人伦”是封建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实践。“日用”是指生活实践与生产实践,因为“不离乎日用”,才能达到“鸢飞鱼跃”的心境。二是要知行结合,即学用结合。‘知至”、。“知终”是指学习知识,“至之”、“终之”是指身体力行。人们从已有的“人伦”、“日用”的实践经验中去求知。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三是学习的功用在于“明善”,要求学习的人能作出自己的判断,然后“择善而行”。四是学习要专心致意,又要“致实”,防止心的“动之流”。陈白沙的“学之指南”强调从实际出发,专心致意,知行结合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

陈白沙在治学、教学中,重视联系实际,是从他自身的经验总结中得出来的。他 27 岁时曾跟随吴康斋 ( 聘君 ) 学习。吴康斋虽然是明代的理学家,治学之余,还辛自耕作田地,重视参加生产实践。这给陈白沙极其深刻的教育。陈白沙在《书王枕山诗话后》道:“子年二十七,游小坡。闻其论学,多举古人成法,由廉洛、关、闽以上达朱泗。尊师道,勇担荷,不屈不挠,立千仞之壁,一代人豪也。” ( 第 70 页 ) 吴康斋不但自己身体力行,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而且也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一天,天刚微亮,吴康斋已下田簸谷,可是陈白沙尚未起床,因而受到严历的批评。由于吴康斋既教学,又组织学生参加生产,使陈白沙得益不少。“先生之始学也,激励奋发之功多得之康斋。” ( 第 879 页 ) 陈白沙“自临川归足迹不至城府” ( 第 879 页 ) ,潜心学问和教学工作,而且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他“家有田二顷,耕之足以自养。” ( 第 122 页 ) 可见,他是靠与家人、学生一起耕种田地以自给。他家居农村,接近群众,又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他在《除夕呈家兄》诗中说:“山中茅屋二十年,日月逝矣如奔川,兄弟五男并四女,啜菽饮水同炊烟。……我年未老筋力衰,耒耜即付大头儿。童牛生角禾登垅,为我且给通家糜.” ( 第 317 页 ) 在《景云偕范规海上割稻》诗中说,“犬子给炊海上舟,范生打桨两同游。田中割稻家中望,逢著诸仙莫浪投。” ( 第 558 页 ) 这里描绘了他与家人、学生参加耕作田地的图景。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不仅为他和他的学生建立了勤劳、俭朴,身远利禄的高风亮节,而且也为他的哲学和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诩在《 白沙 先生墓表》中写道:“壮从江有 吴聘 君康斋游,激励奋起之功多矣。未之有得也。暨归杜门,独扫一室,日静坐其中,虽家人罕见其面,如是者数年,未之有得也。于是迅扫夙习,或浩歌长林,或孤啸绝岛,或弄艇投干于溪涯海曲,忘形骸,捐耳目,去心志,久之然后有得焉,于是自信自乐。” ( 第 8s3 页 ) 这一段话,说明陈白沙始则静坐无得,后接触自然,参加实践,方能有得。张诩在《 白沙 先生行状》中又说:“其始惧学者障于言语事为之末也,故恒训之曰: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园不测之神,”其后惧学者论于虚无寂灭之偏也,故又恒训之曰:‘不离乎日用而见鸢飞鱼跃之妙。'门人各随其所见所闻执以为则,天下主人又各随其所见所闻以为称,果足以知先生之道也哉?”这就说明陈白沙既主张静坐澄心,专心思索,又重视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经验出发求知。他在《与汪提举》的信中说:“知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求之在我,毋泥见闻,优游厌饫,久之然后可也。” ( 第 203 页 ) ,这就是说:用心明道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也不能拘泥于个人的狭隘见闻,关键在于“求之在我”,即自己专心致意,使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为此,他提出“学无难易,在人自觉耳。” ( 第 191 页 ) 他还对治学提出四点要求:“心地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能是四者,可以言学矣。 ( 第 135 页 )

由以上分析可知,陈白沙在教学中主张学习必须与生活实际联系,认识 ( 知 ) 必须与实践 ( 行 ) 结合,方能达到“自得”的境界。陈白沙这一教育思想是基本符合当代认识论的,是基本符合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所得出的某些规律的。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生活的智力丰富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能不能把智力活动和体力劳动密切结合起来。” ( 《给教师的建议》 ( 下 ) 第 106 页 ) 我国心理学家潘菽指出:“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实现的,但只有在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今、拽象、概括,从而理解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 《教育心理学》第 45 页 ) 当然,陈白沙与他的学生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参加生产劳动的认识与我们今天的认识是有本质区别的。但他主张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联系,求知必须与笃行结合,这在封建社会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情况下,确是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勇敢的创举,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三、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据《 白沙 先生行状》记述:“先生教人.随其资晶下,学力浅深,而造就之,循循善诱,其不悟者高不强也。” ( 第 881 页 ) 他在《赠容一之归番禺序》中,首先指出他“入京师,见声利渲赫辄不乐,”称赞他“生之志可谓笃矣”的美好品德。接着从学习方法上教导他:“虽然,生之志岂易量哉 ! 圣贤之言其在方册,生取而读之,师其可者,改其不可者,直截勇往,日进不己,古人不难到也。”这里既给他指点读书方法,又鼓励他发扬“直被勇往”的进取精神。然后既诚恳而又严肃地批判他好高鹜远、夜郎自大、不脚踏实地的不良思想作风。他写道:“但恐游心太高,著迹太奇,将来成就结果处,既非庸常意料所及。而予素蹇钝,不能追攀逸驾,仰视九霄之上,何许茫茫。生方锐意以求得,亦将不屑就予,又安知足履平地者果为何如也 ? ”最后,还谆谆告诫他:“千里之行,始乎跬步。生慎由之。” ( 第 19 页一 20 页 ) 这事例正是陈白沙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体现,也反映了他悔人不倦的高度负责的精神。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由于所接触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不同,其个性、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是有差异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方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现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注意搜集学生在学习时的反馈信息,借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情况调节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 包括教学态度,内容和方法 ) ,务求能更好地实行“因材施教”,达到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陈白沙在教育实践中的指导思想和做法,正是“因材施教”的体现,这是基本符合现代科学教育的规律的.

四、知疑善思,学贵自得

陈白沙治学的方法,可归为“静坐澄心,体认物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知疑善思,达到‘自得'的境界。陈白沙认为,为学应该有“怀疑'的精神;有疑才能激发思考,掌握知识,增进学问。他在

与张廷实主事 ( 十三 ) 》的信中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章初学时亦是如此,更无别法。凡学皆然,不止学诗即此,便是科级,学者须循次而进,渐到至处耳。” ( 第 165 页 ) 陈白沙提出“疑者.觉悟之机也”。是很有见地的。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问是最容易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定向反射的,是最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去思考问题的。学生有了疑问就会积极思考,提取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位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 《特级教师经验集》 ) 陈白沙提出“知疑”的可贵之处,正是因为它能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深入钻研,以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

“知疑”就必须解疑,“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怎样“求诸吾心”呢?陈白沙在《道学传序 ) 中说:“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而勿以闻见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得自我者也。” ( 第 20 页 ) 他在这里提出心的涵养和学习方法的问题,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求诸吾心”,“得自我者也”。“去耳目支离之用”,是明心的方法,这是心的涵养问题;“全虚圆不测之神”,是全心的妙诀这,是心的锻炼方法问题;“一开卷尽得之”,是心的功能这,是心的运用问题。只有做到这样,学习才能达到“自得”的境界才能真正解疑;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陈白沙经常告诉他的学生要开动脑筋,解放思想,才能“知疑”;要独立思考,善于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创见,才能“解疑”,他在《赠陈秉常》诗中说:“我否子亦否,我然子亦然。然否皆由我,于子何有哉 ? 人生寄一世,落叶风中旋.朝为不自返,浊水连清渊。” ( 第 287 页 ) ,在这里.他诚恳地告诉学生,即使对自己老师的意见也要独立思考,不可盲目附,和;对自己也要常作检讨 ( “自返” ) ,不应象风中落叶一样,随风飘转,方能“浊水连清渊”,有自己明确的个性。

陈白沙处在明朝中叶的封建社会,封建文化思想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那时,读书人只能“读圣贤之书,为圣人立言”,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是离经叛道。而他不仅自己,而日还教育学生要富于怀疑,善于开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发挥独创性的精神,不要被前人和书本听束缚。在当时,这确实是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是极为难能可贵的。现代国内外许多教育家认为,教师教育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比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其核心是要发展思维能力,其最高的表形式则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我们正处在开放、改革的时代,正需要大批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陈白沙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教育学生“知疑”和“自得之学”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无疑是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陈白沙是明代教育家、理学家,有着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但他厌恶仕途,远离利禄,毕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并且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一定价值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加以研究,吸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09-12-15

“以兴学育才为务”——浅谈陈白沙的教育思想

宋兴

陈白沙先生是我国明代有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学识和人品曾为人们所称赞、所推崇.清人欧阳永椅称他“倡明正学,身体力行”.“愿粤之人土,景仰前贤,闻风而起.读先生之书,求先生之学,知先生之学. 师 先生之为人.”(《序》,见《陈献章集》 991 页 )

白沙先生从三十岁起,“尽弃举业,……从学 吴聘 君。后,习静春阳台十裁.” (《 陈白沙先生年谱》) 见《陈献章集》 807 页 ) 随后便专心从事讲学育人工作,直到逝世 ( 终年 73 岁 ) .从教三十余年。

本文就白沙先生的教育思想谈几点粗浅认识,抛砖引玉.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一、“以兴学育才为务”,重视人才培养

一个国家的兴衰,同其教育是否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土,无不重视教育。 白沙 先生纵观中国历史,深感教育之重要.他说,“自古有国家看,未始不以兴学育才为务,然自汉而下,求之学校之所得名世者凡人,有不庠序而兴者乎 ? 是故学校之设在于得人。” ( 《新迁电白县儒学记》.见《陈献章集》 39 页 ) 他对不重视教育的状况,曾发出感叹:“斯学之不讲于世也久矣 ! 公所望于学校,意者其在此乎!” ( 引文同上 )

白沙 先生很器重人才,他认为“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提出“风俗何由而正,贤才何由而得耶?因时而立教”. ( 《重修悟州学记》见《陈献章集》 32 页 ) 白沙 先生认为,“天下风俗美恶存乎入,人之贤否存乎教.疵今之风俗,勋今人才可知矣.” ( 《程乡县礼学记》,见《陈献章集》 31 页“正风俗”与“得贤才”密切相关.而“得贤才”与“存乎教”又紧密相连.可见教育之重要。

白沙 先生不仅重视人才培养.而且讲究用人之道,强调知人善用。他说,“国家安危所系,全视用人如何耳。”“用人当取所长而弃其短.” ( 《与张廷实主事》,见《陈献章集》 17B 页和 l79 页 ) 白沙 先生的用人之道,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二、因才施教,诲人不倦

在教学方法上, 白沙 先生提倡因才施教,并且身体力行.他的学生张诩说:“先生教人,随其资品高下,学历浅深,而造就之,循循善诱.其不悟者不强也.” ( 《 白沙 先生行状》,见《陈献章集》 881 页 )

白沙 先生对学生很热情.关怀备至,因而受到许多人的崇敬。“四方学者日益众、往来东西两藩部使以及藩王岛夷宜慰,无不致礼 于 先生之庐.先生日饮食供宾客,了不知其囊之謦也.” ( 《 白沙 先生行状》,见《陈献章集》, 870 页 )

白沙 先生很富于同情心,对有困难的学生常常解囊相助,“门人林某始有志于学,后为贫累,先生欲成之,谋田于肇庆同知张某。” ( 同上, 877 页 ) 他表示:苟有求于我者,吾以告之可也.” ( 《与罗一峰》 ) ,见《陈阵献章集》 158 页 )

白沙 先生诲人不倦的精神异常突出,他“自朝至夕,与门人宾友讲学论天下古今事,或至漏下,门门不少厌倦,翌日精神如故,虽少壮者自以为莫及也。” ( 同上, 870 页 )

白沙 先生在提倡因才施敢的同时,主张教学要循序渐进.他说:“学者须循次而进.渐到至处耳。 ( 《与罗一峰》,见《陈献章集》 l65 页 ) 又说:“日就月将,以驯致于大学,教之序也.” ( 《程乡县社学记》,见《陈献章集》 133 页) 白沙 先生提倡的这些教学方法,符合教学规律,在今天仍饵有普遍意直义.

三,知疑多思,“于静中养出端倪”

白沙 先生曾从学 吴聘 君.由 于吴聘 君对“古圣贤垂训之书,盖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 ( 《复赵提学佥宪》、见《陈献章集》 145 页 ) 白沙 先生对“疑”,有着正确的态度.他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 《与张廷实主事》,见《陈献章集》 165 页 ( 白沙 先生认为解决疑难问题必须潜心钻研,要有专心致志的精神.他说:“自古未有不专心致志而得者。” ( 同上, 170 页 ) ,“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散.” ( 《书莲塘书屋册后》,见《陈献章集》 65 页 )

白沙 先生认为“专”与“静”相连,他说“性静者可以为学。” ( 同上 ) “为学须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 ( 《与贺克恭黄门》,见《陈献章集》 133 页 )

白沙 先生从学贵知疑提出要专心致志,又把专心致志同·性静·联系起来,治学态度可谓十分严谨.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 白沙 先生·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的学习方法有不同认识,评论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一分为二地看. 白沙 先生的“静”有两重含义,既有“思想集中,专心致志”的一面,又有“两耳不闻宙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一面.我们应吸收其精华弃其糟粕。

白沙 先生的治学态度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推崇,就是他十分珍惜时间.他说:“人所得光阴能儿,生不知爱惜,漫浪虚掷,卒之与物无异”.“浮屠氏虽异学,亦必以到彼岸为标准.学者以圣人为师.其道何如 ? 彼文章,功业,气节世未尝乏人,在人立志大小.岁月固不待人也.” ( 《漫笔示李世卿湛民泽》,见《陈献章集》 80 页 )

白沙 先生学习惜时、用功十分突出.他 从吴聘 君那里回来后,“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功之方.” ( 《复赵提学佥宪》 ) .见《陈献章集》 145 页 ) 他在春阳台“穷尽天下古今典箱,旁及释老、稗官、小说.彻夜不寝,少困则以水沃其足.” ( 《 白沙 先生行状》,见《陈献章集》 879 页 ) 白沙 先生做学问非常认真,他提倡“大凡文字不厌改,患改之不多耳,唯改方能到妙处。 ( 《与胡佥宪提学》,见《陈献章集》 153 页 )

白沙 先生自身治学态度严谨,他对学生也严格要求.所以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有造诣,有的成为有名的教育家,有的成为文学家或艺术家.湛若水、张诩等人便是他有名的弟子.

四,重视品德教育,注重言传身教

白沙 先生所以提出“以兴学育才为务”的主张,是因为他觉得“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为此,他在教学过程中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他要求学生“心地要宽乎.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硬要笃实。他说:“能是四者,可以言学矣”。 ( 《与贺克恭黄门》,见《陈献章集》 135 页 ) 他提倡“ 诸 君或问外人执异论非毁之言.请勿相闻。若事不得已,言之亦须隐其姓名可也.人气品习尚不同,好恶亦随之而异,是其是,非是非.其见得是处,决不至以是为非而毁他人.” ( 《示学者帖》,见《陈献章集》 78 页 )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 白沙 先生认为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行为上要成为学生的楷模.他主张“父兄不以其言为子弟师。业修于身.子弟习而化之.”他要求学生“择善力行”,“与天地立心,与生民立命.与德圣继绝学,与未来开太平.” ( 《与龙岗书院记》,见《陈献章集》 33 页 )

白沙 先生强调为官应当勤政爱民.应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 《复陶廉宪,,见《陈献章集》 141 页 ) 他为认.一个人应有听专长,对人民应有听贡献.他说:“士能立于一世.或以道德.或以文章,或以事功,各以其所长.” ( 《与王乐用佥宽》,见 ( 陈献章集》 154 — 155 页 )

五,如何看待陈白沙的教育思想

在我们介绍并肯定 陈白沙 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时候,我们也应明确指出: 白沙 先生的教育思想渊源于孔盂之道,其主旨仍是维护封建制度,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这个问题, 白沙 先生本人也直言不讳.“执事之心不忘乎仆”,“虽无用世之才.窃有忠君之志.” ( 《与朱都宪》,见《陈献章集》 123 页和 126 页 ) 这便是他忠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我表白.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要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不能用今天的要求去要求古人。我们觉得, 白沙 先生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在教育上能有这样的思想是很不错的了.他的思想言行,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其借鉴意义.有些东西仍然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09-12-15

略谈白沙先生哲学思想中的“诚”字

彭建康

在 白沙 先生的哲学思想中,“诚”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考析一下这个词的真实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 白沙 先生的思想.

先从语源上看看“诚”字的含义。 ( 说文 ) :“诚,信也。从言,成声。”新版《辞源》释“诚”为“真诚”、“真实”。所举例句有两条: (1) 《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2) 《礼·乐记》:“著诚去伪,礼之经也.”旧《辞源》释“诚”的含义同此 ( “诚”的引申义不属本文探究的范围,姑置勿沦 ) 。以上三家字典辞书对“诚”的解释是一致的。“诚”的反面就是“伪”。作为伦理道德观念上的“诚”字,《易·乾·文言》虽有使用,但此书的著作年代至今议论纷纭,所以 章沛 先生说,首先提出“诚”的是孟轲,并引《孟子·离娄 )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①这个说法是稳妥的.那么在《孟子》一书中,“诚”字包括了多少种含义呢?据杨伯峻《孟子译注》里的“孟子词典”统计。《孟子》一书“诚”字共用了 22 次,作诚恳,真诚,诚心解 9 次;作副词真正、实在解 13 次。 杨 先生没有按“天之道”,“人之道”再把“诚”字加以区分另立义项了.

现在再看看理学家所讲的“诚”字。理学家把儒家的政治伦理观念上升到哲学宇宙观的高度,使之成为任何人都不得违反的至高无上的“天理”。上升为“天理”的依据,推其源盖出于经过了战国阴阳家发挥,西汉董仲舒又加以系统化、理论化的“天人感应论。”按照这种理论,人类的形体、精神、道德品质等等都是天的复制品。由是,所谓三纲五常和封建伦理道德,都是“天理”,而所谓“诚”自然也被纳入“天之道”.究其实,就是把本来属于道德伦理观念的“诚”上升为“天理”,并加以神秘化. 白沙 先生把“城” ( 即“至无心”的“天道” ) 看作“为”“天地之大,万物之富”的“诚”,正是由此而来.②另一方面, 白沙 先生又认为,人可以通过“心存则一”涵养功夫,而体验到存于人心中的“人之道” ( “圣道” ) 的“诚”。这种“道心分立——涵养得道——道我合一”的理论,实际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转化的理论. 白沙 先生的本体论和涵养论都与其认识论紧密相联。他的涵养论所强调的求道用力之方是“求之吾心”的内省工夫。他认为‘受朴于天,弗凿以人;禀和于生,弗淫以习。故七情之发,发而为诗,虽匹夫匹妇,胸中自有全经。”④这“胸中自有”的“全经”就是“理”,就是“道”也就是先天地存在于人心中的“圣道”,亦即“诚”。 白沙 先生又说:“人所以学者,欲闻道也.求之书籍弗得,则求之吾心可也,恶累于外哉”⑤可见,他说的求道不待于外。主要地通过内省的“作圣之功”去体验到一一通过“静”与“至虚”的工夫,久而久之“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⑧在求道的过程中,实践并不占有多少重要的位置.无论从“天之道”的“诚”还是“人之道”的“诚”看,我们都很难把 白沙 先生的本体论,涵养论和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联系在一起.相反,我们从这里得到一个启发:作为“天之道”的“诚”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作为“人之道”的诚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白沙 先生把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导向至主观唯心主义.不过,这种“导向”并非全是消极的,它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已有专家学者作出了公允的评价.

注:①章沛《陈白沙哲学的范畴体系》,见《五邑大学学报》 88 年第 3 期第 9 页,

②、③见《陈献章集》上册《无后论》.

④《陈献章集》上册《夕惕斋诗集后序》.

⑤《明儒学案》“白沙学案”下。“长 史林缉熙 先生光”。

⑥《陈献章集》,上册《复赵提学佥宪》。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09-12-15

陈白沙与孟子

罗邦柱

陈白沙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孟子则是儒家的亚圣,两者似乎相差甚远,但事实上理学从来就以儒学的正统自居,米学亦被称为新儒学。而陈白沙由于自己独特的道路,更为尊奉盂子,自认“吾道本丘轲·①,行动上也以孟子自励,少年读孟子书,至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慨然叹曰:丈夫行,已当如是也。②他多次颂扬孟子,认为孟子之功不在禹下,他说:“奋乎百世之上,兴起百世之下,盂轲氏果不手诬。”③由于这样,同时人姜麟至以活孟子称之。他的弟子湛雨也说:“先生之道即周程之道,周程之道,即孟子之道。”④

我们知道,孟子上承孔子,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他提倡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很'多方面有积极意义。本文就想探索一下陈白沙与孟子的师承关系,使人们对他们的思想、意志、情操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能批判继承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哲学思想方面的继承

陈白沙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宇宙本体的认识方面。他认为宇宙本体是一个充塞上下四方生化一切的道,“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人得之为人”,⑤“道之全体,初无不该”。⑥他又认为道具有“诚”这样一种道德属性,道就是用“诚”来生化万物。他说:“天地之大,万物之富,何以为之也 ? 一诚所为也.,盖有此诚,斯有此物,则有此物,必有此诚。”⑦又说,天道“生生之机”可以“运之无穷,无我无人无古今,塞乎天地之间。”⑧

再看孟子的看法,孟子认为宇宙一切由天主宰,而夫是,有意志的,这意志也就是诚。“诚者,天之道也,”⑨天有诚,所以非常爱护下民,他引用《书经 ) 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⑩就是说,天不但降下芸芸众生,还替他们立君主,立师傅,以助天帝爱护下民,为了立好君,天还有意识锻炼一批能以天下为己任、造福黎民的贤才,即所谓“天将降大任于畏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⑩

宇宙向有个化生万物的本体,这本体具有道德、属性一一诚,这是陈白沙与孟子宇宙观相通的地方。

在客体与主体的关系方面,陈白沙是主张道心合一的。他说:“心乎,其一元之所舍乎 ? ”道在心中,自然诚也在心中,因此他认为人心本来就是诚善的,仁爱礼义都是人所固有的,“三尺童子,闻人称其善则喜,称其恶则怒,是何心哉 ? ”自然是出于好善之心。他又说:“爱亲,人子之至情也,不待教而能,不因'物而迁。”“匹夫匹妇胸中自有全经”,一般百姓心中含有一切道德伦常。

陈白沙的人心喜善说,寻其源,当来自孟子的性善说,孟子准《中庸》“天命之谓性”之说,认为人性是天赋的,天降下民的同时,把仁心也赋给了人,因而人人初始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就是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些善端“非:由外我也,我固,有之也。”⑩存其心;、养其性,就是知天命,就是事天的表现。

陈白沙哲学思想的另一个内容是以自然为宗,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大至天体运行,小至鸢飞鱼跃,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谁在哪里安排,“圣人与天本无作”,⑩“天道至无心,比其著于两间者,千怪万状,不复有可及。”“宇宙内更有何事,天自信天、地自信地,吾自信吾,自动自静,自阖自辟,自舒自卷。”⑩因此,他提倡一切顺应自然,随时动作,《与湛民泽书》说:“人与天地同体,四时以行,百物以生,·若滞在一处,安能为造化之主耶?……常令此心在无物处,便运用得转耳。学者以自然为宗,不可不著意理会。”“天下未有不本于自然而徒以其智收显名于当年、精光射来世者也。……随时屈信,与道翱翔,固吾儒事也。”⑩因而他以“勿忘勿助”为信条,勿忘就是时刻记住这个道,勿助就是不要有意去推动它。即“以无思无为之心,舒而为无意必固我之用。”

陈白沙这一生活态度,既有道家的影响,也有孟子的直接影响,首先,‘勿意勿助'就直接来自《孟子·公孙丑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弟子湛若水说:“先生语水曰:“千古帷孟子勿助勿忘,不犯手段,是调无在而无不在,以自然为宗者也,天地中正之矩也。”其次,孟子在其他地方还有顺天理的论述。他反对违反客观规律的智巧,《离娄下 } 说:“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政治上孟子则主张顺天理治万民。他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汤武顺天理万物,故天下欲之.民归之。”他甚至说过道家“无为”的话。如《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而陈白沙亦有此语。《寄题小园冈书屋,和民泽韵》:“至虚元受道,真隐或逃名,有疏微言塞,无为大业成。”可见两人法乎自然的观点完全一致。

二、修身养性以及学贵自得的继承

儒学和理学都十分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把它看成是人生首要之务,能否存心养性,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志。陈白沙与孟子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步趋一致。孟子认为人必须通过养心以保持其善端。”他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⑧又说:仁 , 人心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矣 ! ”作为开心学先河的巨擘陈白沙,更其注意内心的涵养.他认为心内有道有理,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他说:“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

因此,他强调每个人都要象孟子说的那样,养其善端:“圣学信匪难,要在用心藏。善端日培养,庶免物欲戕。”⑧他把养心又称之为洗心,洗心的作用,是:“一洗天地长,政教还先王。再洗日月光,长令:照四方。洗之又洗之,百世终堂堂。”⑩

两人同样认为养心的目的是立诚。孟子说:‘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⑩又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陈白沙把立诚提得更高,认为诚可以开大基业:“君;子一心足以开万世,小人百惑足以丧邦家。”⑩“心存则一,一则诚。”为什么诚有那么大的作用呢 ? 他解释说:“天地之大。此诚且可为,而君子存之,则何万世之不足开哉。”

孟子又提倡尽心,即充分发挥其善性。他要求人人都学习尧舜,因为圣人天天为善,永远为善:“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⑧人人发挥善性,就可臻于圣人。“于其知恻隐,则扩而充之,仁无不尽:于其知羞恶,则扩而充之,义无不尽;于其知恭敬辞让,则扩而充之,礼无不尽·于其知是非,则扩而充之,智无不尽。”⑩陈白沙非常赞同孟子的主张,他说;“孟子见人便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此以尧舜望人也。……吾意亦若是耳。”

自然,陈白沙的涵养功夫跟孟子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孟子强调向圣人学习.强调养气,强调反复磨炼。他要培养一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即一种坚毅的精神力量,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陈白沙更多的强调内心的自省,他认为,心员为一元之听舍,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发现,一定要经过一番作圣功夫。最好的方法是静坐,保持心境的虚明静一.作较长时间的内省.才能领悟到自然之道。他说:“为学当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学劳扰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

他在《复赵提学佥宪书》中介绍自己悟道的经过:最初没有内省,“惟日靠书册寻之,……而卒未得。所谓未得,谓吾心与此理,未有凑泊吻合处也。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于是涣然自信,作圣之功,其在兹乎.'陈白沙把这一悟道的过程叫做自得,他非常强调自得。他·认为道这个东西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去领会。他说:

“道也者,自我得之,自我言之,可也。不然;辞愈多而道愈窒,徒以乱人也。君子奚取焉”。⑩又说:

“吾或有得焉,心得而存之,口不可得而言之,比试言之,则已非吾所存矣:”⑧他曾与弟子李世卿朝夕沦道,凡天地间所闻见,古今载籍所存,无所不语,只.有此心来往通塞之机。生生化化之妙未语。为什么 ? 就.是因为这非见闻所及。“将以有待乎世卿深思而自得耳。”⑧

即使这样,在个人涵养功夫方面,陈白沙还是受到孟子的很大启发: 1 、陈白沙的学贵自得是孟子首先提出来的。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左右逢源,就是运用自如。也即陈白沙所说:“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勒也。” 2 、孟子虽然没有提到过静坐顿悟、但也认为自省是一种好办法,他说:“万物皆备于我”,意思是一切事物的规律皆著于我心,因此反身而求就可以有得:“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3 、陈白沙主张独立思考,不做书本奴隶,“读书不为章句缚。”与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说法一致。 4 、陈白沙受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较深,曾说过要断除嗜欲想,永撤天机障”这样的话。他的致虚立本,主要也是使心灵无欲。·无欲刚静虚而动直。然后圣可学而至矣 ! ”帝但这多半是为了自身的解脱,把功名利禄置之度外并非完全否定人生血肉之躯的一切欲望。他说:“夫人情之欲在于生,圣人即以之生;人情之恶在于死,圣人不与之死。”又说:“人之资于麻缕,为其可以温也,资于菽粟,为其可以饱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又安可巳哉 ? ”由此可见,陈白沙没有否定人生的基本欲望,同样认为必须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要求,这与孟子“食色性也”是一致的。因此,他的无欲实际是寡欲,这又与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相降.

三、杜会践履方面的继承

有人认为陈白沙不外是个终日笑傲山林,垂钓江门的隐者,这一看法很不全面,其实他是'个入世的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停息地追攀逸驾、笃实践履的一生。年青的时候,他曾发奋读书,刻意仕进,不料两次会试无望。这时开始认识到前段汩没于声利、支离于秕糠,学不得其方,于是决心尽弃举子业,远赴江西,从吴与弼游,想求得真才实学,后又因所得甚微,即返回故里,虽几经挫折,陈白沙并未消沉,回乡后继续为学不辍,过了很长一段闭门读书的生活,“尽穷天下古今典籍:旁及释老、稗官。小说,而且以博返约,边学习边静坐思考,足足用了十年时间,终于悟出了自然之道.创立了以自然为宗的江门学派,有人认为陈白沙春阳台静坐是他过隐居生活的开始,是万事皆空的禅学。这是误解,静坐只不过是他求学的独特道路。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倡独立思考,即使僻居间里,栋白沙仍与国家的命运、群众的命运息息相通,直至没世,仍不忘记经世济民。他明确衷示:“世无我遗,安以隐为” ? ⑩“我辈何人敢避群 ? ”

兴办教育是他后半生献身社会的重要方面。他以淑人心、正风俗、扶世教为己任,认为‘天下风俗美恶存乎人,人之贤否存乎墩”,“治天下以得贤才为本”,以故不顾身体孱弱,设杏坛讲学,招来四方之士。他有教无类,“至于浮屠羽士,商农仆贱,来谒者先生悉意接之,有叩无不告,故天下被其化者众。”他培养出来的弟子.不少名重一时。“有的官至尚书,有的拜内阁大学士.皆国运所赖。

陈白沙兴办教育亦为步趋孟子之举,孟子也是教育家,相当重视教育,他说:“设有庠序学校以教之,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斯民也。”

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陈白沙同样是忠君的.弟子张诩说他,“虽迹处山林,其忧君爱国之心,视食禄者殆有甚焉 ! ”他曾向大臣彭韶表白,即使自己不仕,亦“惟谨素履,罔俾玷缺.庶几丘园之义尚足,以少裨明时,使奔竞者愧而恬退者劝。”

但 和忠 君相比,他对群众的疾苦更为关心。他说:“救民水火之中,惟恐其不早也,贪官污吏侵渔百姓,甚于盗贼,此辈不除 , 虽有良法美意,孰与行之。”他呼喊:“谁能手抱阳和去,散入千崖万壑间。”他的爱心可以说涵盖一切,某公一次捕贼,内有为生活所逼堕而为盗者,他要某暂停追捕之师,“宜慎玉石之辨,于疑似不决者,宁法以信恩。”得知另一地方官捕盗。胁从不问,七百人释遣归农。他备加赞赏,认为是“好生一念之仁”“再造我民”之举,他“每闻四方郡县得人.辄为生灵喜。”某公要为他建嘉会楼,他写信劝止说“仆愚以今地方多虞,民苦力役,斯楼之建,虽以贤别驾主之,然寸土尺木不无劳费在民。愿执事再加处分,以复按治之命。”他曾写过一首感鸟诗,叙述庭竹鸟巢中,母鸟辛勤哺育幼雏,后遭小仆扳巢取去母鸟,幼雏咿嘤终日,睹此凄怆不已,大有不忍牛之觳觫之意,于鸟尚能如是,其于百姓之爱心即可想见。

陈白沙笑傲山林是事实,这里面有其不得已的原因,他家道不裕,又迭遭变故,加上体弱多病,日常生活中不免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他曾太息:“贫病吾犹是,多愁俗岂知?百年将满日,心乱不成诗。”对解决家庭矛盾更感棘手。他说:“寻常家中亦被聒噪,情绪无欢,大抵吾人所学、正欲事事点检;今处一家之中,尊卑老少咸在,才点检着便有不由己者,抑之以义则弗和好之情,于此处之,必欲事理.至当而又无所忤逆,亦甚难矣:”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寻求解脱,把烦恼之事置之度外,因而经常说些‘千休千处明一子一切妙”,“不如两置之、直于了处了'等道家语,但他并非以殆为乐、相反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他的弟子湛若水所说:“释氏之乐在于灭,是以灭而灭生。若夫望月、饮洒、放歌,乐由此生,则先生之乐在于生,是以生而灭灭。”从总的情况看,他仍是个生活严谨、不肯虚掷时光的人,他自己讲得很清楚,“倘天假之年,其肯虚掷耶?”他对学生提出的四项要求:心地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也代表他对生活的态度。他一则需要自遣,一则又常常对佛老的空寂持批判态度,他曾向友人说:“近苦忧病相持,无以自遣,寻思只有虚寂一路,又恐名教由我坏,佛若安能为我谋也。”客观身体条件使他无法有更大作为,有时感到失薄,经常说,“抱病违时,非仆之得已。”但仍自我策励,力图右所作为,《自策示诸生》诗云:“年驰力不与,抚镜叹以悲,岂不在一生,一生良,迟迟,今后不鞭策,虚浪死勿疑,请回白曰驾.鲁阳戈正挥。”

由上叙述可以看到,他的出处进退,完全是笃守孟子“不得志、独行其道”、“不枉尺直寻”的信局条,在乡间做他应做的事,到老不易其志,

① ( 陈献章集上,五育律诗,赠李世卿》,中华书局 1987 年出版、下同,

②张诩《 白沙 先生行状》,

③《陈献章集上,李文溪文集序》.

④湛若水《粤秀山白沙书院记》.

⑤《陈献章集上·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

⑥《白沙语录·圣学》

⑦《陈献章集上·无后论》

⑧《陈献章集上·古蒙州学记》。

⑨《孟子·离娄上》

⑩《孟子·梁惠王下》

⑾《孟于·告于下》。

12 、 35 、 52 、《陈献章集上·程乡县儒学记》。

13 、《陈献章集上·永慕堂记》。

14 、《陈献章集上·夕惕斋诗集后序》,

15 、《孟子·公孙丑上》。

16 、《孟子·告于上》.

17 、《陈献章集上·题梁先生芸阁》。

18 、《陈献章集上·仁术论》。

19 、《陈献章集上·与林时矩》.

20 、《陈献章集上·题吴瑞卿采芳园记后》。

21 、简又文《白沙子之自得》,白沙文化教育基金会印行。

24 、 ( 清 ) 周广业《孟子四考》。

25 、 43 、《孟子·离娄下》。

27 、《陈献章集上·禽善说》。

28 、《陈献章集上·五言古诗·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

29 、《陈献章集卜·五言古诗·梦作洗心诗》。

31 、 45 、《孟子·尽心上》。

36 、 ( 清 )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37 、《陈献章集上·与湛民泽》。

38 、《陈献章集上·与贺克恭黄门》。

39 、《陈献章集上·与林友》。

40 、《陈献章集上·复张东白内翰》。

42 、《陈献章集上·送李世卿还嘉鱼序》。

44 、 47 、《陈献章集上·复赵堤学佥宪》。

46 、《陈献章集下·五言绝句、随笔》.

49 、《陈献章集上·.素馨说》。

50 、《陈献章集上·处士陈君墓志铭》。

51 、《陈献章集下·七言律诗·寄张兼素》。

53 、《陈献章集上·重修梧州学记》。

55 、《孟子:陈文公上》。

56 《孟于·万章下》。

58 《陈献章集上·复彭方伯》,

59 《陈献章集上·与刘方伯东山先生 }

60 《陈献章集下.七言律诗·浴日次东坡韵》,

61 《陈献章集上·复陶廉宪》。

63 《陈献章集上·与左知县》;

64 《陈献章集上·与顾别驾止建自沙嘉会楼》。

65 《陈献章集上·与李德孚》。

66 、湛若水《白沙子古涛教解卷下》。

67 《陈献章集上·与容一之》.

68 《陈献章集上·与朱都宪》。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09-12-15

陈白沙与泮村灯会

林建超

陈白沙 先生的故乡在江门市区西南角的近郊,泮村灯会是指开平县水口镇泮村一带的舞灯盛会。两地相距 100 多里,为何要把这两者扯在一起 ? 说来还有一段逸趣。

陈白沙,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是十五世纪第一个系统提出自己哲学思想的先贤。他在国内外很有影响,有“岭南第一贤”和“国际学者”之称.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港澳等国家与地区都有白沙研究的群众组织, 白沙 先生的故乡更是掀起了白沙研究热,并将“白沙祠”、“白沙钩台”修善一新,还设立了白沙纪念馆.

传说距今 500 多年的时候,开平水口泮村一带的群众,生活贫穷,人丁不旺,百业不振。当时,邝氏的老祖宗“一声公”在古冈州做官,结识了 陈白沙 先生,并与之有颇深的交情。于是,“一声公”请 白沙 先生到泮村一行,请教白沙设法治穷。白沙到了泮村,看见这一带都是丘陵山地,周围还有五座黑石山,山形貌似狮、象、马、牛、狗五兽,有“五兽地”之称。 白沙 先生了解到,由于土地瘦脊,人心思迁,外出谋生的人不少,当然也就日渐人丁稀少,越加穷困.专事封建迷信活动的人则散播五兽地中狮子为王,石狮子却长期昏睡不醒,其余四兽乘机到处为害,使泮村乡民灾患频多,特别是每年 农历正月十三 ,是最不吉利之日,祸患尤甚”。 陈白沙 先生便与“一声公”商量,来个“以魔攻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们选择 正月十三日 ,发动泮村家家户产,敲锣打鼓,点火舞灯,并且炮竹连天,大闹灯会。说是“惊醒狮王,震慑四兽”,从此不再为害,泮村太平盛世.其实,、惊兽是假,唤醒穷而思迁外流的村民热爱家乡、穷则思变是真.泮村舞灯会吸引着外出谋生的强劳动力逗留在家多干活,也有利于子孙繁衍.就这样,泮村灯会年复一年,相传至今。今年 2 月 8 日,正是 农历正月十三 ,泮村又迎来了家一年一度的舞灯盛会。

方园 7 个乡, 48 条自然村, 3800 多户人家, 14800 多人,兴高彩烈,张灯结彩。村民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走出家门口,欢呼雀跃,春风得意。

是日上午九时正,是“起灯”时分。今年舞灯泮南、泮村、永安三个片进行,各片一盏灯,巡游片所辖的自然村.龙田里,是永安片的“起灯”点只见一盏高约 5 米 、直径近 2 米 的大笼灯横置在该村的村场上,彩灯的周围围满了层层人群,村前村后,到处人山人海, 7 头醒狮在锣鼓炮竹声中起舞。“砰 ! 砰 ! 砰!”三声震耳欲聋的地炮轰鸣,一位英俊的青年在 6 名小伙子的相助下,举起花灯。一串接—串的鞭炮响个不停,欢呼声、掌声、喝彩声冲破弥推的硝烟直上云天.醒狮群对着花灯朝拜,起劲地舞。“起”了的花灯,就地旋转了三圈,然后由“全鼓”鸣锣开道,旗队、乐队、醒狮队簇拥着花灯在村场上来回游舞三趟,随后,大队人马送花灯到各村去,村村轮着游舞一番。所到之处,家家门前张灯结彩,燃放鞭炮,把花灯视为圣物,全家男女老少争相出门迎灯。调皮的孩子还争着去摸摸花灯,据说这就“吉利”、“财丁兴旺”.

游过各村各户,已是傍晚时分。回到“起灯”'的村场上,举行“打灯”仪式,更是一番热闹非常的景象……人们纷纷争着把‘打”开了的花灯分体物,那怕是一丝片纸也拿回家妥为保存,说这是吉样物。

每年的“起灯”和“打灯”仪式,依次在各村循环进行。

今年专程回乡参加灯会的华侨、港澳同胞就近千人。还有邻近县市 ( 如台山、鹤山、江门等 ) 的亲戚朋友也前来助庆。来看热闹的外地群众也数以万计。据不完全统计,一次灯会燃放鞭炮的开支就超过 10 万元。还些款项,都是由华侨、港澳同胞和乡亲们捐赠和自筹的。

温饱思娱乐。近几年来,泮村一带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搞这些盛庆活动就更有兴致了。就龙田里来说,全村 68 户, 310 多人,去年粮食大丰收,年亩产达 1500 多斤,比上年增产三成多。全年人平收入 1200 多元,比上年也有大的增加。全村还种了 80 多亩水果,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现在,村里有拖拉机 4 台、汽车 1 辆,七成人家建了新楼房,村里还建了娱乐场、篮球场,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曾被评为广东省文明建设的先进单位 ( 文明村 ) 。现在的泮村,已今非昔比。那种“人丁不旺、百业不振”的贫穷落后已一去不复返了。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09-12-15

论白沙先生的勤奋治学之道

李允铨

白沙先生是明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书法家。他上承宋儒理学的影响,下开明代心学的先河,整然独立,超然不群,被誉为“岭衷一人”,诏许从祀孔庙:他教出的弟子遍天下,有书可考的 106 人,其中湛若水、梁储,张诩、林光、林廷谳、贺钦、张英、姜麟,陈茂烈,邹智等,有的考取进士,明代著名学者,各有著述行世,学生湛若水还可与著名理学家王阳明分庭航礼;他现存诗约 Igg7 首,为雅俗所共赏,文人雅士奉之为“涛教”,田夫走卒则讽诵于田野、里巷,《明诗别裁》选先生诗一首,《广东诗粹》选先生诗三十一首;他还自制茅龙笔,一扫俗书趁姿媚的颓风,创出刚健潇洒的茅龙体……他既专且博,成就如此之多,其治学成功奥秘究竟在哪里?我们认为,这主要得力于他的勤奋之道。下面拟就白沙洽学的勤奋之道;白沙在教学中怎样实践他的勤奋之道;白沙勤奋治学之道的意义及局限性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 白沙先生的勤奋治学之道

1 、白沙先生是怎样走上勤奋治学之路的 ?

白沙 先生外表英伟,聪明过人。他“身长八尺,目光如星,右脸有七黑子,如北斗状,自幼警悟绝人,读书一览辄记。” ( 黄宗羲《明儒学案·白沙学案案语》 ) “弱冠充邑庠生,其师见其文日:,陈生非常人也。” ( 阮榕龄食编次 陈白沙 先生年谱》卷一,以下简称阮《年谱》 ) 但就是像 白沙 先生这样聪明的人,仍在正统十三年戊辰 ( 先生二十一岁 ) 和景泰二年辛末 ( 先生二十四岁 ) 两赴礼闱考进士,都没有考取。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黑暗。但另方面白沙亦从此领悟到聪明并不足恃,并追叹“予少无师友,学不得其方。” ( 《龙冈书院记》 ) 二十七岁,他得悉名儒吴与弼在江西讲学,即赴江西拜之为师。对他这样一个学生,吴与弼并未多教,而是只把金针度与人,引导他走勤奋之道。据《明儒学案·吴康斋》条载,吴与弼对白沙要求甚严,每日“晨光才辨,先生 ( 吴与弼 ) 手自簸谷。白沙未起,先生大声曰:‘秀才,若为懒惰,即他日何从到伊川门下 ? 何从到孟子门下?'而“白沙之于. 吴聘 君 ( 与弼 ) 也,为之执投数月。” ( 《广东新语》 ) 可是“ 吴 先生无讲说,使先生地,植蔬编篱。 吴 先生或作宇,先生研墨,或客至,则令接茶,如是者数月而归。” ( 杨起元《·白沙语录序》, ) 初时, 白沙 先生未免失望,觉得“竟无所得 于 先生也。”但回江门之后,白沙终于对吴与弼的勤奋精神有所体会。吴与弼为什么对白沙这样一位当时科举下第、急于求学的学生并未传授《四书》、《五经》和洛、闽《语录》,而专教簸谷,专抓早起呢?这主要是吴与弼了解白沙少年才气有余,勤奋不足,因而对症下药,专从医懒人手,这可谓抓到了根本。而 白沙对 老师这种启发式教育,亦心领神会,·从此走上了勤奋治学之道,可以说,·‘先生之学,激励奋发之功多得之康斋 ( 与弼 ) ,” ( 阮编《年谱》卷一 )

2 、白沙先生勤奋抬学之道的内涵及表现。

(1) 白沙勤奋治学之道的内涵,是指学习、研究要努力、认真、专一,不怕劳苦。其表现是锲而不舍,攻读入迷,珍惜寸阴,废寝忘食,等等,阮编《年谱》卷一载:白沙“自临川归,足不至城市。朱英时为参议,造庐求见。卒避不见。闭户读书,益穷古今典籍,彻夜不寝,少困则以水沃其足。”“筑眷阳台,日坐其中,用功或过,几致心病。”他如此用功,家人只能“穴壁馈飧。”

(2) 白沙先生对勤奋治学在概念上有所发展。他认为刻苦攻读,还不能算是勤奋,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上独立思考,勤于思考,才能称得上是勤奋洽学。

白沙最反对人云亦云,他在《赠陈秉常》其四诗中写道:“我否子亦否,我然子亦然,然否苟由我,于子何有焉?”指出假如一切 都由 老师或书说丁算,那么你还有什么自得可说.在独立思考方面,白沙还推崇前辈所说的学贵知疑,认为小疑则小进,大疑贝口大进,在《与张廷实主事》书中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藤蓑》其四反对死背硬记但不加思考并以此夸多斗靡,批评“朽生何所营?东坐复西坐,搔首白发少,摊地青蓑破。”赞成“千卷万卷书,全功归在我。吾心能自得,糟粕安用那 ! ' 白沙 先生还将过去未能独立思考的失败经验加以总结,在《复赵提学佥宪》一文中说:“仆于圣贤垂训之书,盖无所不讲 ( 研究 ) ,然未知人处,比归白沙,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力之方,既五师友指引,惟日靠书册寻之,忘寝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有得然。所谓未得,谓吾此心与此理未有凑泊吻合处也。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久之……体认物理,稽诸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如水之有源委也。”这里, 白沙 先生悟出了过去死读而没有收获所走弯路的症结,提倡经过苦读冷静思考书本问题,使书本由厚到薄,使自己能以简驭繁,同时还体.验之以万物之理,考之以万事万物的因由,这种读书治学方法,不能不说是他对勤奋治学概念的进一步拓展。

正是由 于白沙 先生善于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勤奋治学,因而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师说陈白沙案语》,中赞 白沙 先生学宗自然,而要归于自得。自得故资深逢源,与鸢鱼同一活泼,而还以握造化之枢机,可谓独开门户,超然不群。”

二、 白沙 先生在教学中怎样实

践他的勤奋治学之道

自宋以来,至明代初期,私学越来越多,其教学质量所以能超过官学,很重要的一环,是它能大抓勤奋读书的学风。白沙作为江门学派的创始人,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实践他的勒奋治学之道。

1 、树立勤奋治学的榜样,使学生学有所依。榜样也叫示范教育,是以别人优良的品德、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榜样是具体、生动、高大的形象,就容易被学生领会和模仿。运用榜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应学习什么,从什么地方做起,并开展学习榜样的活动。白沙除以身作则外,他所树的勤奋治学榜样,见诸他的《戒懒文·示诸生》:“大舜为,善鸡鸣起,周公一饭凡三止,仲尼不寝终夜思,圣贤事业勤而已。昔闻凿壁有匡衡,又闻车胤能囊萤;韩愈焚膏孙映雪,未闻懒者留其名。尔懒岂自知。待我详言之。官懒吏曹欺,将懒士卒离;母懒儿号寒,夫懒妻啼饿;猫懒鼠不走,犬懒盗不疑,细看万事乾坤内,只有懒子最为害。诸弟子.听训诲,日就月将莫懈怠。举笔从头写一篇,贴向座右为警戒。”

文中所举的五个榜样,都是勤奋用功的楷模:大舜行善,闻鸡即起;周公为求贤,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忙得连洗头,吃饭都顾不上,因此天下归心;孔子勤于思考,长夜难眠;匡衡家贫,凿壁偷光夜读书;韩愈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勤奋学习;孙康好学,利用雪光照耀读书。这些人物都给学生以很大的鼓舞。

2 、抓住勤奋治学宗旨,时时对诸生进行勉励。

学生的勤奋治学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只有当这种道德行为成为学生经常的、稳定的心里特征时,才能说是已经完成了这方面的思想品德的培养,这必然要经过长期反复的教育。 白沙 先生正是注意到这一点,故他对学生能因人、因地、因时进行勤奋治学的教育。他在《漫笔示李世卿湛民泽》一文中教育李、湛两生说:“人生所得光阴能几?生不知爱惜,漫浪虚掷,卒之与物无异。造物所赋于人,岂徒具形骸,喘息天地间,与虫蚁并活而已耶 ? ”这是要他们爱惜光阴,勤奋向学,以免与动物等同。他与学生贺克恭离别多年,作《与贺克恭黄门》书教导说:“士大夫出处去就分明已占了好田地,更能向学,求向上一著,不枉费浮生岁月,岂不抵掌为主三叹乎 ! ”这是强调学习条件好的更要勤奋,不要虚度浮生。又 白沙 先生次子景陨读书潮连,僧赋诗勉励:“日往则月来,东西若推磨……”及时愿有为,何啻短檠课?强者能进取,不能空坠堕,四书与六经,千古道在那。愿汝勤两读,一读一百过。”要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白沙对儿子勒读,形诺数字。此外,白沙在自策示诸生诗写下誓言:“今复不不鞭策,虚浪死勿疑。请回白日驾,鲁阳戈正挥。”先生要以鲁阳挥戈回白日的精神,只争朝夕,勤奋学习,与诸生共勉。

3 、教导学生勤奋要讲究方法,注意独立思考。

在第一部分我们已论述过,白沙勤奋学习的概念不但包括努力认真读书,而更重要的是包括勤于思考。他自己是这样做的,要求学生也很严。学生问及他勤奋学习之法,他“辄教以静坐”,在静坐中对所读过的书进行独立思考;他在《与贺克恭黄门》书中说 : “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端倪来,方有商量处。”在《与林友书》中又说:“学劳扰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在《示湛雨》中说:“有学无学,有觉无觉。”这是说溺于记诵,滞于见闻,虽有学如无学,虽有觉如无觉,必须独立思考,由此看来,白沙“静坐”有一定的意义,它符合教育的启发性原则,白沙的静坐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思善问。同时,它教会学生如何真正勤奋学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 、半农半读是白沙先生在教育中治懒的良方之一白沙先生从吴与弼的教导中,体会到从劳动中培养勤奋思想品德的重要性,但他觉得象吴与弼老师那样只要他簸谷、耘地、植蔬、编篱,完全没有授课,纯以劳动代替读书的做法,也有点矫枉过正,因而他提出了半农半读的全新教育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咏江门墟》:“二五八日江门墟,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

白沙实行半农半读,让当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体现一下劳动的艰苦,这对于培养勤劳的思想品德,作用不可谓不巨 !

那么, 白沙 先生有无实践他的半农半读思想呢?有的。请看白沙《冬夜》之一:

“长夜气始凄,木棉被重裘。端坐思古人,寒灯耿悠悠。是时病初间,背汗仍未收。学业坐妨夺,田芜废锄耘。高堂有老亲,遍身无完绸。丈夫庇四海,而以俯仰忧。口腹非所营,菽水 ( 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即晚辈对长辈的供养 ) 吾当求。明旦理黄犊,进我南冈舟.”

湛若水的解释是: 白沙 先生‘坐 ( 因 ) 思古人而叹己以 ( 因 ) 汗病废学废耕,又叹家贫俯仰之累,然所求止于菽水而已,故不得不进舟躬耕南冈,以备菽水。犹虽病而不得不力学也。”,这证明了 白沙 先生的确实践了他的半耕半读主张。另外 章沛 先生《陈白沙哲学思想研究》第 22 页 8 一一 9 行也提到:“据他 ( 白沙 先生 ) 自白,先生不过有田二顷,委托给学生代他经营,他取三成的收获。”可见他的学生也是半农半读的.

5 、为了保证勤奋学风得到发扬光大,自沙先生还注意到增加贫苦学生人数,因为这些贫苦子弟志行比较纯洁,学业比较用功努力;而对官家富家子弟,他比较注意挑选,因为此辈不悉饮食富贵,容易出二世祖”,朽木不可雕。在白沙弟子中,穷家子如番禺容一之,穷到“卓 ( 立也 ) 锥无地”,但他从白沙游学十有一载,未尝对人作皱眉拉,入京师,见声利煊赫辄不乐。白沙因此对他大加赞赏,说“生之志习谓笃矣” ( 《赠容一之归番禺序》 ) 。又有“林广幼无依,先生收育教之成人。” ( 《白沙先生行状》 ) 传说中湛若水,是江门河木盆中漂浮的婴孩,先生拾回抚养成人 ( 伍叶晖、陈仲明《关于陈白沙的一些传闻》 ) 这些穷家子弟都能笃志勤学。相反,对于一些纨裤子弟,白沙先生唯恐其败坏江门学派勤奋学风,坚拒不收,如当时吏部侍郎尹昱闻白沙贤名,“谴子从学,先生力辞,凡六七往竟不.纳。” ( 阮编《年谱》 ) 因此而取罪权贵,后来布政彭韶,总督朱英交章荐白沙先生,,并乞朝廷以礼聘时,吏部尚书 ( 明朝官升至吏部尚书,官位已无可再高 ) 尹曼“谓献章向听选京师,非隐士 > 匕,安用聘 ! ' ( 同上《年谱》 ) 以此报夙怨。先生挑选学生如此之严,故其学生俱勤劳奋发。

三, 白沙 先生勤奋治学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1 、白沙先生的勤奋治学之道.是对当时教育的一剂救弊良方。

明代的官学有同学和郡县之学高低两个层次。国学学生称为监生,享有免除丁差役寡馔的特权:郡县之学学生统称'生员”,俗称“秀才”,享有廪馔月米一石的待逮,并免除差役,同学可以直接。向朝廷输送官吏,而郡县之学虽一般不能向国家输送官吏,;苎正德乏后,吏治腐败,提学官“高者虚谈”誉,劣者”二按禄养交,下者全开聿门,听请托;” ( .《续文献通考》卷 20 《李棱考》 ) 故监皋,生员大可奔走钻营,他们锦衣美食,,谋取官位、却无心向学,终日懒惰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万乏筛,来有问而不告;“求而不枷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苦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 ”宋谦还解释自己的成功奥秘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同上序 ) 对比鲜明.由此可见,陈白沙提倡以勤奋之道救弊,的确是很有见地的。

2 、白沙先生将努力、认真、专一读书与独立思考、勤于思考结合起来,对勤奋治学之道的概念是一个发展。他汲取了孔子说的“子入太庙每事问”、朱熹说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的思想精华,使勤奋之道的概念更明确、更完善,更科学化而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他提出的“静坐”也有一定的积极性,因为白沙先生一生经历了叨朝的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六朝,而八股文正是萌芽于宋、元,形成于明成化以后,明代以八股取士,使读书人为求取功名,惟知敷衍一篇股文,此外非所闻也,既不通经史,又不谙实际,这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智慧,妨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但白沙能在当时·务要依先圣先贤格言教诲后进,使之成材,以备任用,敢有妄生异议,乖其良心者,诛其本身,全家迁发化外' ( 《明会典》卷 78) 的高压统治下,提出‘静坐'一一独立思考圣贤之书,这对解放思想,培养真正有用人才,无疑有一定的作用。

3 、白沙先生提倡勤奋治学之道,由于认真、专一、努力读书,独立思考,因而白沙先生本身学术有成,使岭南在经济开发逐渐跟上北方的情况下,在思想领域也出现了手屈一指的人物一一‘岭表一人”,而他的私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人才辈出。教学质量超过当时的官学,达到较高的水平,形成了江门学派。

白沙 先生的勤奋之道固属可取,但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如他提倡勤奋时主张专心向学、静坐以至戒绝奔走钻营,但同时他又勉为其难不忘科举,自己有时也难免入彀;另外,他提倡的‘静坐”一一独立思考,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牢笼,但并非主张从根本上否定明朝封建帝王的统治,他提倡的独立思考是有限度的:再者,他主张“静坐”以心体认书本的理,也比不上用实践去检验真理来得科学……尽管如此, 白沙 先生的勤奋治学之道在今天·仍有可取,对我们有很多启发,值得我们更加好地学习,研究,借鉴。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09-12-15

陈白沙谈“做人”

谢常青

陈献章,明代大儒,无心仕途,垂钓江门,在白沙村执教,世人尊之为 白沙 先生。他以教书为生,亦无意著述,故无宏篇巨著传世,但他一生多写诗歌,亦撰论说、杂文。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那闪烁着匡时济世的教育思想的光芒。他倡导务实去虚, { 二爱为人,对当世和后世都很有裨益。

人应该是怎样的?怎样才能配得上人的称号 ? 他在《禽兽说》中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饥能食,渴能饮,能著衣服,能行淫欲。贫贱而思富贵,富贵而贪权势,忿而争,忧而悲,穷则滥,乐则淫。凡百所为,一信气血,老死而后已,则命之曰“禽兽”可也。

寥寥百十字,就将人之为人、人与兽别,说得一清二楚。

他说“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就明确说出‘人'应是怎样子。他所说的“此心此理”就是人应该具有的特点。他一向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是宇宙万物之主宰,他在《和柄龟山此日不再得韵》中说:“顾兹一身小,所系乃纲常。枢纽在方寸,操舍决存亡”。 ( 《陈献章集》 279 页 ) 人有头脑,有思维,应该为人类、为社会做有益于人的事。拿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多为社会作奉献。他洁身自好,不追求物质享受,不慕荣华富贵,他在《随笔》六首中说,“断除嗜欲想,永撤天机障。身居万物中,心在万物上”。要做一个真正的人,这些都是承继了孟子的思想。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导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所以, 白沁 先生鄙弃那些‘贫贱而思富贵,富贵而贪权势,忿而争,忧而悲,穷则滥、乐则淫。凡百所为,一信气血”的人,他把这些“人”,称之为“禽兽”,真恰当之极。

白沙所处之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年代,锦衣卫 ( 特务 ) 横行,到处是贪官污吏,他们鱼肉百姓,为所欲为,无恶不作;而一些人却向往仕途,希望攀上封建统治阶级行列,阿谀奉承,行贿买官,尔虞我诈,害人利己,亦无恶而不为。这种人,那里配称得上人的称号,不是禽兽又是什么? 白沙 先生之言,在明代那个黑暗的社会,真如鲁迅杂文之匕首投枪,掷向那黑漆漆的人间。即使在二十世纪的今天,世界物质文明鼎盛之日,读之思之,尤能发聋振聩。

那么:什么是 陈白沙 先生所讲的“此心此理”,就是异于禽兽的为人之本,人人爱人,讲究仁义,敬老爱幼,廉洁奉公,一心做有益于人类社会之事。这样就能出现如孟夫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道德一新,百貌焕然。 白沙 先生一辈子勤检执教,洁身自好,毕生不仕,确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骨气品德, 白沙 先生恶虚华,讲务实,他训戒晚辈,告诫世人,切莫奢靡浮夸,他将那些奢靡虚华之辈,讽喻为“大头虾”。他们的特点是“丰乎外,馁乎中”,是“人之不务实者”。这种人不务实际,不求实学,骄奢淫逸,而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就是那些“头重脚轻根底浚,嘴尖皮厚腹中空”之流,这种习性如不澈底改正,对社会、对人类,甚至对自己均有害无益。有“大头虾”习性之人,不论古今,都需猛击.一下.使其幡然悔悟,改过自新,,立足于社会,面对实际,虚心学习,求实创新这样才能有益于人类。

白沙 先生这种朴素的教育思想,应该发扬光大。当然, 白沙 先生身在封建社会,他的学说或多或少带有封建色彩,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应当剔去其封建的色彩,发掘吸收其具有民主的精华,予以继承,予以发扬。

 1990 年 12 月于面壁斋。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09-12-15

新会商会陈白沙纪念中学校训“诚正”释义

陈炳星

(甲 ) 陈白沙 先生上承儒家道统

“先生之学何学也?古圣贤相傅之正学也”.

( 白沙 先生全集序张诩 )

“乎生昧慎独,即事甘掣肘,孔于万世师,天地共高厚,颜渊称庶几;好学古未有,我才虽鲁莽,服应亦云久”。 ( 冬夜 )

“贤圣久寂寞,六籍无光辉……男儿生其间,独往安可辞,邈哉舜与颜,梦寐或见之,其人天下法,其言万世师”。。 ( 自策示诸生 )

“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阳,说敬不离口,示我入德方,义利分两途,析之极毫芒,圣学信匪难,要在用心臧,善端日培养,庶免物欲戕”.

( 和扬龟山此日不再得诗 )

“人不能外事,事不能外理,二障佛所名,吾儒宁有此”。 ( 随笔 )

( 乙 ) 有关‘诚'的释义:

诚,信也,实也,周礼乐记:“著诚去伪”,故诚有真实无妄的意思,中庸:“天命之谓诚。又谓“诚者,天之道也'。故诚为吾人灵昭不昧与生俱—来之天性,亦即大学之所谓“明德”,人之所以能叨事明理,实为其本性之发动,故“自诚明。谓之性” ( 中庸 ) ;惟由“明”之功夫而发挥显露“诚”圆满本质',则为后天修养之功能,故曰:“自明诚,谓之教” ( 中庸 ) 亦即大学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之意,故中庸一再强调“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君子一心足以开万世,小人百惑足以丧邦家,何者?心存与不存也。夫此心存则一,一则诚。不存则惑,惑则伪。所以开万世丧邦家者不在多,诚伪之间而足耳。” ( 无后论 )

“圣人之学,惟求尽性。性即理也,尽性至命。理由化迁,化以理定。守之在敬,有一其中,养吾德.性。” ( 与民泽 ) ,

“ 白沙 先生之学,从精一之功而来者也。书曰,惟精惟一,言精则纯,纯则不杂,不杂则心便一”。

( 读白沙先生全集林会春 )

“君子之安于以其所,岂真泰然而无所事哉,盖命兢兢业业,惟恐一息之或闲,一念之或差,而不敢以自暇矣'。 ( 安土敦乎仁论 )

( 丙 ) 有关“正”的释义:

说文,“正,是也”.礼玉藻琉,“正,谓不邪也;直而不邪,谓之正,方而不邪亦谓之正”.是则“正”为合乎义理,不偏不倚,“中正平和”之意。 郑玄注 君子中庸句:“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程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素云:“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陈耀南 先生曰:“释以今语,则中庸者,正常之别称”,“鬼道显,人道晦,古今有识所忧也。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者谓:吾之心正,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天地之气亦顺”.

( 肇庆府城隍庙记 )

“言有章,章而畅者,文也;言之有音,音而律者,诗也,皆心之声也。是.散心正者,其言淳;其心和者,其言顺。淳和生于心而达于言,故曰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忠信之人,其言确,如也”。 ( 重刻 白沙 先生全集序湛若水 )

“行圣人之功有二术:内之曰心,外之曰权。无其心,则权为挟私妄作矣,无其权,虽有其心将安施哉” !

( 新会县辅城记 )

“一洗天地长,政教还先王,再洗日月光,长令照四方,洗之日又新,百世终堂堂”.

( 梦作洗心诗 )

( 丁 ) 总结

“惟夫子学本乎中正,中正故自然,自然故有诚,有诚故动物。夫道知语默动静,而不失其正焉”.

( 改葬白沙先生墓志铭湛若水 )

“先生语水曰:千古惟有孟子勿助勿忘,不犯手段,是谓无在而无所不在,以自然为宗者也,天地中正之矩也,……夫心也者,天地之心,道也者,天地之理也。天地之理非他,即吾心中正而纯粹精焉者也。是故曰中、曰极、曰一贯、曰仁义礼智……尧舜禹汤文武之所谓惟精惟一,所谓无偏无党,即孔子之所谓经也”。

( 粤秀山白沙书院记湛若水 )

在过去之毕业典礼中,冯秉芬爵士在勉励学生“尽其在我”之余,又谓:“教育之目的,在为社会创自立之个人,又为个人创相互之社会”,黄颂民校监亦训示,“学生除爱护自己外,更要尊重别人,承。担责任,知错认错。爱秩序、恶捣乱,在校严守纪律,出外自能守法律”;前校董 利铭泽 博士更阐释校训‘诚正'二字而谓:“诚,就是不自欺,也不欺人,对自己负责,对别人也负责;正,就是不偏不倚,认清目标,率道而行,义无反顾”。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09-12-16

论影响深远或思想水平,陈白沙远不及慧能。

以上文章多转自于五邑图书馆网站,虽然多属纸上谈兵之论,但能给外人感受到江门人对陈白沙的重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