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代广东丛帖
摹刻前人的墨迹于石上或木上,其拓本,也称为帖。丛帖,是古今名帖的汇编。
丛帖的摹刻和拓本的传播,诚然会促进书法的发展。广东的丛帖始于明末清初,程乡(今梅州)李楩编集了《溪声堂法帖》,至嘉庆道光年间,广东丛帖迅猛发展,短短二三十年内汇集摹刻的丛帖,在数量、质量上,远远超过北方。由于经济的繁荣,一些豪富之家,竞相刻帖,成一时风尚。其主要者目录如后:
《吾心堂临帖》4册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海阳郑润摹刻。
《友石斋法帖》4卷 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海叶梦龙编次,南海谢兰生摹刻。 《风满楼集帖》6卷 道光十年(1830年)叶梦龙编次,高要陈和兆摹刻。
《筠清馆法帖》6卷 道光十年(1830年)南海吴荣光编集。
《岳麓书院法帖》1卷 道光十九年(1839年)吴荣光编集,端州郭子尧摹刻。
《寒香馆藏真帖》6卷 道光十六年(1836年)顺德梁九章撰集。
《海山仙馆丛帖》 此丛帖包括《海山仙馆藏真》初、续、三刻各16卷以及《尺素遗芬》、《海山仙馆楔叙帖》、《海山仙馆摹古》、《宋四家墨迹》等7种帖。番禺潘仕成撰集。
《南雪斋藏真》12卷 道光二十一年至咸丰二年(1841—1852年)伍葆恒撰集,端溪郭子尧、区远洋、梁天赐刻。
《耕霞溪馆法帖》4卷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南海叶应晹撰集。
《听帆楼法帖》6卷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番禺潘正炜编次,杨万年刻。
《岳雪楼鉴真法帖》 南海孔广陶撰集。刻于同治五年至光绪六年(1866—1880年)。
民国广东书法
民国时期广东的书坛,受康有为求新求变的思想影响,辛亥革命的震荡,画坛屹起了一个岭南画派,书坛亦显示了日渐昌盛的形势。篆、隶、楷、行、草诸体都有饮誉全国的高水平作品。活跃着有作为的书法家群体,由清人民国并在民国时期声名更著的遗逸和学士,如吴道镕、潘飞声、商衍瀛、商衍鎏、朱汝珍等;在书法创作上,出现碑帖合流成果丰硕的名家,如叶恭绰、罗悖最兄弟、王遗、易孺等。还有辛亥革命中的孙中山、林直勉等。
(一)清遗逸和学士书法
吴道镕(1853—1935年),字玉臣,号澹庵,番禺人,世居广州。少时受业于李文田,光绪六年(1880年)成进士,后为翰林院编修。曾任丰湖书院、潮州今山书院讲席,学海堂山长。著有《广东文征》240卷,《澹庵诗文存》等。书法初宗柳公权,骨格甚坚。晚年习隋碑,挺劲肃穆,小楷取法晋唐,温雅浑厚,行书亦洒落有致。晚年书名极大,广东各地不少楼堂院馆的匾额楹联皆出其手笔。
潘飞声(1858—1934年),字剑士,号兰史,曾人南社,积极参与该社活动,与高天梅(号纯剑)、傅屯艮(号君剑)、俞锷(号剑华),合称“南社四剑”。著有《说剑堂诗集》、《说剑堂词集》等。书法篆、隶、楷、行、草俱能,尤擅行草,化合碑帖,苍秀道劲。何应辉评其书法云:“潘飞声行草笔力遒劲,用墨浓润,姿态俊服,意韵朴雅。”(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字典》1330页,大地出版社1989年版)商衍瀛(1870—1960年),字亭云,番禺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翰林。书学颜体,笔力甚重,形态苍健。
商衍鎏(1874—1963年),字藻亭,号又章,冕臣,晚号康乐老人,番禺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探花,授编修。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毕生研究书法,功力很深,楷书学颜、褚,兼有颜真卿的端庄严谨,褚遂良的雅健清秀。《民国时期书法》录有他的楷行作品四帧,其中行书斗方“题画诗”,董文评云:笔下随手拈来便能天机流露,超凡脱俗,别有一种高雅的气格。这件题画的三首七言绝句既情境交融,也抒发了学者的恬淡心境,表现了他多年浸淫古人碑帖后所具有的深湛功力(《中国书法鉴赏大字典)》。有《商衍鎏诗书画集》行世。
朱汝珍(1870—1942年),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清远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编修,工词翰,擅书法,著有《词林辑略》、《清远县志》、《阳山县志》等,书法学王羲之、欧阳询、智永。行书疏淡和平,娴静爽利,有晋唐遗风。
(二)兼擅绘事的书法家
冯权(1875—1950年),字师韩,号邓斋,晚号无沙老人,别署半亩竹园居士。于国画、摄影、舞蹈及物理、化学、英语等无不爱好,尤擅长书法。书法服膺完白山人,故号邓斋。隶书沉雄峻拔,揉合北碑和汉刻,自是一格。高剑父(1879—1951年),原名崙,字爵廷,号剑父,以号行,番禺人。高氏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郑春霆《岭南近代画人传略》云:“平素于画,敝帚自珍,有求之者,辄以目疾辞,索之急,乃以草书塞责,怪异至不可识,尤过张颠。盖初宗郑板桥,后以画笔法入书,笔画如古藤怪木,有虎伏龙腾之势,渗以流砂坠简出之,可谓自创一体矣。”他的书法沉雄苍峭,笔势盘旋缭绕,如百岁枯藤,墨法浓淡燥润,随意所之,前所未有,为狂草开一生面。
高奇峰(1889—1933年),番禺人。原名高,字奇峰,以字行。与其兄高剑父齐名。曾任教岭南大学。其书与画风相近,用笔沉雄高简而有奇气。赵浩(1881—1948年),一名秀石,号佛石,别署牛口,台山县人。曾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国画教授。于各体书法钻研功深,并能篆刻,是摹仿高手,仿制古画,直逼原作,且于款识题跋、印章、装裱一手出之。书法尤擅宋徽宗之瘦金体,王文治之行书。
邓芬(1894—1963年),字诵先,号昙殊,晚号从心,南海人。善刻竹,又能于一个橄榄核上刻上两百多字。书法褚遂良,而以章草笔法人之,生辣峭劲。
(三)碑帖合流的书法家
罗曧(1872—1924年),字东,又字瘿庵,顺德人。康有为弟子,颇受康氏的学术思想影响。久客北京,爱京剧,对京剧掌故甚详,培养名伶程砚秋成材。辛亥革命后,历任总统府秘书、参议、顾问等职。后潜心艺术,研究近代史,工诗,著述甚多。于书法各体兼擅,为近代杰出书法家。楷由唐而上溯北碑,气酣力健。行书融汇唐宋各家而自成体貌。实则罗氏最精能者为草书,以章草之法参人今草,熔冶出新意,笔法厚拙而不失灵动,字体古朴而更添妍美,为近百年间章草高手。
罗(1873—1954年),字照岩,号敷庵,又号复堪。曧从弟,康南海弟子。与兄终身同客北京,合称“顺德二罗”。诗功甚深。他的书法从唐碑人手,上溯史游《急就章》、索靖《出师颂》、元末宋克章草等名帖,取精用宏。其作品或雍容凝重,字字独立,笔断意连。或笔峰利如刀截剑削,峭劲连绵,在统一风格下仪态万千,这是功力与情性俱足达到的精熟境界。晚年手书《三中簃学诗浅说》、《书学略论》各一卷,尤足珍贵。
王(1884—1944年),原名世仁,字君演,后改字秋湄,号秋斋,番禺人。工诗词书法,著有《章草例》、《堂诗选》、《秋斋遗墨》等。毕生研究金石,收藏碑帖甚富,书法熟习各体,而章草尤为杰出。其章草,初从赵子昂《千字文》人手,得秀媚之趣。中年后游学北方,学问日进。继而转习《出师颂》、《急就章》、隋《鞠迟墓志》等魏晋名碑帖及汉隶,遂成个人面目。祁育麟评其书云:“点画用笔圆劲流畅,出锋爽利,不怒不张。点画筋、骨、血、肉、气、神态毕具,刚而不狠,柔而不弱,血肉丰美,均称适度,肌肤妍丽,可谓笔笔精到,字字巧妙。统观全篇,格调典雅,生意盎然。”(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
(四)博通文史的书法家
叶恭绰(1881—1968年),字誉虎,又名裕甫、玉甫,号遐庵,晚年自号遐翁,番禺人。青年时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民国成立后,曾任交通部次长,总长兼交通银行经理。后长期在北京政府任交通总长之职。民国16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关税特别会议委员会委员、国学馆馆长等职。晚年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央国画院首任院长。叶氏长期从政,但不废艺术创作研究,一生著作甚丰,贡献很大。撰有《叶恭绰书画选集》、《遐庵清秘录》、《遐庵谈艺录》、《矩圆馀墨》、《退庵汇稿》、《遐庵诗》、《遐庵词》,并辑有《全清词钞》等。
叶恭绰世代书香,幼承家学,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高的素养,经史子集靡不深究,诗词文章自少精通。对书法一门,长期浸淫,善学善用,熔铸碑帖于一炉,博大精深,遂成一代书风。他从赵孟颊、颜真卿、柳公权及黄庭坚取法度,出之心迹见其骨格韵致。继而受康有为影响,探求六朝碑刻,秦汉金石,厚积薄发,渐而形成其宽博雄强又秀雅婀娜,沉厚古朴又真气弥满,冲和可人的“叶体”。
黄节(1873—1935年),初名晦闻,字玉昆,顺德人。著名学者。青年时多次出游,北登长城,东渡日本,接受进步思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上海与友人邓实,刘师培等组织国学保存会,创办《国粹学报》,宣传反清革命。辛亥革命后,历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广东通志馆馆长、清华研究院导师。著有《蒹葭楼诗》2卷、《诗学》、《诗律》等。黄氏书法以帖学为根,初从米芾人,再益以唐人写经笔意,略取碑法,参人《马鸣寺碑》的体势,方圆并用,刚柔相济,优雅淡远,清高脱俗,极有佳致。其最得意之作当为《重修镇海楼记》,自撰文,书于民国17年(1928年),行楷体,字字如精金美术,诚为不朽之作。
易孺(1895—1963年),初名熹,亦名廷熹,更名孺,字季复,号大厂,鹤山人。著有《大厂词稿》、《双清池馆集》、《决亭印存》、《孺斋印稿》、《大厂集宋词帖》、《大厂画集》、《韦斋典谱》等。大厂才能渊博,凡书法、绘画、古文、训诂、诗词、戏剧、音律、篆刻等诸道无所不精,堪称近代才子。书法初学赵之谦,后乃力追汉碑,自成面目。
陈垣(1880—1971年),字援庵,新会人。历史学家。历任北京大学研究院导师、北京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书法宗王羲之及元明诸名家。古劲闲淡,清雅绝尘。
邓尔雅(1884—1954年),原名溥,又名万岁,字季雨,号尔雅、邓斋,以号行,东莞人。古文字学家。诗学龚自珍加以变化。对碑帖研究甚深。曾东游日本学习美术。邓氏长于篆书,早年学李阳冰,后参人邓石如笔意,篆书用笔方劲中有圆润,字体严整古朴。其楷行书植根于帖,参人北碑,柔中带刚,很有韵味。邓氏对其外甥容庚的影响甚大。
(五)从事辛亥革命的书法家
中国书法有很好的传统,学书者除了习碑帖之外,尤讲究书者的业绩,品性、学养,而前后两方面又是相辅相成。孙中山从事辛亥革命,又作用于书法,因而促进了广东书法的发展。不少从事辛亥革命的人士,本身就是一个书法家,以至是一个卓有成就的书法家。
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素不以书名,而其书法,不求工而自工。书法以苏东坡及晋唐写经笔意为主,正直、宽厚、雍容,内涵丰富而气度恢宏,从其书法可以想见孙先生崇高的思想境界。
廖仲恺(1877—1925年),原名恩煦,又名夷白,惠阳人。少时在美国读书,后到日本留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历任要职,为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书法见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馀韵,书风点画森秀,形态遒劲厚健,现存书扎颇多。
何香凝(1878—1972年),原名柬,又名瑞柬,别署棉村女士,南海人。早岁曾向高剑父学画。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长期致力妇女运动,是近代著名的女政治家。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能诗善画,尤擅长画虎和松、梅。书法受苏东坡、颜真卿影响,刚健朴厚,舒卷自如。《何香凝诗画集》中有不少手迹。
陈融(1876—1956年),字协之,号颞庵、松斋,番禺人。早岁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任国府秘书长。民国25年(1936年)后专力于文教事业,研究岭南文化,收藏金石书画颇多。他的诗词、书法、篆刻、藏书,俱负时誉,著有《读岭南人诗绝句》、《黄梅花屋诗稿》、《颞园诗话》、《竹长春馆诗》等。书法碑帖合一,碑骨帖韵见之笔端,方圆兼有,刚柔协调,在今草中化入章草形意,是为难能。
陈树人(1883—1948年),原名韶,番禺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后两度代理广东省长之职。其画师居廉,与高剑父兄弟同创岭南画派。书法钟、王而参以北碑体势,高古朴拙,安祥古雅,极有个性。
朱执信(1885—1920年),原名大符,番禺人。早岁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曾参与辛亥广州之役。曾任广东审计院院长。民间9年(1920年)在虎门遇害。朱氏渊源家学,自幼能诗书,草书学孙过庭《书谱》,书法清雅流畅,笔致翩翩。
邹鲁(1885—1954年),字海滨,号澄斋,大埔人。早年从事革命活动,历任广东大学、中山大学校长。1954年2月病逝于台北。著有《回顾录》、《邹鲁文存》等。书法学隋墓志,颇得神髓,参合帖意为用,斩截爽利,质朴清新,自然超脱,体态瘦硬,奇崛而静雅,自是一格。广东各地有多处题刻。黄花岗书碑刻《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为其力作之一。
陈铭枢(1889—1956年),字真如,合浦人。早岁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代理行政院长等职。雅爱书法,尤精汉隶,于《礼器碑》特有心得,书作清森峭劲,风度俊逸。
胡汉民(1879--1936年),字展堂,番禺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被推为广东都督。历任广东总统府秘书长、代理军政府大元帅、外交部长、立法院院长等职。胡氏能诗善书,对《曹全碑》如痴如迷,大力提倡,多次为自作诗集曹全碑成古近体,叠韵不休。书风笔意谨严,神采焕发飞动,功力老到,行书合褚、米为一家,清劲峭拔。
林直勉(1891--1935年),原名培光,字直勉,以字行,东莞人。曾任孙中山军政府秘书。他的隶书直追汉人,集诸家之长,加以变化,高古、沉雄、博大。为现代大家,可跻身于清代隶书诸名家之列。对其佳作好评如潮,曼庵居士编印丛书《东官三家书画》(1987年夏刊于香港)评林氏隶书云:“吴昌硕见之,谓吾不敢作隶书矣。简经纶谓林公在日不敢问隶。推崇可知也。”罗落花云,林氏之临汉碑,“能以心会意,以意会神,与古人相契于旷代”(《广东文物》239页)。赵宝平对其集《校官碑》联云:“用笔简劲朴茂,笔力沉雄,方圆相济,富有变化,具有《石门》飘逸,《礼器》肃括,《张迁》雄厚朴茂的笔致。”林氏的楷书曾习王献之,继而上溯钟繇,参人汉隶高古厚重,别具一格。
建国后广东书法
当代的广东书坛,上承民国时期优势,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容庚、商承祚两先生的篆书和学问,足可入全国名家之列。还有吴子复的隶书,秦咢生的晋碑,麦华三、李天马、朱庸斋的楷书,侯过、卢子枢、阮退之的行草,黄文宽的篆刻,都各有成就,饮誉书坛。1957年中日第一次书法交流展,中国作品100件,其中广东18件,占1/6强。1962年广东举办文史夜学院,开设书法班,为国内最早书法专业班之一。1963年9月广东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成为全国最早成立的研究会之一。这些,都表明了建国后广东书坛有着骄人的成绩。
侯过(1880—1974年),字子约,梅县人。早年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任广东支部长。民国5年(1916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林科。归国从事林业工作。博学多才,能诗善书,少时学颜体,进而学北碑,尤爱《张猛龙》、《郑文公》。晚岁精研行草,取法《十七帖》、《书谱》,人书俱老,极苍莽之致。著有《五木斋诗草》、《约庐诗草》等。1963年广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侯过首任研究会主席。
胡根天(1892——1985年),原名毓桂,号抒秋,又号志抒,别号天山一叟,开平人。曾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广州美术学校校长。从此,他献身美术教育,培养了不少美术人才。建国后历任广州市博物馆馆长、广州市文史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等。书法宗二王,神意超然物外。
容庚(1894--1983年),字希白,号颂斋,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东莞人。早岁从其舅邓尔雅习《说文解字》,并学治印。民国11年(1922年),持《金文编》赴北京见学者罗振玉,大受欣赏,被荐至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民国15年(1926年)毕业后历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主编。抗战胜利后,任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1949年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容先生对古文字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研究书画碑帖著述亦丰。事余作书,亦是名家。先生小楷寓篆意,古雅不凡。尤擅金文,坚刚朴厚,蕴藉雍容。陈代星评其金文书法日:“笔底娴熟练达,笔到意到,开张合度,形态质朴安祥。用笔内厍,方笔中有圆笔;行笔稳健有力,墨聚势蓄,重而不浊;使圆转通达,笔势衔接完整圆润;线条凝聚有力,结体修长,匀称和谐,用小篆笔意写大篆,长垂之势很突出。整幅观望,生机盎然。”(见《中国书法鉴赏大字典》)由于先生的卓越成就,曾获广东省首届鲁迅文艺奖书法一等奖。并任广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首任主席。
阮退之(1891—1979年),原名阮绍元,阳江人。精于诗,曾受聘为暨南大学诗学教授。晚年任广东省文史馆馆员。书法二王为根基,旁参《书谱》、刘石庵书体,并上取陆机《平复帖》意态。书作简古朴厚,卓然成家。有《阮退之草书册》行世。
吴子复(1899--1979年),原名琬。字子复,以字行,号宁斋、伏叟,四会人。早年从事油画创作,深受野兽派玛蒂斯影响。30年代执教于广州市美术学校,后私淑隶书大家林直勉,追宗秦汉金石,专意研究书法,旁及篆刻、中国山水画。吴氏一生致力于汉碑,提倡主临《礼器碑》、《张迁碑》、《西狭颂》、《阁颂》、《石门颂》、《校官碑》。他对《好大王碑》、《礼器碑》、《祀三公山碑》用力尤深。自成劲秀古雅的风格。有《吴子复隶书册》、《吴子复临好大王碑》印刻。
秦咢生(1900--1990年),别号古循,号路亭,惠州人。历任广东文史馆副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书法初学赵体,后上溯钟、王、魏晋碑刻、秦汉金石,书法能书篆、隶、楷、行、草诸体。行书尤为突出。87岁时印《秦雩生自书诗册》,老笔纵横,遒劲朴茂,可为其代表作。
卢子枢(1900--1978年),原名沛霖,字子枢,以字行。室名“一顾楼”、“不蠹斋”。东莞人。幼承家学,习书画词章。学画由“四王”而上窥子久。书法董其昌得其神髓,参化王、米,清逸雅秀。行楷小字得钟王法则,洒脱闲淡,令人神往。
商承祚(1902--1991年),字锡永,号契斋,番禺人。幼承家学,民国10年(1921年)起,以罗振玉为师,研习甲骨文、金文。从30年代起,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金陵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民国12年(1923年)出版的《殷墟文字类编》,是最早的甲骨文字典。一生从事古文字研究,执着追求书法艺术。行楷习颜真卿,以“细筋”出之,饶秀润之气;隶书习汉碑,晚年醉心秦汉简帛,喜作秦隶,雄浑古朴或可作汉篆观之。篆书善各体,小篆学《峰山碑》以铁线篆为用,严整清劲。然其擅长为金文,温厚醇雅,笔意甚高,与容庚先生金文可称“南天双绝”。有《商承祚篆书册》行世。
麦华三(1907--1986年),番禺人。书法教育家,弟子甚众。30年代编写了《古今书法汇通》,对广东书法有一定影响。民国29年(1940年)撰写《岭南书法丛谭》,晚年有《行书字帖》、《麦华三小楷》等印行。小楷为其代表作,初从刘墉人手,后直追王献之,圆润丰匀,为其代表书体。
李天马(1908--1990年),原名千里,字天马,以字行,番禺人。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1962年移居上海,任上海市文史馆书法组长,并多处兼职书法教授。李氏在上海与沈尹默、潘伯鹰等学者往返,推动中国书法的发展。李氏书法擅长行楷,以欧体略参《张猛龙碑》形意,刚柔相济,温雅平淡。小楷法钟、王及唐宋诸家,自成风格。
佟绍弼(1911—1969年),原名立勋,字绍弼,又字少弼,号腊庵,以字行。自幼攻读经史,能古文,工诗词。书法唐人手,后受康有为影响,一意研习北碑。晚年又转向帖学,融汇碑帖,书风沉厚超逸,苍健潇洒,富个性。
朱庸斋(1920--1983年),原名奂,字涣之,号庸斋,以号行,新会人。青少年时即以能填词知名,出任广州大学、文化大学讲师。叶恭绰深赏其才,特推荐入广东省文史馆。一生专意于词,作书画为余事。小楷法钟繇、二王,体势古拙凝重,意态潇散闲雅,自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