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165阅读
  • 2回复

重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钟鸣
 

发帖
3542
金钱
58214
经验值
4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7-08
— 本帖被 无奈 从 二中60年代(历届) 移动到本区(2013-04-03) —
<div class=ForumPostBodyArea><div class=ForumPostTitle>情牵台西路</div><div class=ForumPostContentText>

情牵台西路fficeffice" />

 

 

 

我是从台西路开始认识台城的。在我混沌初开的幼年,记得第一次随父亲进城,所逛的第一条街便是台西路,上学后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也是站在台西路的骑楼下,聆听班主任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革命斗争年代革命烈士生前在此张贴传单标语,并与敌特巧妙周旋的斗争故事。自此对台西路第一印象的新鲜、庄严及崇敬便镶嵌于心,以至后来在台城初、高中的读书生涯中,每天晚饭后也都少不了到台西路去蹓跶一趟。

我记得,那时的台西路显得很静,有过的繁华也只是历史留下的痕迹,晚上的灯光也是幽幽的。岁月的风尘在这古旧的建筑上留下的印记,颇有些沧桑的感觉。那青石板的路面早已被磨损得凹凸不平;每根楼柱子外面悬挂着粗糙的陶制排水管,上面渗出的污水把把墙体染得污迹斑斑,并因此衍生出厚厚的苔藓;更有生命力极强的草、木本类植物,稀稀拉拉的寄生在高高的房檐下迎风摇曳。看得出,不同年代的那些蹙脚的修缮反倒留下了面目全非的感觉。倒是街的两端分别有天桥商店及北京饭店(原称“台山酒家”,今为“黄金购物城”),多少能带来些许喧闹与繁华。因此在我后来戎马祖国北疆的岁月中,曾先后有过几位战友到台山公干,我便都荐举他们下塌于台西路的北京饭店。

弹指间,天地同新。侨乡科学发展观的春风荡漾,使曾经对台城的古典建筑是拆是留的争论嘎然而止,代之而来的是谱写着古为今用的新篇章,昔日的台西路---台城街道的杰出代表,就象一张旧照片被翻了过去,新呈现在面前的台西路犹如色彩斑斓的“画廊”:清一色的大理石代替了那些五花八门的碎砖残石,街中央与商铺之间那传统的阶梯状被彻底“革命”修成了“一抹平”,人们信步于此更显得舒心坦然;重塑的骑楼立柱与檐下的墙面浑然一体,经能工巧匠精心勾画,不仅色彩协调,线条流畅,更显出巧夺天工的艺术造诣。而最能吸引行人目光的,是楼眉、墙柱上那些玲珑浮凸的雕塑,既独领风骚又相映成趣。悬挂于楼面外侧的两排红灯笼,更是设计师的神来之笔,其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入夜,红灯笼散射出柔柔的光,与闪烁的霓虹灯相辉映,整条街流金溢彩,更显得美仑美奂。

   我常夹杂在恬静的人流中徜徉,总是用心体味眼前这条伴我长大走向成熟的台西路那脱胎换骨、改地换天的变迁,感叹感喟中有种醉的感觉。富于戏剧性的是,前面提到的当年几位外地战友,相隔30年后竟又相继重来台山,令我惊讶的是他们竟都还记得台西路及当年的北京饭店,于是我也都无一例外地带他们去台西路寻梦,结果,他们也都无一例外地抱怨我去错了地方,自然,他们也都没有找到北京饭店…….

其实,我是难为友人了。即便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在熙攘的台西路人群中抬头望去,抚今追昔中亦大有恍然如梦之感,从心底里感悟到城市的建设者们是如何挥舞生花之妙笔,浓墨重彩地涂抹出如此绚丽多姿的街景文化,使典型的侨乡建筑文化的精华浓缩在遐尔闻名的台西路,使之成为台山市政建设的一朵奇葩,其功德是多么的伟大,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台城这座素有“小广州”美誉的城市的温馨与妩媚。

 

(写在步行街建成之际)

</div></div>
uickReply(502616)>快速回复
<div class=PopupMenu id=ContactMenu502717 style="DISPLAY: none"> </div><div class=PopupMenu id=FavoriteMenu502717 style="DISPLAY: none"> </div>
<div class=ForumPostButtons> </div><div class=ForumPostBodyArea><div class=ForumPostContentText>

 

     

</div></div>
分享到
离线刘树民

发帖
24792
金钱
29646
经验值
559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7-09
钟鸣:

 

  情牵台西路fficeffice" />

   

    我是从台西路开始认识台城的。在我混沌初开的幼年,记得第一次随父亲进城,所逛的第一条街便是台西路,上学后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也是站在台西路的骑楼下,聆听班主任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革命斗争年代革命烈士生前在此张贴传单标语,并与敌特巧妙周旋的斗争故事。自此对台西路第一印象的新鲜、庄严及崇敬便镶嵌于心,以至后来在台城初、高中的读书生涯中,每天晚饭后也都少不了到台西路去蹓跶一趟。

我记得,那时的台西路显得很静,有过的繁华也只是历史留下的痕迹,晚上的灯光也是幽幽的。岁月的风尘在这古旧的建筑上留下的印记,颇有些沧桑的感觉。那青石板的路面早已被磨损得凹凸不平;每根楼柱子外面悬挂着粗糙的陶制排水管,上面渗出的污水把把墙体染得污迹斑斑,并因此衍生出厚厚的苔藓;更有生命力极强的草、木本类植物,稀稀拉拉的寄生在高高的房檐下迎风摇曳。看得出,不同年代的那些蹙脚的修缮反倒留下了面目全非的感觉。倒是街的两端分别有天桥商店及北京饭店(原称“台山酒家”,今为“黄金购物城”),多少能带来些许喧闹与繁华。因此在我后来戎马祖国北疆的岁月中,曾先后有过几位战友到台山公干,我便都荐举他们下塌于台西路的北京饭店。

弹指间,天地同新。侨乡科学发展观的春风荡漾,使曾经对台城的古典建筑是拆是留的争论嘎然而止,代之而来的是谱写着古为今用的新篇章,昔日的台西路---台城街道的杰出代表,就象一张旧照片被翻了过去,新呈现在面前的台西路犹如色彩斑斓的“画廊”:清一色的大理石代替了那些五花八门的碎砖残石,街中央与商铺之间那传统的阶梯状被彻底“革命”修成了“一抹平”,人们信步于此更显得舒心坦然;重塑的骑楼立柱与檐下的墙面浑然一体,经能工巧匠精心勾画,不仅色彩协调,线条流畅,更显出巧夺天工的艺术造诣。而最能吸引行人目光的,是楼眉、墙柱上那些玲珑浮凸的雕塑,既独领风骚又相映成趣。悬挂于楼面外侧的两排红灯笼,更是设计师的神来之笔,其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入夜,红灯笼散射出柔柔的光,与闪烁的霓虹灯相辉映,整条街流金溢彩,更显得美仑美奂。

    我常夹杂在恬静的人流中徜徉,总是用心体味眼前这条伴我长大走向成熟的台西路那脱胎换骨、改地换天的变迁,感叹感喟中有种醉的感觉。富于戏剧性的是,前面提到的当年几位外地战友,相隔30年后竟又相继重来台山,令我惊讶的是他们竟都还记得台西路及当年的北京饭店,于是我也都无一例外地带他们去台西路“寻梦”结果,他们也都无一例外地抱怨我去错了地方,自然,他们也都没有找到北京饭店。。。。。

其实,我是难为友人了。即便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在熙攘的台西路人群中抬头望去,抚今追昔中亦大有恍然如梦之感,从心底里感悟到城市的建设者们是如何挥舞生花之妙笔,浓墨重彩地涂抹出如此绚丽多姿的街景文化,使典型的侨乡建筑文化的精华浓缩在遐尔闻名的台西路,使之成为台山市政建设的一朵奇葩,其功德是多么的伟大,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台城这座素有“小广州”美誉的城市的温馨与妩媚。

 

      (写在步行街建成之际

 

 

   

    这是现在的台城台西路照片 (转载网上)

 

                 这是昔日的台城丁字街道

  

          这是台城旧城的丁字街  (以上照片来自网上。)

     

[此帖子已被 刘树民 在 2010-7-9 6:16:41 编辑过]

离线刘树民

发帖
24792
金钱
29646
经验值
559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7-09

钟鸣校友,请原谅我斗胆为您编辑了您的帖子,还补充了一些照片,因为乱码太多了,希望您喜欢。我非常高兴又一次看到您的新作,期望您再接再厉,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现转载二幅很有水准的照片给你看看,希望您喜欢。

[此帖子已被 刘树民 在 2010-7-9 6:22:17 编辑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