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詩人杜牧
每年公曆四月五日是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四月裏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禁火寒食,一種舊俗,時間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或兩天。
據說是這一風俗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晉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當了國君,他獎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漏掉了給他極大幫助的介子推。介子推非常鄙視那種爭功討賞的人,他和母親一起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想起自己忘記了獎賞這個賢臣,親自去請,介子推揹著母親躲進了綿山,晉文公知道他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定會揹著母親出來。於是下令火燒綿山,火燒了三天三夜,但仍不見其出來,火熄後,只見介子推揹著老母靠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根死去了。
晉文公把他們母子安葬在綿山,並改綿山為介山,立廟紀念,下令每年到介子推燒死的這一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全國禁止煙火,家家吃冷食,所以叫寒食節,又叫禁煙節。蕩秋千、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踏青(又叫春遊、古稱探春、尋春,取義人人如花如草的青翠。) 、植樹、放風箏、掃墓都是清明時節的風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