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食物或药物引起之皮肤敏感、风疹块、丘疹红点痕痒。
土茯苓及生地乃民间常用作治理皮肤病食疗材料。
土茯苓,味甘淡,无毒,功能祛湿热、利筋骨,主治风湿骨痛,心胃气痛,腹泻,肾炎,热性肿毒,对于内脏湿毒,或由于药物中毒所引起大便不正常,抑或湿热毒邪蕴积血分所致的顽固性皮肤疾患,有一定功效。香港山野有土茯茶出产,乡人常用,功能祛湿毒,清血液,治皮肤顽疾著名的“龟苓膏”,就是以土茯苓为主药,配合金钱龟及其他药材煎熬而成。
生地性味甘、苦寒。入心、肝、肾经,功能清热凉血,常用于热病斑疹,热病伤阴,低热不退,血热妄行等症。
配合红枣数粒,量虽少但有养血安神兼能缓和药性、矫正药味的功效;猪脚之天然胶质亦具养血润肤的作用。
土茯苓
全年可採,以秋冬採收较好。除去残茎和鬚根,晒乾;新鲜时切成药片,晒乾,生用。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功效除湿解毒,又可以通利关节,古时还用作治疗梅毒或者解水银毒。香港有新鲜的土茯苓售卖,切片生用化湿解毒的功效更强于乾品,可用于湿热引起的热淋、带下、疮毒等症。
《本草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本草备要》:“治杨梅疮毒,瘰疬疮肿。”
用治热淋,常与木通、匾蓄、蒲公英、车前子同用;用治湿热疮毒,阴痒带下,常与苍朮、黄柏、苦参等药同用。又本品配生地、赤芍、地肤子、白鲜皮、茵陈等同用,用治牛皮癣湿热型有效。
此外,近年临床单用本品或与鱼腥草、夏枯草、海金砂、车前子、大青叶、贯众、马蓝同用,预防勾端螺旋体病;或以本品配甘草、青蒿、地榆、白茅根等,水煎服,治疗勾端螺旋体病,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用法用量:煎服,15~60g。
红枣
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用于治疗“脾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亏虚”等疾病。常食大枣可治疗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劳伤咳嗽、贫血消瘦,养肝防癌功能尤为突出,有“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之说。
脾胃虚弱、腹泻、倦怠无力的人,每日吃红枣七颗,或与党参、白朮共用,能补中益气、健脾胃,达到增加食慾、止泻的功效;红枣和生薑、半夏同用,可治疗饮食不慎所引起的胃炎如胃胀、呕吐等症状。药膳中常加入红枣,能补养身体、滋润气血。
红枣常被用于药性剧烈的药方中,以减少烈性药的副作用,并保护正气护脾胃。
生地黄
秋季採挖,鲜用或乾燥切片生用。
生地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
《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
《珍珠囊》:“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
生地能滋阴补肾,不只生津止渴和?血清热,还对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便秘等有作用,凡是血分有热伤阴的人,都可以经常服用。治内热消渴(糖尿病),常与山药、猪胰子同用;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可与玄参、麦冬同用。
现代药理研究指生地黄有一定的强心、利尿、升高血压、降低血糖等作用。生地黄的提取物能促进血液的凝固。小白鼠口服生地炭,能缩短出血时间。地黄煎剂还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并有一定的抗辐射损伤作用。对多种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乾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
注意禁忌: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仅供参考,祝你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