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者,不要将目光放在台山江门, 也不要将目光放在全国各种比赛展览中, 而是要放在自己心灵中,要常常拷问自己:我的笔下是否真诚表达出内心最真实的一面?
林散之诗云:成家岂是临池得,技艺全凭字外功。学问深时意气平,唯其如此,才能窥视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才能将其表达出来。
书法是学问之余,前人用毛笔写字,专心学问,学问成了,书法水平也随之高了。如苏轼,学掩古今,临帖的时间肯定比不上许多古今名家。再看民国文人墨客,风格迥异,虽临帖,痕迹却不明显。
前人习书,多从四五岁开始,那个岁数,理解能力不强,不临也得临。故书写技巧,很早打下扎实的基础。就如他们的蒙学一样,只诵读诗词文章,不求甚解,长大后写诗作联在平仄方面,根本不怎么考虑平仄也合乎平仄。今天没了这个氛围,也罕有人用毛笔甚至硬笔来写文章日记。技巧不行就得靠临帖来补充,然而,对成年人来说,根深蒂固的书写习惯已形成,通过临帖来改变只是一种无奈的 选择。当然,过去养成的书写习惯亦非一无是处,这方面还要擅于挖掘。
相对而言,临帖仅是一种补充而非主体,若搅乱了主次,结果是临谁似谁,丢了帖,就原形毕露,两相无法融合,强行为之,则终不入门。
[ 此帖被破烂的砂锅在2015-03-03 12:2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