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年前写过一篇小文《买书有感》,现已记不起说的是什么了,今天又有所感,只好再写一篇《购书有感》:
今天在网上买了几本二手书,结帐时店主向我要45元邮费。我大吃一惊,问了个为什么。
店主称:其中有两本是八开彩印的大块头。我说:按实际邮费走顺丰约30元左右,若走其它的,还要便宜一点。结果店主将邮费改为30元。
与店主交谈一番,才知店主是文学艺术爱好者,年纪大了,就将历年买下的数千册书在网上卖掉,即使价钱只有买回来时的十分之一二,也胜过当废纸卖掉。店主也颇为感慨:藏书亏本,炒书赚钱。
话虽如此,事实上不是这么算的,过去绝大多数人买书时只是想着通过书本懂多一点东西,并未打算收藏起来赚钱。而且,在学校当学生也是需要付钱的,而毕业后不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用不上的,必须靠自学来补充,难道自学就不需要付款?通过自学,说不定在达成自订目标时少走弯路,这过程虽看不见有何收益,但确实存在,这不也是将本钱赚回来甚至出头了吗。
只是现时人们所看的书多涉及操作流程或娱乐方面的东西,较少阅读深刻严肃的著作,因此导致社会上流行一句“有知识,冇文化”的话。
对于“文化”一词的解释,虽至今未有统一答案,但从日常闲聊中可了解到,人们多将“文化”跟素质或道德修养划上等号,这即是说,一个人即使没读过多少书,但其素质可能要胜过当大学教授的,六祖惠能就是个中极端的例子。
中国人历来热衷于名利,改革开放后更为明显,于是种种关于向权向钱看的成功学观点充斥市场,将道德文化修养方面的东西挤在一边。这种势头如此凶猛,并不比文革时的革命风潮差。
或许,数十年后的中老年人看待今天的眼光跟当下的中老年人看待文革是同一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