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被窝里的随感》
这几天气温接近10度,且夹杂着小雨,冷得有些出奇。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我都不怎么大出门,对床的亲密度大大提高——有事没事总喜欢往被窝里躲。
大自然的变化虽有一定的规律,但偶尔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会令人措手不及,它是在警告我们:别看我平日好脾气,一旦发怒,我也无法控制。
中国在过去以农耕文化为主调,讲究“顺天命,尽人事”,对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默默接受,而在这些变化面前,努力活得更好。有兴趣的上网一查,便轻松找到不少关于天气的谚语,而有关一年四季的活动,则可在今天的民俗节日中找到答案。这些都是具有普遍性的现象,至于个人,则更为丰富。
对于寒冷,我们习惯接受了酒能驱寒的观点,实际上,更多的是俗语所称的“发酒寒”,即喝酒之后,寒冷从内心溢出来,无从抵御。
听说古人制酒不懂蒸馏,所制出来的酒的度数跟今天的啤酒差不多,老小说中常见到“大碗酒大块肉”的描述,跟今天用啤酒下狗肉差不多,若武松喝了15碗今天高度数的米酒或高梁酒,恐怕不一会便趴下了,那有气力走上景阳岗,故古人所说的大碗酒大块肉的豪情,对今人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
不过,古代诗词是对文字的精炼,其中记载了不少颇有情趣的御寒场面,我较为熟悉的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这么几句,我们便可从中看到,天寒地冻,白居易酒虫发作,找来刘十九,两人就着火炉,喝着小酒,哼着小曲,说着些不靠边的话题,轻松愉快度过一下美好的夜晚的情景。这种情景,在今天亦是常见,只是禁酒驾之后,略为减少。
另一首也颇熟悉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场面则显得有些苍凉,除了犬吠之外,余皆冷寂,据说是作者刘长卿还未从被贬的坏心情中走出来的映射。无论怎么说,都是别有意味的情怀,容易与落拓者产生共鸣。
写到这儿,忽记起还有数方印的任务未完成,不得不钻出暖暖的被窝,迎向冷冽。
[ 此帖被破烂的砂锅在2016-11-27 15:1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