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篆刻》
虽说从考古中得知,中国在汉朝已有人用滑石刻印,而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文化人参与其中的,则从元代的王冕开始。但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则从明代的文彭、何震开始,至今流风不断。
我刻印虽算不上高明,但毕竟有一定的经验。一般而言,篆刻最难的是章法,通常入印字数以2~7最多,如何在方寸之中将几个字安排妥协而又不流于板滞,确是需要花费不少功夫。虽然不少人都会说“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插针”之类的术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受到字形、点画数、风格等影响,即使是齐白石这样的大家,有时也会为刻好一方印而设计数十次。
因此,要设计出一个好印稿,读印及平日推敲是少不了的。若设计出的印稿自觉满意,在下刀刻制时,容易出现畅快淋漓之感,印拓效果也好。
关于用刀的术语很多,这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个人可以根据文字的描述去一一尝试,不过,最终只会按自己的喜好用上其中数种甚至一种。如浙派是切刀的天下,晚清大家黄士陵中晚年的作品,几乎全用冲刀,其学生邓尔雅亦然。
钢刀与印石相碰,印石上必然产生刀痕,而篆刻离不开文字的书写,两者结合的意义便是:通过刀痕来表达书写的味道。所以,篆刻虽可称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但写篆功夫也是基础的一种。
据我所知,个人篆书风格与个人篆刻风格颇为相似的是吴让之、吴昌硕、齐白石三人,当代的石开亦是循此路走来。
不过,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书风与印风也可产生很大的反差,毕竟,刀与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书法中的魏碑,其中有些字明显与用毛笔书写相去甚远。若以刀去忠实用笔书写的痕迹而刻就,实毫无趣味可言。因此,刀趣终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东西,极端一点,可以将文字当成是图案来刻就,这仍是篆刻的一种。
刀趣所汲及的东西很多,但始终离不开实践及外物的借鉴和个人审美能力。相信对此有兴趣者,自然而然会找到答案;兴趣缺缺者,就当是一个小故事来看待则可。
[ 此帖被破烂的砂锅在2016-12-14 07:4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