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281阅读
  • 31回复

寻找他乡的故事 -- 伍伯返唐山 (My Life in China, 我的中国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远游客

发帖
8233
金钱
17117
经验值
53667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16-12-21
后续报道:并非为伍少文(Ken Eng,伍伯的儿子)卖广告。

本報記者梁敏育芝加哥報導(星岛日报,2016年8月1日),生於波士頓,現年40歲的華裔紀錄片製作人伍少文(Kenneth Eng)的第三部作品 「我的中國生活」( My life in China),30日(周六)下午在華埠博物館公開放映。出席的觀眾十分踴躍,尤其是來了三位特別令人矚目的「觀眾」,駐芝加哥總領館洪磊總領事,余鵬副總領事,僑務組組長盧曉暉領事,他們不單是與大家一同靜心地觀賞長達80分鐘的紀錄片,會後洪磊總領事還發表了觀感與大家分享。當天,洪磊總領事一行人也參觀了華博會的各項展覽,對華博會多年來悉心收藏有關華社與中華民族的文物與史蹟,給予極高的褒揚。



「我的中國生活」是伍少文的第三部紀錄片,也是第一次他以第一人稱,與父親一同回到台山的故鄉。其父在1966年因家鄉鬧飢荒,冒險在山路顛簸走了六天、冒死在海裡掙扎了四個小時,到了澳門尋找新生活的經歷。記錄片的拍攝路線是追隨著其父從台山到澳門,香港,再移民到美國波士頓生活的歲月,2007年伍少文與父親一同返鄉的真實報導。

紀錄片拍攝的十分的平實,伍父沿途娓娓而談他早年在台山家鄉的窮困,因飢荒而不得離家尋求活路。片中,伍父談及在美國因為沒有受過高深的教育,只能在唐人街從事廚房煮炒的工作,用作養家活口,與妻子育有兩個孩子。他堅持伍少文要「讀英文」,不要學中文,以為這樣就能讓孩子「融入主流社會」。伍媽媽不幸在中年之後患上了精神病,幸福的家庭從此就蒙上了陰影,但伍父為了維持一個完整的家庭,心中雖然有千百種痛苦,依然守著病妻與孩子,讓他們在無憂的日子中生活。片中,伍父談及此痛苦的往事,忍不住老淚縱橫,他說 : 「看到她病,我心如刀割!」簡單的一句話,將一個傳統中國老男人不輕易顯露的愛與情,從淚水中流落在觀眾的心裡,也牽動了不少觀眾潸然淚下。

「我的中國生活」雖然說的是伍少文的父親一家的故事,卻是海外千百萬華僑的台山老鄉,他們每一個人的故事。

從1966年到今日的中國,起著驚天動地的變遷,滄海桑田不知經過多少改變。當年留在家鄉沒有移民到海外的家人,趁著中國近年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少人已經成為「有產有業」的成功人士,而伍父當年的離開家鄉,在波士頓隻手空拳的也替兩個孩子打下一片燦爛的前途, 就如片中的姑丈對伍少文說:你爸爸當年也是為著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才選擇離開家鄉的,這並不存在對或錯的選擇。

伍少文在放映之後接受觀眾的提問。 他談及拍攝「我的中國生活「,就是要深入的了解他父親的一生,再度發掘父子,夫妻與家庭之間的親情。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的」重新認識「, 真正的想知道」我是誰?「。伍少文多次談及往事哽咽不能言,他說: 早年在波士頓讀書,因為在白人的學區,他為了要得到同學們的「認同」,他放棄講中文,更盡量讓自己成為他們群體中的一份子。

在拍攝「我的中國生活」期間,讓他更加體諒到他父母對他們的愛與關心,他希望年輕的一代,要多多關心年老的長輩,平時縱然只是一個普通的電話問候,也會讓老人家開心不已。

洪磊總領事會後表達了他的觀感。他聲稱紀錄片將當年一個為飢荒而逃離家鄉的台山老鄉的一生,平實的展現在眾人眼前。如今的新中國不再是窮無立錐之地,處處展現新活力與發展的機會。 洪磊總領事在回答觀眾提問,有關中國政府推動農村的醫療制度,他聲稱如今在偏僻的農村也有醫療服務,人民有機會獲得醫療。

伍少文指出,作為一個紀錄片製作者,能夠獲得的經費支援有限,「我的中國生活「之能夠有機會拍攝,主要是他獲得一筆5萬元的經費。他的第一部記錄片是 「 Take me to the River」(帶我去恒河), 第二部記錄片是「 Kokoyanyu High School Baseball」,講的是日本小城棒球隊的故事。

隨後,他稱心中有不少故事,都是他未來計劃記錄的素題。例如有關社區的精神病患者,華裔少年在主流社會面對的「霸凌」問題,亞裔父母要求子女在事業上選擇做「醫生「,」律師「, 」工程師「,他明了父母希望孩子有」好的收入,安定的生活「,但也期望父母能夠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追求心中的夢想,追求自己快樂的人生。

离线yellowish

发帖
44
金钱
157
经验值
17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17-06-28
感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