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面潭之旅》
不久前,我所加入的一个微信群组织一次郊游,地点是四九镇井面潭。我喜欢陌生且距离不远的地方,于是付款报名参加。
2016年12月18日上午10时,我准时到达天诚港,因各人时间观念有异,我被分批到林总的车上,向着目的地驶去。
同车还有位姓林的老板及一位女士。据林老板称,他十多年前去过井面潭,只是不少细节忘记了。结果,他们根据手机导航,来到一个大水库坝上,并顺着水库右边上的泥路走着。因此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一辆小车,而目的地的准确位置搞不清。于是,每走一小段,我就主动下车探路,顺便欣赏四周景色。
这水库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清幽。台山的地理环境较复杂,河海山岛平原的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沿海那地方,除都斛镇、广海镇及赤溪镇有个小缺口外,几乎全由各种小山脉所组成,若登上其中一座,放眼望去,山连山起伏不断,人的渺小在其中表露无遗。过去兴建水库的方法便是根据小山脉的走势,在其中堆起一坝基即可。这在今天看来显得轻松简单,但对于过去完全依靠人力来做这事,则显得浩大。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做过建水库这事,个中艰辛,恐怕并不比秦始皇时期修建长城轻松。
由于水库多建于群山之中,地方显得有些偏僻,故即使今天是星期天,除了群友外,所见的游人不超过10名。
另一令我产生深刻印象的是水库的水。我去过不少水库,所见的水的颜色皆偏深绿,而这个水库的水则颇类国画颜料中的石青色。个中原因,则非我所知。
今天天气暖和,阳光充足,基本无风,水面显得异常平静,略远望,大概因水气蒸腾的作用,有点迷濛,若远处多几间古式亭台楼阁,恐怕以为自己误入蓬莱仙景了。
此外,循此路到我们活动的地方,会见到二个10多米高的瀑布,声音隆隆,水花飞溅,偶于阳光下折射出一弯彩虹。在台山,我曾见过二处瀑布,一是赤溪镇的龙潭瀑布,当时我只身前往,在瀑布前还听到瀑布另一边电厂施工大锤声。二是与朋友从都斛金星农场起步于登山途中被当地人称作“牛乸撒尿”的瀑布。两者各有特色,只是需要步行较远才可见到,尤其是后者,起码要走二个小时山路才达到目的。而眼前的,小车可到,实老少皆宜。
从坝基开始,兜兜转转,约走了二公里左右,便来到我们这次活动的目的地——井面潭。
其他群友在忙着弄食物,我则拖了一把干柴回去后,便独自一人拿了根约1.7米长的木棍当手杖在附近闲逛。毫无疑问,这儿属于水库尾,有二条大溪流流向下面,来到活动的地方汇成一股,再冲入水库。因年底少雨,溪水潺湲,露出溪中大大小小的石块,登高望去,犹如群绿中出现一抹亮白色,甚为惹眼。
台山地处亚热带,于这个季节还有一些山花在盛开,略走近可闻到阵阵清香,蝴蝶于其上跳舞,蜜蜂则一本正经在采花粉和采蜜,两者互不干扰,倒也和谐。
附近的山头种的多是速生桉,有关速生桉的坏话听过不少,但实际情况如何,则需要一个严谨的检测部门来进行解释。
在山里面,如果缺乏水源,所见多为绿色草木,所感多为空气清新。尽管这两样很简单,可在台山的城中、墟中则成了难得之物。
闲逛到感到有点疲倦与肚饿时,我便回到群友活动处,稍作休息,开始享用群友烹煮的美食。事前打算做菜果饭的,可忙记带米来。幸好肉多菜多,且群友中不乏精于烹饪之辈,倒也美美吃了个大饱。
吃过之后,大家合力清理一下现场的垃圾,互相打浑一番,约下午三时左右,开始踏上归途。
回来后,我在网上查阅一下资料,发现水库名为“四九坂潭水库”,过去台山旧八景之一的“石坂晴岚”便出于此。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到过此处的人回忆称:“那年我读高一,担泥上坝,也有休息时,我俩偷偷沿着崎岖山路,爬呀爬,爬到山顶去,展现在我俩眼前,是一片开阔的水池,水清见底,水底面是平的石坂,在水池中央,竖立一块数尺高、两尺阔的花岗岩石,刻有‘石坂晴岚’四个大楷,虽无墨迹,但清晰可见,至今还刻在我脑里。当时我大声惊叫,‘啊!石坂晴岚在这里!’”
水库建好后,“石坂晴岚”已不再,但我此行的收获,恐怕不比当年那位网友来得少。
[ 此帖被破烂的砂锅在2016-12-19 19:3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