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书法》
书法这东西本是通俗之物,可惜当代王婆太多,放大了其优点,变成令一些爱好者自觉得写出一手不错的字便很了不起的样子。所以,书法要还其世俗化才能触及其本源。
在古玩市场常可见到民国时期的木雕对联、横幅及写在大红蜡笺上的祝寿联,虽然多无作者姓名,但不难看出是地方小名家的作品。相信上了年纪的人都了解到,解放初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几个长于写大字的人,概率约300人中就有一个。他们的水平,尤其在写对联方面,整体水平上要胜出今天那些中国书协会员,这即是说,现代一般的中国书协会员,其书法水平相当于民国时期镇级或村级(如果那时有书法协会存在的话)书协会员的水平。
此外,当代书法爱好者,所接触的书法作品范畴多为古代名家或当代名家,古代名家水平太高,对其了解多处于臆想阶段,而当代名家风格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且容易产生近亲繁殖现象。结果不少书法爱好者不断鼓吹传统与创新,这实是被困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笼子里的结果。
书法远离实用后,其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但这不是书法走向衰落的原因。如西方的绘画、音乐,虽然同样远离教堂与大型歌剧,即使政府并未大力扶持,可它们在公众之中仍有不少爱好者。
从旅居海外的朋友口中,可常常听到欧洲人喜欢用油画来装饰家居的说法,回想一下近几十年国内的油画出口情况,就知此言非虚;而在微信中常常看到一些欧美人士于自己国家中的公园、广场、地铁站出口等公共场所演唱的视频。
相比之下,书法的根基在于手写汉字,这几乎每个国人对此都有所体验,就凭这一点,书法就决不会断了传承,也不会完全脱离实用。可当代一些书法爱好者,将书法看得过重,实属杞人忧天。若个人如此,倒不重要,可广而告之,则欠厚道了。
[ 此帖被破烂的砂锅在2016-12-24 14:2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