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7阅读
  • 2回复

砚边絮语——广铝挥毫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5-01
《广铝挥毫体会》
4月29日、30日,我应广铝的朋友相邀,在浩云轩门前写了二天字。于公众场合挥毫,多以大字为宜,故这次所准备的纸张规格为四尺对开,两天下来,也写了百来幅大字作品,其中以颜楷为底的多,算是对自己近来习颜楷的一次检验。
有段时间,我颇为关注大字作品,自从手机可方便浏览网页后,曾花过不少时间去看明清两朝的名家横匾与对联真迹图片,这两个朝代所遗留下来的这些大字作品中,清朝较多,其中又以行楷为多 余者次之。自明代朱元璋倡导春联以来,贴春联几乎成了中国人过春节的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故明清两朝的大字水平堪称历代之冠,虽然我也相信在此前有过煌煌巨制之作,但真迹不传,用文字来表达难免以讹传讹或是显得模糊或为文者有意夸大,故不足为据。而近数十年贴春联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若单就书写对联而言,恐怕现代一个省的水平与过去一个镇的水平相若。这虽是我主观上的推测,但时代变化使然,这推测结果应是接近事实。
约一个半月前,我重新刻意习颜楷,对点画及结体一些细节地方根据清人及近人的临作进行推敲,每天临习时间约一小时以上,偶然写上五、六小时,最近几天在临写时获得流畅自如的效果,这次广铝挥毫两天合计起来十多个小时,既是自己习颜体的检验,也是自己对颜体的强化,为以后自己在颜体的变化作出了准备。
在广铝挥毫开始时,我主要是按自己印象中的颜体来书写,偶尔插上一些来自对徐浩《不空和尚碑》及赵孟頫大楷的理解;第二天下午,则受印象中清末民国时所建的祠堂的横匾风格及同时代的木刻对联所影响,开始将颜楷写得更为厚重。总而言之,挥毫过程,也是一个围绕印象中的颜楷的探索过程。
个人的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在变,今世传颜真卿所书的楷书作品超过二十件,大都宏篇巨制,其风格也一直在变,只是无论怎么变,世人大都一眼看出是颜体,这是其结字及点画小节带有强烈规律的缘故,后学者习之,亦难以跳出这些规律的影响。若跳出这些规律的影响,就不是颜体了;然而,后学者多缺乏这种能力,也没必要跳出这种影响,因为史上楷书四大名家的地位并未受到清代的金石热所影响,反而成为书法启蒙的范本变得更为巩固。即使今人提出“今楷”之说,并身体力行为之,接受者亦属刻意模仿,又因缺乏群众基础,其影响力甚少;且“今楷”缺乏堂堂正正的味道,不适宜用来作为初学者临写的范本,其发展受到制肘,长远来看,“今楷”属书法史上掀起的一丝浪花,最终难成主流。
在楷书四大家之中,柳公权从颜楷出,虽然将颜楷的圆变为方,在结字上显得极为严谨,其“粉丝”不及其它三家,学颜者若从其结体上下下功夫,亦不失为一种擅学变通的法门。或许,我会作这样的尝试。
[ 此帖被破烂的砂锅在2017-05-01 22:54重新编辑 ]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分享到
离线May-May

发帖
57285
金钱
212376
经验值
386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5-01
優秀文章,支持!
离线baoxian4978

发帖
1
金钱
3
经验值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5-10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