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同一立方体时,所获得的是关于这一立方体的不同外观。按照“自然观点”,我们会认为这些知觉都是那个立方体的种种外观,但胡塞尔却说,必须摆脱这种非反省的、常识的看法,因为知觉并不能以其连续的侧面图形告诉人们本然的真实性。所以他认为应当中止对这样一种客体存在的信念,而通过凝神于具体现象,直观其本质。
胡塞尔能发现非反省的、常识的看法的不足已是非常了不起,至于深入本质的方法,更是深奥无比。达利称:“我像饥饿的野兽扑向牧场一样,扑向那些我弄不明白的书籍。我喜欢读康德的著作。我几乎一句也读不懂,可是单凭我读过康德著作这本身,就足以使我充满幸福的骄傲。”达利的“幸福的骄傲”,大概是从中学会了谦逊,尽管他一直表示自己不懂得谦虚。
记得N年前,我买过一本薄薄的汉译的胡塞尔的小册子,小册子里面记载的是胡塞尔的几次演讲内容,印象中讨论的就是关于“看”的分析。其中许多我看得一头雾水,但起码知道经历形成的心理惯性常常左右我们看待事物时产生的影响,由此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这样看”这一问题,虽然理解能力有限,但开始习惯看问题时从正负两方面去考虑。
人在生活中面对同一事件时,往往产生三个选择:一是妥协,二是反对,三是坚持自己。前面二个选择容易理解,但第三个选择要先解决“自己是什么”,这又是一个令自己变得一蹋糊涂的问题。
人要问心无愧地活着,最终都离不开“坚持自己”这一点,若以“问心无愧”为前题,除了碰上两难问题外,必先经过道德与法律的检验。一个人自幼受道德与法律的观念所影响,会形成一种叫“良知”的东西,故社会上无论个人还是团体的种种公开言论,大都不敢与“良知”产生对立,尽管人天性有贪婪、统治的倾向。
个人是否循着心目中的“良知”去生活呢?相信大多数成年人都清楚,只有极少人能做到,尽管如此,我们都喜欢以“道貌岸然”的形象展示在公众面前。甚至可以这样说,在社会上,我们必需充当伪君子这一角色,要不然,我们很难生存下去。
我也是一个伪君子?
——我常常这样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