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阁体”在明代称之为“台阁体”,据说源于宋,想来这跟印刷术的发展对字体标准化的需求有关,到了明代,手写接近标准化的楷书受到皇帝赏识,便一举成了官方标准书体,其中代表人物为沈度。
清代因年代较近,“馆阁体”的实物资料更多,如张照、郭尚先、成亲王、黄自元、陆润庠、王垿等,皆可作为代表人物。
前人根据“馆阁体”的特征总结为“乌光正”或“乌光亮”,过去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粉丝最多。来到民国后,大概人们出于对封建帝制的反感,“馆阁体”也成了其中被批判的主要对象之一。
直至二千年左右,“馆阁体”又开始受到一些人肯定,这多少受到现代展览所引导出来的层出不穷的书风,一些人感到无所适从所致。
据个人体会,“馆阁体”风行数百年,早已深入民心,至今仍是民众在书法审美上的主要依据,虽说它缺乏一些个性,但毕竟是一种功底扎实的体现,至于称它缺乏个性,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风格趋于标准化,作为手写字体,个性显得隐晦而已。
审美的趋向,往往带有个人的、盲目的信任,这不单体现在非书法爱好者的人群之中,那些常奔波于各种书法展览、比赛的爱好者亦然,在今天一些冠之“国”字头的展览中,千人一面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令人很难相信那些人在审美能力上有高人一筹的体现。在这情形下,他们对“馆阁体”的讥讽,多少偏于无理取闹;而“馆阁体”的粉丝对“国”字头的展品的讥讽亦然。
在古代,无论是“馆阁体”还是个性卓然的书家,其作品皆扎根于日常书写,况流传下来的作品的作者,大都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其中有不少是历史上学问顶尖的人物,其位置非后人所能撼动,这是今天的书法爱好者所欠缺的。虽然,史上也有不少无名书家的作品流传下来,但都离不开日常抄写这一点。
个人而言,今天能老老实实写出一手漂亮的“馆阁体”,在定位上,绝不会比陷于“千人一面”的展览中的获奖者水平低。无论怎么说,两者的审美都带有盲目性,这不是靠拉东扯西所能掩盖得了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