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41阅读
  • 4回复

砚边絮语——馆阁体与展览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8-17
“馆阁体”在明代称之为“台阁体”,据说源于宋,想来这跟印刷术的发展对字体标准化的需求有关,到了明代,手写接近标准化的楷书受到皇帝赏识,便一举成了官方标准书体,其中代表人物为沈度。
清代因年代较近,“馆阁体”的实物资料更多,如张照、郭尚先、成亲王、黄自元、陆润庠、王垿等,皆可作为代表人物。
前人根据“馆阁体”的特征总结为“乌光正”或“乌光亮”,过去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粉丝最多。来到民国后,大概人们出于对封建帝制的反感,“馆阁体”也成了其中被批判的主要对象之一。
直至二千年左右,“馆阁体”又开始受到一些人肯定,这多少受到现代展览所引导出来的层出不穷的书风,一些人感到无所适从所致。
据个人体会,“馆阁体”风行数百年,早已深入民心,至今仍是民众在书法审美上的主要依据,虽说它缺乏一些个性,但毕竟是一种功底扎实的体现,至于称它缺乏个性,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风格趋于标准化,作为手写字体,个性显得隐晦而已。
审美的趋向,往往带有个人的、盲目的信任,这不单体现在非书法爱好者的人群之中,那些常奔波于各种书法展览、比赛的爱好者亦然,在今天一些冠之“国”字头的展览中,千人一面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令人很难相信那些人在审美能力上有高人一筹的体现。在这情形下,他们对“馆阁体”的讥讽,多少偏于无理取闹;而“馆阁体”的粉丝对“国”字头的展品的讥讽亦然。
在古代,无论是“馆阁体”还是个性卓然的书家,其作品皆扎根于日常书写,况流传下来的作品的作者,大都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其中有不少是历史上学问顶尖的人物,其位置非后人所能撼动,这是今天的书法爱好者所欠缺的。虽然,史上也有不少无名书家的作品流传下来,但都离不开日常抄写这一点。
个人而言,今天能老老实实写出一手漂亮的“馆阁体”,在定位上,绝不会比陷于“千人一面”的展览中的获奖者水平低。无论怎么说,两者的审美都带有盲目性,这不是靠拉东扯西所能掩盖得了的事实。
1条评分金钱+5
斜阳外 金钱 +5 好帖,值得顶! 2017-08-17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分享到
离线May-May

发帖
57285
金钱
212376
经验值
386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8-17
謝謝分享書法心得體驗!
离线斜阳外

发帖
21662
金钱
160863
经验值
638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8-17
好帖,值得顶!
离线远游客

发帖
8233
金钱
17117
经验值
53667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8-18
短而精的书论,领教了。
离线开心吧

发帖
15378
金钱
82721
经验值
2276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7-08-19
好帖!值得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