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向书友展示故宫魏殿松的一个横幅,通过查资料得知,此人自称自己所写的楷书、行楷为馆阁体。我以为,若在明清两朝,这是在自己脸上贴金了。
有段时间,我花了不少心思去临写朱汝珍的楷书,发觉并不比临《九成宫》来得别扭。今天像我这般的书法爱好者,大多缺乏写好馆阁体的基础——“童子功”(即自小就死写字那种),平日练习时间也比古人少许多,再加上真正有名气的书家平日应酬多,若老是拿着馆阁体来应对,主办方也因时间拖得太长而心里不高兴,结果,今天仍坚持练馆阁体的人寥寥无几,能写好的更少了。
馆阁体是最实用的手写字体,它有一个较明显的特征,就是竖笔一定要垂直,这看似简单,但也导致在书写稍大的字时的速度要适当放缓;而这一特征,也是写好春联的秘诀之一。
春联作为一种最为普及的书法形式,人们喜以楷书或行楷来写。在竖要垂直的限制和要求春联的每个字大小相近的情况下,书写时不得不要经营各点画的位置;又因不同的文字的笔划数多寡的影响,不得不想方设法去调整点画的长短粗细,其中心笔划多的字疏朗,笔画少的字点画加粗、中宫收紧,以获得跟笔划多字放在一起仍获得匀称的效果。
中国人自小受到印刷体的影响,对汉字的结构心中有了模糊的标准,这一点即使通过长时间练习来调整,可碰上写春联这种以实用来衡量的风格时,最终是三岁定八十,根本无力改变这一自小形成的内在的结体标准。在这一标准的影响下,需通过点画粗细疏密来维持,惟其如此,才获得大家的认可——不说好,也不说坏,最终只能这样。
写春联要用二十公分以上的大字。有过书写经验的人就知道,大字与小字的书写完全是两码事。曾国藩每天都会给自己定一个课程的时间表:每日早起,习存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其学生李鸿章亦是这样要求自己。小字写得再好,若非专练大字,是根本无法写好春联的。或许,今天的书法爱好者在写字时无法像曾李那般勤奋,但起码强迫自己坚持一段时间专习大字,写出四平八稳的效果来,要不然,你真的不好意思称自己是练过书法的。
自朱元璋身体力行推广春联以来,明清两代长于写春联的大有人在,如台山书风最盛的汶村、海宴两镇,至今能写出不错春联来的成年人近百人,若是鼎盛时期则更多,明清的书写对联水平,堪称空前绝后了。
虽说手写春联逐渐没落,但不少地方红白事,也会用到手写对联,而中式的家居装饰,室内挂副对联,更显书香人家味道。作为书法爱好者,是否应在馆阁体大字方面下下功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