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柳亚子的书信最为草率,他给曹聚仁等写信时,末尾还加注:“如你们看不懂的话,隔天见了面,我再读给你们听。”而另有一位朋友,专门将柳亚子书信中不识的草字一一剪下,贴成一张纸再寄回他请求解释时,柳自己也不能辨了,只得面露难色期期艾艾地说:“这……也是要讲文理的呀!”
可与此君相比,就差得远了。我所认出的字用手指头可瓣出来,作者真装得一手好B。
我见过一些数十年前的钢笔稿件,不少写得非常草率,但大都不妨碍收信人阅读。再回想一下,数十年前代写书信的现象较普遍,能代写书信的人,大都属饱学之士,且不乏对人情世故有深刻的体会。
从这角度出发,代写书信的人是被群众认可的知识分子,有着过人的地方,尽管其中有些书信所写的字显得潦草,但亦是当时知识分子身份的象征,这有点类似中医的“悬壶体”一样,彰显其有着与众不同的骄傲。
有关书信字体的趣闻,除柳亚子外,还有一个是清代的吴大徵,他有时写信用金文大篆体,旁注小楷,其逼格要比柳亚子高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