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欲仿吴让之朱文印一方,下刀前缺乏自信,导致中途失败。今日细思:人、石、用刀习惯、阅历等皆不同,失败乃过于强调一致的结果。于是重新审定,略拟其篆法,求个大概,以己意刻成。
学书亦然,临帖临得似,给人的感受是下了苦功,可这又带出问题:为何有些人临得似却跟他们平日信手书写的风格相差那么大呢?究竟临帖的意义何在呢?
对临帖体会较深的人都知道,离开字帖后,要想写出一手自感满意的字来并不容易。更深入一点的就是模拟创作,即以字帖为底加上个人的习惯来书写。学书法能走到这一步,已是非常不错了,时下所说的“千人一面”现象大都是指此类风格的作品。
据我所知,有些人学书法基本不临帖,但仍达到很高水平,不过,这种例子很少,一般都不推荐。有些对于临帖的态度是偶尔尝个鲜,读帖与平日书写为主,近现代不少学者多以此为法。我以为在今天,这种方法适宜于中老年开始学书法的爱好者。至于偏重于临帖并要求达到形似效果的,其方向多是指向以技能见长的模拟创作的,这种方法为古今主流。无论怎么说,有个名家在背后撑着,容易获得众人的认可。
由于每个人的天赋、际遇不同,很难说某种学习方法比另一种学习方法优胜。
至于临帖意义何在,简单而言,就是一个追求手熟过程。无论怎么说,法帖的作者,首先是手熟者,至于境界、神采这类显得含糊的东西,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若自身理解能力达不到那个层次,将临帖当是混个手熟最为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