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在看待别人时,往往心里一个准,可在挫折中反观自己时,因属切身之痛,多举棋不定。
我见过不少人在书法上下了许多功夫,却自觉水平一直未能提上去,于是他们不由得产生疑问:单凭苦功缺乏天赋是否无法学好书法呢?
天赋是一个只能相信其存在却又无法深入的问题,故相信就是相信,不相信就是不相信。既然自认天赋不足,那就在学习方向上去考虑,这才能打破天赋这一概念出现后所形成的心理障碍。
对于一个识字的人来说,要写好一个偏重于静态且易于辩认的楷书、隶书或行楷书,无论年龄大小,只要肯下苦功,必定能写出端庄之态来。这样,天赋这一概念的影响便显得弱小无比了,不会成为提高水平路上的绊脚石了。
相对而言,一些唐楷或馆阁体作品其规范性较为强烈,无论偏旁还是点划及结字都近于公式化,易于相互借鉴,而隶书过于规范反为不美,行楷因其流动性及变化的基本要求比前两者要高,故沉缅于楷书,其水平的提高更容易感受到。或许这样说,大部分学书法连以上三种书体都写不好的人,一是在书法上所花费的功夫不多,二是学习过程中不够专注,心生浮躁。
字体是不分高低的,如杜牧只有一件墨迹《张好好诗》传世,几乎孤篇横绝,晚清一些名家即使只写小楷,也不是现代长于各种书写各种字体的人所能比拟的。只要将字写得端庄,描字就描字吧,俗就俗吧,这又有什么要紧呢!
俗云:慢工出细活。一步一步来,进步是可见的,水平是会不断提高的。不是俺吹牛,一个成年若抱着虔诚的心态一笔一画去练楷书,一天一小时,一天练写二个字,每天复习一下学写过的字,一个星期就能写出几个很漂亮的正楷来。
一个人学书七八年,若自觉进步甚微,不妨重新去当一回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