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31阅读
  • 2回复

砚边絮语——熟后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5-03
近现代受金文、汉魏碑影响的大家,其书法线条大都复杂,他人极难模仿,受众面也小。
这类作品的行笔多以涩势来表达一波三折之妙,故节奏随机应变,唯有静心细读才能有所体会。如饶宗颐的楷行隶三体,行笔徐徐图之,微妙难测,收笔时多聚锋带出,内敛又不失灵动。
所谓“高书不入俗眼”所指大概是这类作品。从外观上看来,这些作品皆有生涩之味,似是初学者的涂鸦,易被人们定义为“功夫不足”或“水平跟我差不多”。反观流美之作,功夫显得实实在在,并无遮掩之痕迹,易取得公众认同。
自二王之后,学书者初多以流美为目标,甚至一走到底,但不要忘记“熟后生”这一点,写得再熟,若无法领悟“生”的意义,便变成“甜”了。当年沈尹默的书法为陈独秀所诟病,便是有点“甜”。“甜”即“腻”,当时将“腻”看作为“俗”。
线条的“生”如前面的分析,再通过“屋漏痕”来理解则更为生动。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怀素壮年代表作《自叙帖》就如自身所述那样,晚年的《小草千字文》则是对“屋漏痕”的体悟,亦是磨平壮岁意气,转向平和枯寂的表现。
“熟”是学书必经之路,人人都可以通过量化来获取,“生”则在生活中有所感悟而来,这过程如禅宗的顿悟,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在不经意间就达到了。此后,不再执于“熟”或“生”,而是自然而然地将它们融汇在一起。
“熟后生”并不特指某种风格的线条,而是指在事物认识过程中一次巨大的飞跃,不同风格的书法的线条、结字、章法、墨法等等皆然,这都可从线条的“熟”与“生”的变化中去进行推衍,明确自己的方向,清楚该做些什么和不该做些什么。
2018.5.3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分享到
离线May-May

发帖
57285
金钱
212376
经验值
386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5-04
優秀文章!
离线远游客

发帖
8233
金钱
17117
经验值
5366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8-05-07
好介绍!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