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隶之风,自汉后长时间不举,至清初才开始中兴。
世人举金农、郑簠、邓石如、伊秉绶为清代四大隶书名家,其中金农、郑簠风格皆偏重写意,邓石如、伊秉绶持中。
清人习隶,皆从汉碑出,汉碑多受岁月洗礼,剥蚀斑驳。近现代汉简出土,得见大量汉人真迹,其隶书皆点画狼藉,不拘小节。相对而言,《曹全》堪称为当时异类了。虽说《曹全》为光洁清劲的代表,可受者了了,胡汉民以写《曹全》著称,惜走不出《曹全》的影子,名虽盛却罕见追随者。再加上近现代出土的汉简帛书影响,光洁精整一路的隶书少有人继承,刘炳森的隶书从《乙瑛》出,又有个人面貌,响应者却不多见。
总而言之,无论汉代、清代、近代还是现代,隶书主流皆偏重写意。
行草几乎是习书者必修的功课,若不长于行草,几乎可以说未入书法之门。
就明清而言,写好小楷是考试必需,写好行草是日常记录、草稿的必需。即使来到今天,学书法的虽不一定学过小楷,可大都长于行草的,而且在中楷、大楷上下过不少功夫。相比之下,隶书就较少人涉猎了,即使学过,亦有不少徒具其形,偏于依样画葫芦。
写字中的“写”就带有抒情的意味,若将依样画葫芦的隶体当隶书来看待,这即是人人都可以通过简单了解一下隶体的特点,都能写出隶书来了。
2018.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