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348阅读
  • 558回复

灌水专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25楼 发表于: 2009-08-26


中国男人的怕老婆史[转帖]


战国时代,伍子胥看见专诸正要跟很多人打架,妻子出来叫他,马上就乖乖地跟回家了。伍子胥很奇怪:一个万夫莫当的大侠客,怎么会怕一个女人?于是便赶上前去询问原因,专诸告诉他:能屈服在一个女人手下的人,必能伸展在万夫之上,后来专诸被伍子胥推荐给吴公子光(即后来的阖闾),以鱼肠剑刺杀吴王僚,自己亦当场被杀。
  隋文帝皇后独孤氏十四岁就嫁给杨坚,发誓生死同一。独孤氏聪明仁爱,识达古今,为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天才,在帮助杨坚夺得皇位的过程中建立了很大功勋,与杨坚一起被称为"二圣"。然而她天性奇妒,却也为历史上少有。叛臣尉迟迥有个孙女非常漂亮,杨坚偷偷临幸,独孤氏乘皇帝上朝,派人一刀杀了这个美貌女孩。杨坚又悲又怒,单骑从御花园抢出,直入荒山三十多里。大臣追上,拦马苦谏。杨坚叹息:"我贵为天子,不得自由!"驻马良久,半夜才回宫。可以说,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级别最高最出名的怕老婆汉子。后来独孤氏死去,隋文帝立刻开始荒淫,不久就掏空了身子死去了。
  唐朝的管国公任环特别惧怕老婆。他曾对人说:"老婆有三个时期让你惧怕她。刚结婚时,她端坐在洞房中像尊菩萨。难道有人不怕菩萨吗?时间长了,生了子女,又像护犊的老虎。难道有人不怕老虎吗?待到年老时,脸上打皱像佛经上说的吸人精气的冬瓜鬼。难道有人不怕鬼吗?因为这些惧怕老婆,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听的人,都欢呼雀跃,连连叫好。
  卢夫人,房玄龄的妻子。还是在房玄龄地位卑微时,有一次他病得将要死了,于是对她说:"我病得快要死了,你还年轻,不可守寡,你要善于侍奉那个后来人。"卢夫人哭着进入帷帐中,剜出一只眼珠示于房玄龄,以证明自己决不会有二心。恰巧房玄龄的病康复了,房玄龄对她终身都很敬重。
  唐太宗要赐给房玄龄美女,玄龄再三推辞而不接受。太宗便令皇后召见玄龄夫人,跟她讲明,皇上赐给大臣婢妾之流,朝廷是有严格规定的,也是对他格外优崇的意思。但是,无论说什么,夫人决不回心转意。太宗便传令对她说:"是要不妒忌而活着,还是宁可妒忌而死掉?"夫人说:"我愿妒忌而受死!"于是遣酌酒一杯送给她道:"如果是这样,那就饮下这杯毒酒。"夫人举杯一饮而尽。毫无半点儿犹豫和留恋。太宗说:"我尚且害怕看见这种人,何况是房玄龄呢!"
  北宋才子陈季常,就是电影《河东狮吼》中的原型,在历史上可以说是"怕老婆"怕得最厉害的名人,据说陈季常宴请客人,而当时很流行请****来唱歌助兴,其妻柳氏就在隔壁用木棍敲打窗户,直到把客人都赶跑。
  陈季常与苏轼交好,苏轼是一个极为风流的人物,柳氏怕自己的男人被苏轼带坏,所以经常给苏轼脸色看,苏轼便写了首诗送给陈季常:"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苏轼的本意只是发发牢骚,顺便调侃一下老友。却没想到"苏子文章天下闻",陈季常从此名闻遐迩,成了怕老婆的典型。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统兵数万,威震东南,却每闻老婆大人驾到而惶惶不可终日。其部下皆不平,纷纷表示要为大帅教训这个"悍妇"。戚继光被部下所激,命亲兵接老婆入军营。帐内众将皆盔明甲亮,手执利刃,想给其妻一个下马威。不一会儿,其妻来到营帐,见了这等阵势,却无丝毫恐惧之色,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闻言,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说道:"特请夫人阅兵。"
  又有一次,戚继光架不住部下的极力怂恿,冲入家里想用利剑吓唬一下老婆,以振夫纲。当时其妻午睡刚醒,戚继光拿着宝剑大声喊喝以给自己壮威,其妻立马怒吼道:"你拿着宝剑想要干什么?"戚将军吓得浑身哆嗦,宝剑掉地,仓忙应答道:"我想给夫人杀只鸡吃,所以才高声叫唤。"夫人一听,开口说:"以后杀鸡再不要大声嚷嚷。"以戚继光的胆识、地位,天下当没有攻不破的难关,但他也在夫人面前少不了心虚气短,可见"惧内"绝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胆小怕事的小男人之为。
  康熙年间的宰相索额图极其怕老婆。一天,高士奇见索额图没来议事,就知道他家里又出事了,赶紧派了个使者去叫他。那使者来到索府,却见宰相夫人拿着鸡毛掸子趴在地上对着床底大叫:"你出不出来?"当朝宰相在床下大叫:"男子汉大丈夫,说不出来就不出来。"使者暗笑,忙喊:"索相,皇上召您入宫议事。"却见索额图从床下爬了出来,一边拍打着身上的灰尘一边骂道:"哼,有皇上给我做主,难道我还怕你不成?"
  清朝的张曜建立了很多的战功。他的妻子貌美而多才,张曜本来是个大老粗,娶妻以后就跟着妻子学习,像学生对待老师那样对待妻子。其妻经常责骂他,他却能非常高兴地接受,后来竟然也粗通了文略,在担任山东巡抚时,张曜经常向属下夸赞其夫人的能力,还问手下的人:"你们怕老婆吗?"有些人笑着说"不怕",这位巡抚大人立马大怒,说道:"你好胆大,老婆都敢不怕?"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统兵数万,威震东南,却每闻老婆大人驾到而惶惶不可终日。其部下皆不平,纷纷表示要为大帅教训这个"悍妇"。戚继光被部下所激,命亲兵接老婆入军营。帐内众将皆盔明甲亮,手执利刃,想给其妻一个下马威。不一会儿,其妻来到营帐,见了这等阵势,却无丝毫恐惧之色,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闻言,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说道:"特请夫人阅兵。"
  又有一次,戚继光架不住部下的极力怂恿,冲入家里想用利剑吓唬一下老婆,以振夫纲。当时其妻午睡刚醒,戚继光拿着宝剑大声喊喝以给自己壮威,其妻立马怒吼道:"你拿着宝剑想要干什么?"戚将军吓得浑身哆嗦,宝剑掉地,仓忙应答道:"我想给夫人杀只鸡吃,所以才高声叫唤。"夫人一听,开口说:"以后杀鸡再不要大声嚷嚷。"以戚继光的胆识、地位,天下当没有攻不破的难关,但他也在夫人面前少不了心虚气短,可见"惧内"绝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胆小怕事的小男人之为。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统兵数万,威震东南,却每闻老婆大人驾到而惶惶不可终日。其部下皆不平,纷纷表示要为大帅教训这个"悍妇"。戚继光被部下所激,命亲兵接老婆入军营。帐内众将皆盔明甲亮,手执利刃,想给其妻一个下马威。不一会儿,其妻来到营帐,见了这等阵势,却无丝毫恐惧之色,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闻言,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说道:"特请夫人阅兵。"
  又有一次,戚继光架不住部下的极力怂恿,冲入家里想用利剑吓唬一下老婆,以振夫纲。当时其妻午睡刚醒,戚继光拿着宝剑大声喊喝以给自己壮威,其妻立马怒吼道:"你拿着宝剑想要干什么?"戚将军吓得浑身哆嗦,宝剑掉地,仓忙应答道:"我想给夫人杀只鸡吃,所以才高声叫唤。"夫人一听,开口说:"以后杀鸡再不要大声嚷嚷。"以戚继光的胆识、地位,天下当没有攻不破的难关,但他也在夫人面前少不了心虚气短,可见"惧内"绝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胆小怕事的小男人之为。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26楼 发表于: 2009-08-26

我们究竟在喝什么? 看XX巨头如何忽悠大众[转帖]


  摘要:由于企业不断在名词上进行创新,我们在很多时候可能不知道我们在吃什么,而且企业可以很容易的改变名词的含义而逃避责任。同时,由于我们并不知道企业添加物质的品种和剂量,所以很容易造成中毒或者过敏。

  21CN“3·15”专稿

  作者: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最近,正在召开两会,会上讨论的一个议题是关于简体字与繁体字,何为规范的问题。由此我想到了牛奶用语的规范问题。曾经有一位记者问我,“从您的分析和调查来说,我们还能不能喝牛奶?要不要喝牛奶?”我很坚决地回答:“当然能喝,当然要喝!但是,首先我们必须确定的是我们喝的是牛奶。”

  我们现在从商店里能买到的“牛奶”,是不是牛奶呢?这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很难回答。因为牛奶其实就应该是牛的乳汁,但是我们能买到的却是很多含有不明成分的乳状溶液。

  “还原乳”? 为掺假造假提供机会的奶粉溶液

  我们经常看到奶业厂家使用的一个名词,“还原乳”。什么是还原乳?据解释,就是将牛奶制成奶粉,然后再用水溶解,制成的“牛奶”。其实,这应该称为"奶粉溶液"更加准确。有了最后这一步还原,还原时水的比例也由厂家说了算,这其实就是一个掺假造假的机会。我们知道酒也可以通过兑水而造假,不过可以通过酒精度来进行检测。

  牛奶的质量标准,却长期没有得到重视。一直通过氮含量测定作为标准,而这个标准可以通过向牛奶中加入尿素(如添加牛尿等)和三聚氰胺等含氮物质进行蒙蔽。有人提出,可以用有机氮作为标准,其实也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如向牛奶中添加大豆蛋白等劣质蛋白,甚至皮革水解蛋白等垃圾蛋白,也可以轻易骗过这样的检测。所以,我曾经带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学生,采用了一个比较难受到外界干扰的指标--免疫球蛋白含量,对市售牛奶的品质进行了检测。

  检测结果很令人担忧。在很多市售牛奶中,其免疫球蛋白含量都明显低于新鲜牛奶,有的甚至几乎检测不到免疫球蛋白的存在(请参考《亚太传统医药》2007年第4期《牛奶的免疫指数与人体健康》一文)。

  当时,我就提出我们的牛奶有问题,被大量兑了水,或者说还原大了,而且可能有不明添加的成分。结果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企业和公众的重视,直到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我也才知道牛奶中究竟被加了什么。

  牛奶中究竟被加了什么?

  牛奶中被频繁加入了很多物质。这些物质有些可以说出名字就明白是什么,如芦荟、维生素D和钙等等。有些就说不明白了,如乳化剂、甜味剂、增稠剂和防腐剂等等。还有就是在故弄玄虚了,如OMP、CBP、益生菌和益菌因子等等。

  加这些物质,我个人认为主要有2个目的。

  首先,就是掩盖牛奶的低劣品质,如添加三聚氰胺增加蛋白质的检测数值以及改善还原乳的口感。还有就是牛奶中存在有细菌(请参考《亚太传统医药》2007年第4期《牛奶的免疫指数与人体健康》一文),由于我国对奶牛的管理和牛奶的保存技术水平低,牛奶中的细菌含量很高,制约了牛奶的等级检测,于是有人就添加了所谓益生菌掩盖牛奶中的其他细菌,以逃避检查。还有就是在牛奶中添加抗生素,同时添加内酰胺酶,掩盖抗生素的残留。总之,手段和技术颇多,可谓费尽心机,我们的很多科研经费也都浪费在了这些造假技术的开发上了。

  其次,就通过添加剂,企图获得超额的利润,如加钙、芦荟和OMP等等。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牛奶中额外添加这些成分,这些成分其实可能对我们的身体有害。例如,补钙超过2000毫克/天就可能引起钙中毒,高钙还可能导致泌尿系统结石;芦荟则含有蒽醌类化学成分有一定的致癌作用,同时,孕妇应该避免使用含此成分的药物或食品添加剂,以免造成胎儿损伤或流产。有研究表明,芦荟全株叶液有毒,口服中毒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血便、里急后重,并可损害肾脏,引起蛋白尿、血尿。而OMP则是最典型的添加物质了。

  蒙牛的OMP究竟是什么?

  2006年,蒙牛乳业宣布第一款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世界领先牛奶产品问世--OMP技术和蒙牛特仑苏OMP牛奶研发的成功。该公司宣布,OMP即造骨牛奶蛋白(Osteoblasts Milk Protein),作为一种天然活性牛奶蛋白,它在有效提高人体骨密度方面具有独特的机理和效果。它在牛奶中只有微量存在,并可直接对骨骼发生作用。据蒙牛公司聘请的专家介绍,OMP可以增加人体内"造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促进骨骼合成代谢,从而有效地促进健康骨骼的形成,促使骨量增加。这提示这种OMP可能是一种生长因子或具有生长因子样作用的物质(如IGF-1等)。

  这个OMP曾经让我冥思苦想过很长时间。方舟子先生说,OMP就是IGF-1,我一直都很怀疑,因为IGF-1很贵,而且很难制备,蒙牛真有这个技术,卖IGF-1比还原牛奶赚钱多了。当时,有人说特仑苏有IGF-1,所以可能致癌。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我对特仑苏的OMP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首先,通过ELISA检测,发现特仑苏的IGF-1含量与其他牛奶无异;其次,通过电泳,也没有发现特仑苏中含有大量的与IGF-1分子量类似的物质;最后,经过体外细胞培养也未发现特仑苏蛋白有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所以,基本可以排除特仑苏含有IGF-1的可能性。我立即发布了我的结果,并分别质问了方先生和蒙牛,然而方先生一直坚持他是根据蒙牛的专利推测的,而蒙牛则一直未予理睬。直到今年,在质检总局的压力下,蒙牛才承认OMP是MBP(牛奶碱性蛋白)),其主要成分为LF(乳铁蛋白), LPO(乳过氧化物酶), cystatin C(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 C), kininogen fragment 1-2(激肽原片段1-2), and HMG-like protein (HMG样蛋白)等四种成分(见FDA 官方声明No. GRN 000196)。这些成分均与造骨无关,其生物学作用却很令人担心。首先,LF是一种抗感染因子,但作用与溶菌酶一样,很温和,在眼泪中就有很多,如果指望它起作用就象作手术用眼泪消毒一样可笑;其次,LPO(乳过氧化物酶)可以催化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和次卤酸等强氧化剂,可以产生杀菌作用,但可能在体内导致细胞凋亡,加速衰老,并与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而蒙牛不愿意承认的后两种成分就更令人担心了。cystatin C(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 C)是一种最新发现的胸膜炎标志蛋白,其含量不仅与胸膜炎(如结核感染)有关,而且与肾损伤和心血管病有关,同时其还是哮喘发生的相关因素(Filer G, Priem F, Vollmer I, et al. Diagnostic sensitivity of serum systatin for impair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J]. Pediatr Nephrol, 1999;13(6):501-506)。而kininogen(缓激肽原)则可以被蛋白酶水解成缓激肽,后者具有强而持久的平滑肌痉挛和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强的作用,可以导致腹痛、腹泻、哮喘、水肿和血压下降等作用。因此,过量添加肯定不好。

  “益生菌”:不益生,反害身

  牛奶只是我国食品行业混乱现状的一个缩影。这种混乱局面的典型代表就是食品(如牛奶)术语的不规范。在食品行业的潜规则下,诞生了很多类似于黑话的学术名词,如三聚氰胺被称为蛋白精等等。同时,还诞生了很多为了宣传而用的名词,如OMP 、CBP、益生菌和益菌因子等等。卫生部对OMP已经做出了无害的认定(尽管,我不认为这个认定是严肃而认真的,可参考我的博客http://blog.21cn.com/newssxse#article_page_1),我不想多谈了。这个益生菌对于人体,绝不是其宣传的那么有益和安全。

  关于“益生菌”,所谓“国际营养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是:益生菌系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它们可直接作为食品添加剂服用,以维持肠道菌丛的平衡。

  已发现的益生菌大体上可分成三大类,其中包括:①乳杆菌类(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詹氏乳杆菌、拉曼乳杆菌等);②双歧杆菌类(如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卵形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等);③革兰氏阳性球菌(如粪链球菌、乳球菌、中介链球菌等)。此外,还有一些酵母菌与酶亦可归入益生菌的范畴。

  就算所谓“益生菌”只是这些人提到的双岐杆菌等。其实,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双岐杆菌等所谓"益生菌"引起的感染及脓毒血症屡见不鲜,且对丁胺卡那等肠道常用抗生素高度耐药。

  因此,盲目使用“益菌因子”促进所谓“益生菌”是很危险的,可能造成健康的潜在损害,更没有任何提高免疫力的意义。就象用造骨蛋白促进骨骼生长,可能促进肿瘤生长一样。

  所谓益生菌不但不能益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反而可以导致人体的死亡。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发布的消息指出,从2004年到2007年,这个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对296人开展临床实验,以研究益生菌是否会影响胰腺炎。实验结果和研究人员的预想大相径庭:被注入益生菌的一组病人,不仅没有受益于益生菌的“关照”,死亡率反而更高,注入益生菌后死亡率提高到未注射组的近3倍。这是有人第一次以实验数据说明,所谓益生菌的危害。

  我国引入益生菌的概念有5-6年的时间了,很多人宣传其可以提高免疫力。但是,即使我们这些专业免疫学的研究人员也很难判断其效果,不过其引入新的感染原却是确定的。

  西班牙就曾有过这样的病例,3名患者感染了真菌血症后死亡。后来经调查发现,这几名患者都摄入过一种益生菌制品,用来治疗腹泻,但由于这几位患者本身已经存在严重免疫缺陷,而治疗时又把新的菌群带入到患者体内,引发新的感染,造成了菌血症的发生。

  益菌因子:真的有益人体吗?

  所谓“益菌因子”是指促进人体内有益菌增殖的因子如:GOS(低聚葡萄糖)、Inulin(菊粉)、FOS(低聚果糖)等等。由于不能被人体降解和吸收,可以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大量使用可以产生腹泻的效果,胃肠功能不佳的人应该避免使用。很多研究表明,摄入菊粉和低聚果糖,会增加盲肠和粪中丁酸的含量。丁酸又称酪酸,为无色至浅黄色透明油状液体,具有浓烈的奶油、干酪般的不愉快气息和奶油味,高浓度一次接触,可引起皮肤、眼或粘膜的中度刺激性损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大肠丁酸的产生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还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益生菌及益菌因子对人体的健康都是有影响的,而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应用的。

  由于企业不断在名词上进行创新,我们在很多时候可能不知道我们在吃什么,而且企业可以很容易的改变名词的含义而逃避责任。同时,由于我们并不知道企业添加物质的品种和剂量,所以很容易造成中毒或者过敏。

  可以说,企业的研发人员在真正的科研素质上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很多时候,他们总是强调添加的物质无毒,对人体有益,但是要知道随便改变食物的结构是很危险的。如在鱼肝油中大量添加其成分之一的维生素A,也可造成中毒。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卫生部现在认可OMP无毒,可以任意在牛奶中添加不会影响健康的结论值得商榷的原因。

  建议:杜绝忽悠性产品名词

  对于这种乱象,有关部门是有责任的,而国家也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制定了《食品安全法》。我认为这是好的开始,但有很多问题还亟待解决。

  首先,就是要规范学术用语,不能任意创造名词,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有检测的目标。杜绝防腐剂和乳化剂等定义含糊的名词。

  其次,就是建立完善的检测机制和机构,在官方检测的同时,支持和鼓励(如提供经费资助)民间机构(尤其是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监督和检测。实现食品监督检测的透明和公开。

  第三,严格限制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开发,严禁滥用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防止食品通过添加剂以次充好。

  还有,就是加强对食品生产者(如农民)和公众的食品健康与安全宣传,鼓励企业及其行业协会进行自律,避免片面强调或夸大宣传某种成分的重要作用,鼓励相关专家(如方舟子先生等)为公众提供食品安全建议,同时也应该鼓励相关部门或机构,甚至企业本身以实验为基础,澄清食品安全的质疑。

  最后一点,是我个人的意见(其实很片面),那就是应该禁止或限制从事饲料研究的企业或专家在一定时期内,参与食品添加剂或食品生产的科研工作,并且禁止或限制科研机构或高校同时进行饲料和食品的科研技术研究与开发。因为无论三聚氰胺,还是益生菌和益菌因子,都来自于饲料的添加剂。这些东西喂猪可以,但是喂人就会对健康有害的。同时,食品安全的研究必须依托基础医学的研究,不能只依赖于营养学等公共卫生或食品技术等研究,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

  (21CN“3·15”专稿)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27楼 发表于: 2009-08-27


 临汾煤管局长贪贿“有风度有尺度”  [转帖]


2月18日,记者从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临汾市原煤管局局长杨吉春因收受贿赂2192700元,另有5631168元不能说明合法来源,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

记者几赴临汾、运城等地,独家采访了侦办此案的太原市检察院反贪局,了解了这起反腐大案的幕后新闻。

杨吉春第一次走进省纪委大门,还带着出差时的行李箱,原计划“问完就走”的他,压根没有想到,他需要回答的问题,在他的极力遮掩下,反而越露越多。

省纪委的此次谈话,主要是针对临汾市原副市长苗元礼涉及的一笔公款去向。也许早有准备,杨吉春对动用公款之事头头是道,谈话几乎将告结束,杨吉春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本”却不慎露馅,办案人员逐页查看,杨吉春面如土色,就在小本本最后一页,写着一串数字。办案人员请杨解释,一直侃侃而谈的“杨局”哑口无言。

经过调查,“小本本”上的数字是一个银行卡号,里面的存款多达310万元,但卡的主人并非杨吉春,而是当地一位企业家。

办案人员随即赶往临汾,这位大老板说,逢年过节,他给领导送张卡,“表示表示”,也属人之常情,但自己送给“杨局”的卡,“冒出这么多钱”,他确实一头雾水。

今年53岁的杨吉春,是万荣县万泉乡人。 2006年6月,杨吉春调任临汾市煤管局局长,此前,杨曾任临汾市煤管局副局长、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临汾监察分局局长。

每一次职务升迁,都令这个科班出身的专家型干部身价飙升,煤老板们无不以认识“杨局”为荣,但杨吉春低调依旧,生活愈加俭朴,为人更加严谨,从不涉足娱乐场所,各种饭局能推就推。“我这样的干部,全临汾难找。 ”落网后,杨吉春也多次向检察官表白。 “我们愿意相信你是个好干部,”办案人员说,“但是,这个卡是什么意思? ”谈话每每戛然而止。

专案组再赴临汾,前后调查走访了100多位煤老板,“不赖,拿钱就给办事,好官。 ”老板们对杨吉春“如此评价”。

当时的临汾,大小煤矿上千,煤老板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半夜来电话”,尤其让他们心惊肉跳的是,一旦发生矿难,全市煤矿必定停产整顿。日进斗金的煤老板哪个不想早点开张?各主管部门自然成了公关目标,煤管局长当然成为首选。 “谁能攀上老杨”、“谁和老杨最铁”成了煤老板们暗中较劲的硬指标。

为了攀上杨吉春这棵大树,煤老板们挖空心思,寻找一切时机,给“杨局长”送红包、拉关系。蒲县某煤矿矿长,借与杨吉春玩牌之际,奉送礼金一万元,时机之巧妙,令煤老板们思路大开。

除了逢年过节的例行拜访,杨吉春及其家人的行踪,也成了煤老板争相打听的焦点。

2007年11月,杨吉春的妻子在北京看病,消息传到临汾,煤老板纷纷前往首都探望。

几年前,杨吉春的儿子结婚、过生日,煤老板们奔走相告,杨吉春大摆宴席,收受礼金数十万元。“你们是不是钱多,烧得不行?”记者曾经故作不解,请教一位煤老板,他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废话!不跑不送,煤矿能开安稳吗?”“多少人排着队想进贡,还找不到庙门呢。”乡宁县一位煤老板对记者实话实说,“花几万元,换百万元,这买卖值。 ”

在这些煤老板眼中,杨吉春虽然也贪,但贪得“有风度、有尺度”,对于他们拱手送上的礼金,总是拿一半,退一半,这让煤老板们挺惊讶的。

入股煤矿堪称杨吉春的得意之笔,“你当财神爷,我当保护伞”,年终分红,一切尽在红包中。

早在2002年,杨吉春就主动找到矿主李某,要求入股该煤矿,投资30万元。一座投资近亿的煤矿,区区30万元“连个浪花都溅不起来”,矿主李某虽然“热烈欢迎”,但这笔投资根本未入煤矿资本金账。

当年底,李某说到做到,兑现红利10万元,但杨吉春没有领取,继续投入,这场发生在煤老板和主管官员之间的合作“渐入佳境”,煤矿办手续,杨吉春多方关照,李某投桃报李,每年奉送的红利由10万元增至15万元,2007年又翻到了25万元……几年间,仅在李某矿上,杨吉春就收受了85万元。

“一听老杨家产近千万元,大伙都睁大了眼睛。”杨儿时的伙伴、万荣县一位退休教师告诉记者,老杨当官后回乡探亲,“抠抠唆唆”,咋看咋不像有钱人。多年来,老杨一直遵循着几大原则:不树敌、不张扬;不显山露水、不招惹是非;埋头攒钱。

人算不如天算,这位“有口皆碑”的“廉洁局长”最终没能平安到站,仅被追缴的赃款就达400多万元。追缴当日,杨吉春失声痛哭。

(摘自2月20日《山西晚报》作者郭风情)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28楼 发表于: 2009-08-27


“感情破裂”可以离婚了[转帖]


    作者:陈煜、钱跃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0年,“感情破裂”作为法定离婚理由,写入新的《婚姻法》。

  新的《婚姻法》第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现在我们可能觉得,这有什么?“感情破裂”当然应该离婚啦。但在当时,是何等的不容易。

  这一规定,既明确了判决离婚的法定理由——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又坚持了离婚自由原则,同时,也赋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权。从学理角度看,将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法定理由,在80年代的中国,不仅具有立法的现实性,而且具有理念的超前性。

  1950年《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1950年《婚姻法》除有协议离婚程序和诉讼离婚程序外,并无关于判决离婚的法定理由的规定。

  为解决离婚标准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1950年至1980年均发布了相应的司法解释。透过司法解释,我们可感知到,离婚的原因主要集中为夫妻双方不通音讯、夫妻一方下落不明、夫妻一方患病、当事人未达法定婚龄。离婚的原则界线则依最高院1963年8月28日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几个问题的意见》来处理。意见中指出:离与不离,首先应从“婚姻基础(自由结合还是包办)、婚后感情和离婚原因,来查清夫妻关系是否还可以维持;其次,要充分考虑子女的利益和社会的影响。这样的离婚标准,当时被法官们称为“三看一参”:一看婚姻基础,二看婚后感情,三看离婚原因,四还要注意子女利益和社会影响。在这次的离婚标准中,“感情”已经出现,但很弱。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的离婚立法多由过错原则转而采取婚姻破裂原则。

  英国是首先实行离婚法改革的国家之一。其1969年离婚改革法第1条规定了离婚的惟一理由——婚姻已无法挽回地破裂。当然,原告应提出婚姻关系破裂的证据。

  澳大利亚1975年的离婚立法否定了过错原则,而将婚姻破裂取代以往所有的离婚理由,但必须以夫妻分居达12个月作为婚姻破裂的证明。

  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率先于1970年制定了以“不可调和的矛盾已引起婚姻的彻底破裂”和“不可治愈的精神病”,作为离婚的理由。

  法国于1975年颁布离婚法,该法于1976年1月生效,该法在放宽离婚理由的同时,把双方相互同意和共同生活破裂作为单独的法定离婚理由。

  1970年,在联邦德国法律界代表大会上,与会代表同意实行破裂主义原则。1977年7月1日生效的修订后的联邦德国民法典,采纳了破裂主义的离婚原则。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歌雅后来专门撰文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域外各国对离婚问题采取了相当宽容的态度,许多国家抛弃了离婚过错原则而代之以破裂原则。这一立法主义的变化,深深影响着我国1980年的婚姻法改革。1980年婚姻法改革的成果之一,就是将“感情确已破裂”作为准予离婚的法律根据,而“感情确已破裂”应属婚姻关系无可挽回的破裂范畴。

  到底什么是感情破裂,感情破裂是否有标准,感情破裂是否只是一方的态度,这些在1980年的《婚姻法》中都没有明确规定。直到198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一个《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意见》将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归纳了十四种情形,其中的几条规定是:“婚前缺乏了解,草率结婚,婚后未建立起夫妻感情,难以共同生活的”;“因感情不和分居已满三年,确无和好可能的,或者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又分居满一年,互不履行夫妻义务的”;“一方好逸恶劳、有赌博等恶习,不履行家庭义务,屡教不改,夫妻难以共同生活的”等。

  尽管后来国家还对《婚姻法》作过多次修改,但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连同“感情确已破裂”几个字,已经载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它的意义在于:不能把不准离婚作为一个惩罚手段来使用。

  后来不少人把1981年离婚率的上升归因于1980年的《婚姻法》。根据《上海民政志》记载,1980年,上海人离婚的数量是883对,1981年,离婚的有1304对。

  曾经参与1980年《婚姻法》修订的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婚姻家庭法学研究所所长杨大文,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说:“那是因为过去离婚实在太严了,而1981年后的有一部分离婚是解决历史上遗留的问题。”

  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黄传会在写作《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文汇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时找到了以下这份材料,那是1982年11月25名妇女联名写给当时的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一封信,信的部分内容如下:

  胡总书记:我们是在婚姻家庭问题上受第三者插足的受害者,本不该打搅您,但因国家制定的婚姻法离婚部分有病洞,它使一些缺乏道德的人钻了空子,使好人受气,道德败坏的人得了逞。法院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压制我们这些受害者,客观上起到了助长违法乱纪的人更合法化,我们被逼得无路可走。因此我们25个同志并代表我们43个子女急切地请求您给我们做主,并请您尽快地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

  一些人蓄意制造“感情破裂”“坚决离婚”的幌子下,乱搞两性关系,给多年的家庭、一方或子女带来终身不幸。法院在受理我们案子期间,对有过失的一方不揭露其错误,对其恶劣行为不严厉批评,不谴责,反压制我们这些弱者,强迫我们离婚,我们不同程度地体会了在法律面前的不同待遇。法律对人民没有起到教育作用,相反助长了资产阶级思想,道德败坏的泛滥,我们想不通,中央领导一再强调在新形势下加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可法院同志却强调说:“我们是执法单位,婚姻法没规定讲道德,有意见找立法单位提去。”

  黄传会认为,1981年离婚率上升和新的《婚姻法》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被禁锢了多年的思想解放了,人们开始追求自由,追求自我,价值观判断也不一样了。过去觉得离婚要么是生活作风不好,要不就是陈世美,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变得宽容了。”(参考2008年2月17日《新闻晨报》,作者顾筝)

  另据报道,1983年,由36名妇女组成的“秦香莲****团”联合到全国妇联****,状告她们的丈夫是“陈世美”。这些女性都是知识分子,她们在过去的岁月里自觉地支持了丈夫的事业,可这些丈夫翻身后竟纷纷借助新《婚姻法》中的“感情破裂”一条,提出离婚,不要糟糠之妻了。在这一轰动事件中,中国人第一次听到一个新词汇:“第三者插足”。官司最终打到中央,在中央领导人的过问下,36个“陈世美”没有一个在当时离成婚的。但在10年之内,他们全部都离婚了。

  我们还是回忆一下当时台湾歌手罗大佑的一首歌曲《恋曲1980》:

  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着我

  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

  姑娘你别哭泣我俩还在一起

  今天的欢乐将是明天永远的回忆

  什么都可以抛弃什么也不能忘记

  现在你说的话都只是你的勇气

  春天刮着风秋天下着雨

  春风秋雨多少海誓山盟随风远去

  亲爱的莫再说你我永远不分离

  你不属于我我也不拥有你

  姑娘世上没有人有占有的权利

  或许我们分手就这么不回头

  至少不用编织一些美丽的藉口

  亲爱的莫再说你我永远不分离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29楼 发表于: 2009-08-28

信用卡:贵族身份的消退[转帖]


作者:李桂杰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小姐是“刷卡一族”,身上装着各种卡,美容卡、公交卡、超市积分卡,还有几家银行的信用卡。逛商场购物的时候,张小姐喜欢刷信用卡,她说:“用信用卡比带现金安全,使用起来也方便,我已经习惯了用信用卡进行支付。”

张小姐说起办信用卡的过程,显得十分简单,她说自己的房子在中国建设银行做了按揭之后,银行就通过寄信的方式通知她,如果需要,她一填表马上就可以拥有一张中国建设银行的信用卡。就这样,没有经过漫长的等待和复杂的手续,张小姐就拥有了第一张信用卡。之后,她又办理了招商银行信用卡和一张可以在国外使用的万事达卡。

信用卡由贵族卡、身份卡回归大众,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金融领域的标志性变革之一。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的信用卡发卡银行的经营招数却把普通人排除在外。当时的信用卡经营的招数有以下三种:向政治名人要导向向文体名人要舆论,向经济名人要效益。在当时,作为市场的促销手段和定位,长城卡、牡丹卡、维萨和万事达卡、金穗卡争相与名人“握手”,而名人也把拥有一张信用卡当成身份和信誉的象征。

细数信用卡的历史,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为其代办“东美VISA信用卡”协议,代办东美卡取现业务。从此,信用卡在中国出现。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标志着信用卡在我国诞生。随后中国银行也成为大陆发行信用卡最早、为国外代理信用卡最多的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银行推出的长城卡有中国“贵族卡”之称。

1993年2月的一天,乒乓球名将邓亚萍“闯”到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信用卡部,正在与国外同行谈论业务的高级职员停止谈话答复了邓的询问:“办一张卡需要存多少钱?”职员:“起存1000元。”邓失望:“1000元?”职员:“多存也可以,三万两万都行。”邓立即答复:“没问题,没问题。”她立即填表,在场的人都乐了。

其实,在当时拥有信用卡成为一种时尚。各银行把自己拥有的名字信用卡客户作为对外宣传的资料。当时的中国银行除了有邓亚萍以外,还有姜昆、唐杰忠、韦唯、李宁、马季、常贵田、那英等明星客户。

除了明星以外,在中国开始发行信用卡的四大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还都拥有一批省、市党政要员持卡族。

这四家银行当时规定:不论哪家银行的省、市、自治区级分行,还是区级支行,在开卡的时候,都要邀请当地主管金融工作的党政要员剪彩或是出席开幕仪式,同时要向这些人赠送各自的荣誉卡。截至到1992年年底,国内4家银行已有495个省、市、自治区分行,以及地区支行发行了信用卡,据最保守的估计,全国至少有约1500位党政名人分别拥有长城卡、牡丹卡、维萨和万事达卡,以及金穗卡。

此外,在4家银行的内部,从总行行长、副行长至地方的分支行的行长、副行长口袋里均装有各自的信用卡,人数众多。

但是,遗憾的是,根据当时有关媒体的报道,除银行官员经常使用信用卡外,4家银行对信用卡的使用跟踪记录表明:绝大多数政要名人没有使用记录。但也有例外,根据农业银行的介绍,在佛山市分行发卡仪式上,一位市委副书记接过卡后,当即使用,并从口袋中拿出了500元补在信用卡上。还有佛山市的一位青年乡镇企业家,在信用卡上一下子就存上了140万元钱,并指着卡说,今年一年的招待费都在里面了!

靠着名人、政要来发信用卡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已,希望通过这些人来制造舆论,扩大信用卡的影响。

而当时的朱镕基副总理在当年的银行行长会议上,针对钞票发行量大,运输不方便一事,提倡“大力发展信用卡”,这是中国高层领导人讲话中首次提到“信用卡”三个字,让银行界大受鼓舞。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增长,人们消费理念发生深刻变革,于是,曾经让消费者望而却步的信用卡也开始自降门槛,不仅提高透支额度,甚至撤销一贯施行的担保人制度。光大银行重庆分行私人业务部总经理庞洪涛说:“近几年,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很迅猛,而且各个银行的发卡量不断创出新高。用信用卡直接购物消费,每年以200%甚至400%的速度递增,银行信用卡利润增长一直持续在40%~50%,市场前景很大。”业内人士预测,伴随着“卡时代”的到来,信用卡消费将成为继房贷、车贷之后的新热点。

2007年的某一天,三个年轻人走在天桥上,不知是谁搞恶作剧,喊了一句:“警察来了!”人群马上骚动起来,正在摆地摊的小商贩们熟练而迅速地卷起“家当”四散奔逃,这时,只有一个小姑娘没有跑,而是茫然地站在街边的摊位旁张望,还有点不知所措,细细打量一下她的摊子,才发现原来是某银行办信用卡的一位业务员。办理信用卡从贵族沦落到街边倒是让很多人没有想到,但也并不感觉有多惊讶。

而王思的经历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他只是一次在街边填了一家银行的表格,办了一张地摊卡,结果就收到了四张信用卡。“这个5000,这个8000,那个10000……还有这张民生卡,透支额度是25000!”王思晃着手中的民生卡,得意之情无以复加。其实,王思既不是私人企业主,也没有显赫的家史背景,更非白领阶层,只是一个在机关上班的普通职员。可为何银行都这么给他面子呢?这原因,连王思自己也懵懂不知。

2008年一季度,我国的信用卡发卡总量突破1亿张,信用卡不再高不可及,也不再年费上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信用卡已不再是贵族身份的代表,而是在地摊和地铁的过道商铺就能够办理,成为各大卖场可先消费再还款的金融工具。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0楼 发表于: 2009-08-28

海归:人才大军抢滩中关村[转帖]
 

  作者:李桂杰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在余新华的印象中,“海外”这个名词最初总是与罪名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当1980年国门初开的时候,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有一种新奇和惶惑交织的感觉。那时与来华的外国人接触,还有许多不成文的规定,接触多了就会遭到干预,但国人对于外面世界的好奇心却挡不住,那时候,已经没有多少人相信我们的生活是全世界最好的了。这一年国家开始允许自费出国留学,余新华的内心也开始蠢蠢欲动。他还记得,当时电台里开始播放《英语九百句》,经常能够看到各种年龄的人坐在街沿上,认真地呀呀学语。就连收听《美国之音》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说成是学英语了,此后还流行过《跟我学》、《基础英语》和《新概念》等外国人编的教材。

  “最初的开放,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谁也没有意识到中国从此加入了全球化进程。而随着技术的引进,不可避免地也涌入了各种思潮。到了国外,了解了西方物质生活的富裕,某些制度性安排的合理,更多的海外留学生开始希望自己的祖国早日融入世界。”余新华说,“此后市场经济的确立,多元社会的共识,其实都与外来文化的触发分不开。”

  据有关部门2005年的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有58万多人出国留学,分布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史无前例。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72%,均为留学回国人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留学人员回国以年均13%的速度增加,部分沿海地区的增加速度超过30%。到目前为止,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已逾15万人,超过了从1847年到1978年131年的数量总和。

  这些学成回国的人才由于身处世界发展的前沿,成为中国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桥梁。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使我们能够更快更完备地实现一个民族的崛起与文化的重建。

  作为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化知识群体,海归创业,恰逢其时。正如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海归派代表人物王辉耀在著作《海归时代》所说:在市场全面主导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拥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更丰富的人生经验的“海归”,毫无疑问获得了面向时代和未来的优势。这是一个需要海归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就海归的时代。

  2005年12月4日晚,由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主办的“岁末京城国际精英大聚会——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年新年联谊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次聚会是继2004年12月17日成功举办“2004·京城国际精英新年联谊会”之后,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再次在年底推出的庆祝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韩启德学长及夫人袁明女士出席了联谊会,应邀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还有中央统战部、教育部、人事部、全国工商联、全国侨联、北京市侨联等有关部门领导及欧美同学会部分成员及部分高级顾问。张朝阳、周云帆、严望佳等与中关村渊源颇深的海归人士出席,成为晚会上的亮点。

  那是一次热闹非凡的聚会。然而就在2000年中秋节却有过这样的一幕,当时,负责留学生工作的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和助手留学生服务总部主任初军威在管委会邀请几位留学生共度中秋之夜。他们在昏黄的路灯下等了一个多小时,几个留学生创业者匆匆赶来。当时,中关村西区还没有筹建,交通十分不便。

  当时为什么人这么少?因为中关村留学生事业刚刚开始,为数很少的几个留学生企业散落在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中间,像是星星之火。于是,夏颖奇开始筹划如何使之燎原。

  一个颇具意味的现象是,近年来,出国的留学生和回国的海归中有2/3和中关村联系密切,他们或曾就学于中关村,或工作在中关村,或创业在中关村。

  夏颖奇介绍说,现在中关村各个大学在校的大学生将近60万人,2005年夏天,毕业生15.6万人。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准备出国留学。中关村由此成为中国国际化人才的集散地。每年,各个大学都向国际输送各种留学人才,而且这些人才也逐步从海外归来寻找中国崛起过程中自己的世界位置。于是,中关村的位置自然凸显,世界开始瞩目中关村。

  夏颖奇说:“到中关村考察访问的留学生平均每年25000人,留在中关村创业的有7000人,创办了2800家高科技企业,这些高科技企业都是国际化的,其中的‘海归’都是走遍了东西南北的,都是懂各国语言的,在国外有导师,有师兄弟,有同学,有很多朋友,甚至他们这些人都在国外的企业工作过,做研究开发,做企业管理,甚至有一些人还在一些政府部门工作,他们带回了国际化的理念,也带回了很多国外的商业合作机会。”

  在中关村,“海归”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带来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得中关村同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海归的作用日渐凸显,各个海归企业的出色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亚信的丁健,UT斯达康的吴鹰,中星微的邓中翰,搜狐的张朝阳,启明星辰的严望佳,新浪的汪延,信威通信的陈卫,芯晟(北京)的傅登原……这些人几乎代表了中国IT事业的国际化实力与能力。11月17日,媒体最新披露,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评选的第16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确定了30名候选人,邓中翰、李彦宏等人赫然列在名单中。中星微、百度等企业在纳斯达克的上市更为人瞩目。

  在和中关村的一些“海归”谈及归国创业感受时,一位“海归”提及的两件往事让新“海归”们感慨良多。当时,为了欢迎两位“海归”,中关村留学生服务总部主任初军威和夏颖奇冒雨去接机,甚至为新加坡回来的留学生易章雄夫妇交超生罚款。

  “90年代末,我们从国外学成回来,当时的正路子是到大学教书,或者是进科研院所,回国创业其实心里一点谱都没有。”北京奇迹科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玮回国时对商业政策和创办公司的渠道基本上一无所知。

  实事上,为了使中关村“海归企业”成为一个事业,营造一个“海归”创业和就业更加容易的生态环境,夏颖奇等人下了不少功夫。他们开始积极筹划政策绿色通道、全方位服务、创业孵化、大学资源共享、项目融资项目推介、政府资金支持体系,以及人才就业求职体系。

  为营造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夏颖奇着力在海外建立了5个海外联络处,分布在美国硅谷、马里兰大学,日本东京、加拿大多伦多、英国伦敦,为那些回国创业考察参观的“海归”人才提供服务。然后,建立创业孵化体系,不仅仅是提供基本的物业服务,更重要的是法律咨询、财务代管、人员培训、招商引资等。第三大体系是大学和科学院资源共享体系,使留学生拥有强大的人才和科研的潜在资源。第四大体系是项目融资和项目推介体系,通过大型的项目交易会,如每年1月份中关村管委会招商项目洽谈会,5月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9月份电脑节,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的“三三会”,即“留学人员精品项目推介”,宣传和推荐留学生的项目。然后是留学人员的职业发展体系,并不是每一位“海归”都回来做老板,做董事长,做总经理,还有愿意做高级白领的,园区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位置。最后是政府的资金扶持体系,政府拿出一笔钱,为这些创业园做补贴,给留学生企业减免租金;还有,拿出一笔钱为刚刚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企业提供无偿资助。帮助他们获得科学技术部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科委、教委、人事局的各种资金。

  截止到2004年6月,管委会累计资助418户留学生创业企业,资助金额3436万元;85户企业通过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获得银行贷款6225万元。

  弹指一挥间,已经是六载春秋。在这6个年轮里,中关村海归事业已经成长为一棵大树。在夏颖奇看来,在中关村,本土民营企业、“海归企业”和跨国公司已经成为3种市场力量。在国际化的背景中,后两种企业将会成为中关村未来经济的主色调。本土企业将通过各种形式完成国际化的演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对“海归”等国际化人才的聘用来实现市场、管理和产品技术的转型。联想对IBM的并购表明,本土色彩最浓也最成功的联想开始了自己的国际化之旅。那么,没有这种资金实力的本土民营企业如何实现转型?答案的一部分在“海归”身上。

  夏颖奇认为,留学人员的创业企业是中关村乃至中国国际化的重要载体。他们带来规范化的国际经营思路,这些思路与市场对接好以后,就是国际化的一个个范本。而这些范本的示范作用对于民营企业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留学生在企业专业技术、国际化程度、市场理念和诚信守法方面都十分优秀,但在技术储备、市场开拓和心理承受能力上又准备不足。对策就是营造好政策、人文、资讯、人才和融资环境。

  如今的中关村留学生事业可圈可点,用一组数据可以说明,2004年1~6月份领取执照的留学生企业258家,同期的2000年、2001年、2002年与2003年分别为248家、243家、248家和249家,说明留学生企业在稳步增长。截至2005年9月,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有2800家。而百度、空中网等优秀“海归企业”的作为使中关村科技型经济的留学生因素立刻凸显。通过服务体系和运转平台的营造,夏颖奇和他的同事们组织了一个中国最大的留学生创业平台的旗舰。

  “中关村成立20年来,一直引领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未来20年,中关村将引领中国清洁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为节能减排、和谐发展作出突出贡献。”2008年2月11日,夏颖奇应第62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凯瑞姆博士的邀请,代表中关村参加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以“致力于解决气候变化:联合国与世界在行动”为主题的联合国大会专题会议,发表了题为《北京高科技园区以清洁技术参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演讲。这是中国科技园区代表第一次把声音带入联合国总部的讲坛,也标志着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区代表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程度进入了新阶段。

  夏颖奇认为:“‘海归’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带了回来,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带了回来,将海外的先进企业文化带了回来;此外,‘海归’们还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为中关村铺开了一张覆盖全球的人脉网络,将海外的资金和市场带到了中国。”

  据了解,海外资本在中关村风险投资的80%都投给了“海归”企业。对此,夏颖奇解释说:“海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在投资一个项目前,首先要看这个项目用的是谁的技术,其次还要考察团队的教育背景。‘海归’的项目技术一般是来源于海外知名研究机构,资金进入之后获得成功的几率较高,同时‘海归’在陈述自己的项目计划时,在语言和表达上也具有优势,因此,海外风险投资机构乐于给‘海归’企业投资。”夏颖奇说:“‘海归’鼓励了海外投资的跟进,可以说是‘海归’促成了中关村国际投资资本市场的形成。”

  在建设创新型中国,真正实现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中关村无疑扮演了“旗手”的角色。也正是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中关村以及中关村的“海归”人才大军才受到全球的关注。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8-28 10:38:36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1楼 发表于: 2009-08-28

高层建筑火灾救援成世界难题[转帖]


  摩天大楼的防火之痛

  号称“电视台里的变形金刚”的央视电视文化中心,还未来得及全面展示其“享受建筑”的理念,就“报废”在2009年元宵节的大火中。火灾,已经成为摩天大楼致命的“杀手”。

  钢结构:高温变成面条

  “高层建筑,尤其是外观怪异的高层建筑,一般是钢结构建筑或部分采用钢结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秦佑国在接受采访时称,“过高的楼必须采用钢结构,这是因为混凝土结构太重了,而钢结构可以做到很高很大。 ”

  对于摩天大楼,尽管钢结构具备主体结构比较轻、建造快、现场施工量小的优点,但其致命弱点是怕火——虽然钢本身并不燃烧,但普通钢材在600摄氏度的环境下,强度就和面条差不多。所以,钢结构安装后会在表面喷涂一层厚厚的防火涂料,一般涂料保证的耐火时限为2~3小时,以供建筑内部的人员逃生。一旦大火烧过,钢结构往往严重受损。如果救火时浇水,对其破坏将更加严重。钢结构高层建筑即使发生不大的火灾,技术上也必须拆除才能保证安全。

  “世界上最典型的此类事故就是美国“9·11”。事实上,世贸大楼不是撞塌的,而是烧塌的,因为高温导致钢结构变形,承受不了上面的重量,就塌下去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阎培渝说。

  权威资料显示,央视电视文化中心不是纯钢结构,而是型钢混凝土结构,耐热性能比钢结构好。 “混凝土传热性没有钢材好,因此即使表面受到高温烘烤,内部的温度上升也会慢一点,受到火灾的损害比钢材要小。央视这幢楼目前没有坍塌的危险了,因为火已经烧过去了。”阎培渝说,“但在大火的作用下面,强度会下降,虽然没有塌,但是以后的结构强度会受到很大影响。还可能在高温的作用下,发生结构变形,受力状态都发生改变了。 ”

  豪华装修导致安全隐患

  建筑评论家方振宁说,央视大楼的建筑结构中间有一个二十几层的巨大中庭,南面是客房,北面有客房有店铺,所有的装修都是木材的。阎培渝表示,“很多建筑物火灾都是由装修材料引起、扩散的。而且建筑是中空的话也比较容易扩散,燃起来是挺快的。 ”

  一位建筑师表示:“一般而言,在后期的室内装修阶段,常使用大量可燃性材料,建筑内部易燃物常常乱堆乱放,还分布着大量电线和电缆,这使得一个小火星都可能引发一场大火;而这些年建筑业内层层分包的恶习,让防火分区和防火部署难以落实,一旦起火就火烧连营。 ”

  为了追求建筑外观效果,央视的这栋大楼外墙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可以透光的玻璃幕墙,另一种是像罩子一样的铝板幕墙。而大火正是从一面玻璃幕墙中汹涌而出,而铝板幕墙的一面基本无火。

  据了解,很多摩天大楼均采用玻璃幕墙,国内外建筑界对此颇有争议,其中日本、德国等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使用。原因在于玻璃幕墙虽然本身并不燃烧,但会因抽风作用而成为火势蔓延的途径,而且常常等不到人员疏散完毕,幕墙就已达到耐火极限而向下掉落,严重影响人群安全。

  摩天大楼,一个“灾害放大器”

  据了解,在业内,高层建筑被称为“灾害放大器”。由于高层建筑内各专业竖井林立,火灾时这些竖井就像高耸的烟囱,构成火势蔓延的主要途径,“火势将比低层建筑猛烈百倍”。

  目前,全球消防体系能够提供的最高云梯约130米,而北京市消防系统最高的云梯不超过100米。在这个基础上,高压水龙还能喷射出10米左右。通常,消防云梯车只能升至限定值的80%左右。如果地面风力达到4~5级,云梯车则无法升高作业。如果着火的摩天大楼超过云梯的高度,则无法从室外扑救,除非动用直升机,否则只能依靠自救,即依靠室内的消防疏散设施——这使得高层建筑火灾救援成为世界性的难题。而逃生则是另一个重要问题:城市安全部门曾做过试验,让一名身强力壮的消防员从第33层跑到第1层,用时35分钟。而火借风势,30秒内就可以从第1层到达第33层。这样算来,当火灾发生时,慌乱的人群跑到楼外逃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国际社会上,摩天大楼防火方面的安全性能一直备受质疑。此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摩天大楼火灾频频——美国、委内瑞拉、马来西亚,均发生过震惊世界的摩天大楼火灾。

  所以,1974年芝加哥443米高的西尔斯大厦落成后,美国一大批建筑工作者拒绝设计摩天大楼。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第5期 作 者王婧等)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2楼 发表于: 2009-08-28

东北剧在南方“惨败” [转帖]


 近日,中央一套和八套的晚间“黄金档”正在播出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关东大先生》和潘长江的《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2》。两剧播出后,观众反应出现两极分化——北方观众被东北式幽默逗得前俯后仰,而南方观众却对赵、潘二人抖出的“包袱”一脸茫然。
  两剧在北方的口碑很不错,尤其是地道的俚语式对白受到称赞。但
不少南方观众却表示,虽然有字幕,但观看过程中还是听不懂。

  广东电视台总编室主任林建平认为,东北剧在南方“惨败”的根源还在于南北生活环境不同:“南方人没经历过‘包饺子’、‘暖炕头’的生活,自然融不进东北人喜欢‘唠嗑’的乐趣中。”

  林建平说:“南方属于市井文化,像《外来媳妇本地郎》讲的就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乐趣;而东北多是乡土文化,这两部剧体现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式的幽默,但南方观众并不一定能接受和体会。”

  让南方观众感到不习惯的还有剧中人物动辄就引经据典,对白也是“说得比唱的好听”,文化味太浓。

  南方网友还指出,这两个剧分别是赵本山和潘长江小品剧的延续,生活化的电视剧被演绎成了风格夸张的舞台剧。赵本山的“斗鸡眼”、范伟的“大舌头”、小沈阳的“娘娘腔”,都让人明显感觉到“在演戏”,这样的表演风格并不被崇尚真实感的南方观众所喜欢。

  (《羊城晚报》2.6 章琰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3楼 发表于: 2009-08-28

潮汕人一生的保健方[转帖]
 

 生活在广东与福建交界处的潮汕人总结出许多养生的好方法。

从小开始喝“擂茶”

  擂茶是潮汕的特色,擂茶让潮汕地区的人得以长寿和健康。

  擂茶的做法是:把乌龙茶简单泡一下,然后放进土钵中,将其捣碎成糊,再加入芝麻、爆米花、花生末,然后用开水冲成糊。擂茶不
但暖胃而且有强健骨骼,避免肝胆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同时,擂茶的通便作用也特别明显。

青春期喝“薏米汤”

  对于青春期躁动的孩子,潮汕人爱用芒果叶和薏米熬水,这样的茶水能清热利湿降燥。同时,薏米还能起到助消化的作用。

新人过门先吃“鸡酒”

  潮汕人结婚以后,新娘子就要开始吃“鸡酒”了。中医的观点,鸡肉是温补的,酒和醋也是如此,三种东西搭配好了,可以温暖子宫,帮助子宫内膜调理,疏通输卵管,还能治疗痛经。

  鸡酒的做法:把鸡肉炒熟炒透,再放入米酒或黄酒和醋来炖,炖到酒气和醋味完全融合在鸡肉里即可。一般来说,鸡酒也适合其他寒冷地区的女性,尤其是阴冷湿寒地区的女性吃吃鸡酒,对身体的温补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产妇用益母草洗澡

  在潮汕,产后妇女有用益母草水洗澡的习惯,就是用少量益母草煮水,放温再洗,可以防止产后病。

  如果有条件的话,产前和产后一个月每天吃点姜醋。姜醋有去寒收敛健脾开胃的作用,化恶露,补钙,在产前可以抵抗妊娠反应,促进孕妇的食欲,而在产后,则有很好的下奶作用。

  姜醋的做法:把鸡蛋用文火煎,把边煎得略有点焦,然后盛放在碟子里,接着锅里放上油和姜丝小炒,然后放一碗水,把鸡蛋也放进去一起焖,再放一些家乡的醋,用小火焖至蛋黄变得酥软。

更年期喝“当归水”

  潮汕地区的很多妇女更年期时候还在干活,加上长期精神紧张,更年期崩漏情况很多。过去,很多潮汕人会喝益母草和红糖一起煮的水。后来因益母草使用不规范的原因,开始用当归和红糖熬水。当归红糖水不但有暖宫补血作用,还能预防老年痴呆。

(《健康时报》2.9 吴尧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4楼 发表于: 2009-08-28

官太太考察团操作链条及内幕[转帖]

 

2008年岁末,继揭开江西新余和浙江温州两个公费出国旅游团的黑幕后,网友“魑魅魍魉2009”再次爆料,称自己捡到的文件袋中,还有一份“张家港8人贵宾团”的资料,该团团员均为女性,“客人性质”是“张家港市长夫人及市政府其他领导夫人等”,她们13天内先后在美国“考察”了尼亚加拉大瀑布群、哈佛大学、百老汇、赌城拉斯维加斯、好莱坞等景点,共花费人民币近24万元。

消息一出,《中国青年报》迅速予以报道,张家港市政府也做出回应:经调查,“名单中有前市长夫人,但只是利用公休假自费出游,不存在公费旅游的情况……其余人也均非张家港市政府官员夫人,均为因私出境自费旅游”。

此事似乎可以告一段落,可公众心中被激起的质疑却无法散去:到底有没有官太太在飞来飞去四处“考察”?是谁的太太在飞?靠谁的能量飞?怎么飞?为寻求答案,《环球人物》记者进行了调查。一番明查暗访下来,记者几经遭拒,直到熟悉内情的小成(化名)出现,才向记者道出其中原委:“在出国游市场上,类似的公务考察团占了相当份额,最近,为了避风头,许多早就定好的公务出国考察团纷纷取消行程,谁会在这节骨眼上说些砸饭碗的事? ”

小成曾在旅游界打拼了10年,虽已转行,却仍对公务出国游的各方面“门儿清”。他说,2001至2004年是旅行社接公务考察团的暴利阶段,其利润较普通游客出国游高出5至10余倍,这个市场也因此被视为“无本万利的肥肉”。

小成告诉记者,“太太团”情况,在很多城市都发生过,只是“大城市的行政网络更加健全,太太们处事相对低调、隐蔽,而在一些小地方,一些太太们沾公家便宜成习惯了,狂妄得无法无天,被曝光的几率才大大攀升”。据他了解,“太太团”的整个运作过程,大体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官太太们有出国需求

有时,一些官员希望在出国考察时带上太太,有时则是太太们主动提出出国散心,继而由她们的老公向其权力辖区的企业 “打招呼”。小成做了个打电话的手势:“‘喂,我老婆想去某个地方,你们要不要一起去?’言外之意,就是由你买单啊。

这些企业心领神会,马上就找到我们办各方面的手续。

第二,“国际交流公司”接手小成口中的“我们”,是顶着国际交流公司的名头,专营公务出国考察业务的旅行社。由于企业和政府部门均无法用旅行社发票走账,所以承办公费旅游项目的旅行社就需要“披一张国际交流公司的外皮”,以开具能够报销的发票。

第三,为官太太“制作身份”为了掩人耳目,国际交流公司接到生意后通常会着手给太太们 “制作新身份”。

他们会联系各种民间协会,为其申请理事或者研究员的头衔,因为“制作这样的身份更简易,也更隐蔽”。

第四,与境外同行取得联系国内一切准备就绪后,国际交流公司便开始与境外同行联系。这些境外同行通常也会顶着一个语焉不详的公司或集团名号,并自称是“集商务考察、商务旅行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具备完善的运作体系和服务网络”。而事实上,在国外注册成立这样一个“集团”仅需三五个人,其中还包括一个常驻国内,负责联系业务的“总代表”。

第五,购买邀请函接到业务后,“集团”会向境外各种民间协会购买邀请函,为太太们的公费出行寻求“正当理由”。手续齐备后,就可出发。

(摘自2月9日《环球人物》)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5楼 发表于: 2009-08-28

“最好的牛奶”遭遇调查[转帖]


  2009年02月18日 中国新闻周刊

  蒙牛新风波

  从最初一个民间人士的质疑,到行业协会的责难,再到如今卫生部、质检总局乃至全社会的质询,有关蒙牛OMP的质疑已经存在了约3年。

  值得思考的是,3年里,为什么质检机构始终“蒙在鼓里”;为什么质检部门至今对OMP还“很陌生”;为什么一项普通碱性蛋白,却能被蒙牛冠以高科技之名在市场上风行——特仑苏OMP奶的销售节节攀升,到2008年达到了4亿元。

  当我们了解这一切,不禁发现:与蒙牛的营销相比,这才算得上真正的奇迹。

  蒙牛再陷危机门

  作为中国奶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蒙牛一直备受政府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信誉关系到消费者对于整个乳业信心。目前看来,这种信誉已经变得风雨飘摇

  本刊记者 / 陈晓舒 周华蕾 文/李赫然

  2006年,当一种牛奶原料首次从新西兰被带到中国海关时,国家质检总局检验监管司在食品进口标准里,找不出判定它属性的依据。

  这让官员们颇为踟躇,不过,它看上去是安全的。

  在“检测安全性”后,这种白色粉状物质以“乳清粉”—— 一种流行的牛奶提取物的名义进入中国。后来,蒙牛集团把它添加到高端牛奶“特仑苏”里,为它独家命名“OMP”。“特仑苏OMP”由此成为市面上最贵的国产牛奶,每箱价格达到60元。

  在特仑苏OMP牛奶推广会上,蒙牛称“7位国内乳业及营养学界的泰斗参会,一致认定特仑苏OMP的独特功效”。同时为消费者注入强心针的,还有北京大学医学部对特仑苏OMP的认定,“特仑苏OMP牛奶对人体钙的吸收和存留有显著效果,增加骨密度有显著效果”。

  自此,特仑苏OMP成为高品质生活的象征之一。

  “最好的牛奶”遭遇调查

  在蒙语里,特仑苏的本身含义就是“最好的牛奶”。“像高档西服一样,特仑苏也是个高档品牌。”蒙牛集团副总裁姚海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刚推出时,销量就很好。”

  姚海涛还称:“特仑苏的最大特点是奶源全部由蒙牛的自有牧场提供,奶质更好,也有保障。”就像特仑苏的广告上所称,“请到我们草原来”——那里位于北纬40°左右,像法国的知名葡萄园一样标榜着温差和日照。蒙牛还称,那里还滋养着12国的精挑牧草。

  高价特仑苏的更大卖点是,奶蛋白的含量超过普通3.3%,超出国家标准13.8%。当然,还有那个OMP“造骨蛋白”——这又是特仑苏系列中的尖端产品。蒙牛的官网介绍,“造骨牛奶蛋白(OMP)是自己研发,世界上第一款同类产品”。当时,公众并不知道,这款产品其实是来自国外。

  但根据工商部门的规定,任何产品不能自诩为最好的或者第一的。而“特仑苏”聪明之处在于,如果你不懂蒙语就无法理解这层意思。蒙牛只是在广告里称,“不是每一个牛奶都叫特仑苏。”

  2006年——特仑苏OMP牛奶进入市场后一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蒙牛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乳业集团。

  目前,尚无人说得清楚,特仑苏OMP究竟为蒙牛赢利多少。有媒体报道40亿,但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蒙牛集团副总裁姚海涛解释“没那么多”。根据蒙牛的公告,特仑苏(OMP)牛奶2008年的销售额是4亿元。

  事实上,在特仑苏OMP上市一年后的2007年3月,学者方舟子就开始质疑这一产品可能致癌。方舟子认为,OMP即是IGF-1,而后者具有致癌性。

  姚海涛称,最终让国家质检总局下令核查OMP的,也是因为方舟子的上述言论。但来自质检总局的资料显示,****得以浮出水面,完全来自于质检部门对于食物添加剂的一次专项整治。

  2009年1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向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发《关于调查处理蒙牛特仑苏牛奶产品举报问题的函》,次日,内蒙古质监局就带着核查小组赶到距离呼市市区35公里远的蒙牛集团。

  当天,蒙牛高层悉数到场。递交相关材料,详细说明特仑苏OMP牛奶研发、生产情况及OMP安全性。最后,内蒙古质监局的函件称,核查小组在生产现场没有发现IGF-1原料——这种原料被外界怀疑“可能致癌”。

  随后的农历牛年春节,蒙牛高层一边与质监部门协商沟通,一边忐忑度日。蒙牛原本想在这个“本命年”里来一个大跃进——他们在官方网站上规划着,在2010年,成为世界乳业二十强。

  2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再次向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公函。

  公函中称:“如人为添加上述物质,不符合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请你局责令蒙牛公司禁止添加上述物质,并通知蒙牛公司,如该企业认为OMP和IGF-1是安全的,请该企业按照法定程序直接向卫生部提供相关材料,申请卫生部门做出是否允许使用OMP及IGF-1的决定。”

  这份公函在2月11日,被一位匿名者发到各大媒体的邮箱。匿名者的邮箱为winterspring-moon@163.com

  特仑苏OMP的内情开始暴露在公众视线中。蒙牛集团不得不分散兵力,协调舆情。2月12日,蒙牛集团副总裁、新闻发言人赵远花给《中国新闻周刊》发来了一份长达22页材料。材料称:从科技角度上分析,特仑苏OMP与会致癌的IGF-1无关。

  即使分析成立,蒙牛依然无法绕过同样致命的一关:OMP不是中国现行国家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原料。

  OMP****:叫ABC也行

  卫生部权威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直到今天,OMP仍未纳入中国食品卫生标准管理的食品原料。

  依照《食品卫生法》第三十条规定,蒙牛公司进口该产品作为食品原料使用,“应提供输出国(地区)的卫生部门或者组织出具的卫生评价资料,经口岸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审查检验,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但两年来,蒙牛并没有履行这一义务。

  在接受国家质检总局调查时,蒙牛乳业集团的技术总监母智深曾解释,最早使用OMP的是日本一家乳业公司,这家公司在牛奶里面添加了“牛奶碱性蛋白”——缩写是MBP。蒙牛集团新闻发言人赵远花提供给《中国新闻周刊》的资料也显示:MBP是日本的雪印乳业与新西兰乳品企业一起,从牛奶中分离出的“一组物质”。

  于是,“牛奶碱性蛋白”这样的食品原料被蒙牛引入中国,形成了特仑苏的“OMP”牛奶。“牛奶碱性蛋白”也自此被赋予了一个中国特色的新名称——“造骨蛋白”。

  “说白了,OMP只是商业名称,你引进了,叫ABC也行。”母智深说。

  但最初蒙牛把这项引进当作自己的发明来宣传。2006年2月13日,它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书》,这项专利就是特仑苏OMP牛奶,申请书中称:“本发明通过在牛奶中添加蒙牛自主研发的OMP,能够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3年后——2009年2月14日,身处危机之中的蒙牛集团副总裁杨文俊又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这个设计是新西兰的,与我们没有关系。”另外一位副总裁姚海涛则解释,“将新西兰的研发应用到牛奶中,我们第一家,所以这是自主研发。”

  而对13日卫生部认定“蒙牛集团在OMP产品上有夸大宣传的嫌疑”,在蒙牛集团内部被一致否认。

  “卫生部只是证明无害,对作用没有表态,在没有证明作用大小的时候,不能说我们夸大,应该先找专家认定一下。我们已经和卫生部沟通过,还不知道他们打算怎么做。”姚海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特仑苏OMP缺的就是卫生部的批准,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在走程序。”

  只是,这个程序晚了两年多。

  蒙牛的江山

  在这两年里,作为中国奶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蒙牛一直备受政府重视。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决定拿出1亿元资金,重点支持伊利、蒙牛两大企业稳定奶源基地,并争取国家有关减免税政策和银行贷款支持。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蒙牛的信誉关系到消费者对于整个乳业信心。

  最让蒙牛引以为傲的是2006年蒙牛特仑苏在第27届世界乳业大会(IDF)上夺得了世界乳业的最高荣誉——产品创新奖,这也是中国乳业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但记者从国际乳业联合会(IDF)的网站上看到,特仑苏获得的这个奖项属于市场营销类。

  事实上,蒙牛的成功也更多地仰赖于经典的营销。1999年1月份,蒙牛初创,没有任何基础,甚至没有厂房。在内蒙古,它还有伊利这类强大的对手。

  1999年3月,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创立,两个月后,蒙牛成为进驻的第一家企业。盛乐经济园区管委会招商局局长王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初蒙牛并没有什么实力,通过县委的关系进来,给他们提供了土地和税收方面很大的便利,当时的土地完全是零地价。”

  当时,蒙牛的创意就是“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并将这一创意广告打到内蒙古的灯箱路牌上。蒙牛在第一年就创下3700万元的销售额。

  10年前,和林格尔县在呼和浩特周边区县中,财政收入排最后一位,10年后,该县财政收入早已保持在呼市周边区县的前三位。“整个和林格尔县70%至80%的财政收入来源蒙牛,剩下的20%至30%收入大多也是蒙牛的衍生产业。”王军说。

  2003年10月,“神五”返回,蒙牛以“举起你的右手,为中国喝彩!”为口号,推出了“航天员专用奶”的广告,宣传造势铺天盖地。这一经典营销自此拓宽了蒙牛的市场。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奶”后不到一个月,AC尼尔森的检测数据就表明:蒙牛液体奶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的月度销售冠军并持续至今。

  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生手捧“蒙牛酸酸乳”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蒙牛在酸酸乳领域的销售量从2004年的7亿元人民币飙升至30亿人民币,也当选了 “2005最佳营销之星”。

  蒙牛集团副总裁杨文俊当时对媒体表示:“超级女生只是蒙牛的一个开始。”

  OMP事件曝出后,来自社会的反应各异。在网络上,有人说蒙牛是民族工业的骄傲,难道非要把它搞垮吗?自此,也引来了激烈的竞争。

  而在蒙牛内部人士看来,想搞垮蒙牛的大有人在。

  姚海涛称,2007年蒙牛就经历过一次恶性竞争。有人向石家庄工商局报告说,他往蒙牛牛奶中投毒了。石家庄工商局立即发文要求全市内蒙牛产品下架。

  该公告被竞争对手满大街张贴。“这对蒙牛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这并不是我们的错,后来我们和石家庄工商局沟通了,他们收回了公告。”姚海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表示,像这类事件经常性的上演。

  这一次特仑苏OMP事件,姚海涛含糊地表示,有可能是同行业的恶性竞争。在2月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杨文俊则拒绝回答是否是恶性竞争的问题,仅是表示:“从蒙牛角度出发,我相信中国的乳品或者其他的企业都是为了做大相关行业共同努力的,各企业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其他的利益。”

  蒙牛掌门人牛根生,则对OMP事件保持低调。这与三聚氰胺事件后,他的“万言书”“流泪保护民主企业”的表现截然相反。

  余波未了

  OMP事件发生后,卫生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召开了专家研讨会,对OMP牛奶安全性问题进行专门研讨。2月13日——三鹿集团宣告破产的第二天,卫生部发布了六部门对OMP的结论:“(对人体)没有安全危害,但涉及虚假宣传。”

  这个本来打算终结问题的结论,却引发了又一串质疑:“谁是有关专家?鉴定的过程是怎样的?”“OMP已上市2年多,广告铺天盖地,为什么有关部门响应迟缓?”

  经过《中国新闻周刊》多方调查,参与鉴定的专家包括:(卫生部)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蒋建平,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任发政等人。

  任发政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描述了鉴定程序:专家们根据蒙牛集团提交的资料(包括有关OMP的来源、生产工艺、添加量、检验报告以及国际同类产品政府许可和国外使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确认饮用“OMP牛奶”不会产生健康危害。

  “这次会议讨论的就是OMP的安全性,至于OMP如何虚假宣传,那是工商部门的事情。”任发政进一步解释,“科学问题和市场问题不能等同。买特仑苏是消费者自愿的行为,你花更多的钱买更好的东西,那是你的事,喝了你高兴。OMP牛奶不是功能产品,按国家规定不能宣传。但这是商业行为,宣传的也不只蒙牛一个企业。”卫生部则对此明确表示,“有关执法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对该企业(指蒙牛集团)的违法行为作出处理”。

  《食品卫生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未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而生产经营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的,或者该食品的产品说明书内容虚假的,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如此推算,蒙牛应为此付出以亿元计的罚款。

  当记者要求说明参与鉴定的专家描述OMP的分子式和检测方法时,任发政表示:“研究分子式是以后要做的工作。告诉你们安全就行了,其他的是专家的事情,对消费者来说,越解释越乱。”陈君石院士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则称:有成千上万的东西都是不能添加到食品的,政府只能做原则上的规定。

  2月16日上午,《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致电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局,希望了解其对OMP牛奶生产现场检查的具体过程和结果,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这事已经过去了,没有价值,还采访干啥呢?”

  对于此事,国家质检总局同样表示不接受采访。“要考虑经济危机这个背景下,民族产业保护的问题。”质检总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截至本刊发稿时,工业与信息化部、农业部、商务部尚未对采访要求作出回复。

  处在风暴中心的蒙牛集团,则就“特仑苏OMP牛奶”向卫生部申报了“新资源食品”,正在等待审批。而在乳业产业链终端的消费市场里,超市已经恢复了特仑苏OMP牛奶的销售。与此同时,多家报纸和网站上,“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国家6部门,组织专家认定饮用特仑苏OMP牛奶无健康危害!”的广告多次出现。

  “自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后,类似这样以国家机关名义发布质量澄清的广告就多次出现。”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广告学系主任陈刚称。而《广告法》第七条规定:广告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8-28 11:32:23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6楼 发表于: 2009-08-28

家电下乡:小心买到“坑农冰箱” [转帖]
 


家电下乡:小心买到“坑农冰箱”
自去年底“家电下乡”启动以来,这项惠农政策逐步深入人心。目前,第二阶段的家电下乡项目已经拉开帷幕。“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让农民眼里的“奢侈品”——彩电、冰箱等纷纷走进了寻常农户家中。享受“家电下乡”优惠的消费者在购买家电的同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家电是否节能,买的最多的也是节能冰箱等产品。正是因为这样的需求,“节能”冰箱开始遍布市场,标有“高能效等级标识”的产品更是比比皆是。
然而,有关机构调查发现,由于能效标识上的数字都是由生产厂家直接标注,同时市场尚未形成有效监督体系,因此部分生产厂商利用此点,在节能的幌子下,把冰箱的能耗数据任意夸张,欺瞒和误导消费者。以现在销售的家电下乡冰箱为例,因为国家规定了产品的最高限价是2500元,在价格不能提升的情况下,越是节能的冰箱越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这就促使了部分厂商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开始虚标能效,其实,这是不诚信竞争。
目前,一些厂商宣称日耗电量0.26度、0.27度、0.29度等低耗电冰箱已经全面上市。然而据业内人士爆料的“潜规则”发现,这些冰箱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实验室里测出来的数值分别是0.39、0.38度与0.41度,虚标幅度高达40%以上,这比国家允许的浮动范围还要高出4倍多。
“其实,即便是那些低耗电冰箱真的能够省电,对老百姓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事情。”这位业内人士说。以市场某企业推出耗电0.29度、容积为186升的冰箱为例,这款冰箱的市场售价为2499元,而该品牌还推出另一款188升、日耗电0.51度且功能与0.29度的冰箱基本一致,但售价却只有1700元。也就是说,耗电0.29度的冰箱比普通冰箱贵799元。这里有一笔账需要算清楚:这台贵799元的冰箱每天可以比另一款普通冰箱省电0.22度,10年才能省出792元。因此,从数字上看,老百姓如果真买到了省电冰箱,却一点都不省钱,所以,这对老百姓来说,买省电冰箱就是亏钱。
明知是损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为什么厂家还会虚标能耗呢?据业内人士透露:冰箱的能效是否合格,不是加个电表能测出来的。如果有消费者专门给冰箱加个电表并发现耗电不达标,那么厂家会答复“冰箱的耗电量是在国家规定的实验室里测试出来的,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是达标”。如果遇到“较真”的消费者非要拿到实验室检测,那么面对比冰箱价钱还高的运费与检测费,只能打退堂鼓。也恰恰是掌握了消费者的这些弱点,所以有些厂家才有恃无恐地虚标能耗。
“家电下乡”实施的目的是让农村消费者享受到真正的实惠和便利。对于家电企业来说,“家电下乡”是一个应对经济危机的大平台,如果不诚信对待消费者,那么可能发生冰箱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到时候,企业面临的可能是灭顶之灾。对于有关部门来说,如果不能有效遏制一些家电企业能效虚标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家电下乡”就会变味儿——原本是一项“惠农”政策就会变成“坑农”政策!因此,“家电下乡”除了企业能够自律外,还需要市场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否则,老百姓一旦买到“坑农冰箱”,受伤的不仅是消费者,还有与其相关的监管部门与企业。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7楼 发表于: 2009-08-28

进口大片:轰炸眼球[转帖]


作者:李桂杰 分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在进口大片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低谷时期,电影制作体制上已经面临改革。
中国人到电影院看电影受到的刺激、享受到的视觉冲击和“进口大片分不开”。


1998年我国引进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著名歌星任静和符笛声夫妇还记得当时看电影的情形,当影片演到最扣人心弦的一刻,冰山把豪华巨轮撞沉,男女主人公面临生死离别的时候,任静突然说:“我觉得心里挺不舒服的!”接下来,她脸色发白,表情痛苦,符笛声当时也十分紧张,从戏内紧张到戏外,他说:“电影的内容太揪心,当时任静真的是心脏不舒服了!”影片散场后,他们又在休息大厅呆了好久才平复下来回家。

当年的《泰坦尼克号》在中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观影热潮,影片当中男主人公给女主人公画裸体写真的镜头在影院播放的时候没有被删除。当年,该影片在中国创造了引进片票房之冠(3.2亿元)的神话,这个神话目前还没有被任何一部国产大片打败。据传,导演卡梅隆从出品方派拉蒙公司获得约一亿美元的收入,新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与温斯莱特从此跨入好莱坞一线明星行列,影片全球票房收入总计达18亿美元。影片还荣获了199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效、最佳摄影等11项大奖,第55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被称为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巨片。

作为当时成本最昂贵的影片《泰坦尼克号》,豪华的客轮和壮观的场面都在告诉人们,《泰坦尼克号》的每分每厘都是实打实用美元堆砌而成的,虽然影片故事并无太多新意,其爱情描写甚至被某些影评视为腐朽陈旧,但随着客轮撞上冰山沉没,他们的爱情葬身海底后,影片所透射的巨大光芒和悲剧力量,使它成为影史上最赚人眼泪的影片之一。它不仅是一个关于人类不幸传说的故事,它还是一个关于信念、勇气、牺牲和爱情的故事。

也因此有人评价说,好莱坞大片不仅仅是在炫耀特技,不仅仅是在烧钱,这些影片更多的是靠人性的光辉俘获了观众的心,尽管有时候这种人性是灾难+爱情,或者战争+爱情等的俗套。

在进口大片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低谷时期,电影制作体制上已经面临改革。

中国电影家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1978年,中国大陆电影的产量仅仅50部,当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电影身上重重的枷锁,卸下了沉重的负担,不少作品在题材、风格、样式方面力求多样化,恢复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电影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首选。但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的生存环境面临考验,彩色电视走入亿万寻常百姓家,再加上影院设施简陋,影院观影人数大幅度减少,不少企业面临亏损,电影界的改革迫在眉睫。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跌入谷底,许多电影院已经陆续改成台球厅、家具城。

1994年,为了改变电影市场的萧条局面,时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吴孟辰向广电部电影局打报告,提出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以发行的收入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电影事业。此前,中国一直实行的是以买断方式进口过时的外国影片。1994年,当时的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这个建议,提出每年可以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社会上有人将这10部影片称之为“10部大片”,于是大片的名称很快流传开来。 参照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为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进口大片的制片方还承担了宣传的费用。尽管这样的分账比例被认为对制片方较不利,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以美国为主的国外制片方从中国市场套走了大把的钞票。

1994年11月12日,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作为首部进口大片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六大城市公映,震撼了国人的眼球,最终以2500万人民币创造了票房奇迹,引发了国内初级时尚对好莱坞影片的模仿。

今年已经36岁的涛子对于进口大片最深的记忆是在1995年,那时候他正和女朋友谈恋爱,当年的爱情日记中,就有携手看大片的甜蜜环节。那年从好莱坞电影《亡命天涯》开始,进口分账大片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其实,《亡命天涯》在北京的票房并不理想,经过两轮只有200多万元的收入,但还是在全国创造了大片的第一个票房奇迹。涛子说:“尽管在1995年,爱情已经不相信‘亡命天涯’式的破釜沉舟,但在爆米花的香气里,花上几十块钱,跟女友一起在有小包厢的影院里感受后工业时代创造的声像刺激,依旧是在恋爱季节里最物质的旅行。”

有学者评价说,如果试图对1995年的中国文化做一浮光掠影式的勾勒,影院出现的狂欢景观不应该被忽略:名曰多功能化,实则被弃置的影院再度旌旗招展,人流不绝,花絮频出,甚至“失业”已久的电影票贩子亦得以“再就业”。

1995年之前,代理离婚案的律师还不够忙碌,对于后来发迹的律师来说,他们要谢谢《廊桥遗梦》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意。虽然这是个玩笑,但1995年《廊桥遗梦》掀起的古典浪漫遗风,吹得痴男怨女流连忘返,一度洛阳纸贵。也就是这个时候,许多颗在平凡的婚恋生活中波澜不惊的心终于找到了福音书,并且按照其中的指引,开始寻求爱情的出走。

1995年,与大片初体验的人们相比,中国电影业再次遭遇激情。恰逢世界电影百年之庆,“十部大片”的引进终于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借此良机再度腾飞。继影片《红粉》、《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国产片《红樱桃》创造了票房奇迹。人们似乎相信,1995年,将是中国电影复活的历史契机。

有人说,纵观当代文化史,1995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变迁,确乎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强大的意识形态壁垒终于网开一面,使好莱坞得以局部进入,标志着中国对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程度——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等“快餐店风景”和无所不在的好莱坞影星的灯箱,都是必不可少的景观。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8楼 发表于: 2009-08-28


10分钟的悲剧[转帖]
 

2008年9月15日上午10:00,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转瞬间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传遍地球的各个角落。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如此明朗的情况下,德国国家发展银行10分钟之后居然按照外汇掉期协议,通过计算机自动付款系统向雷曼兄弟公司即将冻结的银行账户转入了3亿欧元,令德国社会大为震惊。
几天后,一份报告显示了该银行人员在这10分钟内忙了些什么:

首席执行官乌尔里奇·施罗德:我知道今天要按照协议预先的约定转账,至于是否撤销这笔巨额交易,应该让董事会开会讨论决定。

董事长保卢斯:我们还没有得到风险评估报告,无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董事会秘书史里芬:我打电话给国际业务部催要风险评估报告,可那里总是占线,我想还是隔一会儿再打吧。

负责处理与雷曼兄弟公司 业务的高级经理希特霍芬:我 让文员上网浏览新闻,一旦有 雷曼兄弟公司的消息就立即报告,现在我要去休息室喝杯咖啡了。

……
10:10分,德国国家发展银行便发生了这件天下奇闻。

德国经济评论家哈恩说,在这家银行,没有一个人是愚蠢的,可悲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每个人都开了点小差,加在一起结果就创造出了“德国最愚蠢的银行”。

(摘自《做人与处世》第2期作者王伟)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9楼 发表于: 2009-08-28


现代汉字还要不要改革呢?怎样改革呢  [转帖]
 


现代汉字还要不要改革呢?怎样改革呢?
不需要大量改变字形 不需要大量精简字数 不需要破坏形声体系 不需要改成拼音文字
现阶段汉字改革不是拼音化而应促进汉字形音表意有序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加快加大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至关紧要,时不我待。汉语能否尽快成为国际通用语言,除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因素外,主要取决于汉字易学易用。
二千年前,秦皇朝历时只有短短15年,推行“书同文字”却功垂千古,造福于中华子孙后代。依我拙见,这是秦始皇顺乎社会统一文字的需要,运用了强大的国家机器,定准了方向,把文字形声化改革与秦朝官话相结合,对文字“或颇省改”( 实际上简少繁多),促进了中国文字形音表意有序化、规范化。我所谓的形音表意有序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字形结构有序化、表意有序化、表音有序化和与汉语对应有序化。
秦汉以后,汉字字形变简,读音变化,使汉字声旁表音乱和读音乱(-字多音)的缺点凸显出来,但-直得不到系统整治。日积月累,这已成为现行汉字体系最大的积弊。近百年来,许多学者伟人力主拼音化,其实质主要是为了解决汉字认读难。
反思汉字改革百年之争和实践,我认为,毛主席关于“文字必须改革”的思想是正确的。但关于汉字是否“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问题十分复杂,尚需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应由后人抉择。当年,我国语文学界为此操之过急,宣传有所偏颇。
目前,我们要加快向世界传播汉字,既要稳定汉字,又要进-步规范汉字,形势逼人。稳定汉字,就不宜再大量简化笔画、改变字形 ,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大量利用合并同音字去精简字数 ,更不宜改换字形系统,破坏现行汉字形音表意体系。规范汉字,必须以改革为纲,推进汉字形音表意有序化、规范化。而现阶段汉字改革的当务之急,重点就是要抓住要害,促进汉字表音有序化,使汉字易识易读,易学易用。

以上仅是本人的看法。请大家发表意见,展开热烈讨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