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302阅读
  • 4回复

一条龙的儿子袁嘉炜发表的得奖论文---伤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一条龙
 

发帖
1206
金钱
2044
经验值
134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6-02-17

     

  
<OBJECT codeBase=http://download.macromedia.com/pub/shockwave/cabs/flash/swflash.cab#version=6,0,29,0 height=59 width=492 classid=clsid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 </OBJECT>
 首 页学校概况教师风采办学成果教学教研德育阵地校园信息招生动态我要留言国际部
<STYLE type=text/css></STYLE>

<DIV align=center>

 

伤口——关于中日民族关系的研究

华海文苑  加入时间:2005-11-18 9:23:54  admin  点击:107 相关新闻
 

<DIV align=center

                                 林熙翔、袁嘉炜

                       指导老师:梅津湘、吕肖容

                      (本文获南海区2004---2005年政治小论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

内容摘要:

           中日民族矛盾由来已久,而我们看待问题的态度难免带上民族的荣辱色彩,当一指指向日本右翼政客的同时,没有想到另外四指正指向自己。或许中日民族关系长久无法缓和,中国得负上些责任!

  诚然,我们无法指望日本像德国一样,真诚地跪在二战纪念碑下,向世人深刻忏悔。事实上,民族耻辱与日本近代崛起后的民族自尊心交织成的复杂心理,使日本民族必须在这思潮涌动的年代做出抉择,有相当部分的日本政客发表反华言论,篡改历史教科书,又逢东海、钓鱼岛、入常问题再引争端,到处冲撞了的利益伤害了东南亚人民的感情,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日本民族的主流是好的,因为人性中的罪疚感与正义感终将战胜狭隘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关键在于中日两国是否愿意共同反省,携手共进。而我们要迈出第一步。

关键词:伤口  政府  民间  青年  责任  中日民族关系

   一、论述主要事实

  先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我想起了一位同学。在一次闲谈中,说起对日本的看法,她的脸上显出反感和不悦。她说她小时候爱看日本的卡通漫画,着迷于那些可爱的浪漫的漫画人物,还贪新鲜地学起了一些常用日语,后来在课堂上,老师教给了他们日本人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的血腥杀戮和滔天罪行。那时她自然地被激起民族的自尊心,个性中的善良使她深深地诅咒这样残忍的兽行。她羞愧于从前的无知,撕掉了记日语的笔记本,也在年幼的心里埋藏下对日本憎恨的心,像一个深深的伤口。

  多么相似的经历,在我们的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像她一样的朋友,他们的童年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心里对日本人或多或少的存在反感,甚至是怨恨。这种怨恨是不难理解的,历史的老人告诉我们一段血般的事实:东北三省的沦陷;南京大屠杀死者30万人;血洗潘家峪、奸杀孕妇并将胎中弱儿挑起以自娱;慰安妇事件;日本毒气实验,遗留的生化武器至今还危害着中国人民。血一般的罪行历历在目,数十年前的同胞的血债又由谁来偿还?尽管我们当时年少,但是民族的自尊心和爱国的情怀却已悄悄地萌芽。

        这仿佛也是国人对于日本民族的总体情绪,然而这种持久的情绪给我们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呢?而日本的青少年又是怎样想中国人的呢?是否一如既往的认为中国人是劣等民族?

  有一个发生在日本的真实的故事。一个华裔小女孩放学后回家,对妈妈说:“我恨死中国人了,他们杀了我们很多日本人,我要把他们杀干净,全部杀光。”妈妈说:“孩子,不是这样子的,你不能这样子对待中国人,不要。”而女孩却固执地说:“但我就是恨死了中国人了,我还是要杀死中国人,中国人太坏了。晚上不要给我放蚊帐,让蚊子把我体内的中国血全都吸光!”读过这段文字后,我感到毛骨悚然,还有深深的悲哀。究竟植根于这个华裔小女孩心中的是什么呢?

  由此我联想到中日间的民族伤口并非一朝一夕,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愈合,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然而我们毕竟长大了,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也不再像从前般单一,仅凭一时冲动的情绪,而是学会了理性地看待历史的问题。时值日本再次篡改历史教科书,极大的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国人的爱国情绪高涨,似乎一切都为我们去探求心中中日民族关系间的症结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中日之间的伤口,应是中国青年应当思考并且积极面对的。

   二、相关背景

  中日之间的裂痕最早源于明清时期,彼时日倭寇横行我国沿海一带,烧杀抢掠,荼毒甚广。而这些倭寇,都是当时幕府的武士阶级,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因他们的行为,才有了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时至近代,一直落后的老邻居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富强。而资本主义的本性迫使日本谋求扩张,掠夺原料和市场。日本人的尚武精神衍化为军国主义,扬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抵制欧洲思想的入侵,而实际上却是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入侵整个东南亚,犯下了滔天罪行。

  从此,在中日民族之间有了战争遗留的伤痕。即使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人的认罪与悔过不诚恳,可以作为例证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4名甲级军国主义战犯的亡灵依旧供奉在日本的靖国神社,那高贵的小泉首相不是时常去诚信膜拜的么?再有,篡改历史教科书,又逢东海、钓鱼岛问题再引争端,人民内心的仇恨和日本右翼分子的煽风点火深化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样,令中国人民裹挟着愤慨之情抨击日本军国主义的做法衍化作思想上对日本民族的痛恨和厌恶,并认为日本民族是血腥、残忍、狡诈、狂妄的,仿佛二次世界大战中东南亚惨不忍睹的杀戮是日本民族的本性驱使之然也。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面对日本右翼分子嚣张的不负责任的行径,中国人只是强烈地谴责,民间虽然也有抗议游行,却远不及大韩民族来得言辞激烈,抗议决断。他们的民族的自尊心表现得尤为强烈,颇有当年犹太民族复仇的感觉。说起抵制日货行动果断坚决,全民皆兵,毫不含糊。《言论》上有句话说:“日本人一天参拜靖国神社,韩国人敢于与日本断绝邦交,抵制日货;而日本天天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人照样买日货。”同样是对待民族之间的伤痕,韩国人的态度比国人要坚决、强烈得多。究竟中日韩三国的异同又有多少呢?

  这些背景为我们展开调查研究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概况

  我们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来探求这个问题的症结。

  调查员分别于2005年6月5日在广州和2005年10月5日在台山进行了街头和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场所包括商业街、商业城、书店、体育馆、麦当劳餐厅、肯德基餐厅以及各重点中学等,调查对象包括各个年龄阶层,由十多岁到八十多岁不等,职业范围包括学生、教师、金融从业人员、销售员、医生等十多种,其中学生为主要调查访问对象。另外,我们还对原台山县副县长进行了一次采访。

  经过统计分析和撰写小组的讨论后,从这两次调查进行的对比中,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1.这两次调查的共同点是都立足于民间,调查群众对日本以及中日民族关系的了解情况;学生普遍看待中日关系都显示出较高的爱国热情,有的同学对这个政治时事较感兴趣,看待问题有一定的批判眼光,他们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无耻行径感到十分痛恨,却容易不自觉地将他们等同为日本民族,也有的同学碍于知识面较窄,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有限,容易人云亦云,随大流,空有一副青春热血。

   从事金融、服务业等社会人士则比较理性,看到了中日之间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能够立足于双方长远利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利益来看待问题,与其他愤慨游行的人们很不同。

  年轻人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毕竟没有经历过,所以感受不深,而老年人经历过战争的苦痛,尤其是台山在抗战其间两次沦陷,遭遇了“三社惨案”等苦难,提起日本不承认侵华历史,都有痛心的感觉,很沉重。(见附件的采访实录)

  2.而不同点在于地点和时段的不同,有不同的现象,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经济文化中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群众接触日本的商品较多,信息获得的渠道多,使得人们对日本的了解更多,且问卷调查是在日本再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引起广州市学生大游行后不久进行的,因此群众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更留意,热情更高涨些

  台山则相对落后一点,群众对日本的接触少,渠道少,对日本了解不多,提起日本参拜靖国神社和日本要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都没什么感觉,而且调查其间有关中日的时事和社会舆论己不及第一次那么沸沸扬扬了,自然也难以谈得上什么责任感了。有那么几个受访者甚至连日本右翼分子是什么都不知道,对他们的感觉评价竟是还可以,而对日本和日本人民却抱憎恨态度,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有种痛心疾首的感觉。

  大部分受访者对中日关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一厢情愿地期望中日关系会变好,可能就是出自一种“好总比坏要强”的心态。在改善中日关系的问题上,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双方都有责任,可这种责任感也许只停留在口头,没有贯彻在实际行动中。

  而事实上又怎样才能贯彻到实际行动呢?

  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究竟为何有的人如此痛恨日本人,有的却麻木无知呢?这种现象又是否正常呢

  我在调查中首先注意到前者并非只是从口头上将日本军国主义、右翼分子与日本民族等同起来,而是在意识的深处,在自己的思想价值观里头对日本民族深恶痛绝,或者说,是反感和厌恶,不愿轻易提起。这是值得深思和忧虑的问题。其次,我们忧虑有部分人群对政治时事极为淡泊,没有民族责任感,这不是一个好现象。最后,我们惊诧于日本人的能耐,能将他们本国的商品及文化渗透到一个对其充满抗拒和厌恶之心的国家民族里,这不能不说是日本人的本事了,也许日本民族和中国人民族之间的差异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让我们更多的看到彼与我之间的渊源和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之间的求同存异。

四、得出的结论

  实践过程中探讨出一些结论,从以下四方面予以概括:

  1.对“伤口”的感性认识——抗日战争给双方造成的伤害

  我想起一首诗,是《伤口》,时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诗刊》上刊了这一首小诗,是日本的一位女诗人三井二叶子写的。

  “我们在屋顶上午睡

  瞧见

  到处是樱花眩眼

  我们谈得兴高采烈

  有人瞧见樱花

  一下子脸色紧张叫了起来

  他叫喊着

  那牢狱的围墙里开放着樱花

  那边混血儿家里也有樱花

  精神病院的院子里也开放着樱花

  樱花到处鲜艳地开放

  这个糟透的城市

  那么多的伤口又疼痛起来

  于是人们心中

  那些忘不掉的悲痛

  又从记忆中轻轻浮起

  樱花在空中飘飞

  好像一块块从伤口上掉落的纱布  

     那伤口多深多惨真难忍受”

  这首诗可否看作是日本人民在二战后反思的例证呢?你细细一读,会感觉其中深沉的悲痛,在他们的生命中是有那些伤口,痛得他们甚至几代人不能忘怀。当春天的樱花灿若飘雪时,诗人看到的却是这座糟透的城市里,牢狱的围墙里,混血儿的家里,精神病院的院子里与那些沉重的伤口,这些伤口又是什么呢?是日本二战时受到的惨烈的伤害。诗人三井二叶子早年居住在中国北京,目睹了同胞对他人的侵略,1945年回国后也亲身经历了日本二战后的压抑和破败,故而在她的诗中时有反思的,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是给无辜的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日本带来巨大的伤害,他们也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美国人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给日本人带来的羞耻与创痛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在我们读过的巴金和冰心的散文里,就有关于那些可怜的原子弹爆发后幸存的人们的画面和废墟千里、哀鸿遍野的惨象,是一些挣扎在生命最边缘的灵魂。而幸存下来的又何尝轻松?广岛和平公园的雕塑“原爆之子”就是苟活下来患上白血病的少年。日本有个古老的传说,只要折上千只纸鹤,就能解除伤痛,实现美好的愿望,然而只折到664只,少年死去,人们后来在雕像下祈祷时,不忘折一只纸鹤,祈愿和平。

  我们所知道的大多是国人蒙受的灾难,而国人对于日本民族在二战期间所蒙受的苦难知之甚少。推己及人,大多数的人的天性并非狂热与战争、血腥和杀戮的,野兽的行径也只有在极端的压抑和鼓动下才会出现,人类总是希望和平与发展的。包括那些使我们有怨气的“日本民族”,因为战争不仅野蛮地摧毁了中国和亚洲人民的和平,也摧毁了日本人民樱花般美好的生活,加之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野蛮的经济制裁,拆毁日本所有的工业设施送予战胜国,日本已经完全沦为美国的地盘,至少在美苏争霸前是如此。这段时期日本经历经济萧条,战争的挫败,在痛苦的空气中挣扎生活,内心的耻辱感逐渐增强,也为如今日本崛起后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埋下伏笔,因而战后日本的春天也失去了温暖和欢乐,变得压抑和沉重,甚至有存在于日本民族普遍心理上的扭曲,感觉就像是深深的伤口,深深地痛苦着。

  如果说这首诗是日本人反思的例证,那么近代人本国内的左派人士就做出深刻的反省,也许正是在我们愤慨的同时,忽略了这些人的努力,我在网上搜索,看到尽管在日本国内掩盖历史史实,美化战争的格局下,依旧有人直言不讳。在《日本人反思二战——阵亡者死的一钱不值》一书中,田口先生及许多社会有识之士反思历史,寻求疗救国人心病的良药,用详实的资料提出阵亡者死的一钱不值的呼声,直接抨击右翼分子的单边民族主义的行径。有着伟大文化良知的罗曼罗兰曾如是说:“真正的勇敢是敢于直面对过去的错误,质疑过去的人生。”他们为此做出了努力,并积极淡化右翼势力煽动的反华情绪,尤其是在教育中向青少年渗透的民族主义思想,也有二战中幸存日本老兵晚年悔悟,到中国忏悔赎罪,出书阐明真相。

  诚然,我们无法指望我们的老邻居像战后的德国一样,真诚地跪在二战纪念碑下,向世人剖开自我,深刻忏悔。事实上,由来已久的民族耻辱感与近代日本崛起后的民族自尊心交织而成的复杂心理,迫使日本民族必须在这个思潮涌动的年代做出艰难的抉择。虽然有相当部分的日本政客发表反华言论,在竹岛、钓鱼岛的属权问题上与东南亚各国纠纷不断,和谋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成为政治大国等一系列的行径伤害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感情,事实上,也就是到处冲撞了人家利益及伤害了民族自尊心。给人以不负责任的印象。但我们应当相信并且有理由相信,日本人民的主流依然是好的。因为人性中的罪疚感与正义感终将战胜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的扭曲人性。关键是在于是否有人愿意去反省,推动社会尊重历史,反思过往、重塑形象!而我们应当做的又是什么呢?该持一种和平友好的态度,加强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当然不忘斗争与合作并存,而不应将一个内心极度矛盾的人推向死角,如抵制日货,断绝邦交等以本伤人的不理智的做法,这只会激发人内心的霸欲和阴暗面,这又何必呢?

  2.对“伤口”的理性分析——中日间的历史渊源和战略利益

  我们不妨走出记忆污染之区,廓清民族仇恨后,看到的是中日间颇深的历史渊源。据史载秦汉时代有最初的交往,日本一直是臣服于天朝,唐代时更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与经验,中国也派遣许多有才的人远渡东洋,如鉴真渡洋传佛,足见两国间的邦交。只是明清以后,便开始结下怨仇……时至近代日本人身上依旧留存着令人敬仰的品质。民国时,学者戴季陶对日本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并指出当代中国人对待日本问题的两种态度,一是“利己主义”,二是“轻视主义”,中国始终放不下天朝大国的架子,骨子里头仍留有乾隆时代摒弃洋学、唯我独尊的思想。这在当时甚至现代还有现实意义。提出这个说法的戴季陶先生很有勇气,他的著作《菊与刀》阐述了日本人的特质:

  一,日本人强烈的“信仰力”,表现在民族的强烈意志上,能够忍耐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这是日本人在二战后迅速摆脱经济萧条并崛起成为经济大国不可或缺的内驱力。

  二,日本民族“好美爱美”,日本人较高的审美标准和追求美的执着成就其特有的文明,茶道、花道、相扑等传统艺术成为了东方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除却中国,日本确实是东方最顶尖的文明大国。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明趋于一体,不断交融的趋势,中日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必然的。当代的青年如我们应当学习外国的优秀文化,不拘于时,而非令仇恨掩盖了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我想,可以在柏杨的话中得到启示: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三条虫;一个日本人是一条虫,三个日本人是三条龙。他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找到两个民族间的差距。

再进一步,用政治的眼光看待中日两国间的关系,发现存在着许多的共同利益,这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当今国际社会以国家利益为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因为不会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对于崛起中的中国尤其如是。中日两国之间共同利益是:

  第一,地缘战略利益。中日两国毗邻而居,同处在一个政治空间之内,这就使双方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双赢与互利应该成为两国关系战略思考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

  第二,地区战略利益。中日同居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列,理应加强合作,为构建公平、公正、合理、平等的地区政治秩序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第三,发展战略利益。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日本进一步发展经济,同样离不开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的合作。

  第四,安全战略利益。冷战以后,亚太地区出现了不安定因素扩散化,不确定化和双边安全同盟扩大化的现象,这显然不符合地区内各国寻求多边安全机制以维护和平与稳定的趋势。无论是维护地区安全,还是解决跨国走私等国际性问题,都需要包括中日两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合作。

  在历史老人的目光下,时代的车轮依旧不可阻挡的向前,和平与友好是世界人民所追求的,那么在对待中日关系的问题上,中国人,尤其是如你我的当代青年,又应从儿时的憎恶印象中做出何种转变呢?

  3.给“伤口”的一纸药方——政府·民间·青年

  3.1中日民族关系改善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去做,而非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与文字之上,像你我一样,那样太虚,不着实际的。而且,我们的调查结果告诉了这样一个信息:似乎我们的政府并未从根本上意识到中日民族关系有如今的局面,自身应当承担部分的责任。尤其是,当我们一根手指指向日本右翼分子作义正词严的谴责时,没有想过另外四根手指指向自己。也许,我们应当从自身寻找答案,先找责任。

  首先,政府没有在廓清历史责任后,以及划清反日的对象——日本右翼分子后,提出行之有效的方针,去弥合中日民族之间的伤口,特别是将这样友好的活动或是意识扩散到民间,深入到当代青年的思想中去;其次是没有通过正面渠道引入日本文化,并予以肯定,有些做法带来的影响甚至是倒行逆施的。

  问题就在于对日本的评论都有被较浓厚民族荣辱色彩,每当日本右翼分子有所动静时,言辞激烈者颇多,而过 后平静也没有人切实地为拉近中日关系做出努力,向国人介绍日本国内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

  可以作为例证的是,中宣部每年都会就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而加大宣传力度,培养青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操。于是,传统的抗日影片诸如《地道战》《血战台儿庄》等红色经典搬上大银幕,组织红色旅游,观看抗日展览。这些都无可避免地将日本作为一个反面来衬托出人民抗争的正面形象。诚然,这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国家在为青年作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总希望增强青年的民族荣辱感和爱国意识,使之有坚定不移地拥护的决心,然而,在无形中也将中日民族间的伤疤越揭越深,国人对于日本的厌恶、憎恨也在潜移默化地加深,终有一天这种言传身教的思想会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成为国人意识中固有的一部分思想,再难动摇。

  其次,中日之间自1973年邦交正常化以来尚未有过官方正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作为相邻较近的两个东方大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和情谊受着共同的儒家思想,唐化遗风的影响,都久久不能开展全面正常的文化往来,想见唐代鉴真六渡日本布道的大无畏的文化良知,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这对于东方文化的兼容并蓄,传承与创新是有阻碍的,那么有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中华民族,与善于学习的,有强烈信仰力的,爱美好美的日本民族,甚至与汉化最深的大韩民族是否愿意携手建起丰厚的东方文化呢?若能,作为东方文化代表的中国必应走出第一步,为着东方文化,为着世界文化做出努力,而免于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之中。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伟大的导师列宁如是说。我们没有忘记过往,但也不愿意通过一种揭伤疤似的痛让我们意识到伤口的存在。历史的伤疤是为后世之鉴,提醒人们莫重蹈覆辙,再生灾难祸患,而非纯粹地只带来怨恨。我想斗胆地说该淡的还是应该让它淡下去,我懂得能治愈伤口的不是时间,而是爱。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度量,更是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日民族关系的未来。

  3.2中日民族关系缓和的关键在于民间。国民的素质如何决定了中日交流合作推动的进度。问卷调查中,我们特意划分出不同时间与空间,以期在二者的对比中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论述得较为详尽。

       撇开国民素质的问题不说,单就国人对待日本民族的态度大致可分为四种,这些都是在调查过程中真切感受到的,很难或是不能体现在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中:其一为盲目地排日,日本民族恶劣的印象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轻易不愿提及,不愿触碰;其二为盲目地崇尚,由于日本的通俗文化强势地流入中国,许多年轻一代对日本民族抱有浓厚的兴趣,只对关心的事物在意,并不理会时事;其三则是漠不关心,甚至提起日本右翼分子,篡改教科书的事件也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以然;其四为较为理性的一群,也是调查过程中让我们高兴的

 前二者是调查对象中存在的大多数。从这种现象中,我们发现人民对待日本的态度缺少一个可把握的正确的尺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政府的工作力度不够,没能为国人做出一个明确的向导,导致此二者的态度不是偏执了就是无所谓了。另一方面也在于国人素质的问题,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对待政治的关注,没有一个政治的敏感度,也就缺乏了明辨是非,把握分寸的尺度。而这个尺度又将由谁来定,又如何摆定呢?

  第三种态度是令人尤为痛心的,负责做问卷调查的同学回来的感觉皆是如此,这是设计问卷时没有料到的。这正是国民素质不高的体现。一个人可以不过问政治,但不能缺乏对政治起码的关注,如果连自己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都不在意,又何以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员?关心政治时事,了解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是国民的基本素质之一,与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同等重要。只要从自身做起,先自强,提高本国国民素质,而后才能在与其它民族的竞争、交流、合作中站得住脚,才能有效地推动中日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一类人的态度是较为理性的人,他们多是社会上有一定职业地位的人或是学生群。受到过教育或正在受教育的他们看待问题要理性得多。然而存在的问题是这一类理性的人们也没有就中日民族关系的改善,促进中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出有效的行动,而是只能被动地接受中日民族关系的现状。是否缺乏这样的渠道呢?

  3.3中日民族关系改善的希望在于青年。

  在我们的采访刘沃林先生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位成熟的共产党员以理性批判的目光谈了对中日民族关系的看法。曾经经历过中日战争的他,没有因为强烈的民族荣辱感和战争带来的仇怨而漠视了日本人民所遭受的灾难和中日之间长远的利益关系。诚然,他是在正确地引导我们去认清这一历史问题的。尽管老人并没提出具体的作法。

  采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是老人说的我们这一代对待中日民族问题的不同。他们是亲身经历过战争岁月的人,提起日本人不承认过去的历史,甚至篡改,以至于谋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的作法,无不感到痛心。而我们这一代呢,都是“听妈妈讲那古老的故事”中长大的,对待日本,纵使其中有愤慨,有痛恨,有厌恶,也只能是感性上的。因为我们都没经历,没有一种痛心的感觉。有痛心的感觉,说明老人痛恨的只是战争,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老人认识到日本人民也在同样的承受灾难,日本像一个迷路的孩子,明明已铸成大错,却执意矢口否认,甚至掩饰过往,又怎会不令人心痛呢?老人是知道战争给我们带来什么的。而我们年轻一代少的正是这种心痛的感觉。我们总把矛头指向日方,少有能平心静气为日本人民想想的。“就怕你们年轻,不知道过往,在对待这些问题上会走错方向。”我们总以为自己比上一代更客观地看待中日民族之间的问题,然而老人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句话。

  梁任公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百余年后,此句依然振聋发聩。青年人如何对待中日民族的关系,决定了国人看待中日民族问题的意识。刘沃林老人的一席话留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青年一代应当肩负一个历史使命——为改善中日民族关系,促进两国的合作于交流做出努力。先人们的流血牺牲为的不是今天我们能扬声吐气,向曾经的侵略者复仇抱怨,或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是为了有一个和平的安乐的和谐的发展的国际环境。能让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团结起来,推动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而要肩负起这一历史的使命,青年先要自强不息,只有自己的素质提高了,民族气节坚定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才能改善中日民族关系,促进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将会越来越广泛。

  4.给“伤口”的具体疗程——推动两个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4.1对于国内,国家有关部门要对民众尤其是青年做出适当的引导,引导青年正视历史,反省历史,展望未来。

  (1)在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诸如开展红色旅游,抗战史诗的活动的同时,不忘廓清民族仇恨,引导观看者,参与者正视中日民族关系,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2)引入日本国内的优秀文化,在校本课程中适当穿插。将中日之间的深厚的历史渊源,或是中日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反应在历史或政治的选修课程中。

  4.2对国外而言,国家可以通过磋商与日、韩二国达成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的共识。

  (1)举行“中日文化年”活动,“中韩文化年”活动,正式把日本、韩国的科技,艺术,传统节日文化通过正式而全面的文化交流引入中国国内,使国人感受日韩优秀的文化魅力,拉近感性上的差距。

  (2)推动中日两国间的民间交往,如两国学者,学生定期对学术、文化传统、国际时事问题举行研究或是辩论会,引导两国人民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可以作为例证的是中、日、韩三国教师共著《东亚三国近代史》一书,是三国民间团体间交流合作的大的突破,开创了三国共同反思历史之潮的先例。

  4.3青年应当提高自身素质,为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做出努力。

  (1)青年应自发地去了解历史,了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实质,认清日本右翼分子的野心,区分于日本民族。开展诸如校园讲座、调查研究等活动,深入了解。

  (2)随着东亚中、日、韩三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需要大量的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在某些中学、大学开设选修,名之曰中日班、中韩班,培养日后为三国交流发展有贡献的人才呢?

 (3)在校青年应担负起对社会宣传有关中日民族关系知识的责任,使民众了解历史的真相,反省过往,自强不息,提高国民素质,在宣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和国民的民族认同感、责任感,正确地对待日本民族,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地为民族关系的缓和与发展做出贡献和努力。<

  4.4民间可以通过活泼多样的形式促进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情感。

  (1)大力发展围棋、书法等民间艺术。围棋、书法作为中国首先创造的艺术形式,经过时间的推移,渐流传于日本、韩国,并有相当发展与创新。民间当利用这些活泼多样的文化形式,来推动三国各自的文化发展,推进围棋、书法、绘画事业的发展,增进彼此感情。

 (2)要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提高国民政治素质,使人民关注政治,了解时事,培养民族责任感。具体可以这样做:要地区或社区的居委会加大宣传力度,在宣传党政方针的同时,评论时事论点,青年也应当组织起来,研讨时事政治,形成一个良好的关心政治的社会风气,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

  临近论文的尾声,我们的心情才慢慢轻松起来,这么久的成果渐渐有眉目,这似乎与中日民族关系这个严肃的话题很不相符,事实上这篇论文的原型只是写给一位同学的一封信,后来才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那位同学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她说:“难道你能忘怀日本人犯下的灭绝人性的罪行吗?难道你看不到日本当政者处处与中国为难吗?”是的,她的反问又令我局促起来,让我仿佛从一堆史料和信息中猛然抬起头来。我似乎在极力地说服自己,说服她或他们去放下成见,敞开友好之门。然而,我也没有忘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不容篡改,日本政客的叫嚣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教训应当吸取,要时刻警惕军国主义势力死灰复燃,对日本政府官员的错误言行予以揭露和回击。发展中日两国持久和平友好的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但不会一帆风顺。中国青年有的是爱国情怀和青春的血性,但也不乏理智。

     十月十日那天,嘉炜拿了一份《参考消息》给我,里面有一条报道,题为“日外务省举全力研究中国”,让我们轻松的心情又再次沉重起来。请允许我摘录以下两段话:

  “中国经济增长保持惊人速度,军事力量也迅速增强。日本外务省认为在对华关系方面已无法仅靠亲华派之力,于是在8日决定定期举行由事务次官、外务审议官和各局长参加的会议,讨论对华政策。”

   外务省一位负责人指出,“对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历史人士,提供政府开发援助,东海油气田等遗留问题,一直都想基于日中两国的视点来加以处理,但却无法处理。总有一天,世界将面对‘中国问题’。”他就举行干部会议的意义解释说,“是想尝试着从根本上弄清中国的地位。”

  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否认中国的和平崛起给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领域带来了各种影响,而我们也需要重新考虑如何处理好国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中日民族之间。我们应该有信心也有能力去做好,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做,走出这打破沉默的一步,这将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及历史意义的创举。

  我又想起那位同学,她也是当初那个皱着眉头、抿着嘴的女孩吗?而如今我们都长大了,正如中日关系也一天一天地变化,我们都希望看到它好起来,不是么?

     那个横在两个民族之间的伤口好深好深,好让人难受,真希望它能早些愈合。来年春天,花开浪漫的樱花会开在中国,像青岛赢洲的飘飞纷扬的梨雪。我们再一起去看,好吗?

六、谢辞:

  搞中日民族关系这个课题研究耗时很长,特别在论文的最后写作阶段尤其辛苦,我们要感谢一位同学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她说:“当你觉得要放弃时,你就离成功不远了。”我们得以坚持下去,还要感谢给予我们真诚鼓励和指导的两位指导老师——吕肖容和梅津湘老师,在做问卷调查过程中给予我们义务帮助的陈健斌和张迪衡同学,在编辑处理文字工作中替我们减轻很大负担的邓颖同学,感谢刘沃林副县长的大力支持,这个论文报告终于完成了!这里面渗透着各位的辛勤汗水,我们在此再次真诚地感谢他们,谢谢

  七、参考文献

《菊与刀》

《世界宗教》

《国际关系》

《参考消息》

《东南亚三国近代史》

《日本日反思二战——阵亡者死得一钱不值》

(本文获南海区2004---2005年政治小论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

 

 

 

 

 

 

 

 

 

[此帖子已被 一条龙 在 2006-2-17 13:42:55 编辑过]

分享到
离线一条龙

发帖
1206
金钱
2044
经验值
134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6-02-19

   食太郎你好:早几个月前你多次打电话来催我在75ONE同学网发怖我儿子的获奖论文,由于我近期的工作很忙,今天才叫红女上传这篇文章,看后有什么感受就回复我吧!~顺告知他最近参加全国奥林匹克英语竞赛获一等奖,同时荣获校园十大歌手第一名,在台山读书期间多次统考都那到状元,他还身兼多职又是学生会主席,团总支、班长,能培养出一个优秀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又非常高的孩子,功劳全归于我的母亲在幼苗时期的精心栽培。

   天涯人,瓶子暂借你的论坛一席,,不便之敬请原谅!~

 

 

[此帖子已被 一条龙 在 2006-2-19 12:03:16 编辑过]

离线天涯人
发帖
781
金钱
1390
经验值
235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6-02-20
有这样优秀极出的儿子, 当父亲的当然有说不出的骄傲和难以掩饰的喜悦! 一条龙,有什么秘诀传授给我们吗?

[此帖子已被 天涯人 在 2006-2-25 11:01:03 编辑过]

离线一条龙

发帖
1206
金钱
2044
经验值
1348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6-02-23

天涯人啊!你的文彩写得不但非常之好、而且又真的好感人、谢谢您的赞美,培养一个孩子应从幼苗开始:建立一个目标、有计划地引导、用心和孩子沟通、增强综合素质教育最为重要。

离线一条龙

发帖
1206
金钱
2044
经验值
1348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2-25

玫瑰花:其实在学习中能够掌握必胜技能、是需要不断勤奋刻苦来激励自已智慧源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