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65阅读
  • 2回复

砚边絮语——杂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8-20
(一)
《兰亭序》(据冯承素摹本,纵24.5公分,横69.9公分,28行,324字)在真正意义上,更象是宗教的圣物,而非一件书法作品。
现代人习字的目的已不是用来记录日常生活或写文章了,而是以写大字来附庸风雅了。
《兰亭序》水平再高,也有点不合时宜了,试问有哪个人习《兰亭序》仅是为了作文之用?今天已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家了。
书法的社会价值应重估,而非遵循旧制。根据这一事实,改变理念,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

(二)
初临帖时,怎么也临不似,而自觉临到似之后,又开始思考如何去变,以何为据去变呢?变化往往是临写过程中随机的,它来自于各方面的累积,并由此形成个人独特的审美观,累积越丰富,可变化的地方越多。随着累积不断叠加,也就不断变化,没有尽头。
世间亦不乏墨守成规者,这意味着到了一定阶段后,不再变化,止步于此了。

(三)
汉碑之中,碑阴碑侧往往少了些庄重严肃,多了些随意率真,而我们自小受到印刷体的影响,在临帖时会不由自主将率意一面忽略掉,这种现象在习唐楷、流美行书时易于上手,对粗头乱服一路的书风则添加了一道屏障,故能做到熟后生者,头脑往往较为灵活,水平都不低。

(四)
追求魏碑汉碑的生涩,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行笔滞重或行笔飘浮。要在两个极端中取得平衡,可在行篆书及行草上下些工夫,以篆书来增强对入木三分的体会,以行草来感悟用笔的灵活宛转。
一般情况下,个人在体会用笔精熟的时候,偶尔会感受到笔头与纸张之间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故古人有“笔力千钧”之说。此时宜从精微上去考虑,即用心体会笔头与纸面的蠕动,进一步熟悉它、驾驭它,让生熟变成一念之间的事,这便是熟后生。

(五)
对于傅山,真是又爱又恨,每见他的作品,都有种新鲜感,正是这种不断的新鲜感,自知无力达到,难免颓丧。
他的精熟程度,就如一个打字高手,令人相信他闭上眼睛都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来。
王铎的精熟,在于稳健;傅山的精熟,犹如天马行空,无迹可寻。

(六)
清代随便拉几个进士,在唐楷方面就可以将今人杀得七零八落了;今人唯一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合法挖坟,由此出土了许多自唐至清这段时期的人所难以想象的书法资料,加上信息构通方面的便捷,推广方便和跟外来文化迅速交汇,形成了一个与古代完全不同的时代氛围,紧随这一时代精神所在,便是这个时代的典型。

(七)
学书法过程中,人是主体,书法是客体是工具:你将工具看作是陶冶性灵的东西,学书法就能产生陶冶性灵的作用;你将工具看成是奔向名利的手段,学书法就是跟名利打交道。等如一把菜刀,它可以是把好厨刀,也可以是犯罪的凶器,都由主体所决定。

(八)

史上的书法家不一定是文字学家,文字学家基本上是书法家,两者虽有联系,不可混为一谈,更不可将涉乎文字的一切都扯到书法上去。
文字是记录思想、交流思想或承载语言的图像或符号,完全是出于实用性需要,书法是依据文字衍生出来的艺术。正如一件书法作品,从文字学的角度出发,首先是文字内容,可以完全忽略其审美层面;书法虽依据文字,但追求形体变化上的无限可能性和借助变化来表达个人某种意向。尤其是书法审美趋向于自觉之后,更为强调个性的发展,这跟文字学的研究方向是不同的。

(十)

虽然网上有不少人模仿曾翔吼书表演,但皆不能象曾翔那般尽兴。吼书在当代国内也算是首创了,这是在压力下的喷薄,因有了曾翔这个先例,才有后来的模仿。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需要的勇气相当于无惧生死,不知今天那些吃螃蟹的人有否想到这一点?有些事情被舆论定位后,人们也就认可了这个定位,并循此继续下去……
2019.8.16
4条评分贡献值+1银元+3金钱+5经验值+1
勤能补拙 银元 +3 优秀文章,支持! 2019-08-21
勤能补拙 贡献值 +1 优秀文章,支持! 2019-08-21
勤能补拙 经验值 +1 优秀文章,支持! 2019-08-21
勤能补拙 金钱 +5 优秀文章,支持! 2019-08-21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分享到
离线老友火丙

发帖
9393
金钱
600052
经验值
85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8-20
离线勤能补拙

发帖
39388
金钱
119
经验值
519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8-21
优秀文章,支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