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733阅读
  • 56回复

台城故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iuailin
 
发帖
166
金钱
168
经验值
142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4-13

台山——人武部——这座绿色的大院,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清晨,阳光在人工湖面折射下,记住了我们那时的欢乐。

夕阳,西下时冬季河面的微风吹进这座绿色的营房留住那年代多少美好的回忆

台城的路灯下印着多少下晚自习回家同学的身影。

 

分享到
离线lydia

发帖
1087
金钱
1319
经验值
346
只看该作者 56楼 发表于: 2010-07-16

哗!炎炎夏日里,四川麻辣火锅……痛快!

离线liuailin
发帖
166
金钱
168
经验值
142
只看该作者 55楼 发表于: 2010-07-16

 

    靓茶消解麻辣烫    大鱼大肉照样上     四川火锅着减肥

离线大只佬

发帖
18441
金钱
75
经验值
15651
只看该作者 54楼 发表于: 2010-07-15
["沉默"]
 羽绒山:

    六月里吃过了五月端午糯香粽,夏至节又饱餐  过了夏至的狗没处走的五香狗肉。把吞下的热气统统带到了炽热的七月。

   酷暑的七月应以凉茶为上。喝凉茶吧,可以消暑:

    靓茶消解麻辣烫,大鱼大肉照样上。呆中意四川火锅多D。

离线沉默
发帖
29
金钱
29
经验值
29
只看该作者 53楼 发表于: 2010-07-01
羽绒山:

    六月里吃过了五月端午糯香粽,夏至节又饱餐  过了夏至的狗没处走的五香狗肉。把吞下的热气统统带到了炽热的七月。

   酷暑的七月应以凉茶为上。喝凉茶吧,可以消暑:

    靓茶消解麻辣烫,大鱼大肉照样上。<!--StartFragment -->

<div> </div>
离线羽绒山

发帖
10579
金钱
23514
经验值
1077
只看该作者 52楼 发表于: 2010-07-01

    六月里吃过了五月端午糯香粽,夏至节又饱餐  过了夏至的狗没处走的五香狗肉。把吞下的热气统统带到了炽热的七月。

   酷暑的七月应以凉茶为上。喝凉茶吧,可以消暑:

    靓茶消解麻辣烫,大鱼大肉照样上。

离线土豆

发帖
56
金钱
57
经验值
54
只看该作者 51楼 发表于: 2010-06-19
我是wo:对不起,看到同学谈论当年下乡话题很兴奋,情不自禁即转贴了您的照片。此照出自我是wo的“寻人启事”.
离线我是wo
发帖
11
金钱
12
经验值
12
只看该作者 50楼 发表于: 2010-06-18

土豆,经典照片版权所有,引用请注明出处。

离线lydia

发帖
1087
金钱
1319
经验值
346
只看该作者 49楼 发表于: 2010-06-15

来吧,同学,尝尝我们南方的粽子。端午节快乐!

离线羽绒山

发帖
10579
金钱
23514
经验值
1077
只看该作者 48楼 发表于: 2010-06-12
人长得可爱不及傻得可爱。
离线lydia

发帖
1087
金钱
1319
经验值
346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10-06-11
土豆:

 

好经典的像片呀,听党的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热血沸腾!看着你开心的样子,想必一定很激动吧……

很傻,不过那时真不知忧愁,一群未成年人~~~~~~

 

不会呀,嘿嘿!那时的人还傻得挺可爱呢
离线土豆

发帖
56
金钱
57
经验值
54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10-06-10

 

好经典的像片呀,听党的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热血沸腾!看着你开心的样子,想必一定很激动吧……

很傻,不过那时真不知忧愁,一群未成年人~~~~~~

 

离线lydia

发帖
1087
金钱
1319
经验值
346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10-06-09
阿大只同学:中央文件学习得很透彻哦,那你有没有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呀。

[此帖子已被 lydia 在 2010-6-9 14:26:35 编辑过]

离线大只佬

发帖
18441
金钱
75
经验值
15651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10-06-09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2007年04月27日16:42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的编者按语中传达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此前,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城镇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这是上山下乡运动一个纲领性文件。1965年中央办公厅为此发布了通知。从此,上山下乡被列入党和国家重要的日常工作范围。《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号召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出现。“文革”期间,全国城镇知青下乡人数达1400万人。1978年12月10日,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结束。《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被中央批转。这次会议及其形成的文件成为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转折。会议提出:还要坚 持上山下乡,是为了条件成熟时不再上山下乡;要逐步缩小范围、有条件安置的城市不再动员下乡;尚需动员下乡的不再插队,要因地制宜举办知青场、队,国家给以优惠政策;已在农村插队的知青,要逐步给予解决,其中老知青要限期解决;城镇要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行业,扩大就业门路。到1981年底,国务院知识青年办公室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也仿照办理。至此,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

  附: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始末

  童 辰 郭海峰

  从1955年开始,就业压力就开始变得很大。1955年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提出要开荒3868万亩,要完成这个任务,除了农民和一些国营农场外,必须另外组织力量去完成。这个任务交给共青团中央,团中央就组建青年自愿垦荒队。当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亲自抓的这件事,但这个路子后来也不通。

  毛泽东发出第一次号召

  195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一篇文章的按语里说:“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发出上山下乡运动的号召,他讲这句话是从农村需要来讲,不是从解决城市就业的角度谈的,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到来时,农村建立合作社,缺乏保管、会计、出纳等人才。

  毛泽东的号召成为多年来上山下乡的指导思想。紧接着1956年搞农业发展纲要,纲要正式通过时就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上山下乡”这个词。那个时候,城市就业问题等内部矛盾也很多,如毕业生出路问题等。

  出台纲领性文件

  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城镇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这是上山下乡运动一个纲领性文件。1965年中央办公厅发布了通知,说不再修改了,就依此发布。从此,上山下乡被列入党和国家重要的日常工作范围。

  那时工作有组织,每年都有计划、安排,都有物质、经费的保障,组织比较严密,强调自愿原则。“文革”前5年有计划上山下乡共下去了129万。平均每年26万,规模比较小,安置比较稳妥,社会影响并不像“文革”期间那样大,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就是动员城市青年扎根农村,安家落户,指导思想、措施、步骤都是很稳妥的。所以“文革”结束后,有人说上山下乡是“文革”的产物,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它源于50年代,60年代开始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这一段上山下乡和文革中的上山下乡显然不同。

  毛泽东的第二次号召

  决定千百万知识青年命运的,是1968年12月22日发表的毛泽东的指示。这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按语转引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这是毛泽东的第二次号召。

  此后,全国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出现。这里有个背景:1968年11月,那时1968届毕业生快毕业了,加上1966年、1967年的许多未安排的毕业生,怎么安排,当时中央就此作了个通知。其中提到了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

  那时出现这种情况涉及到对教育的“两个估计”,说17年的教育受资产阶级影响,大学受的教育都是修正主义,因此,修正主义的受教育者必须到农村去改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上山下乡的初衷被扭曲

  这样就扭曲了上山下乡的初衷,同样是上山下乡,出发点大不一样。规模上1969年260万,是最多的一年,是个高潮。1966、1967、1968三届毕业生一起下乡,260万人,根本没有准备。就是有准备,260万 城市青年到农村也是个了不起的事情。而相当多的人是被这股政治潮流卷下去的,不下不行,下去光荣。革命嘛,接受再教育。

  后来老这样下去也不行啊,城市工厂也要人,也要招工。我们当时做这一工作也很矛盾,接受再教育如果从教育出发,有无毕业年限呢?教育完怎么办呢?不能接受贫下中农一辈子再教育吧!“多长时间”谁也回答不了。紧接着出现城市要人,从农村招工,就动员原来下乡的青年回城,又出现了招工与回城的矛盾,很不好做。所以我们的心情很矛盾。

  扎根还是拔根

  后来又有一个波折,就是在1976年,这时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矛盾增多、复杂化了。1976年2月12日,毛主席有个批示,背景是有陕西的两个青年给吴桂贤写信--吴桂贤曾是陕西国棉二厂的工人,当时是副总理--反映下乡知青被招工招回来对下乡知青队伍是不稳定因素,他们反对招工。吴桂贤把信给毛主席,又写了封信,把招工比成拆台。毛泽东在2月12日给政治局批示:“知识青年问题适宜专题研究,先做准备,然后再一次给予解决。”但这个批示并未对吴桂贤的信表态。当时条件下,他的话好像认同吴桂贤的话,但又未讲出来,更多的理解应是稳定下乡知青。于是,在农村就出现了扎根与拔根问题的斗争。当时提升到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来讨论,所以知青工作更复杂化了,究竟城市招不招工呢?

  调整和结束上山下乡

  如果把历时20多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分为三个阶段,那么从1955年至1961年可以认为是探索阶段,目的是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发展农业生产。这一阶段的探索进入1962年后,国家有组织地统一实施这一政策,为第二阶段,至1965年结束。

  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上山下乡运动,是第三个阶段。“文革”10年,全国城镇知青下乡人数达1400万人。

  上山下乡运动问题越来越多。1976年10月,粉粹“四人帮”,党和国家又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使知青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1977年8月,中共十一大宣布“文革”正式结束。

  1978年3月,邓小平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要研究如何使城镇吸纳更多劳动力的问题。现在搞上山下乡,这种办法不是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城市人下去实际上形成同农民抢饭吃的局面。我们的第一步应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

  1978年12月10日,历时41天的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结束。《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被中央批转。这次会议及其形成的文件成为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转折。会议提出:还要坚持上山下乡,是为了条件成熟时不再上山下乡;要逐步缩小范围、有条件安置的城市不再动员下乡;尚需动员下乡的不再插队,要因地制宜举办知青场、队,国家给以优惠政策;已在农村插队的知青,要逐步给予解决,其中老知青要限期解决;城镇要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行业,扩大就业门路。

  到1979年,全国仅有24.7万人上山下乡,进入1980年,已有10省市停止上山下乡,进入1981年,工作重心已转向安排历史遗留的96万插队知青了。1981年底,国务院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也仿照办理。至此,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

  (原载《北京日报》1998年7月26日)

  (人民网资料)

 

[此帖子已被 大只佬 在 2010-6-9 13:45:21 编辑过]

离线lydia

发帖
1087
金钱
1319
经验值
346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10-06-09

好经典的像片呀,听党的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热血沸腾!看着你开心的样子,想必一定很激动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