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书法的基础教育一直都显得薄弱,书法基础理论亦然。市面上流传最广的书法基础书藉,所述皆多为贯彻依样画葫芦,可怎样在依样画葫芦之中找出承先启后的论述,则极为罕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当代书法教育的遗憾。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描字的细节说起。
据网上辞典的解释,“描字”即描成的字;指做作不自然的书法。 对识字不多的小朋友而言,学习书法之初,描字除了练习笔顺、笔画、结体外,还兼具通过描字来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至于做作不自然的说法,则显得含糊,除适用于行家与行家之间的对话外,对于缺乏描字与写字体验的人而言,则变成胡言乱语了。
描字这种单纯的模仿,对初学书法的小朋友及成年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且需要坚持一段时间。不过要注意,这种做法虽是打基础的一种,若沉溺于此,并以此为荣,即意味着对书法的认识仍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基础终是基础,就如无论多少个臭皮匠,也无法跟诸葛亮相比那般。
在艺术领域之中,个性是永恒的偶像,就书法而言,表现为个人风格极为强烈,如颜楷,一看就是颜楷,郑板桥的六分半体,一看就是六分半体。缺乏个性的作品,如量产的衣服,个性强烈的作品,似量体订制的衣服,同是衣服,两者价值大相径庭。
[ 此帖被破烂的砂锅在2015-08-12 12:2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