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738阅读
  • 56回复

台城故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eva
发帖
11
金钱
13
经验值
13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10-05-12

琳姐,请问有查到周桂兰的任何信息吗?我知道查找的困难会很大,但希望你能尽量帮忙好吗?看到你们通过校友网能找到那么多昔日的好友,我也希望能帮我舅舅找到他的好友周小军.顺便问一下,请问"羽绒山"是否认识周桂兰或者周小军呢?谢谢!

离线liuailin
发帖
166
金钱
168
经验值
142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10-05-12
阿媛请给我一点时间.请将周小军同学离开台山后.和你舅最后的通信地省.市写出来.让我们大家一齐寻找.周桂兰.周小军您昔日的同学在寻找您.
离线大只佬

发帖
18441
金钱
75
经验值
15651
只看该作者 32楼 发表于: 2010-05-14

[此帖子已被 大只佬 在 2010-5-14 8:15:36 编辑过]

离线玲珑姑娘

发帖
6943
金钱
15324
经验值
5928
只看该作者 33楼 发表于: 2010-05-14

 

爱琳姐姐: 爱华也找到了回第二故乡的路 !

爱华说:小时候替老爸去人民球场那小卖部买香烟,剩下两分钱买红豆冰棍(雪条),

炎炎夏日有雪条吃,那可是至高无上的享受。

 

fficeffice" />

 

记得人工湖那里常常有白兰花卖,常常嗅到女孩子们胸前的白兰花暗暗送着芬芳。

 

红豆情结 --- 回忆起这种滋味很是甜蜜。。。。。!

 

欣赏了您们的帖子,感受浓浓的怀旧红豆味。

 

 

那些岁月,我们不知道名牌,我们没有肯德基,麦当奴.....,

 

那些岁月,被喜欢的男(女)同学看一眼就会脸红心跳。。。。,

 

那些岁月,流失了,再也无法找回的快乐和纯真。。。。。!

 

 

[此帖子已被 玲珑姑娘 在 2010-5-14 11:28:47 编辑过]

离线liuailin
发帖
166
金钱
168
经验值
142
只看该作者 34楼 发表于: 2010-05-14

如果回到从前.就不是今天的结局.如果回到从前.可能期望的是今天的生活.

离线liuailin
发帖
166
金钱
168
经验值
142
只看该作者 35楼 发表于: 2010-05-14

现实中好象没有如果.如果有那一定是梦想

离线旮旯尘尘

发帖
75
金钱
102
经验值
34
只看该作者 36楼 发表于: 2010-05-14
光辉灿烂的成果也是从梦想开始
离线睇牛仔

发帖
738
金钱
1075
经验值
1809
只看该作者 37楼 发表于: 2010-05-14
离线liuailin
发帖
166
金钱
168
经验值
142
只看该作者 38楼 发表于: 2010-05-16

有人说:上海的夜景美.不.不.在78村阿辉的镜头里你会大开眼界领略到台城夜景得美丽.仿佛是人间天堂!

[此帖子已被 liuailin 在 2010-5-23 19:01:44 编辑过]

离线liuailin
发帖
166
金钱
168
经验值
142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2010-06-04
那年代已苦为乐,那年代已学农为主,那年代思想是那么单纯,那年代男女生是不能主宰自己.那年代总盼过新年......。今天回头再看那年代遥远,难忘和亲切。回味,感慨和思念......。
离线羽绒山

发帖
10579
金钱
23514
经验值
1077
只看该作者 40楼 发表于: 2010-06-07

liu姑娘您好!

   这张照片是不是周的一家?

<!--EndFragment-->
离线土豆

发帖
56
金钱
57
经验值
54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2010-06-07

 liuailin: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76届的同学就再这激情的口号声中毕业.同学们极级报名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我当时还因为没报名下乡回家哭过.现在想想.那火热激情的年代.让我们赶上这未班车.给我们的青春记下了最美的-笔.美!美!美美!

当年高中毕业后一个星期的我们就响应号召出发了

离线liuailin
发帖
166
金钱
168
经验值
142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10-06-08

一遍遍地看着这照片,看着那忘不了的年代.今天又找回昔日里的话题.普实的服装.徼情的誓言:报效祖国.将青春献给党.到农村去.到边疆去....这誓言我常在梦中听见

离线lydia

发帖
1087
金钱
1319
经验值
346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10-06-09

好经典的像片呀,听党的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热血沸腾!看着你开心的样子,想必一定很激动吧……

离线大只佬

发帖
18441
金钱
75
经验值
15651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10-06-09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2007年04月27日16:42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的编者按语中传达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此前,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城镇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这是上山下乡运动一个纲领性文件。1965年中央办公厅为此发布了通知。从此,上山下乡被列入党和国家重要的日常工作范围。《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号召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出现。“文革”期间,全国城镇知青下乡人数达1400万人。1978年12月10日,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结束。《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被中央批转。这次会议及其形成的文件成为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转折。会议提出:还要坚 持上山下乡,是为了条件成熟时不再上山下乡;要逐步缩小范围、有条件安置的城市不再动员下乡;尚需动员下乡的不再插队,要因地制宜举办知青场、队,国家给以优惠政策;已在农村插队的知青,要逐步给予解决,其中老知青要限期解决;城镇要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行业,扩大就业门路。到1981年底,国务院知识青年办公室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也仿照办理。至此,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

  附: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始末

  童 辰 郭海峰

  从1955年开始,就业压力就开始变得很大。1955年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提出要开荒3868万亩,要完成这个任务,除了农民和一些国营农场外,必须另外组织力量去完成。这个任务交给共青团中央,团中央就组建青年自愿垦荒队。当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亲自抓的这件事,但这个路子后来也不通。

  毛泽东发出第一次号召

  195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一篇文章的按语里说:“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发出上山下乡运动的号召,他讲这句话是从农村需要来讲,不是从解决城市就业的角度谈的,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到来时,农村建立合作社,缺乏保管、会计、出纳等人才。

  毛泽东的号召成为多年来上山下乡的指导思想。紧接着1956年搞农业发展纲要,纲要正式通过时就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上山下乡”这个词。那个时候,城市就业问题等内部矛盾也很多,如毕业生出路问题等。

  出台纲领性文件

  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城镇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这是上山下乡运动一个纲领性文件。1965年中央办公厅发布了通知,说不再修改了,就依此发布。从此,上山下乡被列入党和国家重要的日常工作范围。

  那时工作有组织,每年都有计划、安排,都有物质、经费的保障,组织比较严密,强调自愿原则。“文革”前5年有计划上山下乡共下去了129万。平均每年26万,规模比较小,安置比较稳妥,社会影响并不像“文革”期间那样大,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就是动员城市青年扎根农村,安家落户,指导思想、措施、步骤都是很稳妥的。所以“文革”结束后,有人说上山下乡是“文革”的产物,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它源于50年代,60年代开始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这一段上山下乡和文革中的上山下乡显然不同。

  毛泽东的第二次号召

  决定千百万知识青年命运的,是1968年12月22日发表的毛泽东的指示。这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按语转引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这是毛泽东的第二次号召。

  此后,全国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出现。这里有个背景:1968年11月,那时1968届毕业生快毕业了,加上1966年、1967年的许多未安排的毕业生,怎么安排,当时中央就此作了个通知。其中提到了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

  那时出现这种情况涉及到对教育的“两个估计”,说17年的教育受资产阶级影响,大学受的教育都是修正主义,因此,修正主义的受教育者必须到农村去改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上山下乡的初衷被扭曲

  这样就扭曲了上山下乡的初衷,同样是上山下乡,出发点大不一样。规模上1969年260万,是最多的一年,是个高潮。1966、1967、1968三届毕业生一起下乡,260万人,根本没有准备。就是有准备,260万 城市青年到农村也是个了不起的事情。而相当多的人是被这股政治潮流卷下去的,不下不行,下去光荣。革命嘛,接受再教育。

  后来老这样下去也不行啊,城市工厂也要人,也要招工。我们当时做这一工作也很矛盾,接受再教育如果从教育出发,有无毕业年限呢?教育完怎么办呢?不能接受贫下中农一辈子再教育吧!“多长时间”谁也回答不了。紧接着出现城市要人,从农村招工,就动员原来下乡的青年回城,又出现了招工与回城的矛盾,很不好做。所以我们的心情很矛盾。

  扎根还是拔根

  后来又有一个波折,就是在1976年,这时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矛盾增多、复杂化了。1976年2月12日,毛主席有个批示,背景是有陕西的两个青年给吴桂贤写信--吴桂贤曾是陕西国棉二厂的工人,当时是副总理--反映下乡知青被招工招回来对下乡知青队伍是不稳定因素,他们反对招工。吴桂贤把信给毛主席,又写了封信,把招工比成拆台。毛泽东在2月12日给政治局批示:“知识青年问题适宜专题研究,先做准备,然后再一次给予解决。”但这个批示并未对吴桂贤的信表态。当时条件下,他的话好像认同吴桂贤的话,但又未讲出来,更多的理解应是稳定下乡知青。于是,在农村就出现了扎根与拔根问题的斗争。当时提升到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来讨论,所以知青工作更复杂化了,究竟城市招不招工呢?

  调整和结束上山下乡

  如果把历时20多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分为三个阶段,那么从1955年至1961年可以认为是探索阶段,目的是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发展农业生产。这一阶段的探索进入1962年后,国家有组织地统一实施这一政策,为第二阶段,至1965年结束。

  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上山下乡运动,是第三个阶段。“文革”10年,全国城镇知青下乡人数达1400万人。

  上山下乡运动问题越来越多。1976年10月,粉粹“四人帮”,党和国家又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使知青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1977年8月,中共十一大宣布“文革”正式结束。

  1978年3月,邓小平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要研究如何使城镇吸纳更多劳动力的问题。现在搞上山下乡,这种办法不是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城市人下去实际上形成同农民抢饭吃的局面。我们的第一步应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

  1978年12月10日,历时41天的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结束。《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被中央批转。这次会议及其形成的文件成为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转折。会议提出:还要坚持上山下乡,是为了条件成熟时不再上山下乡;要逐步缩小范围、有条件安置的城市不再动员下乡;尚需动员下乡的不再插队,要因地制宜举办知青场、队,国家给以优惠政策;已在农村插队的知青,要逐步给予解决,其中老知青要限期解决;城镇要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行业,扩大就业门路。

  到1979年,全国仅有24.7万人上山下乡,进入1980年,已有10省市停止上山下乡,进入1981年,工作重心已转向安排历史遗留的96万插队知青了。1981年底,国务院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也仿照办理。至此,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

  (原载《北京日报》1998年7月26日)

  (人民网资料)

 

[此帖子已被 大只佬 在 2010-6-9 13:45:21 编辑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