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收藏界的美盲
刘晓林
当今社会,收藏界的美盲比比皆是。大致来说,美盲们主要由下原因所导致。
1、对相关机构、官号、职称等盲目崇拜
数不清的真假机构、真假官号、真假职等,迷惑了数不清的艺术爱好者与收藏者。
中国的八大美术院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等,相当一部分人连这最基本的都搞不清。举例如下:
社会上冒出了中国国家书画院、中国美术研究院……类似故意模糊的“机构”将“涉世不深”的人们弄的晕头转向,信以为真。殊不知,真假存在着天壤之别! 既然机构已经为假,随之而来的是官号、职称的鱼龙混杂。主席、会长、一级美书师,同样的名称如果不是同样层面的机构,这里边的学问太大了——水货哪能与干货比?(机构为真的主席、会长们也未必名副其实,何况机构为假呢?)甚而有之,巨匠、大师等犯滥无尽,令人惨不忍睹!
2、对所谓“创新”的盲目崇拜
我多次表达过如下观点:创新哪能如此容易?将创新作为一种理想、追求是不无不可的,但绝大多数人由于天赋、学识等不足,耗尽终生也做实现不了创新。创新不是花样的不同,必须有内蕴、有体系、符合大道才行。否则,新不能创,新有何用?有的只是表相的与众不同、哗众取宠、自欺欺人罢了!
有人为了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便“标新立异”地自吹为某某创始人、某某第一人。于是,五花八门的“数字书法”、“象形艺术”等大行其道。他们在现实中确实有一部分“见狭、学浅、识不足”的追随者。
3、对自己的判断盲目自信
术业有专攻,容不得你我不承认。偌干不学习、不研究、不从事、对艺术一知半解者却自认为掌握了真谛——只要自己认为某某作品好,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他们认为好的已经远远超过了八大山人、吴昌硕等人!随之,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挖掘出了凡高、毕加索!
事物的优劣属性源自于判断标准,判断标准错误则一切无从谈起。一个人没有读过鲁迅的书就敢妄评,一个人没有见过齐白石的画就敢妄议。如是的现象不胜枚举!我见过许多毫无知识储备的人一拍大脑定乾坤的收藏者。你的判断依据从何而来?!
4、认为艺术真的没标准
许多人在叫嚣着:“比徐悲鸿、黄宾虹、林风眠……画得好的太多了!只不过他们的机遇不好,名气不够大!艺术哪有什么标准?”笑话!天大的笑话!时名易得,史名难求。各个时代都有明眼人,大艺家能仅靠宣传来达到吗?哪位大艺术家是浪得虚名?能没有过硬的几刷子?
的确,艺术没有精确的标准,千人有千人眼中的“蒙娜丽莎”。但大致的标准始终存在的!不知道不代表没有!“谢赫六法”、孙过庭的《书谱》请好好理解了再来谈论艺术。
5、艺术的美仅局限于某种
人各有所好,收藏更是如此。智者会意识到自己的“偏爱”来做出有意识的调整。唐人司空图著《二十四诗品》,诗有“二十四美”,书画亦如此。平淡是美,奇崛也是美。不食人间烟火是美,生机满目也是美。江南水乡是美,北国风光也是美。因此,我们不能轻易的厚此薄彼。
引申一下,重视美育的吴冠中先生就徐悲鸿先生《愚公移山》的作品提出徐公不懂艺术之美,九天居士始终认为颇有偏颇:艺术的美哪能仅局限于某种?阴柔之美是美,阳阳之美同样是美。(详情见刘晓林数年前所写《质问吴冠中先生》一文)
茶禅一味,风月双清。致收藏界的美盲!也在时时提醒灵魂深处的自已!
[ 此帖被坚剑在2016-03-07 10:3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