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足”辨
早上,去五个街区以外的咖啡店买面包。和我一起往相同方向走的是一对老夫妇。本来他们落在我后面,因为我取的是以健身为目的的“疾步”,他们是“闲逛”的缘故。快到咖啡店门口,他们明白我的去向,女士一个箭步,跃到我前面,一来,让同行的男士先进去。二来,稍稍挡我一下,好施展捷足。我只好顿住脚。在店内,她向柜台后面的伙计,点了两只鸡尾包,两只菠萝包,两杯小号咖啡。我耐心地看她慢条斯理地付钱。老先生与她该是夫妇,分工是早就确定的。他去咖啡台拿饮料。一场秘而不宣的小小抢夺战过去,我苦笑,摇头,何苦来哉,就两个人!
由此想及,国人除因年龄和健康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都以“捷足先登”为主义的。压根儿不考虑是否必要,是否安全,是否得宜,快是第一快事。小焉者如刚才一幕,旁边如果没有竞争对手,身段颇臃肿,“捷”起来颇感吃力的女士还可以信步闲庭,和老先生聊几句闲话。待到发现糟老头子区区也进店去,全身运动细胞马上动员起来,发起短暂的冲刺。大焉者排队上巴士,上火车,上飞机,进出电梯,只要有人群在等,尤其是已排成队的场合,必有更多的钻营者游离在队伍外,或从两翼插入,或佯装闲谈,打手机,有意无意地楔进。较为天经地义的,是“有人代排”。他们眼里,问题不在排队要多费时间,而在显出“无能”,缺“通天的”本领。成功人物哪会和普通人一般循规蹈矩?对这等可忽略的小事细加体察,可发现“抢先”已进入潜意识,成为民族的标配,标准动作。
教我羞愧的,不是别人如何,而是我也被归入这一类。刚才,在面包店只开一半的大门前,我本来没有冲动,但一瞬间,斗志被捷足的胖女士激发出来了。往往如此。在故国的地铁总站,即便是乘客不多,不管先上后上,必有座位的非高峰期,车门一开,“抢”像环生,我也加入,尽管略形被动。深究心理底层,我们全体在集体无意识的裹挟下,无一逃得过“通例”。30年前,旧金山华人经营的银行发生大规模挤兑。我的好友知道我有存款在那家银行,一个早上来了十多次电话,催促我去提款。“上百号人排队了!”我的回答本来是理性的:一,按照美国的金融法规,存款10万元以内,联邦的保险公司赔付,分文不少;二,我的存款才三千。可是,友人说这么多人排队必有道理,将来即使能索赔,也许拖几年。我终于出门,排进长队吃了半天西北风。“三人成虎”一成语,这是现成的解读。
每一次“抢先”,之所以从单个迅速演变为“一窝蜂”,除了引领潮流者之外,多数的随大流分子如我,都缺乏定力。而定力,先出自明晰的理性判断;尔后,须予以坚持。坚持,出自自信,更来自修养。物资短缺,特权横行的环境,只会培植以“捷足”为标志的猴急姿态,而雍容的气度,多半生长在“不必抢也能活得不错”的社会。
按说,在对外部世界所求不多的晚年,“抢”是基本上可以戒断的了。“捷足”如果说还要赞美,那是健康,而不是和人家一较短长。我必须反躬自省,无论乘车,购物,参加任何比赛,都要远离“抢”字号,彻底告别“先登”。
201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