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雪压青松松更青
伍锐强
每当提起何雪青,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雪压青松松更青”这诗句。到底是她的父亲崇尚的品格,从这诗句中取其“雪青”二字的含意作为女儿的名字,还是雪青在成长的道路上,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这诗句的含义崇高与圣洁?我没有考究过,但我倾向于后者。
我认识了《竹报》才认识何雪青。那天上班,我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封平信,因为信封不是“牛皮纸”的,也没有印有落款单位,所以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第二天,《侨乡文艺》主编李伟庭同志问我是否收到《竹报》,说其主编是一位残疾的青年女作者。听他这么一说,我怦然心动,一位残疾人自费出版文艺小报,多么难能可贵!我能不看吗?啊!这是一张四开四版的文艺小报,名曰《竹报》,摆在我面前——但见各种体裁的文章不少,有数十篇之多,版面编排得也十分醒目。特别是“这里的人比较真”,“这里的文章比较贴心”,这两句编者的表白,吸引住了我。何雪青随报付来约稿信,我看后,马上寄出了散文《弄潮》,以表达我对《竹报》的一点心意和良好的祝愿,同时,并资助《竹报》一期的出版经费。
不久,我的拙文在《竹报》刊登了。我为自己的习作在《竹报》发表而高兴。我为能与他们为伍而喜悦。从此,我与《竹报》的联系多了。作为本市面文化部门的负责人,我觉得有责任去鼓励她。在李伟庭同志的陪同下,我带着复杂的心情,直进了《竹报》编辑部,也是走进了何雪青的家,望着眼前瘦骨嶙峋的何雪青,握着她那双纤弱的手,我百感交集......
从此,我对何雪青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1983看4月18日,是何雪青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那天,她被医生确认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即肌肉萎缩症。患此病者全身肌肉将逐渐萎缩,直至死亡。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治好的先例。很难想象,当时年仅13岁的何雪青,这支刚露尖尖角的小荷,如何面对凄风恶雨的折磨。但坚强的她,硬是挺过来了,直至念完初中。虚弱的体质,使她无法再上学了。此时此刻,她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带着几分童真,执着的她在家中编织着美丽的文学梦。
1995年初,何雪青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办起了一份纯文学小报——《竹报》。每期出版后,他们都寄一份给我。我也便忙里偷闲认真拜读。尤其是雪青的作品,我读得特别专注。我终于读懂了“这里的人比较真”“这里的人比较贴心”这两句话,那不正是何雪青的写照吗!她的作品充满着“爱”。是对家庭、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生活的爱、当然也有对祖国的爱,爱得那样深沉,读来谁不动情呢!是的,她的作品终于打动了《羊城晚报》编辑的心,特地在“花地”专刊发表了她的散文《怜悯》。她这一作品还征服了评委们的心,在台山市第三届艺术节文学作品评选中又获得了大奖......从此《竹报》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和肯定,雪青也得到了文友的爱戴。此时,她的身子仍然一天天消瘦下去。一天,不得又住进了中医院。我知道情况后,马上到医院去探望她。躺在病床上的她,强振精神跟我谈话。她那坚韧不拔的毅力,她那对文学执着的追求,令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为台山文坛有这样一位坚强“才女”而由衷感到骄傲和自豪!1995年5月23日,中共台山市委及市人民政府表彰台山市100名优秀文艺工作者,光荣榜上有何雪青的玉照和名字。她得到人们的赞扬。
然而,现实却是那么的残酷,不久,何雪青终于被病魔夺去了年轻的生命。“雪青,你走得太快了”——还在外地开会的我,惊闻噩耗,独自伫立于小阳台,遥望着台山的方向三鞠躬,以寄托我的哀思。我断想,雪青没有离开我们,她依然活跃在广大的文友中间!不是吧?《竹报》照常出版,雪青的名字与《竹报》同在!我很赞赏何雪青的父亲何伙灵同志。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因为何雪青的病,他们一家承受起难以想象的重压,为医治雪青几乎倾家荡产,但他们无怨无悔。这种伟大的父爱如果说在何雪青生前已经体现出来,那么,在何雪青去世之后的体现更显得深切。如今,何伙灵同志主编的《何雪青纪念文集》即将出版,这当中凝聚着他的多少心血啊!当他邀请我为这本集子写序并送来一叠文稿时,我的手在颤抖。这是侨乡台山文坛的一份宝贵的财富啊!集子里,既有雪青生前创作的51件文学作品,又有各种报刊介绍雪青事迹的十多遍文章;既有雪青病逝后的悼词,又有用书信表达出来的“文辈心声”......我乐意照何伙灵同志所托,写下我心中的感受.
雪青,雪压青松松更青!
(编者注:1.伍锐强先生是台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文联主席。2、本文曾先后在《江门日报》、《台山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