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风景——三合新安墟
在去三合联安农场的路上,有同学提议去三合新安墟看看,因为他们当年曾骑单车去农场时,在那里停靠过。我从来没到过新安墟,它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可当我走进新安墟的时候,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啊!育英学校”!我曾在《发现台山》的节目里见过它,现在亲眼见到它,还是让我感到惊喜。据台山历史文化集(第五编)台山“洋楼”里的介绍,育英学校建于1926年,当年在这里上学的是余氏家族的子弟。学校由前楼和后楼两组建筑构成。前楼是教学用的二层楼房,正中大门门廊上为两层的西式钟楼,罗马的穹窿圆顶。前楼的两端各有一座副楼。后楼是一座四层碉楼,为学生老师的寝室。在碉楼旁的一个小烟摊,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伯主动地向我们讲述有关育英学校的故事,他说当年的设计师,把学校设计成一只鹰的的形状,钟楼是“鹰”的头,旁边的副楼是“鹰”的翅膀,碉楼则是“鹰”的尾巴。不管是育英学校的校名还是“鹰”的故事,都寄托着乡民对培育人才的殷切期望。
环视四周,是一些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二到三层的建筑,楼的墙体上附加了很多西方的装饰图案和构件。我终于明白了,是这些碉楼,这些“骑楼”,这些类似遍布台山城镇墟集沿街的商铺建筑,让我似曾相似的感觉。
墟的中间是集市,早就收市了,我无法看见它是否热闹,也无从想象它往昔的繁荣。
岁月催人老,岁月也给墙刻下了印记,不老的是那乡间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