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527阅读
  • 2回复

转载:台山一中百年校庆活动公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syz1978
 

发帖
1383
金钱
1806
经验值
134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7

 转载:     

       台山一中百年校庆活动公告

                 2008年10月18日

fficeffice" />       “巍峨哉,矗立纱帽山巅是台中! 2009年,广东省台山市第一中学即将迎来她的百年华诞。百年风雨兼程,百年桃李芬芳,百年岁月辉煌。为向社会各界、海内外校友汇报和展示台山一中的办学成果,加深广大乡亲、海内外校友对台中的了解,加强校友联谊和交流,增进校友与母校的情谊,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商台中发展大计,共建侨乡一流名校。

    谨定于ffice:smarttags" />20091018隆重举行母校建校100周年庆典活动。母校诚邀海内外校友届时聚首台中,畅叙砚谊,共庆华诞。 

  为便于校庆有关工作的安排,敬请海内外校友与母校联系,热诚欢迎各届校友以及曾在台中工作过的教职员工归宁出席庆典活动,并请校友们互相转告知照。

 

    联 系 人: 黄主任   陈老师

    联系地址: 广东省台山市台城石化路1

        编: 529200     

        真: 0750--5528530

    联系电话:0750-5531701  0750-5551710   

E-MAIL  tzxiaoyouhui@163.com    tsyz1909@163.com

学校网址:http://www.tsyz1909.com

 

 

 台山市第一中学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

        2008年10月18

 

[此帖子已被 tsyz1978 在 2008-12-7 15:22:1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tsyz1978 在 2008-12-7 15:23:41 编辑过]

分享到
离线tsyz1978

发帖
1383
金钱
1806
经验值
134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12-07

同学们:

    母校现有校刊邮寄如需同学请发地址,即可邮寄,谢谢你们的参与。

http://www.tsyz1909.com/Disp.Aspx?ID=1556&ClassID=8

离线tsyz1978

发帖
1383
金钱
1806
经验值
134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8-12-29

继续转载---明年迎来百年校庆

引言

  台山市学宫路边的台城二小,历史上曾是新宁学宫所在地,也是台中(台山人习惯将台山一中简称为台中)的旧址。当时的台山人肯定不曾想到,就是这个地方,今天诞生了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就算是如今的我们,也不一定了解这个“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内涵。事实上,它饱含了几代邑侨爱国爱乡的热情,也点缀着蔡元培、孙科、林森、周恩来、廖承志等历史名流的光辉,并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有过一段特殊的渊源。
  要细知这些文物头衔背后的“古”,我们不妨静静地随着台中副校长黄伟仪的介绍,且听且忆。

  1  回乡偶感催生新台中

  新宁1489年设县,1500年建学宫,1909年,也就是光绪31年,新宁县顺应全国兴学强国的潮流,在学宫的基础上设立新宁公立中学校,是台山最早创办的中学堂。“因此,台中的历史从1909年算起,明年就是我们的百年校庆了。”黄伟仪说。
  庆祝百岁之前追忆筹建岁月,自是别有一番感怀。
  1915年,加拿大民强学校校长黄笏南回乡,见到位于新宁学宫原址上的台中,深有感慨地说:“学生在此读书还可以,睡觉就有辱斯文了。”回到加拿大后,他开始发动华侨捐钱建校,但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筹款活动一直搁置到1919年。
  1919年,时任台中校长的黄明超,写信给加拿大邑侨重提筹款事宜。此时已在加拿大华侨学校任教习的黄笏南,和中国驻加副总领事赵宗坛(台山人),将黄校长的意愿传达给台山邑侨,并在多伦多宁阳余庆总堂成立捐建台中的总公所,后来逐步发展到70多处劝捐分所。历时2年,各公所共筹得加币249596元。据说,捐款人多达9000人,其中捐得较多的有1600多人,这些人因此还获得过加拿大政府的嘉奖。
  其实,邑侨在加打工,月收入只有约10元,除去生活费用和寄往国内家属、亲人的部分,他们能储蓄起来的钱非常少,但就是这样,对于捐款建设台中一事,大家都很踊跃。黄伟仪分析,在如此拮据的状况下,邑侨仍然热心于台中捐建事业,这大概有如下的原因,一是维新变法运动后兴学救国的热潮涌起,二是许多邑侨出国淘金的梦想破灭,对家乡有浓烈的思念之情。
  1917年,当时的县长号令各姓各部捐款修葺学宫,加之原清王室一个妃子将遗产变卖,政府用这两笔钱对学宫进行了一次维修,并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钱。后来,政府又用这些余钱,买了台山县黄李园的一块地,再加上海外筹得的钱,台山一中完成建款筹备,准备开建,并选址黄李园纱帽山。

教学楼上方“台山县立中学校”几个字为蔡元培题写

  2  历经三次建设高潮

  1921年,加拿大建校公所派李勉辰、马相仆、黄笏南三人回乡督建,但直到1924年10月10日,台中新校才正式奠基。
  台中的建设,据说很讲究,曾6次派人出境,到加、英、日等国考察校舍建设的风格和样式。黄伟仪说:“直到现在,教学楼的走廊和教室都还算宽敞,这说明当时的设计非常有远见。”此外,该校还有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随山形而走,礼堂在中轴线的中点上,当时建起来时可以容纳400人;轴线两边是教室。
  历时三年建设,1926年5月24日,台中终于迎来崭新的面貌——新校舍举行落成典礼。至此,以加国邑侨为主力的台中第一次建设高潮圆满结束,主要建起了教学大楼等,总建筑面积达到11400多平方米。
  既然谓之以“第一次建设高潮”,那就是说高潮不止这一次。1930年-1936年期间,是学校的第二次建设高潮。
  第一次建设高潮后,学校的性质还是一所初中。时任校长黄铁铮亲赴美国,进行长达两年的筹款,发动旅美邑侨筹款24万元,掀起第二次建设高潮,建起了现在还在用的第四宿舍和一幢图书馆、一个游泳池,共3356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为什么会掀起第二次建设高潮呢?黄伟仪表示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但他分析,这次高潮源于台中建校的初衷——就是要办高中,再度大兴土木,是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举办高中的需要。
  经历过前两次的硬件建设高潮后,台中的软件建设也同时取得进步:一是学校由以前的初中四年一贯制,改为增加了高中以后的三三制,也就是初中和高中的学制各为3年;二是从只招男生到男女兼收;三是废除年级制,改为学分制;四是从1932年起,办起了商科班、农科班、高级土木工程班等职业教育。美加邑侨的捐款,使当时的台中在设备设施上远远领先于国内许多中学。
  第三次建设高潮发生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主要以港澳同胞捐建为主,其中尤须提及伍舜德家族,其太太伍马兰芳还是台中的校友。

台山一中建筑气势雄伟、风格中西合壁

  3  周总理为台中“代言”

  1926年5月24日,新台中落成那天,赵宗坛出面请北大校长蔡元培题写了校名,从此“台山县立中学校”这几个字就成为台中的一笔宝贵资源。孙中山的儿子孙科还发来一首诗,作为贺词。
  1936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国庆日),台中高中校舍落成剪彩,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此题写匾额——“台山县立中学高中校舍”。据说,中央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1992年还慕名前来,拍摄了蔡元培和林森的题词。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学校大门上刻的“台山第一中学”,乃是另一位后来的历史名流廖承志所题。
  解放后的1953年,教育部命其为广东省7所重点中学之一,当时粤西地区很多学生都考到这里读书。这一点印证了它不愧为名流垂注的一所中学。
  1958年7月5日,周恩来到台山县参加三级干部会议,会议在台中礼堂举行。周恩来穿着布鞋,从台山县政府步行到学校礼堂。登上学校石阶时,随从向他介绍蔡元培的题词,他于是很细致地欣赏。回到国务院后,他曾在一次国务院的干部会议上说过类似意思的话:广东有个台山县,台山县有个台山一中,那里的建筑宏伟壮丽,可以跟集美中学媲美,有机会到广东去的同志,争取到台山去看一看。就因为这句话,后来很多大人物都慕名而来。


台山一中里的林森题匾

  4  国门初开台中传佳音

  历经十年文革后,1979年,台中迎来建校70周年。台山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县领导的想法是,台中的校友在美加很有影响力,很多都是华侨社团的领袖,国家领导人在美加访问,都是台中的校友组织迎接;校友回校参加校庆,就会得知中国改革开放了,从而将这个好消息带出国门。事实证明,台山县领导当时的想法是合理的,这次校庆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招商引资上的突破,以及第三次捐款建设台中的高潮出现。
  在第三次捐建高潮中,伍马兰芳曾捐过一辆汽车给台中,但台中的校领导认为留在学校很难发挥作用,因此把它卖掉,换回一笔钱。学校用这笔钱盖起了一幢三层高的化学实验楼,还剩下了一些钱。尽管剩下的钱不多,但学校的账目仍然登记得一清二楚。伍太太得知后很高兴,并进一步信任学校,此后,她发动儿孙不断为台中捐款,整个家族捐款近3000万元。至今,其子伍威权还每年提供25万元助学金,每年有200名台中贫困学生因此受益。
  据说,台中原本还建有一处纪念堂,以纪念对建校有功的人士,但文革中遭受破坏。建校功臣黄笏南文革后回校看到被破坏的纪念堂,很是伤心,并作诗表情怀:

   台中薪木今如何,
  四十年来入梦多。
  纪念堂前回首望,
  几人非议几人歌。

  学校第三次建设高潮中,黄笏南的两个儿子也捐建了一个以其父亲名字命名的纪念楼,也是重要的捐建人。

  ■文/本报记者 曹乃付 通讯员 何彩霞  图/本报记者 曹乃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