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6113阅读
  • 544回复

§美丽家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95楼 发表于: 2009-08-12

"无糖"食品混淆概念热卖 专家:多吃无益健康[转帖]


  文章来源: 南国早报 2009-07-16

  如今,市面上的“无糖”食品越来越多,然而目前国内“无糖”标准不明,市场上有人钻空子,混淆“无糖”食品的概念夸大宣传。

  现象:“无糖”成促销卖点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无糖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7月4日晚上,在南宁市民族大道上的一家超市里,记者看到很多产品都有两个版本:有糖型和无糖型。有的产品直接在外包装上标注“中老年型”、“无糖也甜”、“无糖无蛀牙”等标识。

  在超市和商场里,销售人员把“无糖”食品的“功效”说得天花乱坠。芝麻糊、麦片、玉米糊、牛奶、酸奶等,都推出了“无糖型”。推销员看到记者在无糖芝麻糊前驻足,赶忙上前介绍:“这是无糖的,专门设计给中老年人的。糖尿病患者或者减肥,吃这个最合适了。”隔壁卖玉米糊的推销员也凑上前来说:“试试我们这个玉米糊,绝对的纯天然食品,没有加任何糖精、白糖,绝对健康。”

  记者注意到,一些专营保健食品的小店,推销“无糖食品”更是不遗余力。在位于南宁市古城路的一家保健食品店里,店员拿着糖醇食品介绍:常吃可以降低人体胆固醇,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对人体健康很有好处。

  记者发现,对于“无糖”食品,商家的标注方法很多。有的直接在显著位置印上“无糖”二字,有的则标注“无蔗糖”。有的分为“原味”、“甜味”、“木糖醇”等多个品种,一起排放在展销柜上。

  一连串的数字,密密麻麻的列表,却少有含糖量的明确标识。普通消费者看得再仔细,也很难从中知道些什么。更别说大多数产品,连营养成分列表都没有。有的产品就简单标注配料单,介绍产品含有食品添加剂,或者是笼统地称为甜味剂。

  揭秘:此无糖非彼无糖

  记者从质监部门获悉,目前国家对于无糖食品没有一个明确定义,根据《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规定,“无糖”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无糖食品究竟是什么?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卫生科科长杨虹介绍,按照国际上的通用概念,无糖食品是指不含有蔗糖和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

  杨虹解释,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正常的人每天能量来源分三大类: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糖实际上是碳水化合物的代名词。所以,在商品的营养成分列表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一般就代表商品的含糖量。

  碳水化合物又分为四类:单糖、双糖、多糖、寡糖。寡糖在生活中很少见;水果和蜂蜜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属于单糖;蔗糖属于双糖;淀粉、纤维和糖原(一般存在于动物体内)都属于多糖。日常所吃的糖,其实仅仅是一种带有甜味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单糖和双糖的统称。葡萄糖是最常见的单糖,而蔗糖则是双糖最常见的代表。单糖和双糖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食用后能使人体血糖较快升高。

  国际惯例上所说的无糖就是没有添加单糖或双糖的食品,它不能含有蔗糖。并且那些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也不能添加,例如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之类的。

  碳水化合物当中的第四类是多糖,淀粉、纤维和糖原都属于多糖。在植物性食品中含有很丰富的淀粉,淀粉可以被人的消化酶分解成为单糖吸收。

  杨虹说:“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人们嚼馒头这些面食的时候,会越嚼越甜,这就是馒头淀粉酶分解产生的葡萄糖。”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除了经过提纯的油脂和蛋白质粉,没有什么食品能够真正无糖。

  麦片、谷物、糕点等粮食类的东西,有糖和无糖只是体现在口感上,但是对控制血糖没有显著效果。这些淀粉在人体内是可以转化为葡萄糖的。

  提醒:看清含量标识

  由国家标准委、卫生部发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对于添加剂的使用有很详细的规定。不同品种的食品,添加何种添加剂,添加的量限定于多少,都有规定。

  但是大多数无糖食品在食品标签中,都只是笼统写明使用了甜味剂、复合甜味剂、蛋白糖等名称,并没有详细注明甜味剂的真实化学名称,让人摸不着头脑。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的“无糖”食品标注不含蔗糖,配料表当中却标注有糊精。杨虹介绍,糊精属于淀粉水解物类,它们既和白糖一样会快速升高血糖,也和白糖一样容易使人发胖。含有这类代糖成分的食品,在国际上是不能称为无糖食品的。

  “聪明”的商家标明的只是不含蔗糖,算是打了个擦边球。杨虹提醒到,很多没有添加蔗糖的食品,并不代表不会导致升高血糖,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等添加剂,升高血糖的速度,未必会比蔗糖慢多少,甚至有可能高于蔗糖。因此,消费者在选购的时候,需要睁大眼睛看清含量标识。

  目前,在我国列入使用卫生标准的食糖替代品有麦芽糖醇、山梨醇、木糖醇、乳糖醇等。在添加剂当中,低聚糖和糖醇的产品较为安全、健康,它们的成本也比其他较高。所以,在挑选无糖产品时,可以优先选择这两类。阿斯巴甜、甜蜜素、安赛蜜等甜味剂,在某些国家是被禁止使用的,在选择时要有所考虑。

  专家:无糖食品多食无益

  无糖就代表健康?许多业内人士对此并不认同。自治区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陆光成介绍,无糖食品要有甜味就必须添加甜味剂。人工合成的甜味剂的甜度是蔗糖的几百倍,比如100克的产品中,原先要添加40克的蔗糖,现在只需要加零点几克的甜味剂就足够了。那么剩下那些重量用什么来填充?淀粉或者是淀粉水解物就会被用来作为填充物,而这些东西和白糖一样会快速升高血糖,对于糖尿病人和减肥者来说,也是一个负担。

  最糟糕的是,很多人因为食物的“无糖”标记,就放纵自己的胃口。有研究表明,高效甜味剂有刺激食欲的可能,从而促进肥胖;部分消费者对阿斯巴甜敏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即使是糖醇类,过量摄入也有可能引起腹泻。

  陆光成介绍,大部分的甜味剂都是人工合成的。人体在食用了这些甜味剂后,要通过新陈代谢排泄出去,过量食用会加重肝肾的负担。婴儿、孕妇和一些特殊病患、老年人,最好不要食用太多含有甜味剂的食品。

  陆光成说,无糖食品毕竟也是用粮食做成的,所以摄入量还是要有所控制。要计入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当中,保持热量平衡。所以,在挑选无糖产品的时候,除了含糖量,还需要注意看产品的总热量等标识。要远离肥胖,控制血糖,最好的方法就是均衡饮食,用天然食品来替代添加剂,不要盲目依赖无糖和低糖食品。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96楼 发表于: 2009-08-12

雷颐:崇洋但不媚外[转帖]
 

  2009年07月15日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从孟松学校毕业后,容闳(※)于1848年考入耶鲁大学,但昂贵的学费他根本负担不起,这时有关教会愿意为他提供资助,但条件是毕业后要当传教士回到中国传教。虽然容闳在这一年已正式成为基督教徒,但却拒绝了教会的资助。他表示,我虽贫穷,但生性自由,毕业后无论选择何种职业,只选择对中国最有益的工作,不能因贫穷改变自己的志向。

  正在困难之时,勃朗先生帮他找到了一个妇女会提供的资助,使他最终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拖着长辫子顺利走入耶鲁大学。在大学的几年中,他学习刻苦,文科成绩优秀,不过数学不好。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半工半读,管理图书、担任二、三年级同学司膳,供应饭菜。他还参加了足球队和划船队,是划船队的主力之一。这些,使他赢得了同学的尊敬,也使他对美国社会了解更深。虽然他在美国的大学生活如鱼得水,但他仍时时想起祖国,他说:“予当修业期内,中国之腐败情形,时触予怀,适末年而尤甚。每一念及,辄为之怏怏不乐”,“更念中国国民,身受无限痛苦,无限压制。”

  他亲眼看到了西方的富强,更感到中国的落后。但尤其使他忧心不已的,是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仍然茫无所知,仍认为中国是天下中心。所以,他在大学时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我的志向就是去实现这一目标,而此目标犹如一颗明星,时刻指明我前进的方向”。事实证明,从他1854年回国后到1872年办成留学之事,历经18年,他一直为此目标努力奋斗,忠贞不渝。

  1854年,容闳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于这年秋天自纽约乘船踏上归程,决心把自己学到的新知识改造离别了八年的祖国。他为报国而回,但却尴尬地发现自己对汉语已十分陌生,于是他只得在1855年夏天在广州补习了半年汉语。就在这期间,他看到时任两广总督叶名琛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军,屠杀上万人,尸横遍野,他愤怒异常,从而认为农民的造反有一定道理,对太平天国抱有了一定好感。

  当年只有“科举”才能进入体制内,而他这美国名校毕业的“海龟”却“无人识”,于是他只能通过关系给在广州的美国代理公使伯驾当秘书,薪水不高,且为国人看不起,但他想通过伯驾结识中国官员,向他们提出派中国学生出国留洋的建议。然而,三个月过去了,他根本没有机会结识中国官员,于是辞职来到香港,在香港高等审判厅当翻译。他勤奋钻研法律,没想到却遭到了香港英国律师的联合反对,他们认为,容闳是中国人,会中文又精通英文,会抢了他们的饭碗。容闳只得愤而离开香港,来到上海,在英国人掌管的上海海关处任翻译。海关工作轻松,薪水极高,他曾问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自己今后有无升为总税务司的机会,李泰国明确告诉他,中国人绝无此希望。容闳感到这是对华人的侮辱和歧视,于是决定再次辞职。而李泰国却认为容闳的真实意图是嫌薪水太低,只是想以此提高薪水而已,于是他把容的薪水突然提高到白银200两,以挽留容闳。但容闳志不在此,坚决辞职,离开了收入丰厚的海关。

  他的亲朋戚友都不理解他为何放弃报酬如此优厚的工作,不知道他究竟想找什么工作,觉得他是个怪人。他写道:“我们来到人世间,不能只是为了动物般的生存而单调乏味地劳碌着。我为了求学而不得不努力工作,因而我以为我应当尽力利用自己所学到的有限知识,与其我个人受益,不如成为我民族所共有的福祉。我不断更换和改变职业,只是为了弄清楚我的忍受力,以及我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造福于中国的人。”

  从海关辞职后,容闳找到一家专收中国丝茶的英商公司工作,当起了“买办”。买办收入颇丰,但也非他所愿,他一心想的仍然是如何引进西方近代教育制度、进而改造中国。不过,容闳虽然推崇西方的近代各种制度,却毫无“媚外”之态,他曾两次与欺辱他的洋人较量,在上海滩一时传为美谈。

  一天晚上,容闳与仆人从基督堂祈祷归来,碰到一群东倒西歪的醉洒的洋人手舞足蹈、狂呼乱叫迎面而来,路人避之惟恐不及。为容打灯笼的仆人也畏缩不前,不知如何是好。容闳要他不用害怕,一直向前。没想到,其中一人想夺走容闳仆人的灯笼,另一人甚至想踢容闳,由于醉酒站立不稳,并没有踢到。容闳认为他们醉酒,便不与计较,仍往前走。但他突然发现其中有几个人并没有醉,反而在身后笑看他们欺负中国人。容闳顿时大怒,走上前去,厉声让这群人告诉自己那两个肇事者的姓名。凑巧的是,其中一个人正是容闳1855年回国时所乘“尤里克”号的大副,容闳与此船的船长认识,而此船正由他所在的商行管理。第二天早晨,他就给这位船长写信抗议。船长收到信后,对大副的行为非常气愤,怒气冲冲把信交给大副。大副只得立即上岸来到容闳住处,向他道歉。

  另一次是容闳参加一次拍卖会。他身后站着一个身材高大健壮的苏格兰人,没想到此人却把棉花搓成一串小球,系在容闳的辫子上,以此取乐。容闳发现后,先是压抑住自己的愤怒,和颜悦色地要他把棉花球解下来,但这个苏格兰壮汉却流露出蔑视和嘲笑的神情。面对侮辱,容闳正言厉色再次要他摘下棉花球,没想到苏格兰壮汉反而趁容闳不备,一拳打到他的脸上。容闳怒不可遏,虽然比他矮小许多,却用最大力气给他脸上也回敬一拳,这一拳打得这个壮汉鼻口流血不止,两人厮打起来。被人拉开后,苏格兰壮汉感到颜面大失,立即转进了人群中。后来,一个朋友告诉他,当时英国驻上海领事恰在现场,说:“这个中国少年血气太盛了点。如果他不报复,可以到领事法庭对这个苏格兰人进行控告。现在既然他已报复,痛打了别人一番,并且当众让这个苏格兰人大丢其脸,就无控告此人的优势了。”那个苏格兰壮汉事发一个星期之后都不好意思在公众场合露面,说是为了养伤,实际是因在众人面前被一个身材矮小的中国人打败而感到丢脸。因为此事在租界引起相当大的轰动,一时成为租界内外国人的谈资。而在中国人中间,则传为佳话,容闳因此备受敬重。

  事后,容闳说,自从外国人在上海建立享有治外法权的租界以来,经常有中国人受外国人欺负的事情发生,但还没有听说过有中国人敢在外国人管辖的区域内毫无畏惧地赤手空拳进行反抗,捍卫自己的权利。之所以会是这样,是因为中国人的温良和逆来顺受的性情,能容忍种种人身侮辱和冒犯,既不怨恨也不抗争。这种情况,恰恰养成了一些无知的外国人的骄横心态,助长了他们对待中国人的横蛮、嚣张气焰。对此,容闳认为:“他日中国教育普及,人人咸解公权、私权之意义,尔时无论何人,有敢侵害其权利者,必有胆力起而自卫矣。中国人懂得维护和捍卫自己权利的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公权、私权之分,捍卫个人权利,是中国传统所无的近代观念,要让人人了解实非易事,此正为“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的启蒙重点所在,也是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从容闳到新文化运动,这种启蒙精神一以贯之。容闳也与这场运动的思想家们一样,对西方文明推崇备至,但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他们虽然“崇洋”,但绝不“媚外”。

 

 

离线211k

发帖
9391
金钱
9535
经验值
2720
只看该作者 497楼 发表于: 2009-08-12
为自行车零件厂村的建设,luo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辛苦了,谢谢!

[此帖子已被 211k 在 2009-8-12 19:59:51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98楼 发表于: 2009-08-13

消费心理与民族素质 [转帖]


  2009-6-30 文章原名:消费心理 来源:今晚数字报刊 作者:张扬

  前不久去湖南郴州。东道主宴请。我一看摆上一大瓶两斤装“贵州茅台酒”,吃了一惊,连连摆手:“不要不要!”为什么不要?我说:“假的假的!”此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某省驻京办以66万元巨资购入777瓶茅台酒。有人喝了之后觉得“有异味”,追查下去,才发现花了66万元买到的是777瓶假茅台酒。我算了算,850元一瓶。

  但我到郴州不喝茅台却不是受上述新闻的影响。我早就不喝茅台了。二十七八年前我住在北京,那时就有人走街串巷“收购茅台酒瓶”。我家当时的空茅台酒瓶每次都是特意敲破了才扔掉,但我知道很多人家不这样做;很简单,不然,就没人“收购茅台酒瓶”了。

  十五六年前吧,还是在北京,一天路过一位老同志家,顺便看看他。敲开门,发现很热闹。一问,得知原来是他做八十大寿,请亲友来吃了一顿家宴,已经餐盘狼藉。见我来,他很高兴,让人又做了几个菜,取来一瓶茅台,开了封,斟在两只小杯中,与我对饮。我啜了一点,不说什么,但不再喝。老同志却蹙起眉头:“你看这酒是真的还是假的?”

  我虚伪了一把,连连咂嘴,像在品味,却不“表态”。不过这“虚伪”是以“一把”为限的,只是不表态而已。若是更虚伪,说这是真茅台,是好酒,好得不得了,多谢多谢,那我就成“伪君子”了。那可不行。

  好在那位老同志历来为人率真。他又啜了一小点之后喊道:“假的假的!”接着问夫人:“谁送的?”夫人瞪他一眼:“我买的!”

  我微笑不语。多年以来,早已是喝茅台的人不买,买茅台的人不喝了。最初对真茅台是这样,后来对假茅台也是这样。所谓假茅台,酒是假的,价格却是“真”的,即卖的是真茅台酒的价钱。前文说到的每瓶850元,就是这样;如果那伙奸商“实事求是”一把,按真情实况定价,每瓶5元,那“驻京办”还会买,喝酒的人还会喝吗?“你把老子当什么人啦!”只有卖到850元一瓶(两斤装的应该就是1700元一瓶了吧),“驻京办”什么的才会大批采购,“贵宾”什么的才会猛喝,请酒的和喝酒的才都会觉得“有头有脸”。

  “二十七八年前我住在北京”时,就从报纸上见到一则有关贵州茅台酒厂的报道,说是该厂当时每年产酒总量不过2000吨,可是全国茅台酒总销量已达每年20万吨了——这是什么意思,每个不很弱智的人恐怕都明白。2000吨是20万吨的百分之一。就是说,每年的假茅台占据了全国茅台酒总销量的百分之九十九。

  随着社会发展,技术已经大为进步,“茅台酒瓶”到处都能生产了,假茅台酒当然更是到处都能生产了,其特点是都有着茅台酒瓶的外形;接着,不具有茅台酒瓶外形但酒名和据称的产地沾着“茅台”二字的酒类也在猛增。前者或可称“狭义的茅台酒”,后者或可称“广义的茅台酒”。这两类茅台酒的总产量呢,则好像谁也说不清了。这是必然的。酒瓶的准确造型、酒的准确厂家和产地都说不清了,怎能确定酒的总产量呢?

  “理论”也跟着出来了。这些年来多次听说,茅台酒的形成与当地的空气、温度、湿度、土质、水质特别是曲种有关;因此不一定要产自“原来那家茅台酒厂”,只要具有“当地的空气、温度、湿度、土质、水质特别是曲种”,酿造出来的便都是“真正的茅台酒”——这个“当地”有多大?若以镇(茅台镇)计,可能是几十几百平方公里;若以县(仁怀县,现为县级市)计,可能是几百至几千平方公里。如此“幅员辽阔”,能建起多少座生产“真正的茅台酒”的厂啊!谈到这里,真的,谁还敢说“理论是灰色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地大物博,经过调查研究,肯定还能发现“空气、温度、湿度、土质、水质特别是曲种”据称与“原来那家贵州茅台酒厂”完全相同的地方,形势就更加喜人了。

  然而比起实际情况来,“理论”仍然是灰色的,而且灰得厉害,灰头土脸。“实际情况”是什么?就是今天不管真的假的什么样的茅台酒都不好喝了。我上次喝滋味绝佳的真茅台酒还是1999年9月在广州。以后这10年接触过的茅台酒不下几十瓶吧,都不好喝。“不好喝”的第一个意思是真茅台酒也没了应有的滋味——这不奇怪,上世纪80年代初年产2000吨的茅台酒厂后来年产几万、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吨,还想保持“应有的滋味”?天理良心。

  “不好喝”的第二个意思是虽然装在茅台酒瓶里,其实只是一般小作坊用一般粮食一般河水自来水一般曲种一般技术酿造的一般白酒。这类白酒可能占据了今天市场上茅台酒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酿造和销售这类茅台酒的奸商只有一个“底线”,即别把人弄死弄瞎;不只是假茅台,任何酒都是这个“底线”。这类奸商曾经用他们的酒把一些人弄死弄瞎过,后来的司法处理方式人们记忆犹新,就不多说了。

  “不好喝”的第三个意思是比“一般小作坊用一般粮食一般河水自来水一般曲种一般技术酿造的一般白酒”还不如,“有异味”或有其他问题,虽然一般不至于立刻把人弄死弄瞎,但不排除某种危险性或“潜伏期”,足以令人警觉,恐惧,毛骨悚然。前文说的某省驻京办花66万元巨资购入777瓶的,大概就是这种东西。

  我常喝点酒,也会品酒。怎么“品”?很简单,就是相信自己的味觉。饮酒的人在身体状况正常时,都能品尝出酒的滋味。从这种意义上说,“品酒师”人人能当。

  问题并不出在“身体状况”上,而是出在“心理状况”上。虚荣心能扭曲人的消费心理。这时的喝酒就不是喝酒,而是“显摆”和攀比;这时喝的不是酒,而是牌子和价格。只要牌子喝,几百上千元甚至几千元一瓶,请酒的和喝酒的便都“有头有脸”。假酒泛滥的原因不在奸商的狡猾,而在人们的这种心态。

  我的心态就特别健全?也不。比方说吧,我老了,老了有时就受人“尊敬”;“尊敬”的方式之一有时就是送酒,于是我家就攒了一些酒。这些酒虽然价格昂贵,其实并不好喝。于是我不喝。我平时喝的是自己开着车从百余里外一个风景美丽的山区小镇买来的“谷酒”,顾名思义,即农家用稻谷自酿的酒,每斤6元。只是我从来不用它待客,尽管它滋味纯正浓香扑鼻。我摆上桌待客的总是价格昂贵的名酒,道理不言自明。

  除酒之外,消费领域处处表现出扭曲的心态。也是在湖南郴州,一位企业家朋友成天开着一辆3.5L排量的小轿车行驶在平坦的马路上。我问他干吗用如此大排量的轿车。他答:怕别人看不起。别人看不起了,买卖就不好做了。——喏,汽车不是自己用的,而是给人看的。“环保”、“减排”之类,就别说了。

  消费心理,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民族素质。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99楼 发表于: 2009-08-13


中国面临“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化”课题[转帖]


  来源:《参考消息》 作者:大泉启一郎

  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中国,现在越来越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中国在2005年达到了7.6%。实际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德国经过了40年,而日本只用了24年,速度之快非常惊人。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速度与日本大体相同。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当然,出生率下降不会马上与人口老龄化联系在一起。目前能够参与经济活动的15至65岁的“生产年龄人口”仍在增加。这一人口比率较高的国家,往往具有增长潜力。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从普遍经验来看,如果对人口结构问题应对得当,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就可以赶上发这国家,为此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吸纳年轻人的劳动力市场。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几乎实现了完全就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口红利的作用。

  那么中国会怎样呢?从人口构成来看,人口红利期始于1965年王1970年。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高期,由于生产效率低下,1965年至1978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3.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人口将在2015年转为减少。日本的人口红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结束,而中国也像韩国和台湾一样,预计在2015年左右结束。韩国和台湾的收入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尚不足4000美元。换言之,在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之前人口红利,就将结束。

  中国农村有很多的农民,他们实际上处于失业状态。他们作为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寻找工作。中国只要充分发挥农民工的作用,就可以延长和长期享受人口红利。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发展就归功于此。

  但另一方面,人口红利期也有可能缩短。流入城市的多数是年轻人,大量老年人留在农村反而加 速了农村的老龄化。此外,年轻人一般学历较高,而留在农村的老年人往往不具备农业以外的经验、知识和技术。今后,他们不可能像年轻的农民工一样寻找工作。如果那样的话,人口红利期又有可能缩短。

  很多人期待上海和北京的繁荣能够波及到地方,形成“13亿人的大市场”。

  上海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万美元,而广大的农村地区则是另外一种样子。老龄化问题最先突出表现出来的不是出生率较低的城市,而是贫困的农村地区,而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健全。

  中国所走的将是世界前所未有的“在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化”的道路。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00楼 发表于: 2009-08-13

澳洲被劫也“幸福” [转帖]


  我很幸运,加入了悉尼大学旁边一家新开张的7_Eleven店,工作时间却是和7_Eleven的名字相反:从晚上11点到早上7点。更幸运的是,在我上班之前,正好赶上7_Eleven在澳洲总部举办的一天培训,自我感觉受益匪浅。

  先是公司的背景文化介绍,然后是售货员的一些行为标准,诸如微笑服务什么的。培训官总结了一句话:Treat the customer in the way you like to be treated.这正是上课时教授天天挂在嘴边的市场营销黄金法则。

  又讲了一套关于食物变质的理论,说热狗和点心要是一天内卖不掉后一定要扔掉。我想:这下有早餐了。> > 这次培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讲到关于遇上紧急情况的处理,
  如抢劫。培训官说:“treat him like a customer”,要什么给什么,就像对待顾客一样春天般的温暖。并且讲了一个售货员的实例。> > 那位售货员在店里遇上抢劫,把收银机里的钱快速的拿了出来,交给歹徒之前还问了一句:“Do you want a bag forthat?”(用袋子给您装上好吗?),歹徒点点头,他麻利的把钱装进塑料袋中,交给歹徒。等确定歹徒走得没影儿了,他才打电话报警。当时我们听了这个经典案例都哈哈大笑,培训官却一本正经的说这就是我们学习榜样。如果你和歹徒发生了争执,甚至反抗,你得到的将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批评和辞退,因为你将自己的生命和在场顾客的生命置于一个危险的环境中。

  当时我便感觉东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如此强烈,见义勇为当英雄是没戏了。然后培训官又给我们讲罪犯心理学,说抢劫的人神经高度紧张,作为收银员要配合,拿钱,递钱要爽快麻利,不要有多余的动作,要牢记两个单词:smoothly and quickly。如果抢劫进行中正好有顾客从外面进门,还应该提醒歹徒注意,不要造成歹徒的惊慌,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抢劫任务。

  培训官又举了几个收银员配合不好的例子,当然没有什么好结果,弄得我们人心惶惶后,又说:不用担心,遇到抢劫的比率是二十万分之一。大家都吁了口气。当时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会有幸成为这个庞大分母上的这个小小分子。

  首度遭劫

  第一天上班,很舒服,没有多少顾客,晚上二点之后,就剩下我一个人清清静静地看书。累了,就背背几十种香烟的牌子,各种糖果的名字,感觉单词量大增。偶尔冲一杯免费咖啡,吃一个自认为过期的热狗,感叹“What a nice job!”。第二次上班,带了几本厚厚的课本,感觉是去图书馆上通宵自习。有顾客来了,就微笑服务“May I help you?”。

  夜里11点,来了一位澳洲老大爷,拄着拐杖,面容慈祥,跟我寒暄了几句,自行到货架旁挑选口香糖。我脸上的职业微笑还没有消逝,四个小伙子冲进店门。他们的衣领都立着,遮住了下半部脸,手里高举垒球棒,其中一位冲我大喊一声“Get down the floor!”当时他说得很急促,又带口音,衣领盖住了嘴,发音很模糊。我隐隐约约地意识到是抢劫,但托福和雅思听力里从来没有这种场景,不知道如何应对,还好面对顾客的场景是我最熟的,于是带着刚才残余的微笑说道:“May I help you?”四个小伙子一愣,可能在想“我说来抢劫,这个中国人说要不要帮忙,什么意思?!”

  趁着这功夫,我眼角一扫刚才站在货架旁的老大爷,他已经双手抱头,蹲在地上。我暗赞一声:“大爷好敏捷的身手”,赶快模仿,作蹲地抱头状。于是四个小伙子释然,感情这个中国人是英语听力不好,不是真要帮忙。其中一人叫道:“Open the safe”。听到这句话我却是心中气苦,这帮人原来是新手,真的需要我帮忙!这保险柜即使用钥匙开了锁,也需15分钟之后才能打开,是7_Eleven各个连锁店统一的安全措施,这点可以说是众犯皆知的。不过那时候也没时间解释这个,或批评“你怎么一点抢劫常识都没有,问出这么不专业的问题”。我刚想回答“I cannot do it.”突然感觉语法不对,这句话深层含意是“我有钥匙,能打开,可我就不给你开!”结果肯定是当头一棒。中国学生的英语语法优势在这危急关头大显神威,我及时地纠正: “I’m unable to do it.”言外之意是我没有能力打开,没有钥匙。

  还没来得及庆幸自己的英语基础扎实,就听见柜台外一片打砸抢的声音,重物坠地,玻璃破碎。所有的声音像通过一个扩音器传到我的耳朵里,震撼而清晰。渐渐地四周平静了下来,我站起身来看见了一个十分熟悉的镜头:一辆白色的面包车“嘎”然一声停在店门外,这几个家伙冲上车,一拉门,汽车急速启动,转个弯,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禁感叹电影真是来源于生活。这时那位澳洲老大爷也站了起来,先是一串感叹词,“Jesus、Marian、Joseph……,等到把天上诸神问候了一个遍,他才走到我身边问“Are you OK?”我拿起电话报警,先拨3个零,一个平静安详的声音缓缓指示:要救护车拨那个键,要消防车拨哪个键,要警察拨那个键……才和警察局接通,没说几句话,警察就到了,原来警察局就在附近。警察听完我的描述,首先赞扬我处理得好,没有人受伤,接着给现场照相。歹徒抢走了一台收银机,柜台后货架上的香烟没有动,警察们得出一致结论:这是一批无经验的贼,头一次抢劫。因为整个店里面香烟是最值钱的,合人民币两万多,而收银机里其实只有不到一百澳币。但当警察要我估计损失时,我牢记培训官的话:不知道。让老板去估计。
  没过多久,老板接到电话施施然到来,他面色沉重地向警察估计了损失的数字,因为店里所有的东西都上了保险,那个数字足以在弥补今晚的所有损失后,让老板小发一笔。最后老板忍不住心中的喜悦,微笑着让我回家休息,今天的工资double。
  我笑了,真是一个三赢的局面,歹徒、老板、我都高兴。最后警察带我到局里登记和录口供,然后开着奔驰警车送我回家睡觉。
  第三次上班,店里多了一个保安,有老外陪我通宵练口语,长夜漫漫不再寂寞。他叫David,是7_Eleven总部派出的保安,哪个店铺出事了,他就到哪里去上一阵子班。我向他学了不少东西。比如怀疑店里有人偷东西,不能抓,让他偷。不能碰他身体的任何一部分。如果偷得实在太明显,你可以问他“Are you willing to buy the goods in your pocket?”如果他转身逃走,你不能追,因为你走了,店里怎么办?追上了,也不能碰他的身体。要么就报警,把他吓走。
  David还说了一些话让我印象很深:Every thing here is insured but you!I’m here to protect you,not to protect thisshop.他说如果遇上抢劫,他的职责是保护我的人身安全,不会理会那些保过险的货物,他会更职业地帮助歹徒顺利完成抢劫。当时我很感动,我有了一个bodyguard。

  那几个夜晚我和David讨论了很多东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我想起在国内社会舆论总是教育我们奋不顾身见义勇为,但爸爸妈妈却说自己的生命最重要,遇上抢劫要啥给啥。而在国外,社会道德舆论和父母的叮嘱是一致的,生命要紧。他们的理念是:所有的物质财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很有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朴素哲理。所以遇上危急关头,人人毫不迟疑,没有任何的思想冲突,蹲下抱头,歹徒走了再报警。
  在国外还有一个理念:家庭是组成社会,国家的基本单位,如果你爱国,首先要爱家,爱家里的所有人,不要带给他们伤害,爱家即是爱国。 这一点文化差异在美国的爱国大片《空军一号》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空军一号被劫持,歹徒用抢指着总统,要挟释放一名被关押的****,总统不肯。歹徒最后用枪指着总统小女儿,总统妥协了。老外看到此处人人感动,总统是个好男人,好父亲, 爱家爱国。所以,在国外,一定要入境随俗,转换观念,遵守当地的文化氛围。否则当你同歹徒搏斗后躺在医院养伤,报纸媒体不会称赞你,家人会担心你,朋友们也会笑话你为了保了险的资本主义财物而拼命。你这个勇斗歹徒,理应披红挂彩的英雄会在异国他乡欲哭无泪。

  二度遭劫
  虽然我从没想过要去英勇一把,但一次被形势所逼,还是和抢匪们斗得热火朝天。那是在保安David走后的第一天,我又一次单独上班。晚上没有几位客人,我静静地坐在柜台里看书。远远的街道的拐角处突然传出一片人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那样的突兀和清晰。我心中一紧,想起David曾对我说,有异常情况最好出门看看。我于是三步两步跨出店门。借着微弱的星光,我看见七、八条黑影呈扇形且相互有说有笑地向我包抄过来,看体形他们都是十几岁的少男少女。走在最前面的几位还一边走一边把自己的衣领竖起来。见到这个动作,我再没有怀疑,心中叫苦不已:“不会吧,又抢劫!看书都看不清净!”转眼间就有四位少年把我围在店门外,其他人则蜂拥入店“shopping”去了。

  面对四双虎视眈眈的眼睛,我正准备微微一笑,轻松一下气氛,说点
  儿“Hi,guys,calmdown,take whatever you want.”什么的,只听得“嘭”的一声,不知是身边东南西北哪位仁兄出招,一拳打在了我的脸颊上。我蓄势待发的微笑就这样被一拳打得无影无踪,随之而来的是我莫名的愤怒和满眼活蹦乱跳的金色小星星。幸亏我心中还保持了十分空明:“好哇,原来你们想把我打晕过去免得碍事!”于是满腔的怒火化为一股巨大的力量贯注到我的四肢,自然而然的使出了我从小就千锤百炼的“野马拳”。我转身先使一招“野马分鬃”,拔开挡住我退路的两个小伙子,打乱了他们四人合围之势。紧接着一招“野马狂奔”,全身的力量由双手转移到双脚,撒腿向不远处警察局的方向狂奔而去。这一夜Harvey的这套野马拳就只使出了两招。其实我年少时这路拳法施展开来总共有三招。第一招是狞笑一声:“嘿嘿,这下可别怨我心狠手辣了!”
  然后才是后两招:“野马分鬃”接“野马狂奔”。想当年这路拳法展开,等闲十来个人是困不住我的。不过今时不同往日,第一招应该省去了,国外的古惑仔可听不懂中文。
  我一边奔,一边注意那几位有没有追上来。正高速狂奔胡思乱想间,警车的呼啸声响起。我长吐一口气,安全了,野马拳打完收功。
  然后一切的程序跟上次一样,唯一的不同是这次我已经驾轻就熟,在局里录口供等环节节省了不少时间。劫后余“财”没想到,在律师的帮助下,我还凭着被打劫的经历,向保险公司提出赔偿申请,经过出庭审理,最后竟然拿到了约合人民币10万元的工伤赔偿(Work compensation),可算是小小地发了一笔“财”。不过我更喜欢的是这次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利益的经历。

  其实通过这次经历获益的不光是我自己,我的朋友们统统行动了起来。过去在澳洲打工时被抢劫过的朋友开始整理资料,打电话找律师;没被抢劫过的大多辞掉了现在的工作,一窝蜂的到7_Eleven当起了收银员,并且都去争取晚上11点到早上7点的班。
  那一阵我的手机一响,总是传来他们的抱怨:“Harvey,我都上了一个月的夜班了,怎么还没被抢啊?” “哥们儿,我这家店地处闹市区,周围治安挺好,你说我要不要换一家偏僻一点 的?” “Harvey,反正你要回国了,要不你叫几个弟兄在我上班的时候来抢一把,蒙上脸,camera绝对认不出。我一定配合,等你们走没影儿了我再报警,怎么样?喂、喂…… 唉,行不行说句话呀,干吗又挂机……”

  (摘自华夏出版社2004年8月版《与鱼共舞—留学之诸样人生》刘洪波/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01楼 发表于: 2009-08-13

中国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转帖]


  2009-7-1 来源:南都周刊 作者:李铁 香港浸会大学博士

  又一年的高考结束了,不过今年的气氛有点不太一样,数据显示,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

别省的降幅甚至超过了10%。持续30年的高考热似乎出现了拐点。与此相对应的是这样的数据:去年尚有100多万

大学毕业生没找到工作,今年又将新增600多万毕业生。或许正是大学生就业的惨状使得很多人开始计算,我真的

要去读大学吗?

  可能很多人会说,读大学这事不能光算经济账,素质和尊严是无价的。这种说法或许对于伊顿公学的子弟适用

,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的中国家庭,衡量自己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与产出还是第一位需要考虑的。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人读大学都不存在计算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因为大学生身份是一项人人都渴

求的绝对福利,在计划体制色彩浓郁的时代,有了这一身份你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利益分配,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

说,大学生与非大学生之间的机会鸿沟,如天险般难以跨越。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未来还将持续甚至加深,因为从中国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来看,中国不需要这么多大

学生。

  而如今显然大不同了,当大多数中学生都能享有这一机会,当我们的利益分配已经远离行政级别的配给的时候

,读大学不再是一项只赚不赔的投资,投入与产出的计算就开始了。

  在此,我想给这些正在从事计算的人发出一个预警,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未来还将持续甚至加深,因为从中国

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来看,中国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

  对于国家而言,教育是一项投资,必须寻找一个投入与产出的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最终由本国的产业结构

及其发展趋势来确定。比如德国和韩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大学生的比例会比其他同等发达国家要低得多。一般发

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是 45%,而德国只有28%,尽管在德国念大学是免费的。在韩国,据2004年度的统计,

初中毕业生中的64.5%进入普通高中,35.5%进入职业高中。这与美国和英国就有很大的区别,美国的高等教育毛

入学率早在1971年就达到了50%,英国也在上世纪90年代实现了这一目标,而且在校研究生的比例,英美也比德法

等国高出60%以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就在于,德国等制造业大国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更多,而美英两国一直走在

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高端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也更高,因此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更多一些。

  再回到我们中国的情况,尽管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希望能通过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

业来延长对产业生产链条的控制。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在这一点上取得的进步微乎其微。产业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

标志就是更多的简单劳动力被解放出来进入服务业,可数据显示,这些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居然在连续下降:

2004年为40.7%,2005年为39.9%,2006年为 39.5%,2007年则降至39.1%。

  很显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们具有实在竞争力的还是只有产业链的最低端的那一环,完全靠廉价劳动力的

肉搏,在产业链的上游,需要拼管理与技术的环节,我们没有竞争力。这也符合我在境外生活多年的观察,中国的

体力劳动者,比如货车司机,劳动水平与香港美国等地没有什么差距,但是收入只有他们的十分之一,很显然,他

们很有竞争力。再往产业链上游走呢,比如高端服务业,坦白说,尽管中国白领的薪水比境外的低很多,但是工作

的水平更低,性价比更低。丁学良教授曾经说过,内地的多数著名经济学家在香港的大学谋个教职的资格都没有。

当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不是因为个体的水平低,而在于产业链越往上走,越是依靠制度和文化的竞争,中国最

差的就是这一环。

  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没有竞争力的这一环自然就会萎缩,中国在产业链的高端没有竞争力,这个环节就只

能是洋人占据,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总是做不起自己的品牌,只能从事产业链最低端的代工的原因。

  这样一个洋葱形而非橄榄形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们对大学生的需求量,这些年,大学生的供给在疯狂增加,

而服务业的需求反而在萎缩,就业不难才怪呢。或许有人会说,大学生数量的增多,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

这话没错,但产业升级一个最核心的要件就是宏观制度和法治环境的完善,现在似乎还是没影的事。

  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技工荒,教育结构与产业机构需求不匹配已经是再明显不过的事。据教育部

统计,到2007年, 全国共有1168所高职院校, 而美国的职业学校的数量则在2000所以上。过去搞高校“211工程”时

,争得打破头,现在要搞高职“211工程”时, 各地竟报不出来了!或许,我们真应该从产业结构的实际出发来算算

,我们到底需要多少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专业。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02楼 发表于: 2009-08-13

八十年前的征婚启事:妓女黄雪花登报征夫 [转帖]


    自从“热爱文学”这一条目早在数年前就从见怪不怪的征婚广告中蒸发之后,整个的拜金时代就只剩下一

片坎坎伐钱的声音,今日的种种无趣和恶俗,在数十年后的子孙看来,很可能也是不大不小的笑料。今之视昔亦如

后之视今,我想,这大致是不会错的。

  时间是幽默的,历史也是幽默的,尽管这类似于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幽默多少掺入了残酷的意味。别说几千年前

的成王败寇了,单说几十年前的男欢女悦吧,只要你有闲心拈出几条旧闻,再瞥上一眼两眼,就会如过屠门而大嚼

,快足朵颐。

  最近,我从一大套《老新闻·民国旧事》(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共十一册)中找资料,偶然翻到几则七、八

十年前的征婚广告,玩味一番,觉得其价值远未磨灭,若与今日各晚报夹缝里的征婚启事相互映照着读,竟能生出

许多奇奇怪怪的趣味来。大凡世间美事,独乐乐,总不如与人乐乐,我就索性做点钩沉的工作吧。

  先是载于1922年2月19日上海《民国日报》上的那则《堕坑妓女登报征夫》搅浑了一潭池水。当时的评论认为

,世风日下,才生出如此怪现象。一位二十一岁的香港妓女,姓黄名雪花,真个是人如其名,不仅“雪肤花貌”,

还“颇通词翰”,摆明了,是个不幸堕入红火坑的“美女”加“才女”,只因厌弃烟花生涯,她才生出从良的意愿

。试想,走马章台寻花问柳的角色,能有几人怜香惜玉?她向茫茫人海投去吁求,未免太高估了那个社会,以为有

救星准备随时伸出援手,使她获得新生。

  “被招者,以二十二至四十三岁为合格,身价(女方的赎身费)二百二十元,条件面订。”她的要求又高又不

高,说不高,尺度放得宽,大有人尽可夫的意思;说高,在当时,二百二十元是一大笔钱。真正令人拍案叫绝的是

,她的广告语写得够水平,要是风流侠客柳永在世,准定会感动得泪湿青衫,把最后一条裤衩都当掉,雷急火急地

为这位黄雪花小姐赎身。以下便是绝妙好词:

  “自维陋质,少堕烟花。柳絮萍轻,长途浪逐。茫茫恨海,谁是知音?黯黯情天,未逢侠士。孽缘已满,夙债

堪偿。无奈未遇知音,难奏求凤之曲。每念红粉飘零之苦,同抱天涯落拓之悲。好景无多,名花易谢。雅不欲托报

章而择配,登告白以求凰。翻觉红粉颜羞,难免文人讥讽;奈何东皇力薄,可恨护花无方。章台作客,大半征逐风

尘;惜玉怜香,总之花丛稀见。叹年华之逝水,付夙恨以何如?若蒙君子如司马之多情,小妹具文君之慧眼,不弃

花丛贱质,请速惠临。”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黄雪花一点也不藏掖,大大方方地登出了真实地址,有意者尽可以前往洽谈。在七

十多年前,这勇气并不算小。时至今日,我们又何尝见到哪位三陪小姐征婚,肯曝光自己的丑史?她们倒是极有可

能会偷偷地去医院做个处女膜修补手术,然后再闪亮登场。读了黄雪花的那则征夫启事,老实说吧,谁也没有资格

嘲笑她,作为镜子,倒是朗照出现实某一面的阴暗、虚伪和可笑来。

  早在七十年前,1931年7月6日的上海《民国日报》就登出了《一般女士征求如意郎君的标准》,如今稍加理会

,竟不免有隔世之感。当年的“标准”如下:

  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

  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

  三、高尚的人格。

  四、丰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

  五、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

  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

  七、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

  八、有创造的精神,有保守的能力。

  换在今日,男人在经济方面仅有“相当的独立”显然是很难令人满意的,自视甚高的上海姑娘早就在大众媒体

上公开声明,非高薪者不嫁,非有车族与有房族不嫁,其它方面,诸如“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高尚的人格”

之类,倒是可以尽量“放水”。由此可见,七十年前的上海女子对如意郎君的要求太低,也太琐细,远不如现如今

的上海姑娘目标明确和立场坚定。

  再看一则登于1931年9月16日《大公报》上的征婚启事,其词有不可思议处:“余二十七岁,现中校职,世界

主义之泛东方者。欲聘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革命思想,长政治、外交,不尚虚荣,年在十七上、二十五下者为

内助。有意者请函济南按察司街马子贞转刘海涛。”

  那个年代的特色竟从一则征婚广告中泄露出若干信息,征婚者刘海涛除了向女方提出能力、容貌和性格的要求

外,还十分突兀地责成对方“富革命思想”。时至二十一世纪初,纵然是跌伤了脑袋的男人,也断然不会征求这样

的女将,以谋强强组合了。正因为时代的隔膜,便显现出令人发噱的诙谐意味。

  自从“热爱文学”这一条目早在数年前就从见怪不怪的征婚广告中蒸发之后,整个的拜金时代就只剩下一片坎

坎伐钱的声音,今日的种种无趣和恶俗,在数十年后的子孙看来,很可能也是不大不小的笑料。今之视昔亦如后之

视今,我想,这大致是不会错的。

  摘自:《人民日报·大地》杂志2007第2期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03楼 发表于: 2009-08-13


 中国大米近三成价值被当作垃圾丢弃[转帖]


据 《第一财经日报》6月25日报道,从佳木斯市区到水稻主产地桦川县30多公里的公路两边,米厂的招牌不时闪现

,佳木斯粮食局副局长晋文军曾经数过,至少有50多家。佳木斯国资委兼经贸委主任郝奎林说,整个佳木斯地区有

700多家米厂,2008年经过市场洗牌,仍然还有400多家,有些米厂甚至只有1台碾米机,照样开门营业。
大量小米厂的存在,意味着稻谷的价值很难被全部开发和利用。中国粮食工业协会大米分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教

授姚惠源说,小米厂加工水稻的附加值很低,稻谷加工后的产品只有稻米一项,米糠、稻壳没有充分利用,特别是

稻壳,一般都被抛弃在公路两旁,几年内都无法分解,成为黄色污染源。

据测算,稻壳占水稻的比重为20%左右,米糠为8%左右,我国每年水稻产量在1.8亿~1.9亿吨,每年会产出3200多万

吨稻谷,1400多万吨米糠,1700多万吨碎米,100多万吨谷物胚。而在小米厂那里,这些稻谷的副产品基本上被当

成垃圾扔掉。

实际上稻谷可以用来发电,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吴志全介绍,每吨稻壳发出的热量几乎是每吨标准煤

的3倍。姚惠源说,米糠里提炼出来的米糠毛油可以卖到每吨5000元左右,而碎米可以用来加工米乳,1吨碎米可以

生产8吨米乳,在韩国,一罐250毫升的米乳价格相当于10.5元。

不过,稻谷综合利用虽然前景诱人,而资金和技术实力却是小企业难以迈过的两道坎。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04楼 发表于: 2009-08-14

台湾妓女的罪与罚[转帖]


  1997年9月,为抗议陈水扁废娼,台北市数十名公娼,花帽蒙面上街,争取工作权,要求除罪罚,使台湾社会首次认真面对性产业复杂且牵连甚广的公共政策问题。

  她们的抗争,持续了12年。2009年6月15日,台湾决议由县市政府公投决定设置红灯区,并将性交易“除罪化”。但由于民意纷争,“红灯区”很快再次被叫停。

  特约撰稿·林瑞珠 王芳萍、张容哲 台北报道 摄影·林瑞珠

  6月12日,日日春协会成员在抗议,呼吁除罪化,要工作权。

  在台北万华区龙山寺附近小巷内,几家“茶室”里,坐着不分年龄,浓妆艳抹的小姐,细肩带、小短裙、卷发,在红艳艳的灯光下,显出几分妖艳姿色,明里她们是坐台小姐,暗里全套服务。至于附近广州街昏暗的的走廊上,站街流莺随意拉客,她们与男客很有默契地比划,谈妥价钱之后就走。

  自从1997年时任台北市长陈水扁废娼之后,她们就这样躲躲藏藏地接客,躲避一般人异样的眼光,更躲避乔装寻芳客的警察或线民。与这些地下性工作者不同,台北市数十名前公娼,于1997年陈水扁废娼之时,便挺身而出,要求回复性工作者工作权。

  6月 15日,台湾“行政院”门口,由14个民间社团组成的“反性剥削联盟”,正公开反对台湾“内政部”规划性交易专区的政策提案。

  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两名女子,突然“扑通”一声,向正在抗议的台湾女人联线秘书长蔡宛芬下跪,要求妇女团体代为争取性工作权。蔡宛芬赶忙捏紧手提包,当场拂袖而去。

  此时,台湾媒体的“黑炮筒”架满周边。两名女子,随即相拥痛哭,并高喊:“这叫什么妇女团体?”“争取了12年回到了原点。”

  花布蒙面,抗议女子,在台湾早已是一个符号。这代表着她们曾是台湾公娼,来自台湾的性工作者权益团体——日日春关怀互助协会。该协会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台北市公娼自救会、大同区公娼自治会。

  2009年6月12日,台湾“内政部”在委托台湾学者完成性工作者除罪化研究后,在 “行政院”人权小组会前会,决议未来将由县市政府公投决定设置性交易专区,并将性交易“除罪化”,区内娼、嫖与经营者都不罚,但区外皆罚。

  “除罪化”、“设置红灯区”,政策风向的转换间,让这些抗争了12年的性工作者看到了希望。

  她们要工作权。

  公娼的抗争

  台湾性产业始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直到陈水扁上台才真正取消“公娼”。

  1997年9月,时任台北市长的陈水扁,选择了以“强力扫黄”为诉求,浩浩荡荡扫荡所谓的色情产业,迫使数百家台北市酒店暂时关门。接着,依照挑软柿子原则,陈水扁想废除日薄西山、没人关注的台北市公娼。

  1956年,国民党政府颁布“台湾省娼妓管理办法”,实施公娼检验制度,同时并取缔私娼,在划定的特定区域内,对性交易“业主”及“娼妓”发放限量执照,及以划定“落日条款”,规定营业牌照不得继承、转移,所有**亡后,营业牌照自然消失。在1997年时,兴盛时期的上千名公娼只剩128名。

  陈水扁的“废娼”政策,让这个原本属于禁忌的议题,原本属于社会底层从来没有过发言权的一群人,瞬间打破沉默,一下子从被动、挨打的局面,反过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告诉大众,她们是台北市政府核准发牌的“公娼”,应有工作的权力。

  当时,主张反色情救雏妓,以及政治立场倾陈水扁的新兴妇女团体支持废公娼政策。但同时,有劳工权益意识的人士则以“性工作权”为立场,力挺公娼抗争,争取到台北市议会再给予公娼两年的“缓冲”时间,不必马上面临失业危机。

  时任工伤协会秘书长的顾玉玲说,站出来支持性工作者之前,也曾犹豫甚至害怕过,因为过去大家大抵认同身体是不能贩卖的,也认同救援被迫的雏妓及妇女。但大部分的人从未想过有人自愿从娼,至于性工作者的人格尊严,更是受到漠视。

  因为政党斗争,陈水扁杠上由国民党主导的台北市议会,拒绝给予公娼缓冲两年。

  此种政客行为,引发了公娼展开了1年7个月的惨烈抗争。

  1997年成立的台北市公娼自救会,会长官秀琴、副会长丽君,与公娼姊妹发动200多场抗议,一路“娼影随行”追着阿扁,最后甚至成为陈水扁连任市长失利的原因之一。马英九继任台北市长后,依法行政复娼缓冲两年。

  废娼抗争,开启了台湾妓权运动。支持公娼运动的人士在1999年成立民间团体“日日春关怀互助协会”,持续推动“性工作除罪化”,以及打破“性道德污名”运动。她们发动了近500场以上街头抗议活动,每逢大选、台北市长选举前,一定会以游行向各党候选人施压,要求先废除“社维法”罚娼条款。

  原来在角落不被看见的、被扭曲的性工作者,开始在各种公共空间,包括在对政客的抗议行动中出现。她们召开五次娼妓国际会议,把全球最经典的性产业政策模式带到台湾讨论,将性工作者演唱歌曲录制成CD、拍摄性工作者纪录片、将公娼馆“文萌楼”成功转化为文化古迹??

  当性工作者现身于主流媒体,通过上千条新闻,和数万名社会各界人士面对面沟通后,越来越多的市民也更了解性工作的真实样貌,并把层次复杂的问题厘清。

  禁娼背后的数百亿性产业

  根据台湾警政署统计,目前全台仅51名合法公娼,但日日春协会粗估至少有10万名地下性工作者,年产值数百亿元,可见其需求度。在台湾“内政部”宣布各县市得以设立性交易专区之后,全台25县市首长,却只有云林县、屏东县、宜兰县这三个穷县的县长赞成。

  反观一般民众,乐见其成者居多数,经过各方媒体的问卷调查,大抵半数以上都赞成此议,毕竟有效管理的性交易专区,总比台北市废娼之后,弱势的流莺乱窜、警察乱抓,但有钱有势的酒店、按摩店、理容院、应召站等色情业者随意高挂艳帜,甚至流入住宅区来得好,民众唯一在乎的是:“红灯区千万不要设在我家后院。”

  “红灯区”再次放行消息,让过去台北市华西街及归绥街红灯区周边的店家,在经济寒冬里感到点温暖。废娼后,他们生意瞬间清淡,如果未来成立专区,他们乐见性产业回到这些没落的红灯区。反正这些小吃店、美容院、服饰店的老板已经习惯与性工作者、老鸨、寻芳客相处,彼此相互捧场,各做各的生意。就像一位在归绥街摆小吃摊的业者说:“性交易,不过就是讨生活嘛,以前这里的妓女被客人欺负,老鸨都叫警察来赶人,附近的兄弟有时候也会过来帮忙一下,我们大家都相处很好啦。”

  虽说台湾的法律明文禁止性交易,但实际上,广义的性产业在台湾早已行之有年,到现在已经形成相当多元且分工细致的非正式产业。依照“特种营业”法规,在台湾经营酒家、酒店、KTV、三温暖、茶室等是合法的,前提是在这些场所内没有被抓到直接从事性交易。但是性交易极有可能隐藏其中。不管是在商业区的饭店、宾馆、还是巷弄间的住宅,台湾的性交易更集中地以应召站、经纪公司、娼馆、按摩店、护肤店等型态,早已低调地存在着。

  依台湾法令,即使是成年人双方协议自愿进行性交易,还是会依法判有罪或可以被行政处罚的。其中,性工作者如果被警方查获,会依“社会秩序维护法”第80条,处罚新台币3万元(约人民币6000元)以下,或拘留三天以下。但是台湾的法律不处罚性消费者,这俗称“罚娼不罚嫖”。而性交易的其他关系人,如业者、中介等,若被抓到处罚更重,依“刑法”可判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罚金新台币10万元(约人民币2万元)以下。

  在表面上,不论是民进党或国民党执政,台湾各级政府都一贯地宣示禁娼。但是实际上,政府不敢也不想全力打黄,而只挑软柿子吃:自1991年“社会秩序维护法”实施以来,共有7、8万人次的性工作者被抓受罚,而被处罚的平均每年约4000名的“小姐”,大多数是性产业中最底层的,如站街流莺,没后台的小娼馆。

  就这样,性产业和禁娼政策荒谬地共存了半个多世纪。

  性工作是不是工作?

  根据“社会秩序维护法”第80条罚娼条款的规范下,弱势的性工作者常面对警方的取缔与压迫,甚至爆发过警员向私娼索贿、白嫖的丑闻,让她们的生存更加陷入困难。多年来一直站在妓权运动第一线上的前公娼官秀琴,即因此于三年前投海身亡,其他因抗议废娼政策或废娼之后生计无着而自杀的公娼,更是无法一一道尽。

  凡此种种,让妓权运动者与性工作者更加强力主张“性工作除罪罚化”,同时也引发台湾社运团体的对立。

  一派是以日日春协会、性别人权协会为主的“支持性工作者劳动权派”(目前成立“保障性工作劳动权联盟”),认为性工作是工作,性工作者、性消费者,及周边从业人员都不应处罚,但可在营业形态、劳动体制、地点场所进行务实有效的配套管理。

  另一派由早年推动反色情、救雏妓的励馨基金会、妇女救援基金会等组成,认为性交易不能是一种职业,更反对性产业(目前已经结合其它团体组成“反性剥削联盟”)。这些团体原本主张废娼,但在性工作者自己站出来说话后,她们改变说法,同意可以不罚娼,但法律应改为罚嫖,及继续将业主、媒介等罪罚化。

  但是,“反性剥削联盟”现阶段诉求的后果仍旧让性工作者活在污名歧视中。日日春协会负责人说,罚嫖等于罚娼,性消费者不敢上门,就是要让性工作者活不下去。

  并不好挂的红灯

  6月15日上午, “反性剥削联盟”在台湾“行政院”前召开记者会,反对设立“性专区”。他们指控性交易的实质内涵是一种性剥削,倘若全面合法化,将导致性剥削更为严重。他们甚至将“成人性交易”与人口贩运相联系,却始终拒绝与“性工作者”对谈,让两者之间形成强大的壁垒。

  励馨基金会执行长纪惠容就认为,政府设立专区无济于解决性交易的问题,只会让人口贩子更加猖獗,还有性病传播、帮派、毒品等社会问题亦将无限延伸。

  与之看法两极,以“日日春协会”为主导的“保障性工作劳动权联盟”则对“反性剥削联盟”的发言颇不以为然,他们在6月12日率众到“内政部”抗议,批评台湾“内政部”非但没有执行此计划的时程以及相关配套,对专区外娼嫖都罚的政策规划也为德不卒。

  联盟发言人、日日春协会秘书长王芳萍说:“要不是有权有势有背景,怎么可能进得了红灯区,这个专区很可能流于政商勾结,那些弱势的性工作根本不可能在专区中卡位,终究要流于非法,对于现况毫无改善的可能,专区外的性交易地下化情形恐怕会更严重,所以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性交易合法化。”

  两方嘴战,也引来了专家的加入。

  由于纪惠容多次提及瑞典在1999年后转向“罚嫖不罚娼”,不但减少性交易市场规模,更减少人口贩运犯罪。对此,台湾著名性学专家、中央大学何春蕤教授提出反驳,她说,瑞典此举不但让性工作者更加“地下化”,也使不法卖淫集团得以两边榨取娼嫖,使出国买春、人口贩卖因禁嫖而有更高的“需求”,而这正是“性剥削”和“人口贩运”的温床。

  陈水扁和马英九在任内,分别进行了各新台币300万元的性产业政策研究,结果都显示:性交易除罪化并合法管理是相对地下化更好的方式。但是执政者一直以没有所谓的“社会共识“为由,拒绝修改目前原则性禁止性交易的政策。

  今年,台湾“内政部”又再度召开专家会议,与会各团体都认同“性工作除罪化”刻不容缓,但官方仍然持续拖延战术。一直到此时此刻,台湾大举观光牌之际,才提出此议,不禁让人有题外联想:“性交易专区难道是为迎接大陆客做准备?”

  两方民间团体对立的强大压力,再加上各县市政府也以反对意见居多, 6月24日,台湾“内政部”急踩煞车,决定先打造一部“成人性交易处理法”后再行研议配套。

  “红灯区”再次游离、摆荡。

  在昔日热闹的风化一条街——归绥街上,如今的文萌楼已经不再是公娼馆,而是“身心灵幸/性福杂货店”,是日日春协会的大本营。

  这家“杂货店”不卖杂货,卖的是“幸/性福”。这座见证了台湾半个世纪娼妓历史的小楼,与它昔日的主人一样,面临着转型,要替这些过去的性工作者寻找第二春……

  台湾妓运第一人

    她确实是一代名妓,不但是因为她在性工作专业化方面的表现和发展,更因为她在推动妓权运动上的重大贡献。

  特约撰稿·莫忘初 台北报道 摄影·林瑞珠

  1997年反对“废娼”浪潮中,官秀琴走到摄像机前,

  拉下了贴身黑长裤,露出遭到警方殴打后的瘀青丰臀与大腿。

  8月1日,是官秀琴的忌日。

  “秀琴”,一个普遍且道地的台湾女子名。1954年,出生于台湾北部宜兰县矿工家庭的她,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公娼斗士,甚至台湾第一名妓。

  疾病与贫困捆绑着她的前半生。14岁时,父亲病逝;23岁时,母亲罹患重病。为替妈妈支付医药费,官秀琴选择了出嫁,这样她可以“赚取”18000元台币的聘金。婚后3年,却因枕边人有外遇而离婚。为了养活子女,她29岁下海,在台北市万华区卖淫,成了一名合法的“公娼”,靠皮肉钱来换取一家温饱。

  1997年9月,官秀琴投入性工作的第14个年头,前台北市长陈水扁断然宣布废除公娼,政治法令箝制了人类天性的“合理性”活动,让官秀琴走下了“红灯户”的“小姐床”,毫不掩饰地走上了街头,展开了历时9年、500多场大小活动的台湾妓运抗争史。

  “一二”、“一二”。

  1997年9月11日,数十名戴着帽子、口罩、墨镜的台北市公娼姊妹们,彼此手牵着手,拉成一排,齐声喊着口号向前迈进。她们“蛋洗”着台北市政府大门,要求政府撤回“废除公娼”的决定,并争取两年的废娼缓冲期。此时,43岁的官秀琴一个人走到了电视镜头前,“唰”地一声,拉下了贴身黑长裤露出镶着蕾丝边的白色内裤,以及遭到警方殴打后的瘀青丰臀与大腿。

  “我不怕‘见笑’(台语:丢脸),我站出来让大家围过来看,我今天有这个勇气走出去,就是觉得我的工作并不是见不得人。”身兼单亲妈妈、公娼、妓运斗士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官秀琴说,以前她也想过,自己做这一行,不知道别人会怎么看她,但是自从政府宣布废娼之后,她就没有顾忌了,决定站出来组成公娼自救会,为性工作者“除罪”。

  她站在一堆受过高等教育、身兼律师的妇运领袖旁,高声疾呼着:“阮(台语:我)不是爱做公娼,只是要有工作!”

  她总是顶着一头乌黑的大波浪卷发,化着红唇艳妆,参加娼妓国际会议,拍摄纪录片写真集,她争取将台北市归绥街139号的公娼馆——“文萌楼”列为文化古迹。在此同时,她还因不满台北市议员杯葛市府的缓废娼案,与公娼姊妹们吞药自杀,幸而获救。

  官秀琴不止一次说过:“一旦(娼妓)变成非法,什么人都可以骑在阮头上,阮(台语:我)只有低头,求人手势拿高,放阮一马。”

  2001年,台北市政府正式执行废娼政策,自始于1956年的公娼走入历史。原本合法的性工作转入地下化,官秀琴只好在台北万华区,与四个小姐合作经营私娼馆。实时年过半百,她依旧要下海当“小姐”。等到“老客人”捧场享受片刻温存,下了床之后,她又重新走上街头,为性工作“除罪化”疾声呼吁。

  2000多个争取妓权运动的日子里,官秀琴一肩承担各种交际应酬,地方势力、黑白两道、警察取缔、邻里关系,都需要靠钱打点,支出愈来愈庞大,没想到店里一位姐妹却积欠地下钱庄庞大债务而“落跑”,而官秀琴刚好是她的保人。如同蜘蛛网的借贷连动系统,官秀琴只好不停地挖东墙、补西墙,被迫向地下钱庄借高利贷,每天要支付9000元台币。终日忙着接客、标会还债、应付警方的查缉,让她疲于应付。

  2006年7月30日,一位朋友提醒官秀琴,说:“政府拼治安要抓色情,台北市又有暑期加强取缔色情项目,你们到9月底前都最好不要开店。”闻言之后,官秀琴的心情跌到了谷底,一旦无法开门做生意,又该如何填补眼前庞大的债务黑洞呢?

  隔天,官秀琴打电话向朋友吐苦水:“我和政府苦战这么多年了,却等不到(娼妓)合法化。就算国民党上台,照现在这样取缔,合法化遥遥无期。”

  2006年8月1日凌晨,官秀琴找来了与她最要好的客人,苦笑着告诉他:“今晚的消夜是最后一餐。”她随即失踪了两天,直到8月3日,浮现在台湾北部基隆水湳洞的海浪中。在岸边礁石上,警方发现她的皮包,里面有一张纸条。坠海前,她写下了姓名和出生年月日。

  “公娼斗士官秀琴,基隆投海身亡,日日春’姊妹不舍”。 2006年8月17日,被称为“官姐”的她,只在台湾媒体版面上“复活”了一天。报道这样写道:1997年,台湾第一位公开现身、高喊“我是公娼,我要工作权”的女性“官姐”,因改做私娼后生活艰困债务缠身,在基隆跳海自杀身亡。

  自杀的不止是官秀琴。在1997年陈水扁废娼之际,一位公娼阿玲因房贷缴不出来,又不敢做私娼,投河身亡;其间因就业困难的前公娼,有两名割腕,两名吞服安眠药。

  时至今日,台湾性工作者争取除罪化之路,仍未停歇。

  归绥街的最好时光

  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风化街,早在清末大稻埕开港时,便带动当地热络的商贾贸易活动,而逐渐形成风化区聚集了各种类型的性产业。

  特约撰稿·林瑞珠 台北报道 摄影·林瑞珠

  文荫楼是目前唯一保留原貌、供人参观的老娼馆。

  文荫楼里官秀琴曾住过的房间。

  归绥街上昔日林立的公娼馆现都已关门。

  走在归绥街上,Miko遇上以前的老邻居。老伯趋身问候:“你是以前住在这里的小姐吧?”

  他们聊起了近况,以前的旧事,如同多年未见的邻里。过去多次听说归绥街公娼馆的老鸨、娼妓与周边邻居尚称和平相处,现在总算有点领会到了。

  日据时代,重庆北路到宁夏路口那一段归绥街称为艺旦街,各种类型的性产业齐聚一处,超过百家,有称为酒番的酒家,里头的小姐卖艺不卖身,厨子还会端出上好的酒家菜来招待寻芳客,可谓上流社会风雅高尚的性娱乐,其中,江山楼便是最为名闻遐迩的一家。当然,有更多纯粹满足男人性需求的“查某间”(台语:女人间)。此外,银楼、药房、服装店、美发院均因产业需要而挤身其中。

  娼馆里的讲究

  那时候,归绥街入夜后总是热闹非凡,持续到清晨。几乎每家的公娼馆都是门庭若市,小姐整天接客不停。

  王姨在归绥街待了40多年,辗转在几家不同的娼馆做管理。她的工作包括管理牌子(收钱)、打扫整理,还要照顾小姐们的三餐。

  那时的公娼馆分为甲级、乙级、丙级,王阿姨工作的甲级娼馆1节要40元,乙级、丙级较便宜。王姨说,以当时的物价来比较的话,那时阳春面一碗才1.5元!后来大概是以一年10元左右的幅度在涨价,到高点,所有甲级公娼馆都是1节15分钟1000元。

  不过甲级的小姐比较讲究,大家会找裁缝师傅来,定做样式一致的旗袍。大家就会讲好,今天要穿什么样子的衣服、配什么皮鞋(那时高跟皮鞋可是时髦的高级品),一字排开,整齐又美观!小姐也都年轻漂亮。而乙级的则较为随便,还会穿着拖鞋。

  在归绥街,大部分的小姐是本省人,从宜兰东部和南部上来的都有。而会去甲级消费的客人,外省人较多,大都是三、四十岁以上的;还有由三七仔带来的日本人和香港人观光客。

  公娼和私娼

  珊姨,16岁那年,父亲生意失败而依《票据法》被法院收押,亟需一笔钱把他保出来,她便以长女的身份扛起家计而下海,经朋友介绍来到台北,把自己以29000元台币卖给娼妓经纪人,一卖就是四年。

  两年后,珊姨刚满18岁,就被经纪人安排到归绥街公娼馆接客。当时规定年满18岁,通过健康检查,并由父母亲自来警察分局盖章,才可以领取公娼牌照,但有配偶的女性及养女都不得领取。

  过一晚就有8400元入账,但却全入了经纪人口袋。当时刚好正逢北投废娼的缓冲期,警察抓得很紧。

  由于是合法营业,这个风化区并没有黑道保护、警察勒索的问题,但的确不乏像珊姨这样因家计而“自愿”卖到娼馆的女孩。她们与自由公娼不同的是,经纪人或保镖盯得很紧,无法检选恩客。珊姨回忆说,她做到后来“技术”纯熟,一小时便解决14个客人。根据归绥街文萌馆的前老板所说,自由妓女通常一天只接8、9个,不愿意接的都得由被卖的妓女照单全收。

  由于是公娼,客人必须带保险套,遇到无理客人还可以报警处理,而且定时接受健康检查,得到不少保障。珊姨做公娼时,都在胸部贴ok绷,不让客人碰,客人如果想要亲吻她,她便一拳挥过去,维护仅存一点身体自主权。

  在公娼馆时,珊姨遇到不错的老鸨,第一天接客一次50元,3天后整个风化区便调涨到70元,原本和经纪人说好接一个客人她可以抽5毛钱,调涨后老鸨便为她争取到一个抽1元,虽然当时经纪人十分凶恶,偶尔还会打她,但因为老鸨的袒护,日子虽然过得很苦,她还是咬着牙一个客人接着一个客人地干过来,4年之后她就自由了,但当时父亲出狱后身体多病无法工作,弟妹嗷嗷待哺,家计全落在她一人手上,只能毫无退路地继续从娼。

  禁娼后

  本来珊姨的日子还过得去,与娼馆三七分账下来,也存了一些钱,帮助弟妹完成学业、成家立业之后,正想过几年缴完房贷后退休,没想到陈水扁来个废娼。随着1997年的废娼,归绥街公娼馆的红灯笼一个个熄灯取下,大多数店家均已搬迁,如今这不算宽的小街道一片萧条。

  这让珊姨顿时手足无措,警察也从原本的保护者变成天天站岗监视者,嫖客也不再按照原本制订的规则来嫖妓,拒带保险套、白嫖,甚至暴力相向皆有之,而原本每周三定期的性病检查、每两个月抽血、半年照X光等免费体检也全部取消,让这些原本持有合法营业牌照,得以安心执业的公娼,一夕之间丧失了所有的保护。

  在国外流浪多年的Miko,1997年,甫回台湾,便来到归绥街,原本以为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日子应该过得比较安心,没想到遇上废娼风暴。

  Miko与珊姨最终决定,与官姐及工运组织工作者一起走上街头,争取性工作权。2009年6月15日在“行政院”门口,Miko向台湾“女人联机”秘书长蔡宛芬下跪,要求妇女团体代为争取性工作权。

  27年前,Miko年仅20岁刚刚离婚,带着9个月的女儿回到娘家,一切有了交代之后,便准备赴日卖春,在此之前,她历经艰困的求职过程。当她三个月回国之后,拿出第一个100万放在桌上,久病的父亲泪如雨下。

  一趟三个月,她去了两趟,小有积蓄之后,便从良在屏东家乡开个自助餐店,没想到初入此行,什么都不懂,一气之下结束营业,又去了趟日本。结果那一次得罪了同行小姐,惹来山口组绑架,好不容易联络上妈妈桑,把一条命给救了回来。

  第四趟回来之后,她再度创业,在恒春种木瓜,真心希望从此彻底转行,结果一场台风让她亏损300多万台币。为还债务,她又去了日本,在香港三年经历了合法的一楼一凤,其后于43岁,去了澳大利亚这个性交易全面合法化的国家。在那里,她遇到一位六十几岁来自广州的性工作者,二十几岁就来到澳洲从娼,生活条件相当优渥,令Miko深感震撼,不禁懊悔过去做的那些转行的傻事,如果不是因为性工作被污名化,她会好好连续做一段时间,让自己及家人、小孩过得更好,而且还可以提早退休。反之如她,还没准备好就转业,反让更大的经济压力落在自己身上。

  在澳洲几年,她体认到一个性交易合法化的国家,不但性交易公开透明,收费标准化,银货两讫,也不会有性交易地下化的地方那种黑白通吃的问题产生,更不可能遇到无理取闹的客人。自此,她才感受到身为一个性工作者,也能活出尊严来。

  在2001废娼之后,珊姨便离开娼馆,靠打工及卡债度日,最近实在有点过不下去了,打算将房子卖掉来清偿贷款。她经历过归绥街的最好时光,正体验着归绥街的萧条。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05楼 发表于: 2009-08-14

王洪文重逢“小兄弟”  [转帖]


1975年9月30日午夜,僻远的上海定海路上,几辆轿车停了下来。一伙人走出轿车,在定海路上一座小屋前驻足。

“文化大革命中这里可热闹了,这是一间值得永远怀念的小屋。真快,一转眼,九年了!”王洪文满怀深情,在小屋前跟廖祖康说着。

刚刚出席了上海的庆祝国庆晚会。趁着余兴,王洪文突然来到上海国棉十七厂,来到定海路那间小屋。

有着“纪念癖”,当年搞过“工总司半周年纪念”的王洪文,在他的“旧居”面前的一席话,马上被“小兄弟”心领神会。

他在韶山参观过毛泽东旧居。他希望有朝一日,他那小屋门口,也挂上红底金字横匾:“王洪文旧居”。

他的“旧居”,真的被“小兄弟”们精心保护起来了,以便日后办个“王副主席纪念馆”之类。

王洪文在上海国棉十七厂保卫科的办公室,则早已被“小兄弟”作为“圣地”保留原貌。还是王洪文当年用过的那张办公桌,还是王洪文当年用过的那张木椅子,还是王洪文当年放文件的那个文件柜,玻璃板下压着一张选民证,写着“王洪文”三字——一切都保持当年的风貌。

王洪文说过:“这个办公室是有意义的,要保留下来。”他的一句话,使那个办公室成了“圣地”。

王秀珍成了“朝圣”的向导。她曾亲笔写下回忆:

“在十大以前,我曾把王洪文要保留这个办公室的考虑,告诉了十七棉党委负责人。他们照办了,连王洪文在文革前的选民证和他用过的桌椅都照原样保留着。

“1975年2月初和2月15日我曾两次带领‘小兄弟’去这个办公室开会,以增强对王洪文的‘感情’,效忠王洪文。第一次带了叶昌明、陈阿大、黄金海、马振龙、王日初、金祖敏。我和金祖敏传达王洪文、张春桥对黄金海、戴立清的‘指示’,目的是使我和这帮小兄弟更加抱成一团,效忠王洪文,为王洪文争气等。第二次是王洪文要马天水和我多关心新选进的中委和候补中委,给他们补上文化大革命这一课。当祝家耀(已去公安部工作)一次回上海要返京前的一个晚上,我借这个机会带祝家耀、周宏宝、张国权、陈佩珍等在上海的中委和候补中委去十七棉进行所谓文化大革命的‘教育’,我介绍了所谓王洪文的‘造反史’。我还要他们不要忘记这些‘历史’,要为王洪文争气,为‘四人帮’效忠。……”

光是保留“旧居”、“圣地”还不够,王洪文还授意为他写“造反史”。

一本三万多字的《上棉十七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事记》,在王洪文的“关怀”下,历时一年多,终于写出来了。

这本《大事记》的基调是三条:

第一,上海国棉十七厂是上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

第二,上海国棉十七厂是上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红色堡垒;

第三,王洪文是上海国棉十七厂的工人领袖,该厂造反派的一切“胜利”都是在王洪文领导下取得的。

上海国棉十七厂高顺兴、王树理、曾勇同,曾揭发过王洪文炮制《大事记》的经过:

“王洪文为了篡党夺权,亲自策划编写了《上棉十七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事记》,为自己树碑立传。

“1974年1月9日,他在北京接见厂党委副书记董秋芳时,一再夸耀自己对十七厂文化大革命所起的作用。并说他‘一有空就回忆这些事情’,要董‘把十七厂的文化大革命好好总结一下’。董回沪后,即将王洪文的黑旨意向厂党委作了传达。同年12月,经王洪文同意,抽人着手编写《大事记》。(注:1974年12月9日,董秋芳、孙一中、周彦朋、尹家龙、刘荣根等召开会议,安排三人写作班,编写《大事记》。)

“1975年8月,王洪文来上海时,又催促此事。10月底初稿完成,即送王审查 (注:《大事记》初稿于1975年11月4日由廖祖康交给王洪文。11月5日,王洪文把《大事记》看了两遍。) ,王看了以后,第二天立即召集董秋芳等人(注:即1975年11月6日,王洪文在上海东湖宾馆召见董秋芳、孙一中、张元启。) ,一开始就说‘我昨天一连看了两遍,很受教育。’接着他又提出:‘《大事记》中人名不要太多,一般人只要一般提一下就可以了。’可是他自己的名字出现了近二百处却一声不响。还提出1966年6月19**在保卫科同厂党委发生冲突‘要详细记载对今后是有好处的’,又说‘十七厂夺权日期由1967年1月29日改为1966年11月4日,捏造十七厂是全国最早的夺权单位,拼命为把他自己塑造成‘一月革命’夺权最早发起人制造‘依据’。他还交待:搞《大事记》的事‘千万不要传出去,要保密’。

“王洪文在这个《大事记》中把自己打扮成所谓的‘革命左派’、‘优秀的共产党员’,把他写的大字报吹成是‘马列主义的大字报’,推动了十七厂‘群众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大事记》中说什么‘王洪文的一席话,使得同志们增强了斗争的信心,觉得眼前的道路又宽又亮了’。还说王洪文到了三十棉纺厂一次,这个‘三十厂的文化大革命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指王洪文1966年11月应王秀珍之邀去上海国棉三十厂介绍赴京串连情况。) 等等。王洪文甚至编造了自己‘为了迎接更大的斗争风暴,更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样一来,这个不学无术的政治流氓一下子就变成了所谓的‘工人领袖’……”

这份《大事记》经王洪文审定,曾打印过。后来为了“保密”,又一一收回,销毁,只剩下两本。

在粉碎“四人帮”的消息传来之后,王洪文的亲信曾打算把那两本《大事记》“塞进铁管,两头焊死,埋到地板下或黄浦江防汛墙内,永久保存”。

本书作者在上海国棉十七厂终于见到了这藏之密室的《大事记》。王洪文精心炮制的《大事记》,成了作者写作《“四人帮”兴亡》时的重要采访线索和参考资料。

 

 

   在上海“调查研究”的一百多天,朝朝夕夕,王洪文和“小兄弟”们“酒肉穿肠过”,喜相聚,庆高升。

鸟枪换炮。今日的“小兄弟”们,来来去去,轿车进,轿车出,个个都成了“领导干部”。

当年,在“安亭事件”“胜利”之际,王洪文已夸下海口:“我当上市长,你们也弄个‘长’当当!”如今,王洪文成了党的副主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小兄弟”们怎不攀着高枝儿向上爬!

就在王洪文成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之后,在四届人大召开之前,王洪文就叮嘱过王秀珍、金祖敏:“选拔一批工人出身的新干部。”

1973年10月,根据王洪文、张春桥的“指示”,“上海市委工农兵干部学习班”开办了。这个“学习班”,是为了向中央“输送”干部而准备的。

1974年3月,王秀珍去北京,王洪文叮嘱她:“上海要尽快物色二十名年轻干部,分别担任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公安部、商业部、建材部、邮电部、中组部、卫生部以及《人民日报》的领导工作。”

哦,“造反司令”成了副主席,他的“小兄弟”们都要弄个部长当当了。

“小兄弟”们当然很起劲。王洪文说是要二十名,而上海市委组织部在1974年4月底上报给王洪文的中央各部长备选名单上,开列着八十八名!

1974年10月,王洪文明确地告诉上海:“要准备把上海的中委都调出来!”

于是,一张由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拟定的名单,终于在1974年12月31日上报王洪文了。

在这张名单中,内定了“上海牌”的部长或副部长的人员:万桂红去中组部,杨佩莲去团中央,冯品德去全国海员工会,陈佩珍去商业部,秦宝芝去建材部,王东亭去邮电部,沈鸿、张秀清去文化部,吕广杰、姚福根去六机部,陈杏全去冶金部,张国富去水电部,汤凯臣去轻工部,周宏宝去《人民日报》社,朱栋去交通部,王桂珍去卫生部。

那个陈阿大,不仅成了中共九大代表、十大代表,而且成了四届人大代表,以至成为四届人大常委。不过,陈阿大讲究“实惠”,他伸手夺走了上海全市的房屋调配大权,当上“房总统”。

自从陈阿大当上“房总统”,“小兄弟”们要房子,那就方便多了。这位“房总统”不断地批条子,把上海一幢幢花园洋房批给“小兄弟”们。那些花园洋房的原主,大都是资本家,也有的是“走资派”或者高级知识分子,反正都是“文革”的对象。赶走了他们,“小兄弟”们便成了花园洋房的新主人。

关于“房总统”本人,那就甭说了:他原住上海安福路的小房子,后来迁入瑞华公园,又调到新康花园,霸占了二百三十多平方米的花园洋房。

他跟纺织局的某人打了个招呼,他的妻子便入党了,成为上海一家棉纺针织厂的革委会副主任、厂党委副书记。

王洪文也不忘拉那些摔了跟斗的“小兄弟”一把。当年,他的“副司令”潘国平,能言善辩,冲杀在前,在上海的“知名度”曾远远超过王洪文。一度,人们只知“工总司”有个“潘司令”,不知有个“王司令”。

潘国平曾出尽风头:带头冲上北站列车;在安亭出面与张春桥谈判;在“上海人民公社”成立之际,担任百万群众参加的“庆祝大会”的执行主席……

用当年的习惯用语来形容,潘国平属于“昙花一现”的人物。他寻花问柳,蹂躏妇女;他成为打、砸、抢的先锋;在经济上,他也不干不净……

从1968年踏平“联司”之后,潘国平下台了。他被“下放”,回到原单位——上海玻璃机械厂劳动,从此在上海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造反司令”成了中共中央副主席,“造反副司令”却重新成为普通工人,“反差”未免太大了!

倒是张春桥提醒了王洪文:“‘工总司’发起时的常委,现在还剩几个?连毛主席都下令查一查,‘长征老马还有几匹’?你要注意保护老造反。要不,人家会说你这个‘司令’下边,怎么尽是乌龟王八蛋。否定了他们,连你这光杆司令也迟早保不住!”

王洪文连声称是。他佩服张春桥看问题总是高人一筹。

于是,1972年底,张春桥趁着回上海,突然在康平路小礼堂召见潘国平和几位“工总司”的老造反。

张春桥的几句话,使潘国平受宠若惊:“小潘,你知道吗,主席还一直记得你小潘呢,前不久还跟我提起你!我和洪文同志,对你总是抱着希望。”

张春桥夸奖几句潘国平之后,开始“指点”他:“小潘,你别想来想去就是个谭元元(引者注——潘国平千方百计追求的女友,后来成为他的妻子),你要想想国家大事,世界大事。你要向洪文同志学习。路线斗争一次又一次,还会不断地来的。第十次,第二十次,第三十次,都会来的。主席不是说过,七八年要来一次吗?你小潘年纪轻,起码还可以活五十年,经历十次路线斗争,你要想得远一点,看得远一点。”

张春桥鼓励潘国平道:“你犯了错误,只要你把尾巴夹起来做人,那就行啦!谁不犯错误?就拿马老来说,他很有体会。他对我讲起过,在1965年以前,他是不大学习的。在1965年,全国开始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高潮,他看了一点书。但是,真正认真开始学习,是在他犯了错误以后。犯了错误,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张春桥还说:“你不要以为自己是初中文化水平,看不懂书。其实,初中水平不算低,我也只是个初中生!当然,初中水平也不算高。字是可以认识的嘛,不认识的还可以查查字典。洪文同志的文化水平跟你差不多,他很注意学习。”

在张春桥、王洪文的关心下,潘国平在1973年4月,结束了“下放劳动”,调到上海市总工会当起“常委”来了。

1974年1月17日下午四时半,姚文元趁回沪时在锦江饭店小礼堂接见上海市总工会的常委们。以下是当时的记录中涉及潘国平的部分:

姚文元:小潘同志最近还好吗?

潘国平:还好。

马天水:胖了一点。

潘国平:胖是胖了一点,腰不大好。

姚文元:你的学习怎么样?

潘国平:我学得不好。我是想学一点的。党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总是关心的。最近,报上在批孔。我在加深对于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的认识。

姚文元:小潘,你要争气呀!你是老造反,你一定要争气!你有三十岁了吗?

潘国平:虚龄二十九。

姚文元:你以后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你一定要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走!

潘国平:我记住了。

张春桥的接见,姚文元的接见,使潘国平又“抖擞”起来。不过,此人如同一个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居然又干起偷鸡摸狗的事。他并不把王洪文放在眼里,对这位“副主席”说了许多不逊之词:“王洪文算什么!在‘工总司’成立大会上,有人要揪他,他吓得发抖。在安亭,看到火车停下来了,别人都冲上了铁轨,他才上了铁轨,他才上去!哼,他倒成了‘副主席’!”


这些话,很快就有“小兄弟”向王洪文报告。潘国平攻击“中央领导”,这还得了!

于是,当王洪文回上海“调查研究”时,对潘国平问题作了“指示”。

以下是1975年10月16日叶昌明关于潘国平的审查报告的原文:

天水同志:

送上洪文同志对潘国平问题的两次指示,请阅。关于我和沈涵同志报告中提出拟对潘作留置审查一事,我又请小廖同志(即廖祖康——引者注)向洪文同志请示,据小廖昨天下午电告洪文同志的意见,对潘要批判从严。可把潘的材料整理一下,向常委介绍一下。批判先在常委中进行,以后再扩大。对潘的问题的材料,虽然大部分是可信的,但可能有些部分或有不确实的地方。为防止被动,所以对潘的批判从严,形式上不要搞得太紧张(指不要在民兵指挥部留置——原注)。小廖向洪文同志请示可否采取把潘留总工会,不让他回家去,便于他一面交代问题,一面学习,洪文同志同意这个意见。

根据这些精神,今天下午,我又找部分总工会常委研究了实施办法,经大家讨论提出下列意见:

(1)先在部分常委的小范围内与潘接触二、三次,追查他的问题,要潘老实交代自己所有的问题。拟在下星期二(21日)上午开始与潘接触,一星期内告一段落。

(2)再下星期起在全体总工会常委范围内对潘进行批判。也批二、三次。潘有一些攻击中央领导同志的言论(此处的“中央首长”指王洪文——引者注),不在这个范围内批判,以免扩散。

(3)与潘开始接触后,即把潘留宿在总工会。允许他自己去食堂吃饭,不允许外出,请民兵指挥部派七同志分三班看护(不以民兵名义——原注),同时我们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材料,并去潘家,在他老婆在场下作适当的检查,获取有关材料。

待对潘的审查结束时,再将情况和处理意见报市委审批,特此报告。如有不当请批示。

马天水看毕叶昌明的报告,在上面写了批示:“请秀珍同志审阅。”

王秀珍在她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儿,算是“圈阅”。

看在当年“副司令”的面上,潘国平还是被保下来了。

张春桥、姚文元对潘国平问题,说了如下的话。

张春桥说:

“小潘,我们是仁至义尽了吧!我一直劝你。直到现在,我对你还抱有希望。

“你过去没有受过严格的无产阶级教育。就是在部队里两年,也是不怎么样。这次大浪潮把你推到前面,但你没有懂得什么叫革命,就觉得了不起了。想想在安亭的时候,你是‘工总司’的首席代表,来跟我谈判的。当初造反的时候,在‘工总司’创立的时候,你是有功劳的。这跟陈独秀一样,主席说在写党史的时候,还得把他写上。我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尊重历史的。希望小潘也能自重,爱护自己这段历史。”

姚文元也恨铁不成钢似的说了一番话:

“小潘,你的坏习气太深了!你的旧的习性,要来一个彻底的改造。春桥同志的讲话,我是同意的。

“小潘,我们是把你当作体现政策的人。对于你自己来说,还有一个主观努力的问题。阶级斗争规律是无情的,你怎么也想不到的事却常常发生。”

张春桥意犹未尽,补充道:

“在‘文革’初期,那些围攻‘工总司”的人,总是集中力量攻击你们两个司令,说潘国平是阿飞,王洪文是坏人。当时,我曾一再为你们辩护过。现在,洪文同志很争气,成了党的副主席,没有谁再敢对他说三道四。你潘国平要争一口气!你的堕落,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情,也影响‘工总司’的声誉,甚至影响洪文同志的声誉!”

又是“批判”,又是劝说,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对潘国平真的是“仁至义尽”!保这个“副司令”,也就是保“工总司”的声誉,保王洪文的声誉。

对于那个“二兵团”的头头耿金章,王洪文本来就恨透了他。1967年2月25日,王洪文设下圈套,在上海国棉三十一厂抓捕了耿金章。在杨浦区公安分局关了两个多月,张春桥下令释放耿金章,王洪文这才不得不把耿金章放掉。耿金章在砸“联司”时出过力,一度与王洪文的关系有所改善。

不过,耿金章稍稍恢复元气,又要与王洪文为敌。

王洪文第二回定计捉耿金章:那是1967年秋,忽然来了两辆大卡车,坐满了“工总司”造反队员,前来接耿金章,说是“工总司”要成立党支部,王洪文要他去开会。会议地点在上海警备区支左办公室。

就在这时,王承龙打电话密告耿金章:王洪文要抓你!

支左办公室的一位处长,也把紧急情况报告了张春桥。

当耿金章来到会场,王洪文接到了张春桥电话,不许他动手。耿金章在那个处长保护下,从后门出走。

不久,耿金章又一次被王洪文派人绑架,抓到浦东去。消息传出,耿金章那“二兵团”的常委范建华坐小轿车赶去,说是“市革委”要开紧急会议,耿是委员,务必出席,这才把耿拉上小轿车溜走。耿金章躲到上海漕河泾的上海第八人民医院里,伪装成病人,这才把王洪文派来追捕他的人甩掉了。

王洪文三抓耿金章的消息,传入张春桥耳中。张春桥劝王洪文对耿金章实行怀柔政策,给他一官半职,不要弄得太僵。

王洪文听从了张春桥的意见。于是,从1968年11月起,耿金章在“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科技组里弄到一官半职。

耿金章对王洪文毕竟耿耿于怀。到了1971年5月,王洪文把耿金章“下放劳动”,让他回上海纸浆厂去。

1973年初,在落实“老造反”政策时,张春桥说了一番话:

“耿金章的错误是严重的。他主要是犯了像王明、陈独秀那样的分裂主义的错误。这几年,他通过劳动、学习,对自己的错误已有所认识。他属于‘知名人士’,不用不行。……”

好在王洪文已在中央立足,小小的耿金章再也构不成对他的地位的威胁。于是,给了耿金章以“上海市总工会委员”的头衔。

这时的耿金章,早已失去当年与张春桥、王洪文对着干的那股犟劲儿。

1973年4月23日,耿金章给王洪文、王秀珍写了一封充满忏悔之意的信:

洪文、秀珍二同志:

你们好。上海市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已经胜利闭幕了,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也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又一伟大胜利。

这次我能参加大会,并作为上海市总工会第五届委员候选人,内心感到十分激动。回顾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不少错误,辜负了党和群众对自己的希望……

为了今后更好地干革命,恳切地希望洪文同志、秀珍同志在百忙中能接见我一次,并严肃地帮助我,指出我的缺点和错误,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少犯错误或不犯大错误。

战友 耿金章

1973.4.23.

人是会变的。这时候,耿金章眼中的王洪文,已是“中央首长”;这时候,王洪文眼中的耿金章,只不过是条可怜虫。“胜者为龙,败者为虫。”成“龙”的王洪文,哪里还愿“接见”那“虫”一般的“战友”耿金章!

这年11月,耿金章又写一信:

春桥、洪文、秀珍同志:

你们好!

11月2日春桥同志的讲话,对我触动很大。有几个晚上睡不好觉,反复对照自己、检查自己,思想斗争很激烈。首先体会到毛主席和市委领导对我们新干部的关怀爱护,心里感到十分温暖。……

张春桥用红色铅笔,在耿金章的信上写下批示;

“请秀珍同志告耿,信收到,希望他说到做到。”

如此这般,耿金章这位“知名人士”,成了王洪文的“统战对象”。王洪文给耿金章安排了一个“七品芝麻官”:上海市轻工业局基建组副组长。

此后,王洪文倒常常提到耿金章。他抽着烟,以一种傲岸的神情,谈论耿金章。王洪文把耿金章树立成一种特殊的典型,为自己的脸上贴金。因为他作为“接班人”,正需要耿金章这样的特殊典型,来证明自己正是具备了毛泽东所说的接班人的条件:“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

原来,耿金章成了王洪文的“反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06楼 发表于: 2009-08-14

一个私人银行客户的理财血泪史 [转帖]


从去年初开始,赖建平的生活被彻底颠覆了。过去18年,他是一位民商法律师,伴随年龄的增长,他的财富也在迅速累积。但这一切在去年年底化为泡影。

2007年中的一次饭局上,朋友的朋友,荷兰银行香港分行(私人银行)的董事张宁,刚从华尔街归来,说起自己从事的私人银行业务,能为客户打理资产。那顿饭局,很多人就在饭桌上和张宁签订了合同,赖建平也跟随其中,立马签了一份一百多页的全英文文件。作为律师,赖建平觉得这仅仅是一个开户文件,只要账户里没有打入资金,也就不存在什么风险。再加上对朋友的信任,赖建平并没有了解这些英文文件到底是什么内容,就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签署完开户文件不久,赖建平再次见到了张宁,了解到有一种产品可以以较现价便宜20%的价钱购买基本面坚实、长期看好的股票。据赖建平描述,张宁是把这款产品当作收益稳定型产品介绍给自己的。而对金融衍生产品完全不懂的赖建平,把自己财富增值的希望完全交给了这个香港荷兰私人银行的投资顾问。

赖建平在香港荷兰银行开了一个账户,存进420万港币准备购买这种“能打折的股票”。三个多月之后,他的购买总额一共达到了一千六七百万。 2007年8月至10月间港股一路高歌猛进,3个月内上涨了8940点。赖建平的户头赚了几十万。

但10月20日,情况随着股市的表现发生了变化。同往常一样,赖建平在结束了前一个合约之后,按照张宁的建议,继续购买下一个合约。这次,他以7.54元的价格购买了每个交易日吸纳3500股复星国际股票的KODA合约。但是,伴随着香港股市一路掉头向下,赖建平的噩梦也开始了。荷兰银行开始不断打来电话,催促增加保证金。 2008年1月9日,银行干脆给了赖建平一个计算公式,让他自己计算该如何增加保证金。

按照银行提供的计算公式,赖建平得出结果,如果股票继续下跌,之前账户里的420万港币远远不够,他要不断向银行存入越来越多的保证金。银行甚至告知赖建平,如果不能按期存入足够的保证金,银行将会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以保证银行资金不受损失。这意味着银行将强行斩仓,赖建平除了户头上的股票将被自动卖掉之外,还要拿出违约赔偿。

为了保住仓位,从2007年的11月底到2008年的3月份,四个月中,赖建平向香港荷兰银行的账户里不断存入了将近2100万港币,并在钱一到账后就买成股票。他寄希望于通过这样减少损失。

直到2008年4月份的一天,赖无意中看到了跟自己所买产品有关的一则新闻。香港证监会的官员解释说:Accumulator(累计期权)是种结构性的产品,结构性产品只能卖给专业投资者,不可以卖给非专业投资者。他找出了当初在香港荷兰银行开户时签署的厚厚的英文合同,逐一对照之后发现,自己属于非专业投资者。但他发现在开户合同中,自己已经被选定为专业投资者。

除此之外,他还发现,在合同当中还有一处,是确认投资者是否看了中文合同的选项,也被选择了“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购买的产品中有一部分是由香港荷兰银行自己发行的。这意味着他跟银行之间并非代理,而是一种对赌。赖建平向香港荷兰银行提出了质疑。银行的答复是,他们与赖建平是“主事人和相对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的主事人是香港法律上的一个概念,用大白话说就是甲方乙方,不是中介方,不是代理人,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一方坐庄,一方押注。

2008年6月19日,赖建平正式向香港荷兰银行发函提出:1.为了确认法律关系,即日起要求将账户及其中资产交给银行处理。 2.要求银行与赖建平协商有关赔偿事宜。第二天,赖建平就收到银行回复,让其等待一个月,此后又延期一个月。到第三个月,赖建平发现了变化,他没有收到股票了。

2008年9月8日,香港荷兰银行来电说要他将股票拿走。 10日,银行将赖建平账户中价值一千四百余万元的股票斩仓变现,18日交付给赖建平。复星国际股价一路走低,6月22日收盘价格为5.81港元,9月 18日只值2.36港元。也就是说,由于晚了三个月交货,赖建平凭空多损失了几百万港币。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斩仓10天之后,即9月18日,银行才交付赖建平,此时股价比十天前相差将近一倍。此后,由于赖建平购买的KODA合约还有三个月交易,他账户中的股票被银行连续斩仓变现,最终他投资的2100万港币分文不剩,反欠银行两百多万港币。他希望起诉香港荷兰银行,但已经掏不出诉讼费用。

(摘自6月11日《南方周末》作者舒眉)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07楼 发表于: 2009-08-15

笑者有心[转帖]


  
  《笑者有心》配图《南亭笔记》清·李伯元

  康熙暮年牙齿尽脱,尝在池上率嫔妃钓鱼取乐。偶举竿得一鳖,旋脱去。一妃曰:“亡八挠了。”(北京谓走曰挠)皇后在左曰:“光景是没有门牙了,所以衔不住钩子。”妃斜视康熙而笑不止。康熙怒,以为言者无意,笑者有心。因贬妃终身不使近御。

  在清朝十三个皇帝中,康熙削三藩之乱,平定台湾,完成全国统一……可称是最有作为的一代雄主了。

  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即使在这样的“圣祖”身边做人,也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活到六十九岁。他晚年时牙齿掉光,玩兴不减,有一次和嫔妃们钓鱼取乐,钓到了一只甲鱼。但挥竿之间,那鳖脱钩了。一个妃子说:“王八逃走了。”皇后在一边说:“可能是没有门牙了,所以咬不住钩子。”那妃子瞟视着康熙笑个不停。康熙发怒了,认为言者无意,笑者有心,就把那妃子贬走了,这辈子不得再近身。

  原本以为是自己的老公,开个玩笑不要紧,谁曾想从此被打入冷宫,那妃子一定懊悔极了。她可能至死都不明白: 曾经那么宠幸自己的男人,怎么会这样翻脸不认人?

  不允许任何人破坏自己的形象,挑战自己的权威,这似乎已成了天下独裁者的一条铁律。康熙可称是“明君”了,整起人来,也绝不手软,他之诛鳌拜,即是又一佐证。鳌拜在康熙父亲清世祖在位时,就已是朝廷大臣。康熙即位时年仅八岁,鳌拜尽管军权在握,其实也并未想谋反,只是倚老卖老,言语中对这位小皇帝有点不敬。康熙十四岁亲政后,就一直想除掉他。据说鳌拜的臂力过人,曾“挽强弓,以铁矢贯正阳门上,侍卫十余人拔之不能出”。康熙为了除掉鳌拜,暗地在宫中训练了一百多个壮士准备对付他,可谓处心积虑。两年后,时机成熟,康熙先让人把一张座椅的脚折断一根,又将茶碗在水中煮沸,然后召鳌拜入内,假惺惺地赏茶赐坐。鳌拜持杯烫手,又加座椅不稳,不免杯砸人翻。康熙见状喝斥:“鳌拜大不敬!”埋伏着的壮士一拥而上,擒了鳌拜。

  平心而论,比起鳌拜的“子孙俱从戮”,康熙的这位妃子能免除一死,得以深宫度余生,已算是相当幸运的了。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08楼 发表于: 2009-08-15


世界巨富扎堆的村子[转帖]


  法国东南部蔚蓝海岸有一个面积2.5平方公里左右的小村圣-让-卡普-费拉,一到夏天,这里豪华游艇、直升机、顶级房车频繁出没,周边高档餐厅总是客满。这里的居民非富即贵,比利时国王、法国总理、著名艺术家和文人、演艺界巨星、摩纳哥亲王等都在这里有别墅。微软创始人之一保罗·艾伦就在村里最著名的罗歇尔德家族城堡旁建了自己的别墅。卓别林、野兽派绘画大师马蒂斯等也曾住在这里。
  
  从山顶俯视整个村庄

世界最贵
  法国《焦点》杂志报道说,一份世界财富报告的结论是,这个小村堪称世界第一贵村庄。据统计,该村的平均房价从2000年到2008年就涨了10倍,目前房价为每平方米3万欧元以上。
  
  如此的装饰,房价自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
  全村500多栋别墅,找不到低于700万欧元的。近年来一些东欧、南美来的新贵们更是刺激了房产价格的上升。房价其实还不算什么,随后的装修和花园装饰才更花钱,为了风格,人们花的钱比购入别墅的钱还多。一位德国医药工业公司的老板购下了名为费奥兰提娜的别墅,随后请来著名园艺师布置花园,建了海水和淡水两个游泳池,加上海边私人船码头、各色雕塑,根据专业房地产商估计,这些投入总额已超过了1亿欧元。
  
  是否让你想起童年时候最向往的地方呢
  购入高档房产的多数是外国人,而且往往是以在某个外国避税天堂开设的民事房地产投资公司来购买,真正的房主是谁都难以确认。这样的现象不仅在这个小村存在,在整个蔚蓝海岸都如此。除巴黎地区外,法国缴纳巨富税最多的就是蔚蓝海岸地区。其中,这个曾经的小渔村现在是蔚蓝海岸最富的村子。
  
适合隐居
  圣-让-卡普-费拉,这个公元5世纪就存在的小渔村背依阿尔卑斯山,面朝地中海。从白沙海滩开始沿山坡蜿蜒向上直到海拔138米处,在葱绿树林、各色鲜花的掩映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座座豪华别墅。为何这个地方如此吸引名人巨富?奥秘之一就是景色优美。
  
  这里的美丽难以掩饰
  小村从海岸沙滩开始向阿尔卑斯山的山坡蔓延,一路种满了热带、亚热带林木,如芭蕉树、橄榄树等等,还有大量鲜花。法国蔚蓝海岸一带属于地中海气候,降雨量小,植被丰富,加上地下水系统发达、冬天温暖、夏天也不算酷热,因此很适合居住。这里海水蔚蓝清澈,阿尔卑斯山余脉带来山区和森林的阴凉。从19世纪开始,这片地区就吸引了大量英国富豪贵族,20世纪以来更是法国本土和欧美名流富豪的集中之地。
  
  躲避在这里,十分惬意
  这里吸引名流巨富的第二个原因是环境隐秘。与亚洲和北美不同,欧洲富人喜欢扎堆,同时也喜欢“躲着”生活。小海湾、小山坡地势隐秘,能让富人们不受打扰。
  
  这里可谓戒备森严
  记者去过这个小村两次。第一次是赴摩纳哥途经这里。当时还不知道这里是世界顶级富人聚居的地方。不明白那些餐馆,消费怎么会那么高。第二次陪朋友再访,在一个外表特殊、景色优美的半山别墅前刚停下车,就有警卫过来询问。后来才发现好几个摄像机安在隐秘位置监视着进口、大门、围墙的四周。可谓戒备森严。
  

冬夏皆宜
  巨富们一般作息是这样的:上午在别墅里睡懒觉、游泳,中午去著名餐厅用餐,接着驾游艇或乘直升机去游览、去地中海小岛散步、打球、野餐等等。
  
  岸上玩累了,出海去钓鱼也是不错的
  晚上常举行私人酒会、晚餐会、舞会、音乐会。法国蔚蓝海岸一带众多的历史村落、教堂、博物馆、艺术画廊等等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加上丰富的生活享乐设施,富人们在这里绝不会感到无聊。更何况摩纳哥就在旁边,欧洲大赌场无疑是富人们可以花钱买刺激的好去处。
  
  说这里是人间天堂,一点也不过分
  夏天过后,富人度假者会慢慢减少。而冬季他们又会重返,因为这里离法国阿尔卑斯山的滑雪胜地不远。这里就是有钱人的“人间天堂”。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09楼 发表于: 2009-08-15

 

澳门赌王何鸿燊的四个老婆和十七个子女[转帖]


  

  


  赌王何鸿燊和儿女合影

  87岁的澳门赌王何鸿燊日前因直肠壁旧患感染而秘密入院。一向老当益壮的何鸿燊低调入院,惹大批媒体纷纷前往医院守候。何鸿燊多位子女于3日陆续到医院探访,但未回应父亲的情况。

  老当益壮的何鸿燊仍然精神矍铄。让人佩服的是何鸿燊一生风流:四个老婆,17个子女。其实他的风流也算是家族遗传:何鸿燊来有一位叫何甘棠的叔公,可谓风流甲香江。他有两个嗜好,一是收藏古董,一是收藏美女,一生娶妾30位,在家族劝阻下才“适可而止”。

  何鸿燊一生娶了四个老婆,育有17个子女,其中大部分是70岁之后生的,而且70岁后大部分是男孩。

  


  年轻时候的何鸿燊

  何鸿燊有优质的血统,何鸿燊是第三代混血儿,体内流着英国、波斯、犹太和中国四个种族的血,体形高大、面容俊秀,风流倜傥也就不难解释了,再加上事业成功,掌握着澳门博彩业的命脉,必然会让很多美女趋之若鹜。

  何鸿燊的原配夫人黎婉华是葡萄牙人,出身于澳门显赫的律师家庭,为何鸿燊育有四个儿女,后因黎婉华卧病多年,何鸿燊便以香港的大清律例为理由迎娶蓝琼缨为妾,育有一男四女,分别是:超琼、超凤、超葭、超仪和酞龙。之后的三太陈婉珍和最得宠的四太梁安琪,均在香港政府宣布华人男子一人一妻制之后迎入何家,三太育有一子二女,梁安琪则为何鸿燊生了三子一女。总共计算起来,何鸿燊的四房妻妾一共为他带来了十七个儿女。

  



  何鸿燊的第一位太太中文名叫黎婉华,他们相识、结婚于40年代初期。那时何鸿燊刚到澳门不久,在联昌公司任职。为学葡语,何鸿燊在工余到一间葡文夜校补习,黎婉华家就在夜校对面,其父是澳门有名的葡籍律师,黎婉华是土生土长的澳门葡籍姑娘。

  黎婉华是当时澳门第一美人,天生丽质,气质高雅。一天,何鸿燊在街上行走,被黎婉华的花容月貌所倾倒,顿生爱慕之心,于是上前打招呼。黎婉华亦为何鸿燊的翩翩风度吸引,即与何鸿燊眉目传情。何鸿燊正在学葡语,就用不流利的葡语与姑娘交谈,大胆地向她表示爱慕之心。两人坠入爱河,不久结为伉俪。



  



  何鸿燊和大太太

  黎婉华为何鸿燊生有一男三女,他们是:超英、超贤、犹光、超雄。犹光是何鸿燊独子,可惜英年早逝,令赌王伤心不已。

  原来,在何鸿燊与黎婉华结婚10周年时,黎婉华遭遇了一场车祸,整整昏迷了一个月。之后,又突然染上怪疾,香港各大医院和名医生均束手无策。于是,何鸿燊把太太连病床搬上飞机,到伦敦求治。何太太总共动了10多次大手术,仍不见好,每天都需24小时特别护理。

  何鸿燊说他像以往一样深深爱着她,不管多么忙,总会抽空陪她聊天,与她玩纸牌,还故意输给她让她开心。



  


  何鸿燊和2太太



  二太太蓝琼缨:蓝琼缨多年以来很少和外界交往,不过去年黎婉华孙女何家华与美籍的Michael结婚,二太三位女儿超琼、超凤及超都盛装出席。四位太太当中,以蓝琼缨最富有。二太太的儿女都在澳娱身居要职。

  那几十年,陪伴在赌王身旁,时常出席一些社会场合和慈善活动的,就是这位漂亮的中国太太。在慈善舞会上,何鸿燊与蓝琼缨是最佳拍档,被人们评为“舞帝”和“舞后”。蓝琼缨为何鸿燊生了一男四女,他们是:超琼、超凤、超葭、超仪、犹龙。



  


  三太太陈婉珍



  三太太陈婉珍:陈婉珍的身份本来是黎婉华的私家看护,当年何鸿燊会将她纳为老三,据说也是由黎撮合的。由此推想大房、三房的关系应该最为密切。不过近年来却很少听闻两房人有什么交往,实在令人颇多猜想。



  


  四太太梁安琪



  四太太梁安琪:虽然辈份相差甚远,但黎的三女儿超贤因为同样喜爱跳舞而与四太熟络,超贤也曾向传媒声称,自己曾经安排母亲与四太同桌吃饭。去年黎的孙女家华在澳门摆婚宴时,四太女儿超盈出任伴娘,可见关系很好。四太梁安琪虽然近年最得宠,名下物业及涉足生意最多,但是身家始终敌不过二太蓝琼缨的儿女超琼、超凤等,毕竟二太太的儿女在澳娱身居要职,她们的产业值将近20亿。



  


  图为何超雄



  子女(11女6子 按年龄大小顺序):

  何超英(大太所生)

  何猷光(大太所生)

  何超贤(大太所生)

  何超雄(大太所生)



  


  何超琼(二太所生)



  何超琼是何鸿燊最宠爱的女儿,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名门之后。何超琼为了家族事业,牺牲了自己的婚姻和爱情,她和许晋亨的结合完全是利益结盟,没有一点感情,她也从没对许的花花世界进行过干涉。后来她和杨受成的儿子杨其龙相恋,当时她爱得很痴狂,可是赌王不许他们在一起,甚至以财政相威胁,逼迫他们分手。一开始何超琼立场很坚定决不妥协,但后来还是屈服了,和杨其龙分手了。



  


  何家四千金:(左起)何超仪、何超蕸、何超凤及何超琼。

  何超凤(二太所生)

  何超蕸(二太所生)

  何超仪(二太所生)

  何猷龙(二太所生)

  何超云(三太所生)

  何超盈(四太所生)

  何超莲(三太所生)

  何猷启(三太所生)

  何猷亨(四太所生) 何超欣(四太所生) 何猷君(四太所生) 何猷佳(四太所生)(来源:北京新浪网)

   </div>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8-15 11:35:45 编辑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