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188阅读
  • 14回复

苏东坡在台山的遗迹与刘三姐的传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林月
 

发帖
1135
金钱
2843
经验值
119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1-04

     公益是一个有传说的地方,而其中最有名的就莫过于旧新宁八景之一的苏渡怀贤的故事和刘三姐的传说。

    

     苏渡怀贤指的就是苏渡亭的故事。该亭位于公益墟往牛湾方向约1公里处。相传,当年北宋大诗人苏东坡被贬岭南时,曾渡潭江在此上岸(潭江旧称苏江)。至南宋时建亭纪念,明代洪武年间重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公益建埠委员会再次重修该亭。现存的苏渡亭已非原貌,只剩一个有10根柱子,3多高的陈旧亭子。亭正上方清楚地从右向左写着苏渡亭三个字,但其原有颜色已褪尽,只隐约可见为蓝色。正面两边的柱子上的对联已经看不清楚,只能依稀看到右边柱子上的开头几个字是古渡遇仙。亭子上贴满了各种医疗广告,四周杂草丛生,与当初新宁八景之名相去甚远。
        今天我们见到的苏渡亭,是1910年建的,主亭已毁,前亭仍在。

          

 

        道光三年(1822年)版《广东通志·艺文略》中记载:明朝时期广东著作中有《刘三妹》一书,清初此书亡佚,因而我们无法了解刘三姐的全貌。道光十九年(1839年)版《新宁县志》(即台山县志)记载刘三姐说:三妹,春州人,素善讴,修道于凤山石室,遂仙去。” 

  结合下面将要提到的民间传说,我们得知,刘三姐原名刘三妹,又名刘三太,宋朝时广东省阳春县人(阳春宋朝时名春州),曾在江门一带居住。她白天到处为民众唱歌,夜间纺织,传说在新会县文章都(现台山市大江镇)斗洞大巷村凤山石室成仙,江门五邑各地都有关于她的传说或歌谣。 


         

 

       

 

       

 据闻,除了苏渡亭外,在其对面的12公里处的大巷山丘上,有传说中苏东坡遇仙和明代大儒陈白沙讲学的三仙寺遗址以及刘三姐修道成仙的所在地———凤山石室。fficeffice" />

 传说某日苏东坡从水口渡江去公益镇,打算拜访住在华林村的钟鼎和尚。不意和尚外出,正当东坡前往渡口准备返回之际,他看见一位村姑提着饭篮正下船,一时技痒,随口唱了一句意在开玩笑的山歌:头发蓬松两乳乌,朝朝送饭去田夫。歌声刚住,村姑就回敬道:是非皆因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否?东坡顿时觉得此村姑决非等闲之辈,便倾尽才情和她对歌。一边唱,一边走,不知不觉中,他跟着村姑来到凤山顶上,只见这座山开满如锦缎般的红花,一条瀑布从半山飞流直泻,溅出无数光洁的水珠,再汇成一道深涧。这时东坡才知道村姑名叫刘三姐。 

 

           

         
  东坡和三姐谈诗论史,竟忘了时间。天黑了,东坡要求借宿。三姐出一上联:寂寞守寒窗,寡室宁容寄客寓?言明对上了才能住宿。这上联十二字全是宝盖头,把大诗人难住了。东坡苦苦思索下联的时候,顿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因为恃才傲物而遭贬谪的怨气也化解了,但东坡也非浪得虚名的才子,他思索后终对出下联:逍遥遊远道,适逢邂逅遇迷途。话音刚落,东坡耳边响起一声炸雷,眼前闪过一道电光。东坡睁眼一看,坐谈的茅屋变成巍峨的宫殿,身边的村姑变成雍容华贵的仙女。他这才明白,歌仙刘三姐化身为村姑来点化自己。三姐送给他一条竹篾,说日后见到皇帝,竹蔑会变成花篮,一切过犯会得到赦免。 

  1499年台山立县后,人们在苏东坡巧遇刘三姐的地方建了苏渡亭,在凤山建了三仙寺,以作留念。今天我们见到的苏渡亭是1928年重建的,三仙寺已在大跃进时倒塌,残留山门对联白沙讲学行吟地,苏轼逢仙寄迹门,一来纪念东坡与刘三姐,二来纪念陈白沙曾在此设帐授徒。 

  苏东坡到过江门许多地方,可惜没有留下诗作,但却有后人的题咏。明朝戏剧家汤显祖曾渡潭江有诗曰:峡谷月华明,纵目数峰青。临川无限感,坡老渡头情。

 

        

 

     

        而另一景点凤山石室则因与历史名人刘三姐有着不解之缘而成为古代台山八景之一。凤山原称浔阳山,其左边有一座山峰俗称刘三妹仙峰(刘三妹即刘三姐之原名)。以前,山中有一石室,如麻篮水盆,下有石壁,源泉下流如注,人称石涧珠帘。石室前有一座三仙寺,为台山市大江镇人所建,以纪念刘三姐在此得道成仙。此事有寺中石碑记载为证:三仙寺在斯山,由来久矣。仙,春州人,刘其姓,三妹其名,修道于凤山石室,得袂成仙,乡人就其地立寺而奉祀焉。但仙之来斯山,其年月不可详考。考之邑史所载,仙人善唱与朱光卿同入谚语,则成仙拟在元之季。参之传闻,此为苏东坡曾游斯山,遇仙而返,则成仙拟在宋以前。另根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东卷———台山县资料集》一书中的记载,现存的出自公益的歌谣竟有32首之多,可见,当年刘三姐曾留于此的传说也不能说是空穴来风。

  此外,根据历史记载,凤山脚的溪涧旁原建有书斋,明代大儒陈白沙曾在此讲学。三仙寺内也有对联曰:白沙讲学行吟地,苏轼逢仙寄迹门。

  虽然如今书斋早已湮没,三仙寺残址也毁于10年浩劫,而凤山石室更因大跃进时炸石头而使原貌不再,但有关的传说故事却仍为老公益人所津津乐道。

 

 

        

 

       

        明朝评定的台山八景,公益占有两个:苏渡怀贤凤山石室。前者纪念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此巧遇歌仙刘三姐,后者是刘三姐得道成仙的地方。

        

        
 

  明朝时,江门哲学家陈白沙在凤山石室筑了书斋,在此设帐授徒。清朝时,斗洞人在此建了三仙寺,纪念刘三姐成仙。寺门对联是白沙讲学行吟地,苏轼逢仙寄迹门,以怀念两位文化巨人,而苏东坡巧遇刘三姐的渡口上,人们在南宋时建了一座苏渡亭。《四库全书》562-376页有一段关于凤山石室风景的描述:峦峰高耸,俯瞰浔江。峰山有石室,下有石壁,数丈瀑布沿壁而下,光溅如珠,名为石涧珠帘。

 

        

 

       

 

       

        刘三姐,原名刘三妹,青年时代曾在江门一带活动。江门古籍中,有关于刘三妹的零星记载。自宋朝以来,她的故事在广东地区广泛流传。 

  1958年,广西一位小学教师将她的生活场景移至广西,创作了歌剧《刘三姐》。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编剧兼寻演苏里(1917年-2005年,安徽人)和乔羽进行了再创作,拍摄了轰动一时而又影响久远的影片《刘三姐》。

        从此,全中国的人都误会刘三姐是广西人,并否认刘三妹即刘三姐。苏里生前说道:刘三姐是当地民间传说中的歌仙,但她的名字并不统一,有叫刘三姐的也有叫刘三妹、刘三太的。” 

 

        

 

       

四库全书》第562-376页记载它的风景说:浔阳山,在城东北四十里,峦峰高耸,俯瞰浔江(现名潭江)。峰上有石室,下有石壁,数丈瀑布沿壁而下,光溅如珠,名为石涧珠帘” 
  光绪版《新宁县志》描写道: 
凤山,在县北三十余里,一名仙女峰。上有石室,名为凤山石室。内有二石,如麻篮水盆,相传刘三妹所居……三妹,春州人,素善讴,修道于石室,遂仙去。山有草开花如锦,名曰映山红,故俗称仙花。石室下有石壁数丈,瀑布沿壁而下,光溅如珠。下有深涧,泉极清美。涧旁旧有书斋,陈献章(白沙)曾讲学于此,遗址存焉。” 

  从上述古籍的记载中,我们领略了刘三姐故居的优美风光。1927年6月16日《台城舆论报》第七版刊登骆慕颜长诗《游三仙寺》,其序言说: 

  三仙寺在公益区凤山巅,即台山八景之凤山石室也。秀竹茂林,清泉如雪,奇观也。相传苏东坡访钟鼎和尚于渡头,与刘三妹相嘲(即对歌——抄者注),后刘三妹登山成仙,容印石壁,不可磨灭。 

  丁卯(1927年)端午前一日,余途公益归,道过其地,登峰浏览,藉瞻仙容。寺僧愿智,导余参观,一无所见。久之,仙容宛然。见石壁上,如十三四岁女儿,姿容绰约,绝进佳丽也。幻耶?真耶?抑景由心造耶?进称蓬莱方丈、进外桃源,不是过也。(标点符号为抄者所加) 

  1932年版《开平县志》44卷第9页记载了刘三姐于1783年向人们显现的传说: 

  相传有修炼女子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现迹山中。时有歌咏之声,睹纺织之状,自道为刘三妹云:此间石室吾昔日之居处,石床吾昔之游息,石碗吾之麻砵也。乡人立宇祀之,额曰三仙寺” 

  开发利用刘三姐人文资源,有助于丰富江门的文化底蕴。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一代哲人陈白沙和梁启超的学术成果,同时也需要刘三姐这朵民间文学奇花。刘三姐故居凤山石室是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喜欢刘三姐的人、喜欢探秘的人会乐于去领略刘三者容印石壁的神奇玄妙。这有待于江门五邑的地方史工作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努力。

         还有一种讲法是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年)第三次被贬斥,从惠州贬往海南岛儋州。他从惠州取道广州、南海、新会、新兴、德庆、梧州,去广西藤县探望其弟苏辙,然后经雷州、海康、徐闻,渡海入海南,任儋州府学教授。 

小图 | 大图 图片

  • 苏东坡在台山的遗迹与刘三姐的传说|台山一中78届
  • 苏东坡在台山的遗迹与刘三姐的传说|台山一中78届
  • 苏东坡在台山的遗迹与刘三姐的传说|台山一中78届
  • 苏东坡在台山的遗迹与刘三姐的传说|台山一中78届
  • 苏东坡在台山的遗迹与刘三姐的传说|台山一中78届
  • 苏东坡在台山的遗迹与刘三姐的传说|台山一中78届
  • 苏东坡在台山的遗迹与刘三姐的传说|台山一中78届
  • 苏东坡在台山的遗迹与刘三姐的传说|台山一中78届
  • 苏东坡在台山的遗迹与刘三姐的传说|台山一中78届
  • 苏东坡在台山的遗迹与刘三姐的传说|台山一中78届
分享到
离线林月

发帖
1135
金钱
2843
经验值
119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1-04

 

   

    位于公益的越华中学则是现在大江镇的重点中学。该校历史悠久,由原省立越华中学、私立胥山初级中学以及如柏中学合并而成。私立胥山初级中学是海内外伍氏宗亲为纪念先人伍子胥公,同时为培养英才,树人建业,振兴华夏而筹建的学校。民国十九年(1930年)开始办学,以胥山纪念堂为校舍,环境优美,建筑费达20多万元,创办时另拨设备费3万多元,图书仪器齐备,但经数次沦陷而散失殆尽。1943 年由于抗日战争而被逼停办, 1946 年将胥山纪念堂租借给广东越华中学办学,后与其合并。省立越华中学始建于 1939 年,曾称为广东省立粤华中学,后将字改为字,称为广东省立越华中学,迁到公益后,又曾命名为台山市胥山中学。虽几经过磨难和易名,该校在教育部门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现有初、高中教学班 19 个,计有学生人数近 900 人,每年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不少优秀学生,为社会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英才。

 

   

 

 

   

    1933年6月6日,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巴金">巴金ersonName>先生乘坐新宁铁路火车从会城来公益访问,写了散文《朋友》和《机器的诗》。巴金用浓墨重彩,描写轮渡载火车渡过潭江的奇观:到了潭江,火车停下来。车轮没有动,外面的景物却开始慢慢地移动了。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上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fficeffice" />

 

   

 

 

    越华中学内的胥山纪念堂(1945年9月28日驻江门的日军在此向中国军队投降)

 

   

 

   

    谈到台山八景的文献是1965年台山博物馆印制的《台山名胜古迹》,它提到的台山八景为:石人耸翠、文迳吊古、石坂睛岚、铜鼓涛声、苏渡怀贤、撒水鸣琴、紫霞晚雾、斗洞古松。

   

 

       

[此帖子已被 林月 在 2010-1-4 18:02:01 编辑过]

离线远游客

发帖
8233
金钱
17117
经验值
5366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1-04

好一个新发现,谢谢林月把台山故事分享给大家。

离线白云剑客

发帖
7575
金钱
272123
经验值
1898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1-04
苏东坡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一笑。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9、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10、绝妙好骂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


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11、难兄难妹


一天,苏东坡对苏小妹说:“都说你才智不凡,你要是能在一夜对好我出的对子,我就佩服你。”苏小妹笑答:“何须一个晚上。”苏东坡看她满有把握,就说出他的上联: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听罢,暗称难度大,竟一时对不起。过了一会,她见月光下一个丫环端来茶水,触景生对: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东坡听了妹妹对的下联,连声赞妙。这副对联恰到好处地嵌入“水仙子”、“虞美人”、“碧玉簪”、“红绣鞋”、“声声慢”、“步步娇”六个曲牌名,而且用拟人手法赋予具体形象,出对巧,应对更妙。


12、心中的佛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有一次两人相对坐下看着对方,苏东坡问佛印,“你看到了什么?”佛印回答说看到佛。接着问苏东坡看到了什么,苏东坡回答说看到了牛粪。当他得意洋洋的回到家中,并把这事告诉苏小妹,满心以为这是他与佛印和尚暗中较量的一次辉煌的胜利,没想到苏小妹听了却摇头叹息道:你输得好惨。苏东坡不解,苏小妹解释道:因为你心中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眼中看到的就是佛,而你心中……
离线1122

发帖
19699
金钱
39446
经验值
3263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1-05

美丽的传奇,动人的故事.谢谢林月和白云剑客,祝新年快乐!

离线老明哥

发帖
7995
金钱
401734
经验值
1722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1-05
悉台山故事,尚有贤遗仙迹,甚喜,邑人当为挖掘整理,以传后世。

发帖
1846
金钱
1879
经验值
808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1-05
拜读了!谢谢林月和白云剑客,祝新年快乐!
离线刘树民

发帖
24792
金钱
29646
经验值
559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1-05
   非常感谢谢林月把台山有关故事分享给大家。辛苦了,再一次谢谢。
离线白云剑客

发帖
7575
金钱
272123
经验值
1898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01-05

      要谢请大家谢谢才子林月,我的资料仅是从网上“偸”来的。窃!窃!窃!不知算不算偸?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此帖子已被 白云剑客 在 2010-1-5 20:28:52 编辑过]

离线迟到
发帖
1660
金钱
1809
经验值
1809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01-06
多谢林月。的确,台山的文化历史需要台山人收集整理。第一次见。这亭和传统的不一样。“台山洋亭”

离线迟到
发帖
1660
金钱
1809
经验值
1809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01-06

很有特色的建筑从前的公益渡好像在这里
离线水晶

发帖
2395
金钱
2514
经验值
2101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01-06

老同学,丐个地方子A你稳到,实在是利害!

拜读你的杰作,得益不少.谢谢!!

 

[此帖子已被 水晶 在 2010-1-6 14:47:20 编辑过]

离线风舞娉婷

发帖
2704
金钱
2748
经验值
2701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01-06

真是慧眼识珍珠,小小的渡头竟引发这么深的历史故事,佩服!谢林月!

白云剑客“偷”来的古仔好精彩,其实不算偷啊!用一是偷、二则借,三是归纳了。

离线白云剑客

发帖
7575
金钱
272123
经验值
1898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01-08

     苏东坡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

     1036年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 娶
王弗
  1057年 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 任
凤翔府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年 父丧;服孝(1066.4~1068.7)神宗
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
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38岁任密州
太守
  1076年 40岁任徐州太守
   1079年 43岁任湖州太守;入

   1080年 谪居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
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
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
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6岁

[此帖子已被 白云剑客 在 2010-1-8 0:59:00 编辑过]

离线polikuj
发帖
183
金钱
233
经验值
228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01-08

 

多谢林月。在下对台山的传说又多一层了解

正当东坡前往渡口准备返回之际,他看见一位村姑提着饭篮正下船,一时技痒,随口唱了一句意在开玩笑的山歌:头发蓬松两乳,朝朝送饭去田歌声刚住,村姑就回敬道:是非皆因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东坡顿时觉得此村姑决非等闲之辈,便倾尽才情和她对歌。

    是非皆因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乌台诗案〗北宋神宗的一场反右派斗争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div class=spctrl></div>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div class=spctrl></div>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江苏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

<div class=spctrl></div>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div class=spctrl></div>

  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古代文人因为客观环境使然,总是习惯于在谴词造句上表现得十分微妙,而读者也养成一种习惯,本能地寻求字里行间的含义。比如御史台里的“新进”们。六月,监察御史里行何大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给苏轼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明明是苏轼在讽刺他们,而他们反说苏轼愚弄朝廷。偷梁换柱正是小人们的惯技。这里还有一点背景,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和变法派斗争激烈,两派领袖分别是两位丞相司马光和王安石,因前者给后者的长信中有“生事”二字,于是“生事”成了攻击变法的习惯用语;“新进”则是苏轼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贬称,他曾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吕惠卿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

<div class=spctrl></div>

  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者心目中的笑柄。而他们恼羞成怒,必然对苏轼进行报复,同时也是借新法谋私利、打击异己的一个步骤。

<div class=spctrl></div>

  但单凭《湖州谢上表》里一两句话是不行的。偏偏凑巧,当时出版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监察御史台里行舒(“檀”去“木”,念“蛋”)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说:

<div class=spctrl></div>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漫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div class=spctrl></div>

  他举的例子,“赢得”两句及“岂是”两句出自《山村五绝》;“东海”两句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读书”两句出自《戏子由》。但经断章取义后,句句上纲上线。

<div class=spctrl></div>

  马上,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前脚后脚杀到,他们历数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李定举了四项理由说明为什么应当处苏轼极刑,他说:“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接着说苏轼急于获得高位,在心中不满之下,乃讥讪权要。再次,皇帝对他宽容已久,冀其改过自新,但是苏轼拒不从命。最后,虽然苏轼所写诗之荒谬浅薄,但对全国影响甚大,“臣叨预执法,职在纠*,罪有不容,岂敢苟止?伏望陛下断自天衷,特行典宪,非特沮乖慝之气,抑亦奋忠良之心,好恶既明,风俗自革。”这位李定正是当年因隐瞒父丧而被司马光称为“禽兽不如”的家伙,苏轼也讥他“不孝”。虽然群小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

<div class=spctrl></div>

  此时,苏轼的一个好友王诜,是他印了苏轼的诗集,听到这个消息,赶紧派人去给南部的苏辙送信,苏辙立刻派人去告诉苏轼,朝廷派出的皇差皇甫遵也同时出发,但苏辙的人先到,苏轼知道消息,立即请假,由祖通判代行太守之职。

<div class=spctrl></div>

  皇甫遵到时,太守官衙的人慌做一团,不知会有什么事发生。苏轼不敢出来,与通判商量,通判说躲避朝廷使者也无济于事,最好还是依礼迎接他,应当以正式官阶出现。于是苏轼穿上官衣官靴,面见官差皇甫遵。

<div class=spctrl></div>

  苏轼首先说话:“臣知多方开罪朝廷,必属死罪无疑。死不足惜,但请容臣归与家人一别。”

<div class=spctrl></div>

  皇甫遵淡然道:“并不如此严重。”命士兵打开公文一看,原来只是份普通公文,免去苏轼的太守官位传唤进京而已,要苏轼立即启程。苏轼归看家人时,全家大哭。苏轼笑着说了一个故事安慰他们:

<div class=spctrl></div>

  “宋真宗时代,皇帝要在林泉之间访求真正大儒。有人推荐杨朴出来。杨朴实在不愿意,但是仍然在护卫之下启程前往京师,晋见皇帝。皇帝问道:‘我听说你会作诗?’杨朴答道:‘臣不会。’他想演示自己的才学,抵死不愿作官。皇帝又问:‘朋友们送你时,赠给你几首诗没有?’杨朴回答道:‘没有,只有拙荆作了一首。’皇帝又问:‘是什么诗,可以告诉我吗?’于是杨朴把临行时太太做的诗念出来:更休落魄贪酒杯,且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div class=spctrl></div>

  家人听了故事,心里稍安。

<div class=spctrl></div>

  太守官衙的人全都吓得手足无措,个个躲躲藏藏,只有王氏兄弟和陈师锡设酒筵饯别。但老百姓都出来看太守启程,县志记载,老百姓都泪如雨下。苏轼途经扬州江面和太湖时,都想跳水自杀。他不知道要判什么罪,并且怕他的案子会牵连好多朋友。等再一想,真跳了水,又会给弟弟招致麻烦。不然,后人就见不到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了。家里烧了他大部分与友人的通信和手稿,家人到了安徽宿县,御史台又派人搜查他们的行李,找苏轼的诗,书信和别的文件。后来苏轼发现自己的手稿残存者不过三分之一。

<div class=spctrl></div>

  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被正式提讯。

<div class=spctrl></div>

  苏轼先报上年龄,世系,籍贯,科举考中的年月,再叙历任的官职和有他推荐为官的人。他说,自为官始,他曾有两次记过记录。依次是任凤祥通判时,因与上官不和而未出席秋季官方仪典,被罚红铜八斤。另一次是在杭州任内,因小吏挪用公款,他未报呈,也被罚红铜八斤。“此外,别无不良记录”。

<div class=spctrl></div>

  最初,苏轼承认,他游杭州附近村庄所作的《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的。除此之外,其余文字均与时事无关。

<div class=spctrl></div>

  到二十二日,御史台审问他《八月十五日看潮》里“东海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两句的用意,他拖到二十四日,才被逼按舒亶定的调子,说是“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至于《戏子由》诗违抗“朝廷新兴律”的主旨,直到二十八日才作了交代。

<div class=spctrl></div>

  到九月份,御史台已从四面八方抄获苏轼寄赠他人的大量诗词。有一百多首在审问时呈阅,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其中官位最高的是司马光。王安石罢相的次年(1077年),苏轼寄赠司马光一首《独乐园》:“先生独何事,四方望陶冶,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抚掌笑先生,年来效喑哑。”实为司马光重登相位大造舆论。御史台说这诗讽刺新法,苏轼供认不讳:“此诗云四海苍生望司马光执政,陶冶天下,以讥讽见任执政不得其人。又言儿童走卒,皆知其姓字,终当进用......又言光却喑哑不言,意望依前上言攻击新法也。”

<div class=spctrl></div>

  虽然“罪名成立”,但当时新法已废,凭此罪名不能判重刑,于是御史台又找。找了痛斥“新进”的《和韵答黄庭坚二首》,抨击“生事”的《汤村开运河,雨中督役》诗。前者是与黄庭坚唱和的,后者寄赠好友王诜。

<div class=spctrl></div>

  《和韵》诗云:“嘉谷卧风雨,莨莠等我场。阵前漫方丈,玉食惨无光。”苏轼自己解释说,前四句以讥今之小人轻君子,如莨莠之夺嘉谷也,后面意言君子小人各自有时,如夏月蚊虻纵横,至秋自息,言黄庭坚如“蟠桃”,进用必迟;自比“苦李”,以无用全生。又取《诗》(诗经)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皆以讥讽当今进用之人为小人也。苏诗巧用“悄悄”、“愠”等词,暗藏“群小”之意。要不是作者解释,还没多少人知其中奥妙。

<div class=spctrl></div>

  《汤村》诗云:“居官不任事,萧散羡长卿。胡不归去来,留滞愧渊明。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下马荒堤上,四顾但湖泓。线路不容足,又与牛羊争。归田虽*辱,岂失泥中行?寄语故山友,慎毋厌藜羹。”苏轼也供认自己确有对盐官在汤村一带开运盐河的不满,“农田未了,有妨农事”,“又其河中间有涌沙数里”不宜开河,“非农事而役农民”,“役人在泥中,辛苦无异鸭和猪”等等。*人指控之下,仗义执言也是罪行。

<div class=spctrl></div>

  这些赠黄庭坚、王诜等人的诗文,一时成为轰动朝野的新闻,舒蛋等人趁机落井下石,怂恿副相王检举苏轼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诗。诗云:“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王诬告说:“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冷静地回答:“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木会),何预朕事?”不久,狱吏问苏轼咏(木会)一事,苏轼巧妙答道:“王安石诗‘天下苍生望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此龙是也。”狱吏会心而笑,那些自称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连王安石说国“蟠龙”也忘记了。

<div class=spctrl></div>

  对苏轼的指控,有的十分牵强,刚才的咏(木会)诗就是一例。还有《杞菊赋》的序言里曾提到吃杞菊的苦种籽,御史认为作者是在直接讽刺全境百姓的贫穷,尤其指朝廷对官吏薪俸的微薄。“生而盲者不识日”是讽刺科举考生的浅陋无知,讽刺考生不通儒学,只知道王安石在《三经新义》里对经书的注释。

<div class=spctrl></div>

  苏轼对大部分指控,都坦白承认在诗中批评新政。

<div class=spctrl></div>

  在给王诜的诗里,有一行是坐听“鞭笞环呻吟”,又说,“救荒无术归亡逋”,他也提到“虎难摩”是为政贪婪的象征,给李常的诗里,他确是说在密州“洒涕循城拾弃孩”,见到男尸、女尸、婴尸饿死在路边,当时确是“为郡鲜欢”。在给孙觉的诗里,有一行说二人相约不谈政治,是真在一次宴席上约定,谁谈政治就罚酒一杯。给曾巩的诗里说他厌恶那些“聒耳如蜩蝉”的小政客。给张方平的诗里把朝廷比作“荒林蜩(上“札”下“虫”)乱”和“废沼蛙帼淫”,又说自己“遂欲掩两耳”。给范镇的诗里,他直言“小人”,给周(左“分”右包耳,bin)的诗里把当权者暗比作“夜枭”。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苏轼写了两首诗给他:

<div class=spctrl></div>

  “敢向清时怨不容,直嗟吾道与君东,坐谈足使淮南惧,归向方知冀北空,独鹤不须惊夜旦,群鸟未可辨雌雄。”

<div class=spctrl></div>

  “仁义大捷径,诗书一旅亭。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腐鼠何老吓,高鸿本自冥。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div class=spctrl></div>

  前一首最后一句取自诗经“俱曰予圣,谁识鸟之雌雄”,等于说朝廷上只有一群乌鸦,好坏难辨。后一首表达自己对小人的争权争位不屑一顾。这些无疑会激怒御史台群小,加上他们本就是来迫害苏轼的,所以后者的狱中日子不会好过。

<div class=spctrl></div>

  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那次是儿子苏迈要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苏轼大惊,就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

<div class=spctrl></div>

  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辑集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王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div class=spctrl></div>

  同时,正直人士也仗义相救。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连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苏轼未判重罪,这些幕前幕后相救的人功不可没,否则,中国会失去一位光照千古,集词人、诗人、画家、书法家于一身的艺术天才。

<div class=spctrl></div>

  但是,御史台的人也在疯狂行动,他们准备把新法反对派一网打尽。李定奏上一本,要求太后国丧时不赦免涉案人员,舒亶更狠,他奏请将司马光范镇张方平李常和苏轼另外五个朋友一律处死。

<div class=spctrl></div>

  十一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这样的结果,李定等人自是大失所望。

<div class=spctrl></div>

  受到牵连的人中,三个人的处罚较重。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给苏轼,而且时常与他交往,调查时不及时交出苏轼的诗文,被削除一切官爵。其次是王巩,被御史附带处置,发配西北。第三个是子由,他曾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他并没有收到什么严重的毁谤诗,但由于家庭连带关系,仍遭受降职处分,调到高安,任筠州酒监。

<div class=spctrl></div>

  其他人,张方平与其他大官都是罚红铜三十斤,司马光和范镇及苏轼的十八个别的朋友,都各罚红铜二十斤。

<div class=spctrl></div>

  诗案总算了结了。苏轼出狱当天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要是由御史台的人检查起来,他又犯了对帝王大不敬之罪,“少年鸡”指的是贾昌,贾昌年老时告诉人他在少年时曾因斗鸡而获得唐天子的宠爱,而任宫廷的弄臣和伶人,这一点可引申而指朝廷当政的小人是宫廷中的弄臣和优伶,又是诽谤!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