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339阅读
  • 0回复

论入帖与出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1-08
  从理论上来说,临帖是关于方法方面的论述,入帖与出帖则偏重于形而上的分析。
  入帖从模仿入手,不单模仿法帖的形,还有法帖的神。法帖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亦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关它的形神之说,是根据我们对它的认识程度来区分,就如我们对面对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人那般,在冲突中不断加深对对方的认识。从临帖的方法来看,临帖之初要从“形临”开始。“形临”的要求是将自己当成一台复印机,将法帖复制的一模一样。然而,在绝对意义上,把握了法帖的形,也就是把握了法帖的神,法帖本身是没有形神之分的;况且,谁也没有能力将自己变成一台复印机,临得再似,结果也只能跟孪生姐妹那样,难以逃过父母的眼睛,更是无法自我欺骗。由于法帖的神是形而上的,存在着百川归海或殊途同归的现象,即不同的人能以不同的方式达到同一高度,彼些难分下。
  对书法初学者来说,虽然自己缺乏识别法帖水平高低的能力,但法帖的水平为世所公认,尤其是那些史上流传有绪的法帖,更蕴藏着作者的无上智慧在内,征服了历代书家和书法爱好者才得以传世。在此意义上,拣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法帖来进行模仿,无形中是找到一个好的向导或老师。或许会有人问:清代一些书家所崇尚的那些斑驳的金石拓本又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说过,在此只简单说一句:当你出帖之后觉得自己在创作方面有走入死胡同的感受时,再去尝度模仿那些拓本,自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根据自身的体会不难发现,关于临帖方面的“仅得形似”与“形神兼备”的主要分别在于后者除了有能力较为准确地把握到法帖的形外,在临写时还注意行笔速度变化。虽然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关于行笔速度的尺度,并且用它来衡量法帖的行笔速度变化,但当一个人注意到法帖的速度变化时,意味着他对法帖有个总体上的把握,在临写时能较注意法帖的细节。
  当法帖的形与行笔速度变化结合在一起时,就是法帖内容的反映。法帖是客观事物,在外观上是相对静止的,其形与速度变化都是学书者对法帖的主观体会。法帖是书写的轨迹,在经验上我们知道,行笔迟缓无法表达出爽利的线条,行笔轻快无法表达出涩重,而行笔的速度变化跟人的情绪反应息息相关,人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只能用二胡拉出变味的《二泉映月》,模仿法帖的神采实际上就是还原法帖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书写状态。
  法帖的神采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或狂放或愤慨或虔诚等。一个人不是想狂放就能狂放的,李白令高力士脱靴,是晋身仕途的大忌,可李白既想晋身仕途,又不愿意掩饰自身的狂放,这造成了他的矛盾,最后他选择了后者,这是他个性的真实反映,跟无病呻吟或仅作豪言壮语是两码事。得法帖之神采,才能深谙殊途同归之道,就如在日常生活中真正领悟到“平常心”之后,才能获得以“平常心”对待事物的经验,才有能力以“平常心”去对待其它事物。这样,即使所面对的具体对象变了,依然能保持“平常心”,在精神上达到一致,唯其如此,才称得上是入帖。当一个人对法帖的理解达到这个程度,意味着入帖,也意味着出帖,两者不再有界限,也没有矛盾。
  2010年4月13日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分享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