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864阅读
  • 24回复

说台山故事的纪录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陈海燕
 

发帖
547
金钱
848
经验值
47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2-10
— 本帖被 远游客 执行置顶操作(2012-02-10) —

               无意中在一个纪录片网发现了有关于台山的几个纪录片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是台山电视台所拍摄。特将资料转移至同学网共同欣赏。
所有鱼都很开心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鱼的记忆力很短才3秒钟,当它从鱼缸一头游到另一头,再回头时已经不记得自己刚刚游过,以为又到了新的地方。
分享到
离线陈海燕

发帖
547
金钱
848
经验值
47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2-10
《世纪解密——飞虎队》
(字幕+解说):
“如虎添翼”,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时诸葛亮所著的《心书·兵机》
——“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
臂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


这是美国迪斯尼公司专门为二战中一支抗日空军所设计的标志:一只有翅膀的老虎正从代表胜利的V字中补出。从1941年直到二战结束,只要打开报纸或收听广播就不会错过对美国第一支志愿航空队——飞虎队的报道。正如孔明所云:强势的力量在得到援助的时候会变得更加有力。抗战期间,“飞虎队”的成立使中国战区的制空力量发生了质的飞跃,宛如猛虎安上了翅膀……











这位外表冷峻、严谨而又平易近人的将军便是“飞虎队”的创始人陈纳德。1937年7月初,陈纳德以美国飞行教官的身份抵达中国考察空军。几天后,卢沟桥事变震惊中外,中日战争全面爆发。陈纳德接受宋美龄的建议,在昆明市郊组建航校,以美军标准训练中国空军。与此同时,陈纳德顶住日本方面的压力,积极协助中国空军对日作战,甚至亲自驾机投入战斗。1941年,陈纳德在罗斯福政府的暗中支持下,以私人机构名义,重金招募美军飞行员和机械师,以平民身份参战,保卫中国。


(采访文档 飞虎队同期声(1-5)队员二)
   “我觉得(参战)是我的责任,日本是中国的敌人、美国的敌人,有需要我,我就做好的责任。我觉得这事应该做就做,无觉得光荣、英雄这类的。我不会这么想,事应该做,尽自己责任做。”


    8月11日,“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正式成立,由于该队在P—40战斗机身前用凶悍的虎鲨为标志,故名“飞虎队”。同年9月10日,第一批美国航空志愿队飞行员历尽艰辛从旧金山向中国、缅甸、印度战区挺进,这支实力强悍的队伍中,95%为美籍华裔。


(采访彭嘉衡,前飞虎队老兵):
“那时候日本飞机天天来炸,日本飞机简直是爱炸哪里炸哪里,爱打哪里打哪里。所以当时看到日本炸广州的黄沙车站,炸铁路,都炸的不能通车了。当时到了大使馆招了一批爱国官员,就是从世界各国回来的,我在26中队,大家为了救国,都是毫无怨言的。”
当时,年轻的飞虎队员们在四川吴家坝的空军本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采访彭嘉衡,前飞虎队老兵):
“好像是天生怕死就不要来,要升官发财到别处去,升官发财走别路。”


飞虎队员们多半是爱国勇敢、性格不拘的华裔年轻人,由于形式上并非正规军,他们的战术研究和训练反而得以自由挥洒。不久,他们在昆明初试身手,首战便对日本战机予以痛击,此后连创击落日机的佳绩。同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飞虎队”转而由地下转入公开,被正式编入了美国正规军第十四空军部队,陈纳德将军被任命为总司令。


(采访彭嘉衡,前飞虎队老兵):
“我是飞战斗机的,战斗机的任务,一个是护航,一个是征战,一个是轰炸,一个是格斗,空中格斗。我都有参加,但是作为我来讲,我比较有成就的就是轰炸,炸桥,命中率比较高。



飞虎队

在飞虎队31次惊心动魄的空战中,队员们以5至20架可用的P-40型战斗机共击毁敌机217架,这个数量接近中国空军击毁日军战机总数568架的近一半,而飞虎队自己仅损失了14架战机,飞行员牺牲5名,被俘1名。从那以后,这个插翅飞虎的队徽和鲨鱼头形的P—40战机机首便名闻天下,其“飞虎队”的绰号也家喻户晓。1943年飞虎队正式更名为第十四航空队,但“飞虎队”的称号却因倍受人们和媒体喜爱而一直沿袭下来,直至战争结束。
华裔飞虎队员浴血奋战的同时,以台山籍为首的五邑华侨们踊跃捐款、参军,仅航空救国的捐款就达2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近亿美元。许多华侨还开办工厂,制造飞机零件支持抗战。8年抗战间,美国华侨捐款购买的飞机至少在62架以上,其中半数以上为台山籍华侨所捐。


(采访空军研究院少将研究员)
“现代战争中,制空权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从二战,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直到伊拉克战争,空中打击都成为战场制胜的关键力量。从古至今,空中打击的实施离不开机场的修建,还有油料、弹药和其他一切的生活补给的巨大消耗。美国在中国的轰炸机每投下一吨炸弹必须有不少于18吨的物资来保障,前线每消费一加仑汽油必须付出六加仑汽油的代价。飞虎队当年辉煌成绩的背后是后勤和地勤人员的辛勤投入。据统计,每一位在天上作战的飞虎队员身后平均都有三四十名祖籍广东的地勤人员为之服务。”
来云南旅游的人们很少会留意在公路边上那段已经废弃的沙土路,而那里却曾经是中华尊严的维护地。1941年,中国政府为配合飞虎队作战,几十万军民在没有重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用石碾子等原始工具在最短的时间里修建了十多个机场。大自然留给大理、丽江和腾冲的这些天然跑道,被简单碾压后就成了飞虎队的航空中转站了。
为了解决抗战空军的后勤问题,飞虎后勤队(第十四航空后勤队)和987通信团分别于1942年和1943年成立,前后总共招征了1500名华裔,目前健在的约有90位。这支 “飞虎后勤队”中,有九成左右是美籍华裔,其中尤以台山人居多。2007年返乡的86岁高龄的黄洪荣便是当年飞虎后勤供应队的队长,他们的工作尽管不像飞虎队员们那么惊心动魄,但却用辛勤的汗水稳定了部队给养。画面上的老人名叫黄煜臻,也是回乡访问团的团长,1943年,黄煜臻成为上千名应征入伍华裔青年中的一员,编入第十四航空后勤队回到了中国。这批华裔士兵分散在昆明、西安、重庆等城市支援飞虎队战斗。有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飞虎队频繁强攻日军的补给线,在战争初期就阻挡了日军继续推进。
这座8米高的纪念碑是台山人民为缅怀空军烈士黄毓全而修建的。生于美国加州的黄毓全祖籍广东台山。1932年初,在空军服役的黄毓全新婚蜜月后从广州返回南京,途经上海时正值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目击侵华日军罪行,黄毓全主动请命参加战斗。为掩护战友,黄毓全奋起迎战,在空战中不幸牺牲,年仅28岁,成为我国华侨航空抗战捐躯的第一位勇士。
这些光彩夺目的军功章,当年能够获得一枚,都是莫大的殊荣,然而它们的主人却只有一位:陈瑞钿(dian)。他是美国二战空军中第一位击落敌机的空战英雄。祖籍广东台山的阿陈英俊潇洒,本有着宛如好莱坞影星一般的英俊面孔。1932年,年仅19岁的陈瑞钿返回祖国参战。5年后他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四”空战,在这场激烈的格斗中,阿陈驾驶美制“霍克”双翼战斗机,击落了日本的“三菱”轰炸机,首开了纪录。 有了战斗经验的的陈瑞钿更加骁勇善战,敢打敢冲,屡次击落敌机。1939年秋,时任空军副大队长的陈瑞钿在战斗中座机油箱不幸被敌机击中起火。他带火跳伞,面部和身体留下了大面积的烧伤痕迹。陈瑞钿被誉为“中国战鹰”( C hina's Warhawk),他的英雄事迹在中国和美国被广为传颂,同时还被编成美国英语课外读物出版。



飞虎队



中国人和美国人永远不会忘记,陈瑞钿在经历了炼狱般的磨难之后,带着满身的伤痕和面部的疮疤居然又重返蓝天。在这以后的日子里,阿陈驾驶着中华航空公司的运输机飞越“驼峰航线”,在这条散落着数百架飞机残骸的“铝途”(Aluminum Trail)上运送抗战物资。最终,他以击落 8.5 架飞机的战绩名垂史册,成为当之无愧的王牌飞行员。



早期的飞虎队中曾存有偏见,陈纳德和部分美军军官总是认为广东籍的飞行员技术水平和胆识都很逊色。1939年的一个傍晚,台山籍飞行员张岱山由于被误解而与陈纳德发生了争执,于是两人约定空中比武。当时只有两年驾龄、缺乏作战经验的张岱山斗胆接受了挑战。比试的结果,尽管陈纳德勉强在3分钟内“击中”了张岱山,略胜一筹,但这位久经沙场的司令官还是惊叹于张岱山精湛的飞行技术。事隔不久,张岱山就被陈纳德提升为航校的中级飞行教官。彼此的欣赏中,中美飞虎队员之间的隔阂和猜疑已经烟消云散。




(采访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员张明金大校:)
“飞虎队组建仅一年,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美国正式与日本宣战。当时扼守在腾冲的国民党军队被日军击败,抗战唯一的后方通海公路滇缅公路被日军控制。重庆后方原本从印度陆路运输过来的物资全部中断,可以说整个中国战场危在旦夕。为了支持抗战,美国政府决定用飞机从印度起飞不间断地运输物资到前线,飞虎队就担任起全程的护航与部分运输工作,这也是抗战最紧迫,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由于技术条件有限,当时美军飞机的飞行高度只有3500米,为了绕开山峰,线路是弯弯曲曲的,被美军形象地说是像“驼峰”,这就是被世界航空史和军事史上称为“死亡航线”的空中战略运输线,“驼峰航线”。恶劣的气候以及强气流、低气压和经常发生的冰雹、霜冻,使飞机失事率高得惊人,三年多时间内,中美双方共坠毁和失踪飞机六百零九架,牺牲和失踪一千五百多名飞行员。飞虎队员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物资阻挡了日军侵略中国西南部,也成为中美抗战合作的伟大历史见证。


在飞虎队的抗战英雄史册上,还有2位黄姓的台山人,他们是黄泮扬、黄新瑞。
这是黄泮扬仅仅存下来的一张个人照片。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黄泮扬看到日寇凶恶残暴,便矢志报国。1937年11月,他毅然从美国回到了祖国,并且立即参加了杭州、南京、衡阳、汉口、广州、重庆等地的对日空战,击落敌机多架,晋升为大队长。1939年2月22日广州空战中,他率队击落日机15架。被誉为“空中虎将”。


66年过去了,岁月能改变历史,却改变不了人们对战斗英雄的记忆。抗战爆发后,黄新瑞为了能够驾驶飞机保卫祖国,曾经进入美国洛杉矾中华会馆办的航校学飞行,并于1938年担任了广东空军第29中队中队长和第5大队大队长。这期间黄新瑞以击落日机7架的战绩被被当时的中央政府誉为“王牌飞行员”。1941年3月14日,黄新瑞在保卫成都双流机场时牺牲。
    
   1945年,满目疮痍的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战争结束,飞虎队共击落日敌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223万吨敌商船、44艘军舰、13000艘100吨以下的内河船只,击毙日军官兵66700名。这其中还包括日本驻北平航空指挥官兼驱逐机大队司令、天皇御赐“驱逐之王”的三轮宽少佐和日本海军第13航空队司令官、被誉为“轰炸大王”的奥田大佐,他们分别被广东籍飞行员陈其光和邓从凯在太原和成都上空击毙。


抗战结束后,国共内战迅速爆发。而此时的飞虎队员们却拒绝参加内战,毅然离开了中国战场。


(采访彭嘉衡)
“从我个人来讲,因为我是华侨,我回国有好多年了,父母年纪也大了,打日本人要拼命,内战我就不愿意参加,打完仗之后,我是华侨,就退役了。当时来讲,国民党军队里面,特别是科班出身的,经历都很不错的,是不愿意放走的,但是那时候很多华侨打完仗都走了,特别是美国华侨,打完仗都回美国了。”


飞虎队



光阴荏苒,当初壮志凌云的飞虎队员们已经年过耄耋。正如当初跋山涉水、不畏艰辛的救国豪情一样,暮年的飞虎英雄们依然爱国爱乡,壮心不已。据统计,二战期间曾在美国军队服务的华裔总共约有2万名,这其中尤以台山人居多。新世纪以来,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无法阻挡海外飞虎队员们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以各种方式缅怀着那段逝去的辉煌岁月。1990年,祖籍台城南昌村的飞虎队上尉梁炳聪怀着“为飞虎队建亭立碑”的夙愿远涉重洋回到故乡。在台山对外华侨联谊会的协助下,独具慧眼选中石花山西麓。1991年,飞虎亭竣工于风光优美,远近闻名的石花山水库。飞虎亭的瓦脊是六只绿色瓷制孔雀的修长鸟身和尾部羽翅,意蕴飞虎队飞征中缅,虎逐倭寇的壮举。


(采访飞虎队员六)
“这次回来我很感动,因为我们在海外,日本人来打中国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在海外能够自己主动帮祖国打胜这场仗,我回去后,国家对我们很注重,所以我们这次来到,政府方面就非常优待,招呼我们非常好。”
所以,今天参加飞虎队(之旅)的,多数是台山人。所以这些台山人建议凑钱建一个纪念亭,每人凑一点,就回来建了这个纪念亭。”


2007年10月,来自波士顿、纽约、旧金山等地区的28名华裔老兵及近50名家属在洛杉矶再度重聚。1个月以后,北美地区华裔飞虎队老兵及家眷组织了“回乡捐赠文物之旅访问团”,拜访广东省江门博物馆,并向其捐赠300余件二战期间飞虎队作战的历史文物。这些回乡的飞虎队员中百分之九十都是美籍华人,多半祖籍台山,最年轻的现年80岁,年纪最大的则有90岁高龄。他们捐赠的这些总数超过300件的文物包括相片、奖章、徽章、军服、杂志、报纸、地图、空军飞机零件、急救小盒、餐卷、甚至有保守军事秘密的手册。这些极具历史价值的纪念物品成为海内外台山人对飞虎队永恒的记忆。


     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飞虎英雄们的史诗却仍在传唱。台山籍的飞虎队员们用超越国界的人类大爱,铸成一段永不消逝的传奇。 “飞虎”这个血肉凝成的名字,是中美两国都永不能忘记的!
飞虎队,将是台山侨乡引以自豪的永恒标识!
字幕+照片: 让我们铭记这些难以忘怀的面孔!
1、Leader (团长):
JamesBokWong,PhD,LosAngeles,
黄煜臻博士,现居地:加州洛杉玑;籍贯:台山;飞虎队官阶:Staff Sergeant
2、Treasurer (财务大臣):
JoeLoyYung,MontereyPark
甄崇运,现居地:加州蒙市;籍贯:台山49永丰村;飞虎队官阶:Staff Sergeant
3.Richard Goon,Margate
阮福志,现居地:佛罗里达州马基市;籍贯:台山大同市;飞虎队官阶:Corporal
4.EdwinLen,New Providence
黎刚毅,现居地:新州新天市;籍贯:台山都斛区古逻堡,飞虎队官阶:Sergeant
5.TomWahS.Lew,SanLeandro
刘华新,现居地:加州圣兰度市:籍贯:台山,飞虎队官阶:Tech Sergeant
6.WayneWong,Wichita
黄洪荣,现居地:坚沙州维池佗市;籍贯:台山白沙山朗长隆村;飞虎队官阶:Staff Sergeant
7.FultonYee,Henderson
林日新,现居地:内华达州兴达臣市;籍贯:台山大岭下蓼塘;飞虎队官阶:Private First Class
8.JamesYee,Boston
余柏荣,现居地:麻州波士顿;籍贯:台山;飞虎队官阶:二战驼峰飞虎战士


              (广东台山广播电视台拍摄)

所有鱼都很开心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鱼的记忆力很短才3秒钟,当它从鱼缸一头游到另一头,再回头时已经不记得自己刚刚游过,以为又到了新的地方。
离线陈海燕

发帖
547
金钱
848
经验值
47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2-10
发布时间:2009年7月16日
历史文化纪录片



《侨批》
台山电视台

  

     这是一个有关华人群体的真实故事。他们背井离乡、远涉重洋,用血泪书写了一部华侨百年奋斗史;
     演员同期——侨批中反映华侨海外奋斗心声的语句;
     尽管他们远离故土,却心系家乡。因为那里有他们的父母妻儿,所以他们必须想办法定期与家人取得联系,并把自己的期望、思念和血汗钱传递给他们。
     演员同期——侨批中对亲人的话语片段节选
     于是,一种兼具汇款和书信功能的家书诞生了,人们把这样的书信称为:侨批。它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侨眷活下去的一个希望,同时也是家乡建设和发展的一个依靠。而这种状况,在广东台山尤为突出。



导演兼摄影邝俊杰在拍摄



出片名:《侨批》


     1863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这个宣扬民主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内战把北方与南方一分为二,蛮荒野地隔离了东西部。这个新兴的国家眼看就要四分五裂。然而,在漫天烽火中,林肯总统下达了一项引人瞩目的挑战。他请来美国最优秀的工程师建造一条铁路。
     这条铁路将从太平洋直通大西洋,它将翻山越岭,横越几百英里长的沙漠和草原,飞架一英里宽的峡谷和一千英尺深的深渊。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太平洋铁路。
     接受这项任务的是加州山克拉门都小镇的四位商店老板。不过,这几位商人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他们必须先在内华达山脉铺设一段40里长的铁路,政府才能为其提供数百万美元的建设资金,否则,他们将血本无归。然而,他们招聘的工人却有着和老板不一样的心思。

所有鱼都很开心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鱼的记忆力很短才3秒钟,当它从鱼缸一头游到另一头,再回头时已经不记得自己刚刚游过,以为又到了新的地方。
离线陈海燕

发帖
547
金钱
848
经验值
472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2-02-10
1848年,美国加州发现黄金的消息震动了世界上的冒险者,他们成群结队前往加利福尼亚淘金。而此时的广东台山,招聘华工的传单和广告铺天盖地。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受尽腐朽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双重盘剥的台山人,开始动起了海外谋生致富的念头。在当时的台山侨刊上,人们经常能见到这样的告白词:我昔在里,家道寒微,尤是设法,前往花旗,别膝分袂,吾妻女儿,一月不见,如三秋矣。(《新宁杂志》1916年第5期58页)
     而这样的黄金发财梦同样萦绕在这群铁路工人的心中,一旦挣够了盘缠,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
     1864年,太平洋铁路开工建设了一年的时间,然而,40里长的初期任务却遥不可及,四位商店老板面临着破产的威胁。不过,这一年的春天,海洋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侨批》剧照

为了养家糊口、寻求财富,几千名华人怀揣着发财梦来到了旧金山,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台山藉金山客。华人的到来让四名铁路老板喜出望外,他们立刻雇佣了这些华人。1865年,在勤劳的华人手中,太平洋铁路西段顺利延伸至标有40里标志线的地方,几百万美元的政府资金开始解冻。
     和这些华人金山客一样,金山淘金热兴起的半个多世纪,台山共有几十万人来到了美洲淘金,在他们发往家乡的书信中,旧金山往往被称为“金山正埠”或者“大埠”。到光绪年间,台山人移民海外尤其是到美洲谋生,已然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因此,台山也被外界誉为“美洲华侨之乡”。这些台山华侨在美洲开金矿、修铁路和开垦农田,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采访:专家
问题5:台山华侨的分布,为何被称为美洲华侨之乡


     而在台山,“金山”一词在广大侨眷的心目中,则象征着财富和美好的未来。
台山民谣: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银,全家靠住你,有银就好寄回。
这样的台山民谣是当时很多侨眷的心声,一家人一年的生计全都指望在海外谋生的亲人身上。
尽管在海外谋生倍感艰难,但他们的收入至少要比国内高10倍。19世纪60年代,一名修筑铁路的工人,每月可以挣到30到50美元,除去正常的开销,剩下的都寄回了国内。
不过,对于这些华侨来说,他们必须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把辛苦积攒下来的钱送到亲人的手中。


采访: 专家
问题1:在早期,华侨如何传递信件和钱物


在台山等广府地区,当地村民也把水客称为“巡城马”,他们经常挑着箩筐或者身背布袋走街串巷,为侨眷送去侨批、包裹等物。
演员同期: 模拟水客送侨批时与侨眷的对话  


水客相当于现在的邮递员,当邮政、银行在国内还没有出现之前,侨批一般都通过他们来传送。那么,这些水客究竟是如何把钱带回国内的呢?
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携带大量现金远涉重洋无异于在钢丝绳上走路,安全没有丝毫保障。于是,水客们想了个办法,他们在海外用华侨的钱购买了一些西洋货物运到香港、广州等地,然后在这些地方把货物兑换成钱,分送到各家侨眷手中。
不过,这种小规模的递送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大量华侨赡家养亲的需求。于是,一些人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承接侨批业务。


采访:专家
问题2:有哪些专门的银信机构


鼎盛时期,在台山经营侨批业务的机构多达数百家,其中银号和商号是两支最主要的生力军。这些银号和商号在香港、广州甚至在海外也设立了分支机构,并在侨刊上发布广告,以延揽生意。
台山兼营侨批业务名声最响的是一家叫做慎信的药行。这是它在1948年所刊登的广告。这家药行每年收转的侨汇多达几百万元港币,仅手续费一项的收入就有四、五千元港币之多。
由于当时的香港金融业发达,各国银行都在这里设有分行,而华侨在国外见惯了银行这种现代金融机构,因此,把钱财存放在香港的银行,并通过它们来汇兑成了华侨们的最佳选择。
尽管银号和商号解决了大笔汇款的问题,但信件和凭证的递送却很缓慢。


采访:专家
问题3:银信机构出现后,侨批的递送时间平均要花多长时间(比如旧金山到台山)


1860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慈禧仓惶出逃,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其中的一条就是要求五口通商,汕头就是其中的一个。1861年,汕头正式开放口岸,对外通商。
汕头开埠为华侨寄送侨批带来了方便。此前,由于清政府只开设了广州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中外间的贸易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外国的商船前往中国的频率也就不高了。因此,寄往广东的侨批需等待有商船前往广州时,才能寄送,而等待的时间少则一月多则数月。
汕头开埠后,中外间的贸易往来开始变得频繁,于是,华侨就借助国外铁壳汽船上的员工或利用船上设立的信箱,把大量的侨批送往国内。
1896年,清政府任命盛宣怀为大清邮政大臣,从此中国有了第一家邮局、开设了第一家银行。盛宣怀是李鸿章的得意门生,在他的主持下,总部设在上海的轮船招商局成功地从官方脱离出来,成为了股份制企业。李鸿章死后,袁世凯趁机侵吞了招商局,盛宣怀被迫逃亡日本。直到1890年,他才从日本悄悄回到上海,6年后,清廷重新起用了盛宣怀。
1897年,盛宣怀办了两件载入中国史册的大事。这一年的5月,他筹备的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营业。几乎与此同时,汕头大清邮政总局正式成立。为了统一邮权,盛宣怀下令,所有寄往国内的侨批信件必须在汕头打包交付给大清邮政总局,并规定个人乘船时不准夹带他人信件,一经发现,每封信将处罚银50两。在政府的严令下,所有的侨批信件全部汇集大清邮政总局统一分发,各地的批信局只需到总局统一领取自己的信函,如此一来,侨批投送的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20世纪30年代,航空邮件首次飞向中国,侨批的寄送时间被大大地缩短了。
这是一封从美国寄往广东台山的航空挂号邮件,时间是1947年。信封上贴美国邮票50美分,从邮戳上我们可以计算出信件递送所花费的时间,8月1日从美国寄出,4天后到达上海,8月11日送达台山,全程花费的时间仅为11天。
据统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台山华侨平均每年汇到家乡的外汇高达3600多万美元,而在抗战爆发后,这一数字达到了惊人的1.8亿美元。侨汇成了近代台山最重要的经济命脉。


采访:专家
问题4:台山侨汇在台山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和侨眷的富裕程度


侨汇源源不断地流入台山,随同这些钱币流入的还有台山华侨的心系桑梓之情。
现在,我们在台山随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洋楼,它们一改中国传统的建造楼宇的理念,而大量采用西方的技法,红毛泥即水泥也在这一时期被引入了中国。
由于常年居住在海外,华侨目睹了西方文明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于是,他们纷纷在自己的家乡投资兴办各种公益事业。据《光裕月刊》的记载,旅外侨商,建筑邑中学校,捐助亦数十万计,他如改造市场,开辟公路,创立图书馆、宣讲所、阅报社,与夫一切促进文化之事业,靡不踊跃输将,以底于成。在华侨热衷的各项公益事业中,台山华侨最为看重的是教育。
这所中学曾经是台山的最高学府,由加拿大台山藉华侨捐建于1926年,国学大师蔡元培先生手书的“台山县立中学校”的校名,悬挂在主楼的上方。主楼用于教学的房间共有70余间,整座校园内还设有礼堂和学生宿舍。学校建成两年后,全美宁阳第一届恳亲大会在美国召开。宁阳是台山藉华侨在美国的代名词,所有初到美国的台山人都会到宁阳会馆寻找家乡的气息,有人曾这样评价说:直视美洲宁阳会馆,几同故乡一大宗祠。
在这次恳亲会上,一些侨人提出,要“筹捐台山中学善后经费”,到1932年,共募集资金24万美元,修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高中校舍,图书馆和博物馆各一座。台山中学成为那个时代台山少年成才的一个摇篮。
台山侨胞捐建的学校大多集中在乡镇,由于民国时期的台山,盗贼猖獗、土匪横行,因此,许多学校在战战兢兢中勉强维持,有的干脆关门大吉。为了保护学校,海外华侨纷纷捐钱修建碉楼,于是,在台山的乡村,出现了西式校舍配碉楼的独特景观。
据统计,清末民国时期,华侨在台山共捐建了86所小学,9所中学,台山由此一跃成为广东省的教育强县。


采访:专家
问题6:兴办教育给台山带来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华侨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为亲人换来了富裕的生活,这篇发表于1938年6月的《食料调查》一文中,曾有详尽的描述:台人生活成都,就“食”之一事,除米粮以外,其佐膳资料,非鱼肉蔬菜,不能下咽。
富足的生活致使一些年轻人养成了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的恶习,他们整日沉湎于吃喝嫖赌,成了世人眼中的“金山少”。


采访:见证人
问题7:所见到的金山少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到半年时间,大片国土沦丧。消息传到海外,华侨奔走相告,纷纷捐款捐物,支持祖国抗击日寇。斗山华侨陈金坚,当时在美国纽约当洗衣工,每周只有6美元的工资,但他还是捐出了大部分的薪水支援祖国。
在8年抗战中,全美洲华侨共捐款6900多万美元,美国华侨还捐赠了50架飞机,其中的30架就出自台山华侨之手。
尽管身在海外,然而心却始终朝向故土,家、国、天下是几代侨胞脑海中最真切所思所想。


今年,台山已经510岁了,从公元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正式设立新宁县以来,还没有一种影响能超越侨批,这座城市因侨批而兴,也因侨批而得名,不管过去还是将来,“中国第一侨乡”始终是这座城市的一个魂。


      (广东台山广播电视台)

五邑银信架起海外侨胞与国内侨眷情感生活纽带(2)从银信到侨汇  五邑独特的经济现象

  银信一般都是由私营性质的银号、钱庄来经营,是经营华侨汇款业务的私营行业,是侨汇业的雏形。该行业具有金融和邮政双重功能,因此在外汇经营、金融稳定、侨乡经济发展和联系海外华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五邑侨乡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业——侨汇业,这成为五邑侨乡独有的经济现象。

  当时,海外侨胞的侨汇不能全部从海外通商大埠寄回家,因为当时华侨人数众多且分部零散,而家乡老弱妇孺多居住在穷乡僻壤,到银行取款并不便利。此外,当时很多侨胞文化水平较低,往往书写地址错综复杂,人名也不准确,只有熟悉当地情况之人才能送达。就这样,在过去尤其是银行尚未健全的历史时期,银信便担当起两头的邮寄、分发之职,经营之人收取一定的邮资,相对于邮汇而言低廉很多,所以较受侨胞们欢迎。

  据悉,一开始,侨乡往往是由单个人的“水客”输送银信,慢慢地这些早期输送银信的人利用当时交通不便、国家邮政初创的机遇,开设专业经营银信的商号并迅速发展。

  此后,信誉好、资金多、经营有方的“水客”队伍渐渐壮大,借助不断发达的海上交通、不断完善的邮政设施和先进的银行技术,侨乡银信机构随着华侨增多、银信数量增大和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变迁,依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到现代的方向发展。

  然而,由于近代中国政局的持续动荡,以及国家政策的约束,银信机构始终是传统与现代并存,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其在递送银信中的份量在不同时期各有差异。如果就银信流转的整个过程观察,总的趋势是,现代的金融机构在银信流转中的作用愈来愈大。

  侨汇大量流入:台山侨汇最高曾占全国三成

  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表示,五邑地区之所以成为广东乃至全国著名的侨乡,侨汇收入数额巨大且成为国内眷属生活开支的重要甚至主要来源、商贸经济比较活跃、市场比较繁荣、侨眷生活水平较高等是重要原因。

  当年,江门与广州、汕头、海口在同为广东拥有侨批(银信)业的4座城市之一,并作为已形成的广府帮、四邑帮、潮汕帮、客家帮4大侨批(银信)业中“四邑帮”的“帮头”,奠定了其五邑侨批业中心的地位。当时,江门有10多家金融机构办理侨汇递解业务,另有50多家钱银业和大批“巡城马”(即四邑地区所称的“水客”)托解侨汇。五邑籍华侨每年巨额的侨汇是江门市金融业与侨批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依托。

  张国雄表示,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864—1949年的85年间,侨汇总额为35.1亿美元,年均近4200万美元,虽然五邑籍华侨在华侨总人口占有多大比重,未见有确切资料,但估计五邑籍华侨创造的侨汇数额巨大。在五邑各县,台山的侨汇收入最多,开平次之,新会、恩平、鹤山又次之。以台山县为例,1929年以前,每年的侨汇在千万美元以上,占当年全国侨汇总数的1/8(全国每年8100多万美元),1930年猛增至3000万美元左右,几乎占全国侨汇(9500万美元)的1/3。从1931—1937年,绝大多数年份的侨汇都高于1930年,1937年达到1.8亿美元,是台山侨汇收入最多的一年。

  侨汇的大量流入,为侨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更成为侨眷重要(有的地方更成为主要)的生活开支来源。侨汇的多寡,汇兑是否顺利,直接影响到侨产生活的安定与否、侨乡社会的稳定与否,这是五邑侨乡最主要的特色,是五邑侨乡形成的物质基础。

  五邑银信地位:中国乃至全世界极其珍贵的文献

  刘进表示,五邑银信是广东侨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东侨档案文献的中一个独特类型,是广东、中国乃至全世界极其珍贵的文献。

  首先,五邑银信具有完整性和唯一性。目前保存的4万多封银信,从清末一直到1970年代,有些家族的银信如开平周氏家族的银信保存比较完整,如中国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益荣昌记侨批局的汇款存根十分完整,每一封银信都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献资料。

  其次,五邑银信具有世界性意义。五邑银信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扩张的全球化过程中,五邑地区移民被动或主动适应这一历史潮流中的产物,因此,从五邑银信的来源地看,主要来自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古巴、墨西哥、委内瑞拉,此外还有来自澳洲和东南亚、南亚、欧洲的银信,地理分布广泛。

  第三,五邑银信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银信特别是其中的书信蕴含着华侨和侨眷群体的历史信息,也是研究华侨祖籍国和侨居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以及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的珍稀文献。

  申报世界记忆工程:五邑银信担当先头兵

  以前,五邑银信长期散落在民间,随着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筹建和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大量五邑银信浮现出来,市相关部门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抢救性征集,目前取得了丰硕成果。

  广东侨批由三部分组成:潮汕侨批、五邑银信、客家侨批,叫法不同,但内容一样。经过协商,三地统一名称为“广东侨批”,并由省档案局申报国家档案遗产,成功之后将申报世界记忆工程。

  据了解,广东省目前保存有侨批13万多件,潮汕地区10多万件,五邑地区3万多件,江门市保存的3万多件侨批主要保存在华博馆和开平市文物局,保存状况良好。江门市档案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侨批有望明年成为国家档案遗产,后年即可以申报世界记忆工程。(董平)

专家:五邑银信折射出海外华侨对中华文化的发扬与坚持

  记者昨天从江门市档案局获悉,我省侨批欲申报世界记忆工程,若能成功,我省将继开平碉楼与村落之后又添一世界级文化遗产,而江门的五邑银信作为广东侨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申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称,五邑银信折射出海外华侨对中华文化的发扬与坚持。

  文、图/记者黄健能、陈杰

  1

  货物兑现金再送侨眷

  在江门市华侨博物馆,陈列着一对箩筐。这是新会崖门陈社兆于2005年捐献的银信见证物,是目前唯一仅存的送银信的专用箩筐。记者辗转找到了箩筐主人、居住在新会崖门镇旺村的陈社兆,了解到该箩筐的来历和银信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时江门五邑华侨在澳大利亚开农场种植蔬菜,赚了钱通过当地商号寄钱回乡。”陈社兆、杨样红夫妇称,那时澳大利亚采取外汇统制的政策,钱币不许外流,先祖陈立攀所在的公司就巧妙地想出了以款办货的方法。“收到华侨的汇款后,一般在澳大利亚的港口墨尔本买货物,运至香港后卖掉,兑换成钱币后再带回内地。”当时陈云韶的父亲陈立攀在香港创立永亨总公司,公司在澳大利亚、香港和江门设立分公司,员工来回澳大利亚、香港、江门之间,公司主营银信业务。

  陈社兆称,那时永亨公司在江门设置分公司,在收到这些来回澳大利亚的银信后,公司的“水客”就会按照汇款的地点,把银信送过去。他表示,他曾看过先祖所遗留下来的银信底单,发现一般一笔汇款额以几百银元居多,汇款所在地既有在台山、新会的,也有在恩平、开平甚至南海、中山等地的。据他了解,当时旺村就有一老人担任“水客”,如银信要派发至崖门镇,由于那时陆路不便,“水客”一般用扁担挑着这对箩筐,乘船走水路,上岸后再逐一送发至有需要的人。

  2

  杂货铺成银信件中转站

  江门市收藏爱好者娟姨介绍,她收藏了不少的银信封。据她介绍,当年不少信件夹带着汇款通知单,在到达台山等地后,通过慈善机构、银号、米店、杂货商铺等再转交到收件人手中。其中,有一封信件要“益和号米店”帮助转交。

  娟姨说,自1896年(光绪二十三年)清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大清邮政”后,邮政局仅在城市设立,偏僻的乡镇还没有设立邮政机构,邮局不能直接将邮件送到收件人的具体地址,只能由邮局负责完成邮件的主要递程,再经过各乡村中的各种商号、机构作为辅助,完成邮政未完成的递程。

  3

  银信有望成国家档案遗产

  侨批分布于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一带,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最初的侨批诞生于南洋,时间大约在清朝乾隆年间。数以千百万计的侨批,是移民历史的真实见证,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广东侨批由三部分组成:潮汕侨批、五邑银信、客家侨批,叫法不同,但内容一样,三地统一名称为“广东侨批”,并由省档案局申报国家档案遗产,成功之后将申报世界记忆工程。江门市保存的3万多件五邑银信主要保存在江门市华侨博物馆和开平市文物局,保存状况良好。

  江门市档案局负责人称,五邑银信有望明年成为国家档案遗产,后年即可以申报世界记忆工程。

  专家:五邑银信体现三方面价值

  江门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认为,五邑银信反映了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做贡献的历史真实见证,其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得以体现:从历史的角度看,是早年华侨海外生活的实证,有助于研究中国华侨海外生活的实况;从经济角度看,银信是国家经济的一个部分,大量银信的汇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包含深刻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裁笺握管愁难开,雁阵鸳翼各东西。谁怜海外飘零客,未卜何时解愁眉。”今天珍藏的一份短诗体裁的广东侨批,是半个多世纪前何姓先生留下,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四处漂泊的海外游子无尽乡愁。

广东侨批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一船目汁(泪水)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火船始过七洋洲,回头不见俺家乡,是好是劫全凭命,未知何时能回还。

——一首潮汕民谣记录了当年漂泊海外中国侨民的艰辛。




国家档案局第三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近日公布,包括14万余封广东侨批档案在内的《侨批档案》正式入选,历时3年多的申报终于有了结果。据悉,《侨批档案》正在继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此次同时入选的还包括敦煌写经、《本草纲目》(金陵版原刻本)、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档案文献、孙中山葬礼纪录电影原始文献等共30组。《侨批档案》包括《福建侨批》和《广东侨批》。广东侨批档案主要由潮汕侨批、五邑银信、梅州侨批三部分组成。“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是国家档案局发起并主办的一项重要记忆工程,自2000年正式启动以来共开展了3次评选,此前,“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设计图纸”、“清代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九龙关管辖地区图”相继入选遗产名录。

民间歌谣:“批一封,银二元”

潮汕方言和闽南话管书信叫“批”,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批一封,银二元。”早年流传民间的歌谣唱出侨批独有的形式:侨批往往附带汇款数额,兼具家书、汇款功能。

小小侨批一封,夹带银元几许,万里迢迢、漂洋过海,经远洋水手之手辗转到了侨属亲人手中。历经数百年,这一记录华侨移民、创业史的“侨批”,在数字化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

侨批属于银、信合体的民间特殊文献,在广东五邑地区又称“银信”。广东侨批档案的大规模形成最早在19世纪前期,至20世纪70年代结束(统归中国银行管理),前后历时150多年。在中国现居海外3000多万的华侨华人中,祖籍广东者占2/3,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历史上广东也是产生侨批最多、覆盖面最广的省份。这些侨批发源于民间、流转于民间、收藏于民间,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记载翔实,内容丰富,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社会生活乃至军事和国际关系等领域,是研究近代华侨史、家族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金融史、邮政史、中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等的珍贵档案文献。

“银信合一”记录中国华侨史

情系故里的海外侨胞,初抵异地,就迅速全力投入各种营生。通过一段时期的辛勤劳作,尝试委托回国的亲友和同乡捎带银信,以尽赡养长辈妻儿的义务。

在金融邮政机构尚未正式建立或极不完善年代,“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侨批应运而生。一封薄批,几句嘱言,再加若干辛苦钱,为家乡亲人送上异国游子的深深思念和拳拳关爱。(黄丹彤 钟鸣)



当时金融邮政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款项和信息,由“水客”和海内外的侨批馆递送。这种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就称为侨批。

侨批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真实见证,有着深刻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其中,有父亲为刚出生却不曾谋面的孩子取名的;有儿子问候年迈双亲的;有父亲要求赎回被卖女儿的;有父母鼓励儿子发愤读书的……一封封侨批,浸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们对家乡、骨肉的责任感。从侨批反映出来的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所有鱼都很开心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鱼的记忆力很短才3秒钟,当它从鱼缸一头游到另一头,再回头时已经不记得自己刚刚游过,以为又到了新的地方。
离线陈海燕

发帖
547
金钱
848
经验值
472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2-10

发布时间:2009年7月28日

  公元1499年,大明皇帝兴手一挥,从此,大明的版图上多出了一块名为新宁县的地方,从那时到今天的510年时光中,城市的名称和辖地几经变换,最终而成今日的台山偏居于华南的大地上。510年,光阴流转,无数人杰名垂三台大地,而在其中,有一个人因情系桑梓、乐善好施而留名台山史册,他就是李星衢。

  李星衢,名连贺,字轸明,号星衢,1879年出生于台山市台城镇板岗东坑村。从小天资聪颖,深受乡亲四邻的喜爱。二十世纪初,受生活所迫,李星衢离开了家乡,独自南行香港,闯荡世界。




采访:李星衢好友
  李星衢初到香港创业时的情形
  初到香港的李星衢举目无亲,要想在这里成就声名,唯有勤奋巧取。当时的香港已在英国人的统治中,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经济繁荣、贸易频繁,于是,李星衢把实现理想的目光投向了实业。经过几年的打拼,他先后创办广泰隆办庄和康年银行,并兼任广东银行、新宁铁路公司、四邑轮船公司和多家保险公司的董事。
  
  采访:李星衢好友
  李星衢事业鼎盛时期的情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台山,呈现的是贫富相交的局面,从1848年开始,台山周边匪患不断,社会动荡不堪,因此,几十万台山人背负行囊远涉重洋,寻找一个实现致富的通途。经过几十年的拼搏,海外的台山人在血泪铺设的道路上积攒了大量的钱财,而其中的大多数都通过各种渠道汇往国内的亲属,于是,台山出现了洋楼林立,西风盛行的局面。不过,在很多的乡村,却存在着另外一种对比,繁荣的商贸圈内却找不到医院和学校的片瓦只砖。
  医院的匮乏导致有病却投医无门,学校的缺失导致愚昧无知不断,而海外华侨在目睹西方文明的强盛后,纷纷捐钱、写信,试图用他们的肩膀挑起台山未来的大梁。
  此时,在香港经商的李星衢也在深深记挂着家乡,他的母亲刘太夫人的教诲和音貌时常萦绕他的心头,于是,事业有成的李星衢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就把自己的关爱投向了家乡。
  采访:李星衢好友
  李星衢对家乡的情感

这座伫立在公益镇西郊的白色小楼已经废弃多年了,然而,它却是李星衢行善台山的第一座丰碑。
这座楼房原为福宁医院,始建于1921年,是李星衢先生、雷荫孙等爱国商人共同创办的。医院实行成本经营、贫者诊费减免、孤寡无靠者收容治疗的原则,从建院至1951年停办,四邻乡镇的百姓在此获益良多。
  就在李星衢倡议修建福宁医院后的第三年,他心念李氏先贤,于是在他的家乡,板岗的后山麓修建了日新宗祠。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宗祠完工后,却未曾履行过一次它本应承当的功能。不久,这里成了四周学童接受文化启蒙的场所。
  这栋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教学楼,是李星衢和李氏先贤们出资修建的。雕梁画栋、红墙青砖,历经风雨八十余载,却始终是乡亲后辈接受启蒙教育的天堂。
  采访:日新小学校长
  同期:略  不过,李星衢怎么也不会想到,71年后,他的儿子李伯荣踏着父亲的足迹,再一次来到了这座学校——日新小学,捐资430万港币重建、扩建校园。
  李伯荣,生于香港,其父李星衢死后,他便接管父亲的部分事业,一心从商。商场搏杀数十年,可谓名利双收。而在此之前,他从未涉足台山,家乡对他而言,称得上是朦胧模糊的一段影子。
  那么,李伯荣为何会乐捐日新小学的呢?
  采访:李星衢好友
  李星衢如何教育子女  采访:李伯荣秘书
  李伯荣和李星衢的感情
  在鼎盛时期,台山教育名冠广东,为“广东教育十强县”,这片土地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而当我们寻找台山教育兴旺的源头时,却发现,台山教育的辉煌离不开海外台山人的支持。
  这座校园原为台山女子师范学校。当时的台山,女子接受教育的风潮已经盛行了多年,然而,专为女子设立的学校却因常年失修而破败不堪。1931年,台山女子师范学校校长陈婉华女士为修缮校舍而四处奔走。此时的李星衢已是香港台山商会的主席,他闻听此讯后,立刻发动商会捐款1万五千毫银,同时,他本人慷慨出资5千元。在李星衢和香港各界的热心赞助下,1932年,女师师范部课堂——香港邑侨堂破土动工。
  就在人们热切期盼香港邑侨堂闪亮登场的时候,却断粮停工了。消息立刻让全体女师师生如同陷入了寒窖,她们把竣工的期盼转向了香港邑侨堂筹款的期盼。就在此时,一直关注着女师校舍建设的李星衢回乡省亲,闻听此事后,他奔走多方,力劝香港台山商会追加毫银二万五千元。
  1934年,香港邑侨堂落成启用。
  如今,台山女师已经改换门庭更名为台山华侨中学,当年李星衢参与捐建的香港邑侨堂成了华侨中学的实验楼。2009年,李星衢之子李伯荣再次来到华侨中学,捐资650万港币兴建星衢体育馆,这是李伯荣对父亲的追思,也是李星衢先生乐善好施精神的延续。不久的将来,这种精神将真真切切地和这座建筑融合在一起,感召和鼓舞台山华侨中学的每一个人。  采访:台山华侨中学容校长
  同期:略
  就在台山女师香港邑侨堂落成时,台山历史又添加了浓重的一笔。这一年的5月,香港台山商会和台山县内各墟镇的店户、团体捐资二万七千八百九十六元九毫九仙,兴建台山县立医院第一院,4个月后,面积达431平米的医院大楼落成,它结束了台山建县以来没有正规医院的历史。
  仅仅才过几个月,台山县立医院就不堪重负,过小的规模根本无法满足百姓寻医问药的需求,就在此时,李星衢又一次伸出了援手。1935年,他独立捐资一万七千余元,兴建了面积达676平米的台山县立医院第二院。为了纪念他的母亲,第二院被命名为“李星衢生母刘太夫人纪念院”。
  自台山县立医院诞生以来,它一直百姓健康的护身符,而迁居港澳和海外的台山人也一直把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当成了一种希望,因此,他们只要有可能就会为医院出一把力。
  李星衢的儿子李伯荣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二十多年前,当他第一次踏上台山的土地时,和李星衢一样,他所捐助的第一家便是医院。1994年,李伯荣捐资150万港币兴建“台山人民医院纪念星衢翁行政大楼”,1995年,捐资400万港币兴建台山人民医院“纪念显祖李楷文妇婴楼”,随后的几年,台山人民医院陆续建起了“周佩卿制剂楼”、“急救中心”大楼、“老人康复治疗中心”和综合楼,而一批新的诊疗设备也渐次进入了台山市人民医院。
  如今,台山市人民医院是江门地区唯一一家具备出国人员体检能力的综合医院。  采访:台山市人民医院 院长
  同期:略
  这里是台山的一处商业区,每天随着日出日落,人声的鼎沸和消逝都印证着商业的兴旺,而在几十年前,这里同样上演着商贸繁荣的景象。
  位于商业区内的人民电影院曾经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娱乐之声,二十世纪30年代,李星衢投资兴建这座骑楼建筑,取名为太平戏院。古罗马劵廊式建筑风格,高四层,面积达1700平米,内设座位1000个,为当时台山规模最大的电影院。
  它的建成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不过在岁月的变迁中,人民电影院已经物非人非,变身为人民大药房了。  这所外观古朴的中学名为敬修中学,为海内外的李氏先贤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集资兴建。李星衢是主要筹建人之一。
  建成后的敬修中学称得上是当时的贵族学校,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家把孩子送到敬修中学读书,当成了一件光彩的事。
  80多年过去了,敬修中学在别处又圈了一块地,专门培养台山的职业技术人才。这座崭新的教学大楼、运动场和即将拔地而起的星衢实训楼,与古朴的旧校园一起,见证了李星衢父子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耿耿情怀。
  采访:敬修中学校长
  同期:略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2月,香港沦陷。此时的李星衢已经盛名在外并获得了“太平绅士”的荣衔,人们评论李星衢为:“勤俭孝友,好义可风”。
  然而,凶残的日军侵占香港后,又开始了一番烧杀抢掠,香港居民在刺刀面前惶惶不安。
  采访:李星衢好友
  香港沦陷的情形和李星衢当时的情况  这座位于半山腰的三层建筑是李星衢的居所,能在此处修建宅院的人家,称得上是香港首屈一指的人物,然而,在动荡的战争岁月,富户遭到了日军彻底而又粗暴的抢劫,在这种情形下,李星衢的寓所自然也成了目标。
  采访:李星衢好友
  日军如何对待李星衢  李星衢凭借着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日军作着抗争,同时,他和邝炳舜等知名侨领一起,共同成为国民参政会第二届参政员,为抗战积极奔走。
  采访:李星衢好友
  李星衢抗战的故事  1955年,在走过76个春秋后,李星衢在香港辞别人世,香港各界人士纷纷前往敬献挽联,送别这位德高望重的商界领袖。
  采访:李星衢好友
  李星衢葬礼时的情形
2007年,为纪念李星衢为家乡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台山市政府将台城西起三台大道东至规划中的东外环路命名为星衢路
而作为李星衢的儿子,李伯荣继承了父亲的精神,散千万金于台山,捐助家乡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而他捐助的很多项目大多都以“李星衢”命名,如今,他为家乡捐资已超过1.2亿元。
  采访:谭国渠先生
  同期:略  李星衢用这样精神和行动走完了他的一生,事实上,他留下的并不是万贯家财,而是他的精神家园,同样,李伯荣也用这样的方式继续着父亲在台山精神的香火,他希望这种精神能光耀台山。
  (广东台山广播电视台)中国纪录片网
所有鱼都很开心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鱼的记忆力很短才3秒钟,当它从鱼缸一头游到另一头,再回头时已经不记得自己刚刚游过,以为又到了新的地方。
离线子弟兵

发帖
519
金钱
5761
经验值
7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02-10

飞虎英雄们的精神是中美两国都永不能忘记的! 分享了,谢谢!
离线百哥谷妹
发帖
93
金钱
120
经验值
1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2-02-10
搬个板凳慢慢看
离线昨夜星辰

发帖
9605
金钱
7777
经验值
384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2-02-10
原网名好爽呀,几解改了区。
离线木子哥

发帖
1976
金钱
55167
经验值
1191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2-02-11
陈妹妹做了一件大好事,台山人应知台山事,懂台山历史根源,方能心有故乡,放眼世界,为人作事更上一层楼。
单眼仔睇花旗,未必一目了然,但单镜头相机可以为你开启一扇了解不同风情世界的窗口。

发帖
10422
金钱
27623
经验值
5354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2-02-11
燕校妹:很好介绍台山人出洋的历史,我也在台山同学网站介绍过加州两个小埠的早期移民居住的遗迹。
http://www.75one.cn/read.php?tid-21155.html
[ 此帖被桂林山水甲天下在2012-02-11 06:45重新编辑 ]

发帖
10422
金钱
27623
经验值
5354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2-02-11
华人虾寮,也是反映华人在加州的艰辛史。
网址http://www.75one.cn/read.php?tid-37364.html
离线侦察兵

发帖
1598
金钱
1877
经验值
1425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2-02-11

   珍贵的台山文史资料,欣赏并谢!
发帖
10
金钱
12
经验值
1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2-02-11
历史的辉煌.-----在台山有很多抗日史迹!谢陈版主上传.使我们自豪!
离线西子

发帖
21345
金钱
34460
经验值
11137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2-02-11
很珍贵的资料!谢谢热爱台山的小燕子!
小燕子,我还以为你改行啦。
用镜头记录生活点滴。
离线随想

发帖
5082
金钱
10016
经验值
135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2-02-13
      陈妹妹,辛苦细啦!
      飞虎队始创人陈纳德将军的遗孀——当年的中国妻子陈香梅女士2008年曾探访纽约。

     下面图片是纽约培英校友会部分校友与陈香梅女士在一起的照片




[ 此帖被随想在2012-02-13 08:29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