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995阅读
  • 0回复

转载于博武网太极交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随曲就伸
 

发帖
19
金钱
77
经验值
1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3-07
— 本帖被 四哥 从 中华武术 移动到本区(2014-01-09) —

浅论行拳走架中如何做到身法正、上下隨、意气通

2012-3-6 10:37:00  博武国际武术网  刘月鹏 成仁芬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一支奇葩。它集御敌、医疗、健身功能于一体,几百年来深受武林众人的青睐。建国后,打太极拳又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主流。

  太极拳的动作轻灵柔和,快慢相间,刚柔并济,舒展大方。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静如山岳岿然不动,动若江河滔滔不绝,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要达到这个水平,必须做到身法正、上下隨、意气通。纵观晨练的人群中,不乏有艺高之人,但有很多习练者没有做到上述三点,有的甚至不明白身法正、上下隨、意气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只是机械地跟着大伙伸手出脚、比猫画虎。所以在行拳走架中,往往会出现耸肩、驼背、锅腰、突臀、头歪、颈斜、一字步、麻花步、双重腿等不良姿势。不但起不到防病冶病、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还练出了腰疼腿疼颈椎疼的毛病。笔者为他们“闻鸡起舞”的热情和执著精神所感动,也为他们的弊病而担忧,今日撰文试纠之。

  先谈身法正。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身法正,必须从预备式开始,立顶、下腭微收、松肩、垂肘、含胸抜背、松腰松胯、敛臀、目视前方,这都是练太极拳必须知道的常识,勿需多谈。一旦行起拳来,一定要做到尾闾中正和内外三合,这是身法正的重要保证。只有尾闾中正,才能“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无论进退转换才能稳健灵活,才能支撑八面。尾闾中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腰脊要竖直,要保持“立身中正”。如腰不竖直,尾闾就无法中正,使之轴心不稳,不是前俯就是后仰,不是左偏就是右倚。腰为一身之主宰,能做到松腰松胯、气往下沉,两腿两脚才能有力,下盘才能稳固,腰腿才能灵活,动作才能隨心所欲,舒展大方。

  尾闾中正歌曰:“顺步出掌肘合膝,拗步出掌手合足,磨腰抽胯肩胯合,尾闾自然不偏倚。”这首歌诀重点强调了使尾闾中正的内外三合。所谓内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所谓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三合实为表里,一主一副不能偏废。行拳时要做到神形兼备,每招每势都要做到以神领形,上身眼隨手走,手到眼到,下身腰到腿到,身躯进退要相隨,不偏不倚,上下要相照。如42式太极拳的单鞭,眼要隨着左手从右腕的内侧,即右侧前方向左前方弧形缓缓移动,这是眼隨手走。还有陈式的左蹬一根,右蹬一根,不但要手到眼到,还要腿到脚到。做到这些后,还要与内部的神、意、气上下运行,内外相合,形成周身上下内外“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统一协调运动。这样长期坚持,自然会中正安舒,心旷神怡,身轻气爽,达到治疗保健的效果。
再谈上下隨。何谓上下隨?拳论云:“腰通脊柱,上与两肩两臂相系,下与两腿两胯相隨,上下贯通,手脚相济。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一举一动,眼必隨之。也就是整个身法、步法、手法、眼法要有机配合,协调一致。上下相隨要特别注意“主宰于腰”和分清虚实,否则上下歪斜,左右摇晃,转体不灵,整体动作不能协调。

  太极拳处处是以腰为中心的动作,腰一动周身俱动。拳论云:“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与腰腿求之。”太极拳的虚实变化,皆应由腰带动。俗话说:“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只要做到以腰为轴有序转换,快慢相间,节节贯穿,开合有变,动作才能做到上下相隨,周身一家。例如简化太极拳24式中的云手、左揽雀尾、右揽雀尾、手挥琵琶,腰的转换就特别明显,都是用腰带动两臂运动的。陈式的披身捶、背折靠、青龙出水;吴式的玉女穿梭等腰的带动也都很明显。

  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上下相隨,还要做到虚实分明。也就是一定要弄清两腿的虚实变化,进而明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处处都有一虚实的道理。”只要一动,就分虚实。实的一腿稳定扎根,支撑全身重量,虚的一腿才能进退自如,协调有序。这就需要平时多练太极步。练习时,上身不可挺抜起浮,腿不可摇晃僵直。前进时,脚不可前够;后退时,体重仍由实腿来支撑,不要出现体重隨着退步同时后移,形成双重腿的现象。要时刻保持身体的中正稳定和动态平衡,不能上下起浮,忽高忽低,摇摆不定。上步时脚跟先着地,再脚心、脚掌、脚趾依次缓缓踏实;退步时脚尖先着地,再脚掌、脚心、脚跟依次缓缓踩实。由此可见,太极拳的一招一式的变换和虚实的转变都是渐变,而不是突变,这样,细腻的动作才能做出来。如此苦练多日,两腿必然增劲,下盘自然稳固,上下自然相隨。

  三谈意气通。太极拳特别强调心静用意。拳论曰:“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吴式的巧密柔化之功,陈式的缠抖刚发之力,杨式的圆满舒放之长,孙式的开合活步之妙。”皆是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跟意、气、神有着紧密的关系。行拳走架要思想集中,头脑清醒,排除杂念,以意识指导动作,意动形隨,按照套路、规矩徐徐而行。动作的整个过程,那怕是再小的动作也是由意念引导着进行的。势与势之间转换方向,变换步伐,上下衔接,看似劲断,实则是劲不断意亦不断。但是用意又不能过强,那样会造成思想紧张,全身不能放松,上下不能相隨,节节不能贯通。意要在有无之间,将用意溶于无意之中,所谓“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另外还要做到用意不用力,如果用力则是拙力,会出现僵直呆滞,手脚不灵,动作失去柔劲和弹性,不利于增长内劲。

  练太极重意不重形,但必须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先求舒展,再求紧凑,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要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一招一式要仔细揣磨,把每一式的动作方向与作用真正弄懂弄清楚,并且做到位。高难度动作要苦练基夲功,经过千锤百炼努力做到,这样才能达到形似。如何提高到神似呢?首先要做到心静体松,头脑冷静,自始至终以神领形,实中求虚,动中求静,悠悠哉而缓缓行拳之,待艺瑧上乘之时,即可脱规矩而合规矩。

  行拳走架要自然呼吸,一般不强调动作配合呼吸。虽然太极拳呼吸有“起吸落呼,蓄吸发呼,开吸合呼”的讲究,但是强求动作配合呼吸会造成“闭气”的毛病,影响放松,制约功力,此乃行拳之大忌。拳论云:“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在行拳走架中,还是自然呼吸为好,但要做到细、匀、深、缓。只有一些特殊动作,比如陈式一路的掩手肱捶、青龙出水、左蹬一根、右蹬一根;陈式二路的褢鞭炮、穿心肘、窝里炮等这些发力动作,就需要呼吸配合来完成,才能象放箭一样,干脆、迅速、有力,不然劲力达不到,就打不出寸劲来。所以,象这些动作应配合呼吸为最好,其他均可以意领气,自然呼吸,待行拳纯熟时,呼吸自然会配合动作,使中气贯足,重心下降,体外舒展无压抑之处,体内顺畅无憋闷之感,这才是意气真正通了,才能达到“聚气凝神,形神统一”的境界。

  另外,行拳走架是练基夲功,推手则是应用。拳架中包含着技法,可用于推手,推手又反过来检验走架的正确性。二者相辅相成,具有异曲同功之效,可兼而练之。

  总之,行拳走架中,只要做到身法正、上下隨、意气通,太极拳水平就能上一个新台阶。但是“学拳容易改拳难”,长期形成的毛病是很难攺正过来的,还望一些有这样或那样毛病的太极拳爱好者,也别忘记还有“功夫不负苦心人”这句至理名言,只要习练者下定决心,虚心向功深高手请教,刻苦用功,按正确的方法长期训练,一招一式反复练习,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持之以衡,必然会脱胎换骨,必能练出上乘功夫。最后,我们用一位太极老前辈的一首诗,做为夲文的结束语吧:“姿势正确意集中,进退转换虚实明。动作协调体放松,前后连贯上下应。速度均匀象抽丝,举止轻灵似猫行。呼吸一任须自然,治疗保健太极功。”
分享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