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子忠(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陈喜仍(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杨建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知君苦思缘诗瘦,大向交游万事慵。)

陈新(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陈瑞珊(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余树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行草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常见、艺术表现力最强、最受书家和群众喜爱的一种书体。台山书家多喜行草书,风格多样,以“绚烂如夏花,静美如秋叶”来形容,或当可以。
本版选取了来自台山部分作者的行草书作品略作点评:
余树栋的草书,用笔精到,章法上更是可圈可点。前两行较匀称,中间两行放开,用墨由润到枯,形成对比。第四行后半段、第五行与第一、二行在墨色和节奏上遥相呼应,最后两行客观上限于迫仄而写成小字,但小字与前面大字相交辉映,反而相得益彰。作品处处充满着对比与呼应,整张纸塞满了,但正因如此,反显出内在的张力。余树栋的草书,以《书谱》定其骨架,但又不是纯然书谱的集字,里面有“二王”、黄庭坚、祝枝山等的影子,耐人寻味。
陈子忠创作的是王维的《竹里馆》,从作品中可以窥见作者书写时是一种意气风发、心手双畅的状态。笔法精熟,结体收放自如。从作品看,已脱离模仿某一家一体的阶段而达至个性抒写。
杨健华的作品明显是“二王”一路,用笔细腻。作品正文部分五行字,前两行较规整匀称,可见提笔起始时心境是平静的,悠悠把玩,不急不躁,但到了第三行后半部分写到“多病独愁常阒绝,故人想见未从容”,情绪被掀动了,如风初起,吹皱一湖春水,到后面又渐归于平静。但从整幅作品看又不激不厉,意气平和。
陈喜仍的“寒雨连江”斗方,属秀美一路,写得潇洒活脱。明显带有米芾、王铎的笔意,用笔沉着痛快,酣畅淋漓,结字稳中求险,且没有常人写米的习气,难能可贵。
陈瑞珊创作的是苏东坡的一首诗。作者的书法意识颇好,心态平和而不失激情,心无滞碍,任笔挥洒。字距疏密得当,用笔忽宕忽收,结体时出新奇,不主故常,不落窠臼。作者在不经意间渗入一些章草的笔意,显得古拙而生辣。
陈新这幅书法作品,是2009年的旧作,从作品的面貌看,当时有临摹过米芾和颜真卿行书,同时又借鉴过一些今人作品,笔法圆转,不拘小节,用墨淋漓浸润,追求自然而有趣味的效果。
江门市书法家协会供稿
资料整理:陈荣亲
《江门日报》2012-4-18日 A16版 【 百家艺廊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