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节,恰逢休息,读报纸,看邮件,略有所获,杂记一两件。
读新民晚报夜光杯,作家冯骥才有一篇《小雨入端午》,讲的是几乎60年前他读小学时的一件小事。班中有一个女同学,家境不大好,端午节没钱买裹粽子的丝线,就去捡别人用剩扔掉的丝线,每一条只能绕粽子一圈,那些丝线五颜六色,所以她们家裹的粽子也就有五颜六色的丝线裹着。冯骥才拿了一条这样的粽子回家给她妈妈看,他妈妈顿起同情之心,就用线碌绕了很多线,让冯骥才带回去给他的女同学。谁知当他说,“我母亲说你太可怜了,叫我把这线给你。”那女同学说:“我不要!”扭头就走。后来毕业几十年,两人各奔东西,再也没有见过面。冯骥才写道,“我当时不明白她何以会这样,后来明白了:
别人的自尊是绝不能伤害的。
哪怕是不经意的伤害。伤人自尊,那会是一种很深的伤害。”
以后每逢端午,冯骥才就想起这件事,提醒着他,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这小事就像端午节的小雨,洗净了自己的心灵。文章题目《小雨入端午》,意味深长。我觉得很有意思,马上就在日记本上写了下来,也提醒自己。
端午节前,收到一个老同学从中国大陆发来的电子邮件,祝贺节日快乐,还有一首词《卜算子——端午节》,对她的好意,我非常感谢。但是,读那首词,内容虽然好,文字也好,屈原、飞天(那天刚好神舟十号飞天)、修远,从古到今,从地上到天上,很有想象力,但是读起来,总觉得不顺口,几乎每句都是平声结尾,肯定不合格律。怎么回复她呢?要不要指出那首词不合格律呢?要指出来,又怎么讲才好呢?不要伤了她的自尊哦!要委婉地讲给她听才好。于是,我在回复中没有用“不合格律”这样的字眼,而只是说,“你这首词每句最后的字用平声多了些,读起来少了点味道。不知对否?”很快就收到她的回复,说是看词谱时把平仄的符号看反了,改好再请我提意见。隔了一天,果然又收到她的电子邮件,把改好的词寄来,还说了些感谢的话,原来担心她不高兴,都是多余的。由此又感到,如果出于真诚,出于关心,是真正的朋友,就要说实话,对方如果有需要改进的就要讲出来,但要注意别伤害了他(她)的自尊。那位同学的词写得不错,特录下来
卜算子——端午节
竞渡驭东风,裹粽迎节庆,今岁端阳话景明,追梦飞天镜。屈子汩罗吟,狐首丘识径,莲净亭亭立自洁,众醉骚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