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634阅读
  • 143回复

锵, 锵, 锵!三人行——牛屎巷上玩聊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聊聊天

发帖
715
金钱
57
经验值
24
只看该作者 135楼 发表于: 2014-03-23
回 远游客 的帖子
远游客:
不是说聊聊天上了岸了吗? 大家都在找人,聊SHUAI哪去了? 什么时候静悄悄回来了。


        帅哥我无论喜怒哀乐,绝不空手而回----。对吗?远大人!
离线野蛮军长

发帖
605
金钱
2515
经验值
32
只看该作者 136楼 发表于: 2014-03-23
你有踏实做人吗?你不是无发无天吗?
离线joyli

发帖
37410
金钱
353269
经验值
735
只看该作者 137楼 发表于: 2014-03-23
回 野蛮军长 的帖子
野蛮军长:
你有踏实做人吗?你不是无发无天吗?[表情] [表情]  

.聊聊天,吹吹水,轻飘飘,没句准.
离线远游客

发帖
8233
金钱
17117
经验值
53667
只看该作者 138楼 发表于: 2016-07-18
“纸老虎”的联想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曾经是毛泽东主席震撼的名言,影响着两代人。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北美一位华裔妈妈却因为把自己的行为描绘成“虎”而被称为“虎妈,一时爆红。因此也出现了北美的“虎子”、“虎女”。事实果真如此?前些天阅读了一篇介绍一位北美韩裔作者所写的“纸老虎”文章,不无感慨。这位韩裔作者所指的“纸老虎”指的是“纸上的老虎”,意思是说北美很多亚裔年轻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常常得到很多的荣誉,包括学习成绩优秀,得过不少大小奖,等等。这些荣誉也就是“虎妈”教育她的孩子的目标。因为这些都是纸上的荣誉,所以也就被这位韩裔作者称为“纸老虎”。

纵观北美亚裔族群的小孩在北美接受教育、成长、大学毕业投身职场,很多人在中学、大学时期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是进入职业场所后的进步似乎较慢。远的的不说,常常在北美中文报纸上看到华人子弟得到各种奖,包括科学奖、辩论奖、具领袖才能奖等等,但是在大学毕业后的职场上,出类拔萃的、有创意的华裔年轻人好像鲜有报道。这种现象好像与过往的学校所取得的“纸上”荣誉不成正比。

过多的“纸上”荣誉与日后不成比例的没有出类拔萃、少有创意的表现当然也不一定是件坏事,而且如何看待出类拔萃、有创意也会是因人而异。但是这也许反映出北美华裔受第一代华人移民的思维影响。比如说,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特殊生活环境下,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障碍,再加上文化背景不同,往往表现出“求稳”,并以稳重、踏实、少惹事,甚至谦让的思维贯彻于生活与职场。这些思维方法或多或少的被灌输在第二代的思维、行为中去。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在职业选择上。归根到底,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华人第二代在与第一代移民生活的十多年中,东方文化的思维也被潜移默化到第二代的行为中去了。当然,第二代的表现也有与第一代的期望有太大差别候。

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之分。华人稳重、踏实的行事作风往往受到朋友和上司的赏识。很多华人在职场上也是非常有成就的,但是在以突出个人表现的主流文化里,能够表现得与众不同并受到上司的青睐的,往往是习惯于自己文化的人。

“纸老虎”与否?按华人文化理解也可以说自己很有成就,但不必求“出类拔萃”。也许,在商业文化大气候有所改变后,稳重、踏实的东方文化与行为会有不一样的机遇。

离线远游客

发帖
8233
金钱
17117
经验值
53667
只看该作者 139楼 发表于: 2016-07-18
由陈建平兄有关Manhatten台山人发音一文所想到的

2015年美东台山同学会春宴期间,有幸收到一份【台山文化之友】杂志,在众多的有趣文章中,陈建平兄的“由Manhatten译做民铁吾讲台山话一个特点”一文引起我的兴趣,并引发以下一点看法。陈建平兄的短文见附图。


Mantatten在主流中文里译成“曼哈顿”几乎被接受为正统译名,特别是以普通话发音为基础的华人。英文译中文除了发音接近外很多时候还包含不少意译,甚至正面、优雅名字等等的考虑。上世纪纽约市Mantatten下城区居住的华人中以台山人居多,因此“民铁吾”这样的音译也不奇怪。只是,三个音节中的最后一个音节(tten)与英文发音有很大关系。

英文里音节有din、ten、甚至thing,都有可能被发音成为“嗯”。据有关语言专家介绍,这属于一种“懒惰”的发音习惯。这样的例子可以找到不少,比如:
Brighten,Edinburgh,Mantatten里面的音节ten、din、tten都可能在“懒惰”发音习惯中被发成“嗯”
更有甚者,曾经有一段电视广告叫“Nut-and-Honey’就是以拟似“Nothing honey" 的文字里发音来的。其中“thing”居然也被发成“嗯”。

由此可见,Manhatten之所以被台山人翻译成“民铁吾”,其中最后一个音节的发音首先是从英文“懒惰”发音习惯来的,然后久而久之,就把“顿”发成“嗯”,然后再以台山人的发音习惯变成“吾”。

居住纽约市下城区的上一代台山人也是蛮有创意的。甚至可以说,很可能是先有“民铁吾”,才有“曼哈顿”。

离线远游客

发帖
8233
金钱
17117
经验值
53667
只看该作者 140楼 发表于: 2016-07-18
台山方言:“边擦音” 与 “非边擦音”

日前曾有一文『由陈建平兄有关Manhatten台山人发音一文所想到的』,以陈建平兄一文谈到台山话发音趣闻而引发自己的看法。此文发表后有所顾虑,怕网友们认为远游客在找建平兄的茬。后来一想,我实在没有这个意思,而是借此讨论一下与台山话有关的话题,当属正常讨论,应该继续发扬。

今天想谈的是数年前由网友“天正先生”引入的十数段有关台山方言发音的话题。现在想起来还是饶有趣味。

那么什么是正宗的台山话?以我在原台山城出生的人来说,台山话似应以台城话为标准。但是这样一来好像又有所偏颇。从台山市各乡的地理位置和发音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从北到南的趋势,就是北部的发音偏重高亢响亮(三八、三合、大江、水步、四九、五十),然后却不懂为何突然变到低沉的发音(冲蒌、斗山),再过渡到都斛、端芬、赤溪高亢与低沉兼容,再到西南数乡(广海、沙兰、海晏、汶村、横山、北斗)发音的明显区分。

毫无疑问,台城话应该属于高亢响亮发音一类。环顾台城周围数乡(三八、三合、大江、水步、四九、五十),好像不难发现台城话是受周围方言的影响,因为东南西北数乡的发音都是高亢响亮的。如果台山的正宗方言是以台城话为基准,那么其实台城话有一种统一、综合周围方言的作用和代表。假如(当然历史没有假如)当年的台山政治、文化中心在其他地方,比如说,这一虚拟中心在端芬,那么作为代表台山的台山话会是什么样?

由于各地方音的韵母因地而异,“天正先生”以一地方音而作为台山方言难免引起不同看法。但是,“天正先生”提出一个声母“边擦音”这一新词,引起我的很大好奇心。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带有语言专家定义的概念,几年来一直没有忘记。

什么是声母“边擦音”?我不妨以下面的字作为例子让各位以体验一下。先用台城话,或台山中部到北部地区方言发音,然后用广海话(汶村话)重复一遍:三、四、似、思、嫂、送、宋,等等。感觉怎样?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概括,似乎凡是以“s”,甚至“sh”为声母的字,都有可能带有边擦音。“天正先生”特别提到台山南部地区的发音,也就是从广海往西、往南数乡(广海、沙兰、海晏、汶村、横山、北斗,甚至上、下川岛?)的发音。这一个声母“边擦音”与“非边擦音”的区别,也许代表着台山原住民不同的移民历史。从大地理观点来看,台山以外地区,开平、恩平、新会地区是否是边擦音地区?然后到南海、番禺、顺德、中山,再到佛山、广州地区都是“非边擦音”地区。可以这么说,从声母“边擦音”发音变到“非边擦音”发音不难,声母“非边擦音”发音好像是一个偷懒的过渡,但是反过来并非易事。所以很多讲省话的人不习惯说台山话,特别是声母“边擦音”的发音。

怪不得从前常常听到汶村人说,汶村话与广州话很接近。以声母“边擦音”发音为界线,这样的自信也不无道理。你说呢?

离线远游客

发帖
8233
金钱
17117
经验值
53667
只看该作者 141楼 发表于: 2016-07-18
从工行, On The Go

铃声响了。“是哪一位的电话?” 心想。

“不对,那是今天早上的闹钟声。” 我在迷糊中想起来。凌晨四点半,我翻过身很想再回去梦里。“不行,我该起床了。” 一阵快速洗刷,吃点早点,提上行李,就开车往飞机场赶去。

那是前几天工作的下午,上风转发给我来自工程部主管的邮电,“Ping here tomorrow?” 我没在意,往工作间去了。这时上风又走过来。
“实验做得怎样?” 他问道,尽量不显露心里的着急。
“还好。” 我说。
“赶紧给他们去个电话,确定一下你的行程。” 看看这不就来了吗?
下午四点多,我向上风作了汇报,要定后天一大早的机票。“为避免转机带来的可能贻误,我定了直飞Newark的机票,价钱贵点。”  “没问题。”

就这样,“从工行”开始。在赶往机场的路上,我心想,都已经是一把年纪了,还要那么拼,为的是什么?还是一句老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早上七点五十,飞机已经降落在Newark机场。这是近年由联合航空公司开设的早出晚归的航班,人家也在拼。八点半我便驾驶上出租车,轻松上路了,往纽约市北面的Tarrytown进发。一路上,第14A、B、C出口,再过荷兰水下通道,就是纽约市。河对面,有我的很多台山同学网的朋友,也许他们也开始上班。“朋友们早!”

纽约、新泽西、哈德孙河东畔的公路网四通八达,但也非常复杂,令人生畏。为了能及早赶到工程部,Tarrytown的同事早已为我定好路线图。“Don't go across the Washington Bridge!Take the local route US46。Then,take the Palisades Pkwy。” 这些话我已经牢牢记住了。一路上还是蛮紧张的,因为手机好像给出一条不同的路线。出机场,上I78W,再转I-95N。过了十多分钟,我终于来到了US46号公路的出口。

前面出口处满满的两行车队,延伸了有接近半英里。而左边的两道I-95N州际公路却是空空的,手机导航器还在提醒我往I-95N走。“怎么回事?不是说非高速公路的车流量不多吗?”心想。这会不会是老天的诱惑?

就像美国田园诗人Robert Frost说的“The Road Not Taken”。在三岔路口面前,只要选择一条路,就再也无法回过头走另一条路了。算了,我还是赌一把吧。于是我把车往左一靠,就进入了I-95N那稀疏的车流。再往北走三英里就到一个节点了,手机导航器一再提醒我。还好,走了一分多钟一切顺利。

正在我高兴之余,车流开始突然减慢了。前面黑乎乎的车流都堵满了几车道,老天的赌咒开始了。短短的数英里,再加上华盛顿桥,就走了将近一小时。这也许就是同事提醒的原因吧。这真是“大乡里出城,少见多怪。”

过了桥,我沿着纽约9A乡间林荫道走,不到三十分钟就到达目的地。从早上四点半开始,到上午十点半一共六小时,我算完成了这一十分期待的“从工行”了。太太来短信安慰说:“辛苦了”,我说:“还好,我已经醒过来了。”

离线远游客

发帖
8233
金钱
17117
经验值
53667
只看该作者 142楼 发表于: 2016-07-18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一阵子,久未露面的蔚蓝终于又给我回了一帖。“……能登上高峰的人肯定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其实,以“坚韧不拔”来形容蔚蓝是最适合不过了。数十年来,蔚蓝从一个年轻小伙,慢慢进入慢性风湿关节炎,到身体的一步步衰退。蔚蓝无时不刻在与生命争抢,争取活得开心,过得愉快。2004年回访台山时,蔚蓝虽然消瘦,但却精神奕奕。而在2004-2008年间,与众多网友互动,保持着上佳状态。同学网上的“碧咸”、“百合”、“紫荆花”的快语未必斗得过蔚蓝的鬼马与诙谐。但是,时间不饶人,渐渐地,蔚蓝也缓慢下来了。2009年我再次拜访他时,蔚蓝倒是比从前稍有发胖。但他告诉我,医生要求他每天卧床12小时。当时我就想,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对中枢神经的损坏,在折磨着蔚蓝。他所忍耐的痛苦可想而知。即使是这样,蔚蓝仍然保持良好的状态。

蔚蓝和我在1971年秋季进入台山一中,我与他同班。蔚蓝个子小,说起话来风趣无比。也许,这也是台城北京路小学与东风小学的风格不同。我们成了好朋友。进入高中,我们居然还在一个班上。1973年以后文革风有所退却。蔚蓝的趣智、鬼马还继续着,也正在那年开始,我认识更多的蔚蓝。他虽然没有很好的条件学习音乐,但二胡、秦琴皆通。也正是此时,我从蔚蓝那里借到1960年代发行的“广东音乐”上下集。孩儿时耳熟能详,而又叫不出名的小曲一一显现眼前:双星恨,平湖秋月、雨打芭蕉、旱天雷、饿马摇铃等等。我如获至宝,因为能重新“哼”出广东音乐而满怀高兴,乐了好一阵子。

高二下学期,我们在校办农场分校度过了十周。作为一种消遣,我也跟着蔚蓝学起秦琴。而这时的蔚蓝已经在练习吉他了。在农场分校毕业前的班际汇演中,蔚蓝表演了吉他独奏。

我知道,以蔚蓝的小个子,体力工作不会是他的强项。可是,他的接班回城工作却又是饮食店的早班。也许他的遗传性风湿关节炎,因为每天早起劳作而过早地提前了。1981年我来美国读书前,曾经与蔚蓝漫步人工湖畔。他正式告诉我他的身体状况,但同时也保持乐观态度。此后不久,蔚蓝因为身体不支而退出工作。

蔚蓝是一位善于修身的人。即使在病痛之中,他也坚持自修。他临摹钢笔楷书,自学英文,自学中医理论。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却体现了蔚蓝的进取精神,实在令我感动。那些年,我也曾经为蔚蓝而尽所力能提供帮助。而最能体现患难情的是蔚蓝的另一位朋友,也是我的好朋友邝东波。东波十多年如一日寄钱给蔚蓝,也更令人敬佩。

每次看到网友看望蔚蓝,我都感到无比欣慰。蔚蓝的朋友遍天下。诚然,蔚蓝的状况可能需要每天卧床更长时间。这次能再次收到蔚蓝的回帖,收到一位台山同学网元老的了鼓励,更是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

蔚蓝,祝福你,你一定要坚持!
离线远游客

发帖
8233
金钱
17117
经验值
53667
只看该作者 143楼 发表于: 2016-07-18
Trick or Treat, 要捣蛋,还是给款待?

2015年美国的Halloween狂欢节来得特别应节。10月31日,传统上的十月底,而且还是在星期六,家家户户都有时间准备。该带小孩出门“捣蛋”的家长有充裕时间,而准备好给予款待的人们也不用提前下班应对前来“捣蛋”或“要款待”的客人。

星期六一整天都是阴天。下午时分,天开始下起淅淅小雨。大人们打起雨伞,小朋友们身穿各式的雨衣。小雨加降温虽然带来一些不便,但显然没有挡住热情的“捣蛋”客。与往年一样,本小区,甚至附近小区的小孩由家长们开车送到这里参加一年一度的狂欢、 “要款待” 的热闹。





Halloween作为一个传统的西方文化的节日,华人有“万圣节”、“鬼节”等不同的译名,其中心含义似乎在,参加狂呼的人们以各种穿戴,表达对自己、对周边社区、对世界的喜好、期许与理解。

Halloween的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内容就是Trick or Treating,“要捣蛋,还是给款待?”。城市、乡村的各大小社区的年轻人,小至不满周岁、大到高中生都参与这每年一次的盛会。年轻人们各尽其谋,穿戴上独特面具、衣着,扮演着各式大圣小怪前来领款待。对于接受捣蛋并输以款待的一方,同样也会满怀高兴,领略各路神圣的风采。也许文化就是这样表达出来的。

那天傍晚五点一过,门铃就开始响起来。我一打开前门,马上就上来数位衣着各异的小学生,甚至无法分辨出其中的男女。“Trick or Treat ?”我马上给这些小朋友分派巧克力糖。不好意思,我没有任由他们自拿。马上又上来一队女孩,彬彬有礼的喊着“Trick or Treat”。依次拿到糖后就飞快离开,犹如一群小天鹅。

小区的街道上三五成群的大小孩子,有的扮海盗、魔鬼、头戴皇冠的女皇、大力士。偶尔也看到东方女孩扮演木兰的装饰,甚至中国小男孩身穿王子服装,身佩宝剑。我还没有来得及进到屋里,就又上来一群小男孩,一声不吭的等着。我说:“What do you say?” ,面对我微笑的反问,对方马上反应过来,“Trick or Treat”。这就对了,这打招呼的话好像应该是规矩。然后又是分派款待的糖,大家高兴的离去。

小雨还在下着,远处身穿中国王子服、佩戴宝剑的两位超小朋友(二到四岁?),在父母的陪同下终于来到门前。要款待吗?不好意思,还是要说“Tick or Treat”我向哥俩们提醒着。在父母的提醒下,哥俩们终于说出“Tick or Treat”。

雨始终没有停,却没有放慢这些一年一度要款待的小朋友脚步。据社区一位朋友介绍说,当晚到她家领取糖的小朋友在160人之众,其中包括从邻近小区过来的小朋友。一年一度的Treat-or-treating盛会可见一斑。

朋友,Tick or Treat? Won’t you treat?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