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话叫“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国人受到这种观念所影响,结果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变得老气横秋,稍有成绩,便俨然以权威自居。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心态影响甚广,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对年青有本领的人进行打压,在中医、书法领域尤甚。
不过,从人的心理成长过程来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现象在社会中确是不少见,但谁没有年轻过呢?
书法不似中医那般涉及他人性命,个人可以毫无顾忌练习,年青人也可以在技术才情上获得较高成就。书法圈中人大都清楚,史上不少大家的代表作都是三、四十岁左右所创作,可惜他们二十来岁时的作品因那个年龄时名气多不够响亮,人们的珍惜程度不足,故流传下来的较成名后的作品少了许多,未能广为人知。
尽管如此,他们年青时的一些作品对今人来说,仍显得很了起。如王献之,37岁去世,在李世民之前,其书法方面的名气一直压着其被后世誉为“书圣”的父亲。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
虽然我不清楚王献之的书法创作年表,但一个自幼受到最好的书法教育的人,在世时就有人称其书法超过王羲之,若非年少成名水平高且一直勤奋,肯定无法获得如此佳誉。可话虽如此,圈外人又岂会在意,即使他们知道,但为了维护“老权”,也要说上几句违心话。
[ 此帖被破烂的砂锅在2015-03-29 20:4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