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上面是孔明先生86字的《诫子书》,虽然只有86个字,却说透了人生,大智大慧,值得学习与践行。
一、人生目标:君子之行
何谓君子之行?在占豪(微信号:占豪)看来,君子者,圣徒也!即效仿圣人、向圣人学习之人就是君子,君子之行就是效仿古圣先贤的普济经世之道。谁是古圣先贤?尧、舜、禹、文王、周公、孔子、孟子、老子、孙子、鬼谷子······他们都是古圣先贤。所谓君子之行,就是效仿他们、践行他们思想的行为,就是内圣外王。
二、如何践行君子之行?
诸葛亮第一句就给出了践行君子之道的要求,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什么只有静方能修身?因为只有心沉静下来,身心才能化一,心所想身方能至,也才能以君子之心践行君子之道。
那么,又为什么要俭以养德呢?俭者,约束也。所谓俭以养德,就是约束内心的欲望,让身心不被欲望所迷、所困,不在欲海中翻滚难以自拔,如此天道之大德自来。
所以,诸葛先生说,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知道了静以修身和俭以养德,又如何践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呢?诸葛亮告诉自己的儿子,必须淡泊方能明志,必须宁静方能致远。所谓淡泊,就是不被功利心所驱使,不以名利为追求对象,这样才能明确君子之大志。有了君子之行的大志,只有让心宁静下来,方能实现志向,让志向在现实中走得更远。也只有如此,方能践行君子之道,成君子之行。
三、行圣人之道须先有才,学方能成才,静方能学。
要学圣人之道,践行君子之行,可不是说说就可以做到的,必须有才学方可实现。否则,只能落得志大才疏而已。基于此,孔明先生告诉他的儿子,要想志于君子之行,必须有广博的才学。如何才能成就广博才学?必须通过艰苦学习。而要向学,则必须先静心,心静方能沉入到学习之中,方能得学大道真知。
四、要学成,须志于学。
要想获得广博的才学,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无论心智、身体都必然会经历艰苦的历程,一定要长期坚持方能有所成。要长期坚持苦学、苦修,没有明确的目标、志向是不行的,所以必须先明志,这就是“非志无以成学”是也。实际上,这正是诸葛先生给前面人生目标提出的方法论,告诉自己的孩子该怎么去学习,该如何制定目标并实现目标。
五、志于学,不怠慢不险躁,方能励精和治性。
正所谓常立志不如立长志,要想达到广博知识的学习,心智必然会受到挑战和煎熬,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则必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最终半途而废。于是,诸葛先生说,苦学不能怠慢,怠慢就不能振奋精神,不能振奋精神就没有长期坚持下去的斗志,没有长期坚持的斗志就难学有所成,达成广才博学的目标。
志于学,光不怠慢还不够,还必须不能轻薄浮躁,必须把心沉下去苦学、精修。如果内心轻薄浮躁,心性必然不稳。心性不稳,则必朝三暮四,朝三暮四而无所定,自然难得真知,也就无以成学。
六、不按上面的路走,则必然“悲守穷庐”。
诸葛先生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人的年岁会随时间流逝而增长,意志也会随着年岁增长而消磨,若不按照上述学习修炼的原则和方法坚持下去,则心智必然慢慢地随着时间像秋天的树叶一样枯萎、败落。如此下去,自然就没办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了。人如果不能为社会所用,则必然会像一个腐木老朽一样,悲哀地守着一座破房子虚度等死。真到那时,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