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吵架
在旅游区的旅馆,目睹一幕小之又小的纠纷:甲和乙都是资深女士,分属不同的旅行团,但同一时间,地点,吃同样的早餐。甲早到,为同团的伙伴们占下一张圆桌,以筷子和餐巾纸为标记。但峰期到来,标记并不奏效。乙坐了其中一个座位。甲看已成事实,没有吱声。数分钟后,甲的团友欲落座。乙阻止,说“已有人”。甲说,座位我先占下你才来呢!乙嘟嘟囔囔地反驳,意思是先到先得,不能“生人霸死地”。丙是外人,和甲,乙两造均不认识,听到吵闹愈演愈烈,插上一句:“第一个占位不对,第二个以占位对付人家占位,也不对。”乙翻一翻白眼,鼻子哼一声,意思是:狗咬耗子。乙喝了几口粥,想想这老家伙平白给我难看,须予以迎头痛击,骂开了:你是什么人,教训我?告诉你!我不那么好惹!我什么没见过?怕你!旁人厌恶地皱眉,败坏胃口,莫过于此。坐在乙旁边的团友实施中国最实用的主义 :息事宁人,搁下筷子,挥挥手,说,安安静静地吃好不好?乙不放过:欺负我?我就是不能让!丙说,不跟你争了。乙说,因为你争不过!丙说,还不停?伊说,你算什么?丙说,还来?乙说,偏要骂!“没完吗?”“敢和我作对?”“怎么没完呢!”最后,乙咬牙切齿地说:“没见过这么‘衰格’的男人!”她羞与之同桌,转移到另一张桌子去,天下回复太平。
这是每天上演千万遍的中国式吵架。中国乡村,两个好斗婆娘对阵,手执葵扇,旁直茶壶,起而击掌,戟指,声泪俱下,喝口水再战,骂半宿乃至两三天稀松平常。接下来,要么双方或一方被拉开,要么升级为掌搁,互掐,乃至流血,出人命。“不挣(蒸)馒头挣口气”,为这口鸟气,代价无乃太高。事后冷静下来,暗暗叹息,何苦来哉!
人间不可能不吵架,洋人吵架,时间短暂。骂过不久,多数互相道歉,言归于好。骂完真的完事,彻底地不放在心上。中国式吵架,有三大弊端。
一曰不会就事论事。本来,起因仅仅是:哪一天去看望老丈人合适,吵起来却“拔起萝卜带起泥”,老账从谈恋爱时起算,那一回忘记带礼物,那一次岳母生日没参加庆祝,丈母娘当保姆没有充分感谢,结论是这男人忘恩负义,她是“嫁错了”。太太选错一件家具,被骂为“死脑筋”;迟到几分钟,被对方指为“你心里就是没有我!”孩子的分数不理想,被斥为“天生笨蛋”。检视由吵到开打的全程,转折点多半在“无限上纲”上。
二曰不留口德,必欲置对手于死地。吵架纯为逞口舌之快,哪句击中要害选哪句,诸如残疾,貌丑,对方最敏感的痛处。够泼的村妇开骂,如果对头没有生下男孩,最便捷的杀手锏就是骂她“断子绝孙”。这样的骂,其实害了骂者自己——长久被记仇,容易遭到报复。文首所提及的女士,她之所以最后暴怒,是因为抢不到说“最后一句”的特权。她要骂得人家“噤若寒蝉”,才显威风。
三曰事后不作反省。国人少有当面道歉的习惯。认错即露怯,露怯即意味着人生失败。殊不知修补人际关系,必须以自我反省居先。
吵架作为发泄怨气,纾解发泄的渠道,不可完全排斥,也难以禁止,但吵文明的架,留余地的架,吵不至于难以挽回的绝架,确有必要。
2016.10.14.张家界旅游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