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馆》
今天与台山籍旅美画家刘达衮先生、书友质坚、好友启凤一起吃晚饭。期间刘先生提到“衣裳馆”一词,颇觉新鲜,得先生解释,才知是洗衣铺。
刘先生今年80岁(1937年出生),16岁移民美国,1986年再次踏足中国,并将草蓢街的老屋的二楼无偿提供给台山的画友作学习交流用。这画室可以说是台山当代本地画坛的摇篮,台山年青一辈的西画佼佼者多从其中出来,颇具历史意义。
“衣裳馆”一词我虽觉新颖,其背后却包含着早期华侨的凄酸。
刘先生称,他从祖辈中得知,当年台山人被“卖猪仔”到美国修完铁路后,就另谋生路,其中就有人开了“衣裳馆”,两三个人在其中开工,每天工作16小时,平日就睡在衣裳馆的烫衣枱上,枱下亦作床用。因整天站着,临睡前多用热水烫烫脚,只是常因这种做法太过舒服入睡而不觉。深知这种方式对健康危害不小,便买来一些线香,点燃后计时,待热水未完全冷却时刚烧到大腿,这避免了醒来发现双脚浸在冷水中。
古语云:人离乡贱,物离乡贵。现虽非全是如此,但遥想当年华侨的辛酸,仍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