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书法状态》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村中还有数位老人家的字写得特别好,其中有位村民尊称“三公”的,还常常被海宴汶村的友人接到那儿写春联,后因年岁过大,也就不再前往。只是到了九十年代后,老一辈中字写得好的几乎全去世了,年青一辈亦几乎无人关心此事。至此,乡村的书法一蹶不振。
虽说八十年代中期台山书法协会成立,但爱好书法的人数亦不见得怎么增长,协会所组织举办的活动,观众不少,但因此而爱上书法的,如凤毛麟角。一些民众甚至不知道有台山书法协会这个团体,即使知道,也不以为意。可以说,自文革过后,写字与台山书法协会,就是在这种可有可无的状态下存活着。
近几年台山多了几个私人书法培训机构和书法开始进入中小学校课堂,但我仍不看好台山的书法发展。在以往,从少年宫书法班出来的学生有不少,但他们进入社会工作后,有多少人能抽空操操书法呢?我相信台山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全国各地皆有的。改革开放前,通讯落后,几乎个个都是穷当当,男人所崇尚的是知识、技能与力量;改革开放后,以官价、身价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只要赚大钱或当官,神马都是浮云”成了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从不断颁布各种新政策这一现象中,可见社会仍欠稳定,人心仍是动荡不安,全面小康之路仍远,重官价与身价仍属主流,恐怕往后很长时间内都是如此,这也决定了书法在中国的命运。
无论怎么说,今天社会的“势”对书法的推广发展比过去要好,如何利用这“势”将书法的基础知识对民众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将是书协的主要任务。该怎么做,还要各人献策出力才是。